說到我國的國史二十四史的時候,對於很多的大眾讀者來說,都高深莫測,這宏大的二十四史似乎一直以來都是為學者們提供服務的工具書。
但我知道,小文的讀者當中有很多是歷史愛好者,也有很多是古裝劇的愛好者。當我們從影視作品或者輕鬆易讀的文學作品裡讀到了一段歷史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也像小文一樣,很想知道在我們的國史當中,是怎樣記錄這段歷史的。
二十四史當中,大部分包括了本紀、志、表和傳四個部分:
1.皇帝的本紀:是以編年體的方式來記載某一個皇帝在位期間的國家大事,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可以了解一下這個時代的大致輪廓,但是這一部分閱讀起來非常枯燥,很可能讀完之後什麼都記不住。
2.志:一般都是歷代的典章制度,或者專題的論述,對於沒有基礎的讀者來說,難度比較大。
3. 表的部分是世系表或者年表,對於專業讀者是非常方便查閱的,但是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可讀性不高。那麼最有可讀性的就是列傳的部分。
4. 列傳:是一個一個的人物傳記,是有頭有尾的,可讀性比較強,普通讀者對於二十四史的閱讀可以從列傳部分入手,找到自己喜歡的人物,從閱讀人物故事開始閱讀二十四史。如果在同一部史書中,多個列傳的閱讀,可以把人物和時代關係串聯起來,這樣可以增加對於歷史時代的認識。而當閱讀完列傳之後,再去讀本紀和志的部分,就會完整地還原一個朝代的真實面目。
說了這麼多,經過12年辛勤的努力,中華書局古籍整理的工作又有了新的進展,中華書局點校本《梁書》修訂本正式出版了。先來看看它的樣子。
《梁書》五十六卷,包括帝紀六卷、列傳五十卷,是唐朝姚思廉撰寫的紀傳體斷代史,記述了南朝梁王朝自開國至滅亡五十六年的歷史,是唯一完整傳世的梁代史籍。 如果大家看過電視劇《琅琊榜》的話,那麼那個故事的時代背景就取材於梁朝的帝王奪嫡之爭。感興趣的朋友們從《梁書》當中可以找到這個歷史時期真正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梁書》當中,是沒有志和表兩個部分的,只有本紀和列傳的部分。對於普通的讀者來說,閱讀起來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都是非常高的。而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文化氛圍的南朝來說,梁代的文化藝術的鼎盛也都被寫進了這部史書當中。 6月26日,中華書局舉辦了線上的發布會,發布會上,中華書局執行董事徐俊、歷史編輯室主任胡珂、《梁書》(修訂本)責任編輯李勉做客直播間,為讀者朋友們帶來《梁書》修訂本的消息。小文也做了詳細的筆記,現在就把這些關於《梁書》的消息群發給大家——
短短56年的梁代歷史,所濃縮出的《梁書》,我們不妨通過一些小小的資料來了解一下它的大致內容: 《梁書》五十六卷,包括帝紀六卷、列傳五十卷,是唐朝姚思廉撰寫的紀傳體斷代史,記述了南朝梁王朝自開國至滅亡五十六年的歷史,是唯一完整傳世的梁代史籍。梁王朝是南朝蕭齊之後,由蕭衍建立的政權。蕭衍為南齊宗室疏屬,齊末任雍州刺史,乘政局混亂,自襄陽舉兵東下,攻佔建康(今江蘇南京),於齊和帝中興二年(502)禪代稱帝,國號梁。蕭衍為高祖武皇帝,在位長達四十八年。太平二年(557),陳霸先禪代稱帝,建立陳朝,梁朝滅亡。梁朝前期疆域與南齊略同,北面以淮河與北魏為界,南北對峙,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後,形成鼎足三分局面。梁末疆土喪失大半,只剩長江下遊以南的東南一隅之地。《梁書》署名姚思廉撰,實為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繼編撰而成。姚察(533—606),字伯審,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陳書》卷二七、《南史》卷六九有傳。歷仕梁、陳、隋三朝,在陳朝仕至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陳亡入隋,為秘書丞。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作名簡,以字行),以父姚察入隋遷關中,遂為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舊唐書》卷七三、《新唐書》卷一〇二有傳。姚思廉在陳為揚州主簿,入隋仕至代王侑(即隋恭帝)侍讀,在唐為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受到唐太宗的禮遇,官至散騎常侍。姚察於梁朝末年開始協助修撰國史。入陳後歷為史官,負責編撰梁史和陳史。隋開皇九年(589),姚察受敕編撰梁陳二代史,未成書而卒,臨終令子思廉續成其志。姚思廉大業年間接手補續梁陳二史,後因戰亂,亦未成書。唐初修南北朝諸史,姚思廉奉詔撰修梁、陳二史,至貞觀十年正月撰成。《梁書》和《陳書》的修撰,歷經陳、隋、唐三朝,「更數十歲而後乃成」。如果從陳末姚察負責編撰梁史算起,至唐貞觀十年成書,姚思廉父子撰寫《梁書》的時間,前後通計有五十餘年之久。 現在,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梁書》的前世今生了!
