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零》:中國人的費解 日本人的糾結

2021-03-02 22號公館

作者:哈爾濱冰鋒劍道

來源:天涯社區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問我「何所云」。《永遠的零》是一部讓日本極其糾結,更讓中國人深感費解的電影。

一年前的12月3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稱,電影讓他深受感動;一年後的今天,安倍晉三成功連任。中國人在情感上無法接受,為什麼安倍晉三會連任?中國人更好奇,《永遠的零》到底講了什麼?

在過去的一年中,《永遠的零》早已通過網際網路潛入中國。但令人奇怪的是,與一年前主流媒體的「罵聲如潮」相比,一年來網友的反應卻是出奇地平靜。在網上,你幾乎找不到一篇像樣的評論。

一是因為時間已久,「憎日派」罵人的激情已冷;二是因為大多數中國人對這部電影根本沒有看懂。不僅那些逢日必反的「憎日派」看不懂,就連我身邊這些練習日本劍道的「知日派」也是一頭霧水。日本劍道進入中國已有17年。如今全國有大大小小的劍道館40多家,近兩萬人常年練習劍道。在今天的中國,這兩萬人可能是中國民間最為「知日」的一群。可即便是他們,也莫明其妙。它讓中國人產生了一連串的費解:

費解一:這是一部軍國主義電影嗎?不太像。影片描寫了戰後日本的悽慘,城市被夷為平地,到處是斷壁殘垣;軍人的遺孀遭人拐賣,母女倆饑寒交迫;影片描寫了戰爭的慘酷,軍人內心的恐懼和焦慮……

費解二:主角宮部久藏是一名軍國主義分子嗎?好像也不是。他從一開始就反對戰爭。每當有空戰,他就開著飛機躲在雲層裡。他的家庭夢想就是「活下去,陪在妻女的身旁」。

費解三:也是中國人最最想不明白的。宮部久藏明明不想死,為什麼最後還是開著飛機撞向了美國的航母。這個巨大的轉變是如何完成的?電影沒說,中國人更加費解。

費解四:宮部久藏死之前,把妻女託付給了一位青年的飛行員。所謂的「託付」就是讓對方娶自己的妻子,代替他「陪在妻女的身旁」。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不去做,反而讓別人「代勞」,這樣的託付中國人可能一萬年也做不出來。

最後,透過這部電影,最最讓中國人費解的就是:日本為什麼死不認錯?!

在大多數中國人心裡,如果日本誠懇地道個歉,首相不再去參拜靖國神社,那麼這一頁就算翻過去了——記住教訓,放棄仇恨,中日兩國還可以繼續做好鄰居。

但以我個人對日本的了解,我認為這純粹是一廂情願。日本政府永遠會用「遺憾」、「反省」的字眼來含糊其辭。對南京大屠殺、三光政策、731部隊、萬人坑這些累累罪行,他們要麼沉默,要麼否認。像《永遠的零》這樣的電影他們會一部接一部地拍下去,日本的政治家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參拜靖國神社。

這與日本右翼無關。這是日本政治精英、經濟精英、知識精英所達成的「潛在共識」,更是日本獨特文化所形成的獨特思維。這種獨特思維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糾結」:

一、糾結的才是英雄

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一書中說:在美國人看來,日本的軍國主義電影是他們看過的最好的「反戰電影」。無論是描寫日俄戰爭,還是「七七事變」,鏡頭裡展現的都是泥濘裡的行軍,鏖戰的困苦,你看不到勝利的場景和「萬歲衝鋒」……一家三代,歷經三次戰爭倖存的代表,他們成了瘸子、瞎子、殘廢人……

外國人從這些電影中看到的是「反戰」,而日本人自己看到的卻是「英雄主義」。日本人對英雄的定義與我們截然不同。中國人評倫英雄,首先要看他在「政治上是否正確」。孟子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毛澤東說: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就比鴻毛還輕。

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立場錯了,還十分拼命,那就不是英雄,而是「倒行逆施」。但日本人不這麼看。日本人認為英雄與立場無關,而在於他是否「賣力」。如果這個人剛好又身陷「小情義」和「大情義」的矛盾之中,最後他舍卻「小情」,成全「大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大大的英雄。日本人對「情義」的定義大體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1. 忠:對天皇、國家、法律的義務;

2. 孝:對父母雙親、子孫後代的義務;

