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一山版《鹿鼎記》播出,豆瓣第一時間打出了2.5的低分,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年度電視劇最低分怕是已經出爐了。
關於金庸老先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大家對它的評價莫衷一是。雖然金庸老先生自認為這是他最滿意的一部作品,但是有人認為它水平不高,沒有任何俠肝義膽,恩怨江湖。同樣,也有人認為這是金庸老先生集大成作品,對於其中的主角韋小寶,他既不會高超的武藝,也沒有俠義的精神,但是卻能讓人非常喜歡。那麼,歷史上是否真有韋小寶這個人呢?
按照小說《鹿鼎記》裡面的一些重要事件來看,結合歷史,這個韋小寶很有可能是佟佳·隆科多。隆科多(?-1728年),字竹筠,滿洲鑲黃旗人,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國維第三子,清朝康熙、雍正時期重臣。他也是唯一被雍正皇帝公開喊"舅舅"的人。在康熙晚年,隆科多在皇子爭權奪利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為何說韋小寶的原型是隆科多呢?首先,隆科多一生的經歷,與韋小寶在《鹿鼎記》中的一些經歷很是相似。比如在擒拿鰲拜這件事上,歷史上的隆科也參與了康熙的計劃,並且在這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還有一件事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鹿鼎記》中雅克薩大捷以後,代表康熙與沙俄籤訂《尼布楚條約》的就是韋小寶。而歷史上,主持與沙俄籤訂這個條約的人正是隆科多。
其實這個問題在《鹿鼎記》出版之後,便有海內外眾多讀者紛紛來信諮詢過金庸老先生。金庸的回答讓人摸不著頭腦,也表示他說這部小說是"非武非俠,亦史亦奇"。所以它既有歷史的部分,也有自己的憑空創作。金庸曾隱晦表示"這個人物的由來主要是受一位海外華人的啟示"。於是,很快便有網友通過人物篩選,指出這個"海外華人"有可能就是香港華人爵士韋寶珊。
韋寶珊爵士,CMG,JP(Sir Boshan Wei-Yuk,1849年-1921年12月16日),名廷俊,小名玉,字寶珊,韋玉是另一個為後人熟識的名稱,香港銀行家、商人及政治家。
韋寶珊就是韋小寶的原型,單是從名字看來,二人就有相似性,其次兩人都被封爵,在《鹿鼎記》中韋小寶被稱為韋爵爺。
最為重要的是,他還以"韋廷俊"的本名,報捐為清廷的候補道,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的廳級後備幹部,也就是清王朝的儲備幹部。他出入廣東官場,為清王朝辦事。這也類似《鹿鼎記》中韋小寶為康熙皇帝、清王朝辦事一樣!
同樣韋寶珊還有一個更為讓我們吃驚的角色,那就是興中會革命黨成員。他還提供了自己的住宅作為革命黨召開秘密會議的場所,興中會經常在他家裡舉行秘密會議。這也與《鹿鼎記》中韋小寶加入天地會一樣,作為陳近南的徒弟,籠絡了一大批反清復明的人士!
韋寶珊和《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一樣,遊走在兩大對立派之間,一方面作為清廷官員,為清廷效力。同時暗地加入反清團體,組織興中會在自家開會,兩方投機卻從無失手,這便是這兩個韋爵爺共同特點。
至於《鹿鼎記》中韋小寶究竟是誰,我想這個問題也只有金庸老先生自己能給出最準確的答案了。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讚收藏轉發一鍵三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