《梁書》是唯一完整傳世的記述南朝梁代歷史的重要典籍,唐代官修正史之一。在姚察、姚思廉父子撰成《梁書》之前,已經有多種梁史存在,但今都已亡佚,完整傳世的梁代史籍,僅有姚思廉《梁書》一種。姚思廉《梁書》主要依據梁朝史官所修國史,「又採謝炅等諸家梁史續成父書」,對前人相關史著也有吸收,保存大量原始史料。
中華書局點校本「南朝五史」由山東大學王仲犖先生總負責,《梁書》由盧振華先生點校,宋雲彬、趙守儼先生先後承擔編輯整理,1971年前基本完成點校和編輯工作,1973年出版。點校本以商務印書館據宋大字本影印的百衲本及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和金陵書局本互校,擇善而從,同時亦參校了《南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鑑》和《資治通鑑考異》等典籍。對前人的校勘成果,則主要採用了張元濟、張森楷的兩種《梁書校勘記》稿本,以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點校本比較廣泛地參校了各種版本,綜合前人著述,對清代以來學者的校勘成果汲取尤多,在標點、分段、校勘訂誤等方面都有不少創見,出版後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為目前最為通行的整理本。此次修訂以商務印書館據北平圖書館藏宋大字本(闕卷以上海涵芬樓藏元明遞修本配補)影印百衲本為底本,以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原北平圖書館宋大字本縮微膠片(原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著錄作宋紹興間刊明初修補本,已與原書作比對核校)為首要之通校本,以彌補百衲本因描潤校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作為通校本的,還有《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上海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遞修本,以及與底本系統不同,在百衲本問世之前較為通行的清武英殿本。鑑於《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上海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遞修本有少量闕葉,又以中國國家圖書館(兩種)、臺北「國家圖書館」、日本靜嘉堂文庫及內閣文庫所藏五種宋刻宋元明遞修本作為補充,以明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清金陵書局本為參校本。
修訂工作在原點校本基礎上精益求精,遵循《點校本二十四史及修訂工作總則》和工作程序,糾正原點校本中的錯訛遺漏,統一體例,彌補不足,對原點校本作適當修訂和完善。在充分尊重原點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覆核了原點校本的全部校勘記。從「不主一本、擇善而從」到以百衲本為底本,增校多種三朝本、批校本,廣校他書200餘種。點校本原有校勘記762條,修訂本校勘記增加到1470條。其中,刪去舊校100餘條,新增校勘記800餘條,改動標點數百處。修訂工作並且高度重視古今學者的學術成果,對清代以降尤其是點校本《梁書》出版以來學術界的校勘與研究成果,廣泛收集並充分參考和採納吸收。
而今天,我們普通讀者能夠有機會閱讀,並且可以讀懂梁書,能夠看到這個全新的版本面世,我們還是要記住它們背後的功臣們的:
修訂主持人
景蜀慧,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1991年獲四川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四川大學歷史系和中山大學歷史系。研究方向為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與思想學術、中古疾病醫藥史及南朝史籍文獻等。主要代表著作有《魏晉詩人與政治》《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等。
修訂負責人
趙燦鵬,歷史學博士、哲學博士,現為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史、宋史、中國思想文化史與古文獻學研究。著有《梁書諸夷傳異文比勘》,整理古籍有《皇清經解提要》《苦榴花館雜記》《汪同塵文集》《五代兩宋監本考》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梁朝自開國至滅亡五十六年,留下了怎樣的歷史?大家熟知的梁武帝、昭明太子在《梁書》中以怎樣的面貌出現?還需要讀者們自己翻開正史,去尋找答案!
【來源:央廣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