3. 誠:對工作敬業的義務。

電影《啊,海軍》的主人公平田一郎糾結於 「是上東京大學,成就個人的夢想;還是留在海軍,為天皇盡忠」;

電影《男人的大和號》的主人公糾結於「親情」和「忠誠」之間。明明知道出海就是死,但是他們為了「向天皇盡忠」,毅然選擇了死亡。

電影《山本五十六》的主人公糾結於「理智」還是「忠誠」之間。從理智上講,山本五十六堅決反對和美國開戰(不是質疑戰爭的正義與否,而是質疑能否打贏),但只要天皇一聲下令,他就死磕到底。

……

在日本人看來,經歷了「痛苦的糾結」,最後拼盡全力盡到了自己的本分,這樣的人就是英雄。他們既不會質疑戰爭是否正義,也不會質疑天皇的對錯。

《永遠的零》中的主人公宮部久藏是天皇的軍人。做為臣子,他有為天皇盡忠的義務;做為教官,他有率先垂範的義務;做為軍人,他有愛崗敬業的義務;做為戰友,他有共同進退的義務。他一直身處糾結之中。這種反覆的糾結,讓他最終選擇了為天皇盡忠。對此,日本人心領神會,可中國人卻如雲裡霧裡。

沒有「痛苦的糾紛」就沒有戲劇性,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就算不上是英雄。有時候為了襯託英雄,文學作品會把這種「痛苦」搞到在外人看來「極其變態」的地步。日本的民族史詩《四十七浪人》中,有的武士為了給主公復仇,竟把妻子賣到妓院裡,籌集經費;有的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竟要殺掉親妹妹;有的殺掉自己的嶽父;有的為了刺探情報,竟把妹妹送給敵人做小妾……

魯思·本尼迪克特說:日本人認為真正的強者應該能夠拋棄個人幸福而履行義務……近代以來,日本試圖建立某種可以凌駕於一切領域的道德標準時,他們常常選擇「誠」。

「誠」在日語是「賣力」、「全力以赴」的意思。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所有「為天皇拋棄個人幸福」並「賣力」的人都是「英雄」,無論他是賣力地侵略,賣力地屠殺,還是賣力地搞活人解剖。甚至那些自願到前線「賣力「地為士兵提供性服的日本慰安婦也是「英雄」。

日本是一個患有「強迫症」的民族,事事都力求完美。「小情小義」可以舍取,但必須要有一個交待。所以,能做到「兩全其美「的英雄才算完美。

二、糾結中的兩全其美

在《四十七浪人》的故事裡,將軍禁止武士私相復仇。浪人們雖然手刃仇人,卻同時違反了將軍的命令。為了給將軍一個交待,四十七人全部切腹自盡。日本的小學課本中對此的評論是「這真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永遠的零》中男主人公宮部久藏也面臨這樣的困境,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自己去死,而讓學生大石少尉娶自己妻子。中國人覺著不可思議,日本人卻認為這是人世間最完美的安排。

可問題是大石也很糾結:老師的託付是「小情小義」,為天皇去死卻是「大情大義」。這時候,解藥來了——天皇的《終戰詔書》。這是影片裡中國人最容易忽視的一幕。日本人深得《終戰詔書》的真義,片中所引用的恰恰是「精華」所在:朕欲忍所難忍,耐所難耐,以為萬世之太平……

天皇在的《終戰詔書》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懺悔。他想告訴國民的恰恰就是《永遠的零》中那句反覆被提及的臺詞「不管前路多艱辛,都要努力活下去!」

活下去!這是一個糾結了日本幾千年的難題。

三、活下去——永遠的糾結

日本是一個被火山、地震、海嘯、戰爭、貧窮、飢餓反覆折磨的民族。「生存危機」像一把高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一方面讓日本民族養成了堅韌不拔的個性和一絲不苟的做事態度,但另一方面也令他變得行事偏激。

「活下去」成了這個民族的終極目標,成了他判斷一切的根本準繩,更成了他後來胡作非為的最好藉口。尊王攘夷是為了「活下去」,明治維新是為了「活下去」,後來的「日清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太平洋戰爭」據說都是為了「活下去」。電影《山本五十六》、《啊!海軍》都把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歸咎於美國對日本鋼鐵和石油的禁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山本五十六曾經讓參謀制定了一個進攻印度的計劃,據說是為了保護已經到手的新加坡。這就是典型的日本思維:若要保住日本,必先徵服朝鮮;若要保住朝鮮,必須徵服「滿洲」;若要保住「滿洲」,必須徵服中國本部;若要保住中國,必須將英美趕出太平洋……

