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祥麟,安徽滁州人,50後,為了創建一座民藝博物館,從23歲開始了為期18年,包含55個民族的田野調查。
跨越18年,縱橫20萬公裡,奔赴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自費考察55個原住民族(除臺灣高山族),徵集實物1萬餘件,拍攝錄像6000餘分鐘,圖片6萬張,考察筆記180萬餘字,舉債只為創建民藝博物館…
▼「 選擇一件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用一生去做便是了。」
他的肩頭不僅扛著民間藝術品搶救與保護的重任,更支持著藝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未曾穿過的瑤族嫁衣歷經半個世紀,褪盡浮華;寧海白木雕絕塵而去,不多的記錄依舊震撼人心;幾乎要失之交臂的灘頭年畫,令人至今心有餘悸;民間藝術大師庫淑蘭的剪紙作品迢遞厚重情緣…
他這樣看待一個飽受苦難女人的精神救贖:「 她的作品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詩歌,它映射出農婦一生夭折十個孩子的困苦與悲涼。她卻用浪漫的藝術形式揭示了不屈生命的本質,給予弱者以無限的借鑑。她貧困一生,而留給我們無盡的精神財富。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位偉大的剪貼畫大師---庫淑蘭。」
庫淑蘭(1920-2004),陝西省旬邑縣赤道鄉王村人,中國陝西剪紙藝人,作品被歐美、東南亞等國家收藏。
1985年,她不慎摔落家前黃土山溝,昏迷40多天後神奇康復,從此自認為是剪花娘子化身。
1986年-1988年,剪紙作品先後在西安美術家畫廊和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
1992年,剪紙作品獲第二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民間美術大展特別獎。
1994年,在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中一舉奪得金獎。
1995年,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庫淑蘭剪紙個展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展出。
1996年,她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傑出的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1997年,庫淑蘭應邀赴臺灣,香港參加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節做剪紙表演和相關學術講座活動。《剪花娘子庫淑蘭》由臺灣漢聲出版社編輯出版。
2000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勝中配合日本執導探訪庫淑蘭,合作營造了一所剪紙藝術小紅人裝制的招魂堂。
陝西王村,滿目皸裂焦灼的黃土地,陣陣風沙煙塵。一個不足九平米的逼仄土屋裡,牆上貼滿泛黃的舊報紙,光線昏暗。庫淑蘭就踩著小腳在這個屋子裡做飯,起居,也就是跪坐在這滿是塵土的炕上,剪出令世界震驚的剪紙作品。
千禧年,管祥麟第一次拜訪庫淑蘭。
庫淑蘭生活的小屋裡,有廚房,有起居室,還有一個土炕,空間狹小,凌亂不堪 …
當時的環境,讓人震撼,無法用言語形容。庫淑蘭這樣世界級的剪紙藝術大師,她不應該過這樣的生活,可她卻實實在在的仍然在艱難地生活著。
她幼時纏足,定下娃娃親。15歲輟學備嫁,跟隨母親學會剪、裁、繡、縫、編等一整套語言方式。17歲嫁旬邑縣川道下遊孫家臺子村。
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寧娜》中寫道: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庫淑蘭的一生,飽含辛酸。婆婆刁難,丈夫時常拳腳相加,她生養了13個兒女,不幸夭折10個,她長期忍受著小腳、腰痛帶來的折磨,跪著切菜做飯,一個人跌跌撞撞去買止疼藥…
生活的艱難,並沒有讓庫淑蘭失去希望,她把自己形象地稱為是剪花娘子---一個精神的符號,用這個精神的符號反過來支撐她去戰勝生活當中的困苦。這是中國農村婦女最可貴的精神品質。
在中國北方,尤其是黃土高原一帶,流傳這樣一個說法:每一萬個人當中才會出一個巧媳婦。庫淑蘭便如是。她的剪紙作品面世以後引起整個社會的強烈反響,以至於媒體對她有大量光鮮的報導,但是,庫淑蘭的生活並沒有因為世界級的榮譽而帶來任何改觀。
對庫淑蘭來說,剪紙是內心隨心所欲的信手拈來,展現了無窮無盡的靈感交織。她的作品畫面五彩斑斕,形象飽滿圓潤,色彩繽紛絢爛,這是心理灰暗的人無法創作出來的。她留給社會的,不僅是那些極具藝術價值的剪紙,更是她不向悲慘妥協的精神。
2004年12月19日,庫淑蘭在家中病逝,享年84歲。
願剪花娘子一路走好。
梵谷說:「我認為偉大人物的歷史就是悲劇,他們不僅在活著的時候遇到很多阻力,而往往在成就得到公認的時候,他們已不在人間。」
庫淑蘭走了,眼前莽莽蒼蒼,目空無物,氣蕩腸回;又仿佛陡然回到了歷史的深處,感受到一種蒼涼,一種感傷,一種看著傳統文化從彌留到死去時的那種揪心的感傷。
管祥麟說:「 打破以單純的模仿來傳承傳統;她以自已為原形(在民間藝人中極為少見),以民俗風物和心靈世界為背景,以追求理想境界為終極目的,而激發的原欲創作動力;獨創了一種前無古人的最適合表現自我靈魂中真善美的藝術模式---剪貼畫。」
(以上庫淑蘭絕世之作為管祥麟籌建博物館中的部分實物藏品
圖片攝影/劉恪山 謝繼勝 管祥麟)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呂勝中:
「庫淑蘭的作品,不追隨模擬自然形象,而以觀念造型的方式,深刻表現自我精神世界的崇高與嚮往。」
中國剪紙學會會長 仉鳳皋:
「庫淑蘭善於用各種形象拼貼組合起來烘託主要人物形象,整體感,節律感極強,使人透過這些浪漫的,樂觀的,虛構的畫面,便可看到作者純真善良的心靈和驚人的藝術心智。」
東南大學藝術系教授 張道一:
「庫淑蘭是中國女性的傑出代表,她即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又是一位公認的世界級的剪紙藝術家。」
湖南美術出版社編審 左漢中:
「庫淑蘭的剪紙前無古人,她創造的藝術形象稚拙而又鮮明,構圖繁實而又單純明快,色彩對比強烈而又協調適度。」
管祥麟說:「一個完整的社會不僅要關注這些民間藝人的作品,它同時要關注到民間藝人的整個生態系統。我覺得這才叫真正的是社會的關心和關懷。」
「庫淑蘭留給我們這個社會、這個民族最大的遺產不是因為她一生當中經歷了那麼多的痛苦,應該是她的精神世界。因為我們看到她的作品是五彩斑斕的,這種色彩是心裡灰暗的人無法創作出來的,但庫淑蘭恰恰做到了,她把自己形象地稱為是剪花娘子,一個精神的符號,用這個精神的符號反過來支撐她去戰勝生活當中的困苦,我覺得這是中國農村婦女最可貴的精神品質。我覺得我們應該向她學習,繼承這個優良的精神品質。」
「剪花娘子」現象蘊涵著太多沉重的話題。當今社會人文的視野還沒有關注到剪紙背後「剪花娘子」這個龐大群體的生存,中國鄉村的「剪花娘子」,離真正的文化尊重還很遠,這是一個迫切而又令人悲哀的現實…
四季更迭,時光幻滅,庫淑蘭剪紙的美在於其中蘊含的人性本質。這是歷史贈予大地和生命的悲壯之禮,我們收入心懷,鼓足勇氣,不帶遺憾地繼續前行。
十樓歡迎推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