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對大眾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東西。生活沒有喜劇,人生會難以繼續。很多時候壓垮人的並不是苦難,而是內心無法排解苦難帶來的傷害。於是喜劇順勢而生,唯有大笑一場,才能卸下一身疲憊。藝術圈,文藝圈,娛樂圈,無論哪個圈子,那群為大眾提供笑料的人,正是充當了喜劇人的身份。
可市場繁雜,喜劇也會有好壞之分,錯誤的意義表達,會讓人徒增煩惱。所以喜劇電影拍得不好,很多人會批評,因為它沒有讓觀眾感受到輕鬆。那麼在喜劇市場上,誰能夠當那個傳承人的身份呢?
最近央視要開播一檔《金牌喜劇班》的節目。央視出品,大家也非常期待,畢竟節目質量與網綜會有所不同。首席金牌導師亮相,在拿出疑似郭德綱海報虛晃一槍後,亮出了陳佩斯的海報形象。陳佩斯,為何央視認為,他最有資格做喜劇傳承人?
陳佩斯與央視的淵源,要從1984年春節晚會上的小品《吃麵條》開始。陳佩斯和朱時茂搭檔表演,成為春晚舞臺的經典。當年的無實物吃麵條,放到現在看,也是一段令人捧腹大笑的表演。那1984年之前,陳佩斯在做什麼?
陳佩斯的父親是電影表演藝術家陳強。1951年的時候,陳強到隨中國青年藝術團到布達佩斯訪問演出,由此定下了老大陳布達,和老二陳佩斯的名字,以此紀念「布達佩斯」。藝術世家的環境,讓陳佩斯小小年紀就跟著父親登臺演出,1980年,陳佩斯26歲。父子倆合作電影《瞧這一家子》,1981年,參演電影《法庭內外》,兩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再到小品《吃麵條》,陳佩斯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輝煌的央視晚會14年,直到98年最後一部小品《王爺與郵差》,徹底告別這個舞臺。
之後的一段時間,可以說是陳佩斯最落魄的幾年。
一起官司,讓他得到了16萬元的侵權賠償,卻再也接不到商演邀請。1999年,陳佩斯妻子拿出多年積攢的幾十萬元承包了一萬畝荒山,夫妻倆靠著萬畝農田勤勤懇懇過起了農民生活,賺到了30萬元。
直到2001年,陳佩斯改行投資話劇。他也曾想過重回電視渠道,但種種原因,他沒有機會。這一次,又是14年,陳佩斯的話劇舞臺在全國演出上百場,成功從小品演員轉行話劇演員。
2015年,陳佩斯與央視關係緩和。那一年,陳佩斯自導自演的電視喜劇《好大一個家》登陸央視一套熱播。時隔16年,以電視製片人的身份重返央視。
同年,北京喜劇院開辦,陳佩斯擔任藝術總監。據說北京喜劇院的藝術風格是「不以低俗取悅觀眾,不以媚俗迎合市場,讓觀眾體會喜劇文化對心靈的滋養」。
再到2020年,陳佩斯已是喜劇表演藝術家,小品表演藝術家的身份。經歷了苦的人,更懂得如何笑。陳佩斯曾說「笑是一種能力,如果人人掌握這種能力,是國家社稷之福,是人類社會之福。」
很多人不知道怎麼笑,怎麼在苦難的生活中笑出聲來。而喜劇創作者,要做的就是開啟人們笑的功能,把笑聲還給百姓,還給人民。
說是傳承喜劇,不過是希望有人能繼續讓百姓笑出聲來。
時隔22年,以導師身份受聘再回央視。陳佩斯,最有資格做那個把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