有人說:如果有一天日本要徵服火星,那一定是為了保護地球。

實際上「活下去」已經成為當時日本最高的價值判斷和一切行為的藉口。為了「活下去」,他可以策劃陰謀,編造謊言,突然襲擊,出爾反爾;為了「活下去」,在戰敗之後他可以委屈求全,撥出5000萬日元作經費設立「特殊慰安設施協會」,並在報紙上打廣告公開招募了6萬名日本婦女為美軍提供性服務。

「不管前路多艱辛,都要努力活下去!」在這樣的價值觀的統領之下,這個民族不會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追求生存」本無可厚非,可當「活下去」成為最高價值觀時,一個民族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他就不會去追求「公理、良知、正義、理想」這些抽象的與生存本身無關的東西。這種現實主義,讓日本缺乏抽象思維的能力和超越技術層面的價值判斷。

在電影《山本五十六》、《啊!海軍》、《吾為君亡》、《男人的大和號》、《永遠的零》中,日本所有的「反思」都停留在細節之上。諸如:對美國的斷交書送晚了;應該優先發展海軍航空兵;不應該虐待體罰士兵;中途島之戰不應該在魚雷和炸彈之間換來換去……日本的反思從來也沒有上升到正義的高度和哲學的層面。他認為自己所有的錯誤都是「技術上的失誤」。

做為局外人,縱觀日本。黃海海戰、對馬海戰、九一八事變、偷襲珍珠港,每一步棋都走得精彩絕倫,可連在一起卻是一盤臭棋。

沒有哲學,就沒有理性;沒有抽象,就沒有戰略。麥克阿瑟說:日本人的精神年齡只有12歲。

理性缺如,自然神話橫行。實際上,二戰期間日本可能是所有參戰國家中最為迷信的一個。

四、糾結的「神族」

日本是一個桃太郎和聖鬥士星矢的民族,身形矮小卻心雄萬夫。歷史上,日本曾兩次挑戰中國的地區「霸權」。一次是公元663年,日本曾和唐帝國為爭奪朝鮮半島進行白江口之戰。公元1542年,豐臣秀吉為吞併朝鮮與明朝軍隊進行了長達六年的戰爭。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發動日清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每一次它都主動挑戰比他大幾倍、十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的國家。為什麼日本會如此瘋狂?為什麼小小的日本會有如此大的野心?而這一切都必須從日本獨有的神道教說起。

神道教認為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孫,是「萬世一系」的「現人神」。日本民族是神統御之下的「神族」。

萬斯白是一位中國籍的義大利人。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他被哈爾濱的日本特務機關強徵並招募為間諜。後來他在《日本在華的間諜活動》一書中,披露了一位皇族的日本特務機關長對他的訓話:

「日本民族是唯一神聖的民族,我們是天照大神的子孫。日本是地球上最神聖的民族,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大和民族從來不其他民族混血。我們的文化是神聖的,我們沒有精力將我們的文明灌輸給我們徵服的民族,他們應該直接被消滅。朝鮮人將敗於惡行,中國人被成為鴉片和其它毒品的犧牲者,俄國人將為伏特加所滅……你切莫發笑,天神是不撒謊的……」

如果你覺得這僅僅是個別瘋子的胡謅的話。那麼下面這些例子則會向你證明日本人是多麼在意自己的「神話」。萬斯白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日本憲兵被一名白俄酒鬼痛打了一頓,昏倒在街頭。刑事科的副巡斐陀羅夫(偽滿中的白俄僱員)捉到了打人者,並如實上報。結果,日本憲兵司令氣急敗壞:「你怎麼敢說一個酒醉的俄國人奪去了日本憲兵的武裝並痛打了他?你已經構成了侮辱日軍、侮辱神聖天皇的罪行。」

可憐的斐陀羅夫不得不在一名日本律師的「指導」之下重新寫報告,這在哈爾濱警界鬧出一個大笑話:

