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答應過師父在他沒有完成心願前,不輕易將他的故事公開。但看到#百家故事#的欄目,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他在2007年的一次梵淨山之行中給我發來這個簡訊:
「阿彌陀佛~紅塵好~我等了幾天終於把***病毒性***的特效藥找到了,累也值,和你分享」。
字裡行間都蘊涵著師父無比的慈悲,無比的艱辛,和無比的欣喜。欣喜的是他終於完成了他此次最重要的一個目的;找到了一種特效藥,可以使眾多的病人解脫病苦,重新恢復健康的生命。
簡訊的內容真的很簡單,但當我看到「累也值」這三個字的時候,我的眼淚再也難以抑制,因為三個字的背後是難以想像的付出。
梵淨山,位於貴州銅仁地區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的交界處,海拔2572米,總面積567平方公裡。梵淨山歷來是佛教名山,從圖片可以看出其山之美,其山之壯,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很多人仰慕和欣往。
而師父此行卻沒有時間瀏覽壯麗的風光,也沒有時間感受人文的美景,師父是帶著自己的心願和眾生的利益而去,是為了他畢生奉獻的中醫事業而去。
此次之行,我和幾位親近弟子一直苦勸師父能選擇在明年開春後啟程,或者由我們一位師兄弟陪同師父一起進山。但師父說:「我不是去旅遊,不會走旅遊的線路。基本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才是要去的地方,你們受不了的,進到山裡還要師父照顧你們,不是成了小包袱了嗎?我一個人不礙事的。」
就這樣,一個人背著行囊就進入了梵淨山。
冬日入山,一個人在莽莽森林中,面對的是凜冽的悽風冷雨,陰森的深山密林,突兀的嶙峋怪石,還有那些時常出沒的各種野獸毒蟲……
風餐露宿在古樹下,饑寒渴飲在山澗之中。相伴的多是山中的野畜,見到的也只有林中的鳥獸。而這一切都不能阻擋他的腳步,我們的擔心也被師父慈悲的愛語所勸慰。只能在各地為師父默默祈願。
當知道師父身患感冒時,我的心不禁陣陣翻絞。我很難想像他一個人在寒風徹骨的山中的十多天裡,是拖著感冒的身體怎樣繼續尋找藥草,如何繼續完成他的心願。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沒有離開山上,給我的簡訊中對自己的身體只一帶而過,卻依舊關心一位患病的師兄身體怎麼樣了,病例有沒有拿到……
山中很多地方都是沒有手機信號,此後的多日都沒有了師父的訊息。無法聯絡上師父也讓我更加擔心。
而就在今晚,收到了師父發來的簡訊。他第一時間將這個喜訊發給我。當看到「累也值」的時候,心中的惦念終於翻騰洶湧出來,眼眶溼潤,淚自然而落。
就這樣在冬日的山裡等了多日,拖著病體,忍受饑寒,那時怎樣的苦我也無法去想像。但一切的艱難都不會從師父的口中聽到,一直能聽到的都是讓我們放心,身體不礙之類的話。直到今天,才在簡訊中說出了:累也值!
我不知是為師父完成這次心願的喜極而泣,還是為師父執著的信念而感染,抑或是為師父那顆無我利他的慈悲之心而感動。但我知道,此刻,只有我才能體會到師父當時的欣喜和那份滿足,也只有我知道到這份滿足的背後他付出了怎樣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
我的師父是一位普通的出家僧人,但因為他繼承了佛家中醫的傳統,他的人生因此變得不再普通。
從八幾年出家以來,他一邊要完成禪宗的修行,一邊還要學習佛家的中醫。那些年經常為了尋找一味藥材,就要背上行包,去全國各地。身上沒有錢,就是徒步也要親自找到。
幾十年下來,為尋找道地藥材,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他說自己走過的地方,在出家人中可以排名第二了,卻從不說誰是第一。
這就是家師,一個對中醫和草藥有著無比執著的出家人。其實,真正能讓師父這樣忘我投入畢生經歷和心血的,不僅僅是因為中醫藥本身,更因為它關乎著所有眾生的身體,也關乎著一個出家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願行。
家師是個清貧的和尚,清貧是因為他不貪愛錢財。他不化緣,一直以行醫治病為己任。來求醫的人全國各地都有,他總是妙手回春卻只收取少量的草藥成本。更多的窮苦百姓,師父則分文不取,免費送藥。
但他的草藥卻大多是自己親自到全國各地去收集的道地藥材,就光為此付出的花費,就經常讓他負債纍纍。有一些企業也想拿出錢來跟他合作,但過分的商業目的和對佛家中醫的影響使他毅然放棄了所謂的合作。
正因為他對中草藥和醫術的精通,以及對很多病者慈悲地救助,所以在江南一帶很有名氣,被很多人稱為「藥王菩薩」。
他常說:好的中醫現在也很多,但是好的藥已經不多了。為了完成自己中醫藥事業的夢想,為了使更多的人遠離病患的痛苦,製作更多的妙藥是比他的生命更重要的責任。而他為了這個責任所付出的遠非我們所能夠想像,以至於前不久就因勞成疾,險些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萬幸地撿回一條命。
師父的故事也只是一個民間中醫的平凡故事。但中國正是有這些許許多多平凡的民間醫生如金字塔的底座一般穩穩地支撐著中國的傳統醫學。千年傳承、世代延續著中醫救死扶傷的精神和醫者仁心的大愛。
是夜難眠,輾轉反側。伴著淚水寫下這個故事,心中祈願:希望師父能夠早日完成他的心願,能夠讓更多有緣的眾生遠離病苦,也希望師父自己的身體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