1933年6月5日晚22:00,日本憲兵賀本太君遇上一隊20人以上的青年共產黨員。他們叫囂著,毆打過路的公民。賀本太君勇敢地挺身上前,憑藉武士道精神英勇自衛,與共產黨員們進行了殊死的搏鬥,雖然受了重傷,但還是擊退了共產黨,捉住了他們的領袖。我身居「滿洲國」警察局的副巡,把賀本的英勇行為呈報給日本當局。他是光榮日軍的代表,真正的武士,他的英雄行為讓我們充滿著敬仰和驚奇。

如果你覺著這荒謬至極,那麼更離譜的還在後面。據萬斯白回憶:1932年4月,義勇軍在橫道河子(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境內)突襲日軍,擊斃143人。可日本特務機關長土肥原卻說陣亡了4個人。

1932年,哈爾濱師團長多門中將上報「5月18日,1200名皇軍在松浦鎮(今哈爾濱松北區)與悍匪(東北義勇軍)遭遇,對方8000人……我軍損失14人,斃敵1214人。」可萬斯白說:真實的情況是,日軍趁夜強渡松花江,3500人只有1676人順利登陸。6天之後,在江上撈起日軍907具屍體。15天後,又在江上撈起531具屍體。

在後來的平型關戰役中,日軍更是將陣亡人數上報為60人。

許多人中國人都有一個錯覺,那就是日本人做事精益求精,認真嚴謹,所以他是一個不會說謊的民族。可這種誠實僅僅體現在生活中。一旦涉及到他的「核心神話」,他什麼樣的謊言都說得出口。這裡面的邏輯很簡單:

既然天皇是神,神就永遠不會錯;

既然日本是神統御下的「神族」,皇軍就必須以一當十,以一當百;

既然日本是「神族」,那麼高貴的「神族」怎麼可能犯下像「南京大屠殺」、「七三一部隊」、「死亡行軍」那麼卑鄙的罪行?!

……

審判天皇,就等於告訴世人在「神」的指揮之下,日本犯了一個又一個愚蠢的錯誤。在東京審判中,甲級犯們爭先恐後地把戰爭的責任攬到自己的身上,一是盡臣子的本分,二是為了維護這不破的神話。(從1931年「九一八」——1945年戰敗,日本14年中換了15任首相。如果沒有天皇這樣的超然於各黨派、各軍種、各財閥之上的領袖,日本怎麼可能進行這樣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所謂「下克上」的軍官,本質上都是天皇派出督戰的欽差。)

承認自己傷亡慘重,就等於承認自己不是百戰百勝的「神族」,那麼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的日本還有什麼可以依靠的?!

如果日本不是神族,不是天生高人一等的話,他憑什麼統治中國人、朝鮮人、馬來人、緬甸人、俄國人、英國人?

承認了「南京大屠殺」、「七三一部隊」、「慰安婦」等一系列侵略罪行,那麼「神族」何以自立於世界?!

日本不是中國。中國可以把錯誤推到奸臣的身上;德國可以把錯誤推到納粹身上;英國可以把錯誤推到綏靖派身上;俄國可以把錯誤推到沙皇身上;美國可以推到總統身上……但日本不行!天皇是神,神要是錯了,那整個日本民族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甲級戰犯也是天皇統御下的神族,如果他們是卑鄙殘忍的,那整個「神族」有何顏面再次成為「政治大國」?!

神道教創造出來的「神話」讓日本進退失據,在歷史面前毫無迴旋的餘地。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神話」,每個民族的行為都被它驅使 :

猶太人堅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如果沒有這「神話」,他就不可能在2000年的迫害、驅逐、殺剹中生存下來;

俄羅斯人堅信自己是「彌賽亞的民族」,堅信自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別爾嘉耶夫說:俄羅斯,就其精神而言,負有解放各個民族的使命,卻往往成了它們的壓迫者,因而,總是招致敵意和猜忌,迄今還有待於我們克服。

美國人堅信自己是「自由的燈塔」,就像自由女神像下的詩中寫道:把你,那勞瘁貧賤的流民;那嚮往自由呼吸, 又被無情拋棄,那擁擠於彼岸悲慘哀吟,那驟雨暴風中翻覆的驚魂全都給我!我高舉燈盞,佇立金門! 在美國人看來,自己大戰小戰,都是為自由而戰。

中國人堅信自己曾經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必將再次成為世界的中心;

……

「核心神話」是一個民族的「精氣神」。否認了「核心神話」,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無異於「揮刀自宮」。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的首相會一次又一次地參拜靖國神社;這就是日本的政治家為什麼會一次又一次地否認「南京大屠殺」;這也是為什麼像《永遠的零》、《男人的大和號》、《吾為君亡》、《啊!海軍》這些「內容如此雷同,面目如此相似」的電影會接二連三地被人搬上大屏幕。日本的政治精英、商界精英、知識精英所做所想就是把這塊蒙上歷史汙垢的「核心神話」重新擦亮。

一定會有人說我言過其實。有人會說,參拜靖國神社的首相畢竟是個別的,不代表大多數日本國民。可是我請大家梳理一下,戰後凡是參拜過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其任期都不短:

三木武夫在位2年(1974年12月9日——1976年12月24日);

福田赳夫在位2年(1976年12月24日——1978年12月7日);

中曾根康弘在位5年(1982年11月27日——1987年11月6日);

橋本龍太郎在位2年6個月(1996年1月11日——1998年7月30日);

小泉純一郎在位5年5個月(20014月26日——年2006年9月26日);

安倍晉三從2012年12月26日至今,在位兩年。

和那些如同「走馬燈」一樣頻繁更換的首相相比,這些「拜鬼」的首相簡直就是「長期執政」。你能說他們的行為不是迎合了日本的民意嗎?!

有人會說,日本右翼是少數。不少旅日作家說,日本民眾是熱愛和平的。對此,我完全承認。可是你翻看日本歷史就會發現,大多數的民眾在歷史上不是懵懂的看客,就是狂熱的追隨者。日本的歷史從來都是由少數精英(武士、財閥、政客)主導的。這些精英通過哄騙、收買、煽動、威脅,最終讓沉默的大多數和他們一起維新,一起變革;一起瘋狂,一起奔向死亡。《永遠的零》中的公人主,最終還不是開著飛機撞向了美國的航母嗎?!

有人會說,現在在日本人的心中,天皇就是一個普通的人,沒有人把他當成神。對此,我完全承認。歷史上,天皇的地位也曾經被將軍取代過;今天則被駐日美軍取代。但是,一旦有一天美國撤出,日本的領土出現巨大的權力真空和信仰真空,天皇一定會再次被迎上「神位」。

法國哲學家勒龐說過: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不是由理性決定的,而是由它的性格決定的。制度尚且如此,行為何嘗不是?!夢已碎,心未死,這就是日本眼下最大的糾結。一心想成為政治大國的日本需要喚起國民心中的武士道精神,更需要讓「核心神話」重新萌動。

筆者痴迷日本劍道,酷愛日本文化,在與日本劍道前輩的交往中受益良多,他們的知識和人格魅力令人折服。筆者絕沒有挑唆中日關係的意思,只想通過自己有限的知識,告訴大家一個我心中「真實」的日本。《永遠的零》糾結著日本,也提醒著中國:我們沒有辦法選擇鄰居,就像烏克蘭沒有辦法「遠離」俄羅斯一樣,面對這樣一個「神族」,除了壯大自己我們別無選擇。

====================

歡迎關注「22號公館」 微信號:「szpangjie」

發布文章只是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永遠的零》 :中國人的費解 日本人的糾結
    《永遠的零》是一部讓日本極其糾結,更讓中國人深感費解的電影。一年前的12月3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稱,電影讓他深受感動;一年後的今天,安倍晉三成功連任。中國人在情感上無法接受,為什麼安倍晉三會連任?中國人更好奇,《永遠的零》到底講了什麼?在過去的一年中,《永遠的零》早已通過網際網路潛入中國。
  • 《永遠的零》:一部電影看懂看透日本人內心(強烈推薦)
    《永遠的零》是一部讓日本極其糾結,更讓中國人深感費解的電影。   一年前的12月3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稱,電影讓他深受感動;一年後的今天,安倍晉三成功連任。中國人在情感上無法接受,為什麼安倍晉三會連任?中國人更好奇,《永遠的零》到底講了什麼?
  • 日本當紅男星自殺,曾參演電影《永遠的零》!號稱反戰,卻在招魂
    而對於軍迷朋友來說,對三浦春馬的認識或許是從一部披著反戰外衣的軍國主義電影《永遠的零》開始的。 像《永遠的零》這樣充滿矛盾的電影,日本其實在戰後已經拍攝了好多好多部,比如《山本五十六 》、《啊!海軍》、《男人的大和》、《吾為君亡》《阿基米德大作戰》……這些電影基本上面目相似,內容雷同。
  • 還有人認為這是反戰片,觀看日本電影《永遠的零》有感
    圖1:日本影片《永遠的零》的海報日本電影《永遠的零》,講述的是二戰日軍零式戰機飛行員的故事。別的國家的軍人,為了自己的祖國和親人,和日本軍人進行你死我活的殊死拼殺,又是為什麼?我不明白,想不通,日本很多反映二戰的電影從不描述其對別國的侵略(即使《永遠的零》片中提到珍珠港事件,一句偷襲美國都沒說,只是大講日本「蝗軍」世界第一的海軍飛行員啊,戰術啊以及多麼牛逼的零戰啊)。
  • 《永遠的零》影評
    歷史存在國界,首先我真切地因日本侵華而感到極端屈辱;其次是提到日本,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作為當代的中國人,我沒有資格替歷史上的受難者來原諒,我只能將過去的不堪牢記在心,並且不斷思考,我們為何曾被奴役?我們的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而總結出作為年輕一代可以為我們民族振興做些什麼。
  • 日媒:《永遠的零》「反戰」似是而非
    根據NHK經營委員百田尚樹同名小說改編的《永遠的零》,一舉奪得八個獎項。觀眾稱,這是一部「反戰影片」。日本新華僑報4日文章表示,日本首相安倍則在看後稱「這部影片讓我十分感動」,從他一貫的言行看,這番話並非言不由衷。但是,日本當年發動的那場戰爭是「侵略戰爭」還是「自衛戰爭」,早有定論,無需討論。
  • 評論:善良的中國人啊,你不必跟著日本人哭廣島
    然而,當我讀到他對《不死之鶴》的評語時,我怔了很久,「原子彈投得好,不投還要死更多的人。中國人不必跟著日本人哭。」短短的二十六個字寂然無聲,肅穆工整的蠅頭小楷就這樣不動聲色地否定了我的全詩。  我的內心感到一陣從未有過的震顫。  說真的,流沙河先生的如此評價,我是絕未曾料到的。
  • 【獨家】《永遠的零》獲獎發酵安倍談話
    他也形容二戰末期美軍對日本首都東京實施的大空襲是「悲慘的大屠殺」。同年八月六日,百田再次在社交網站上發表言論,批判二戰中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行為,聲稱日本人絕不會忘記遭受原子彈攻擊的「恥辱」。對於日本著名導演宮崎駿批評小說《永遠的零》是在捏造神話戰爭的言論,百田尚樹則稱,其小說旨在表達戰爭的悲慘,並認為日本的「自虐史觀教育」讓外界將一切描寫日軍與自衛隊的作品「反射性」的過度地簡化為右傾。
  • 五個讓人費解的日本冷知識:終於知道了他們為何會留那樣的鬍子!
    嘿~這裡是萌聲日語,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日本那些讓我們費解的習俗以及行為習慣 ,一般他們都是兩字或者三字做為自己的姓氏,其中有一個姓氏在我們看來是很讓人費解的,就是「我孫子」,在我們自己看來就是口吐芬芳的詞,但是在日本可是一個大姓喲!
  • 日本人是怎麼看湧進日本的中國人的?
    如今,無論是走在東京的新宿還是在北海道的小樽,作為遊客的中國人想要問路都是件十分簡單的事,因為保不齊,回答你的路人就是中國人。據日本法務省統計,截至去年6月末,在日中國人人數已達到76萬5844人之多。因此,在日本的任何一個角落碰到中國人都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
  • 評論:安倍歪曲歷史的結局將 「永遠是零」
    評論:安倍歪曲歷史的結局將 「永遠是零」     當地時間1月21日,日本東京,美國參議員魯比奧   中新社北京1月28日電 題:安倍歪曲歷史的結局將「永遠是零」  作者 劉旭 刁海洋  1月27日是聯合國規定的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以緬懷二戰中遭大屠殺的遇難者。從媒體資料來看,日本官方當天沒有舉行任何紀念活動。
  • 日本人為何討厭中國人,日本青年道出真相:「與中國人粗魯無關」
    大家應該都知道,日本人不喜歡中國人,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是為什麼,其實並不是因為中國人沒素質,不懂禮貌,雖然說很不想承認,但不得不說,日本的禮儀真的是做到了極致,他們在這一方面是非常注重的,雖說我國自古都是「禮儀之邦」,但不得不說,這一方面確實沒有他們做得好。
  • 一代歌后李香蘭,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
    李香蘭的特殊,一是她不僅在熒幕上扮演中國人,在實際生活中也在假冒中國人,甚至因此險些成為「漢奸」而遭到槍斃。二是李香蘭扮演的「漢奸」角色,其實跟其摯友川島芳子的當「間諜」差別不大,在中國人眼中都是死不足惜的角色。三是在關鍵時刻,有人向中國法院提供了證件,證明「山口淑子擁有日本國籍」,她才得以逃過鬼門關。四是李香蘭戰後不僅在日本獲得新生,還繼續演戲、從政,還當了政務次官級的部長。
  • 中國人叫外國人「老外」?美國卻用2字稱呼我國人,小日本用3字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出國留學或出國旅遊,許多外國人也開始進入中國並愛上了中國,因此,如果你在街上看到外國人,你不會感到驚訝,這也是中國經濟和文化進步的表現。
  • 《永遠的零》鼓吹戰爭 安倍觀影稱「非常感動」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盧昊】日本時事通訊社2日報導,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以日本二戰時零式戰機飛行員為題材的戰爭影片《永遠的零》在日本首映後走紅,並一舉壓倒多部熱門影片,奪取日本聖誕新年檔票房榜榜首。這一紀念和鼓吹戰爭中英雄主義和國家主義的電影也受到了首相安倍晉三的青睞。他在 2013年的最後一天,選擇到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告別2013年,並對日本媒體表示此片讓他「非常感動」。
  • 日本人發明的「假中文」,中國人看得懂嗎?
    沒想到多年之後,彼岸的十一區裡有一群年輕人們竟然無師自通,發明了一種日本人和中國人都得一起連蒙帶猜才能懂個大概的「偽中國語」,刷出個推特熱門不說,還專門為這個跑中國拍節目求證到底可不可行。這種零成本說中文的方式極大地激起了日本網友的熱情,紛紛加入「偽中國語」的學習行列中來,甚至激起了社交軟體中的一陣「偽中國語」交流狂潮:
  • 當黃種人在美國被歧視,中國人希望團結,但日本人選擇甩鍋中國人
    「你們這些猴子,滾回日本!」,當反種族歧視抗議還在全美持續之際,美國洛杉磯一帶又出現了針對日本人的歧視事件。美國洛杉磯一家由日本人經營的廚具商店入口處被貼上多張貼紙,貼紙上寫著「這裡是美國,不需要日本人賣的東西」、「你們這些猴子,滾回日本!」、「不聽話就炸了你們!」等含有威脅、侮辱性字眼的話語。
  • 孫小迎:中國人應永遠恪守知恩圖報
    在叢林法則時代,在利益和矛盾錯綜複雜的國家關係中,人們更願意信奉國際關係中的潛規則——「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當柬埔寨太皇諾羅敦·西哈努克去世的時候,有良知的人都會發現,在過去非常多的艱難時光裡,西哈努克及他所影響的柬埔寨與中國的關係,超越了國際關係的潛規則。他始終是中國真正的老朋友。這種友誼令人感嘆也令人感動。
  • 大阪人其實就是日本的中國人?
    圖/視覺中國說大阪人像中國人,主要是說大阪人與其他地方的日本人相比,不那麼死板,叛逆、有個性,而且直爽熱情。時間久了,你一定會喜歡上大阪的。文/唐辛子因為工作調動,我們一家從居住了十年的名古屋搬到了大阪。沒搬到大阪之前,就有朋友在電話裡對我說:「你怎麼會願意搬去大阪?大阪那個城市亂鬨鬨的,大阪人也是日本人中最不守規矩的。」
  • 日本人假裝自己是中國人,旁邊中國姑娘:你是日本人吧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世界各國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我國現在在國際上有很高的國際地位,很多人來中國玩。在中國街上常見的外國人中,金髮碧眼的白人和黑色人種一眼就能分辨出來,但是和我們一樣是黃色人種的韓國人、日本人是分辨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