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海軍山
前兩天網上曝出了「雲南小學生研究腫瘤治療、兩個湖北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的科研「笑話」後,現在網上又曝出了被網友稱為寫詩「機器人」的「天才少女」——岑某某(今年16歲),讓人禁不住深思,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才是最合理的。
(一)
許多擅長寫詩的網友,看了以下這張圖片對兩年前的岑某某的簡歷後,第一反應不是震驚,而是當成了一個「笑話」。
但時下有的孩子父母卻是「非常迷信」這樣的誇張的「文宣之道」。曾有位網友看到這個圖片後當成「笑話點評」,並在朋友圈內轉發,很快便有不少孩子的父母反擊那位網友,「你自己沒本事不能辦到,並不代表別人不能辦到啊?」
可見即使一眼看上去「很假的」營銷,仍會有不少孩子的父母會上當。主要原因就是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想辦法「取經」再說。
其實一個14歲少女,號稱每天能寫詩2000首,究竟是天才,還是「騙才」?其他的可以不管,只需要用簡單計算一下,就可以得出有用的「結論」了。
以古詩為例,一首五言絕句最少20個字(題目字數略過),那麼一天寫2000首詩,至少需要4萬字。有擅長網絡小說寫作的網友稱,其一天寫出2萬字的文章後,整個人都累得快「虛脫」。這種事偶爾一、兩次可以頂得往,如果連續寫個幾次就可能會出「人命」了。更不用說,一天寫4萬字的詩歌了!
詩歌要講究意境與構思、典故運用;還需要考慮平仄、押韻等特殊要求。就算拋開這些都不管,直接寫打油詩也一樣行不通。想要保證詩的內容與質量無異於「天方夜譚」。其實沒有內容質量的詩,一天就算能寫出一萬首來,也只是一堆沒用的「文字垃圾」而已。
而且不要說寫原創詩,就是直接抄寫2000首詩,按一般人電腦打字速度平均50字/分鐘計算,也要在電腦桌前連續打字近14個小時才能完工。號稱「一天能寫2000首詩」這種「梗」,怎麼看都是一個笑話。因為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只會暴露出策劃這種文案宣傳的人顯得「非常無知」,為了廣告宣傳毫無「底線」。
(二)
但就是這樣誇張與無知吹噓的廣告詞,卻出現在一個14歲女孩演講的招貼廣告策劃案中。被網友質疑時,最近其父親接受媒體採訪還振振有詞地宣稱,一天能寫2000首詩的事情是真的。可見這個少女背後是父母或其他人的「商業炒作」而已,引誘人去聽所謂的「成功學演講」罷了。
刻意查看了一下岑某某過去的演講視頻,給人感覺就像是虛張聲勢的街上「賣膏藥」式的推銷者,其在舞臺上的「成功學演講」聽起來套話連篇、矯揉造作,完全讓人感受不出真誠與自然。2年前這個14歲少女在舞臺上的表演,看上去就像個三十餘歲的女主持人,顯得成熟與世儈,完全沒有青春少女的靈動與韻味。
還有,更「搞笑」的是,這名少女在其父親的操作下,還成了一家境外(香港)新聞網站駐紹興運營中心的副主任與記者(其父自稱也是該家網站的記者),但岑某某寫的新聞稿件讓行內人看了就想笑。
從網上刊登的新聞稿件來看,談不上什麼「文筆好」之類的。反倒是岑某某在新聞稿件中夾帶「私貨」,吹捧自己與自家老爸公司的產品的寫法讓人「腦洞大開」。稿件原文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在我們樟樹村,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畏艱辛,不畏風雨,在疫情期間毅然決然挺身而出當志願者。雖然平時裡帶著口罩,我們看不清楚他們的模樣,但是他們身上的光輝是口罩遮不住的。他們帶著口罩,穿著志願服,拿著體溫計,堅守在路口,排查在村莊。你可以看到,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始終都有他們的身影,這些為我們樟樹村做出巨大貢獻的志願者們,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心裡。樟樹村從「封村」到「拆封」,從「暫停」到「重啟」,志願者們在村委書記岑炎權爺爺的帶領下,真是歷經了千辛萬苦,我特別感動,非常心疼他們。因此,我也把我自己的寫的書《岑××詩詞666首》《煙花散漫××心》,以及爸爸公司的產品「如×××舒緩液」捐給了村裡。書,是送給抗疫志願者的孩子們閱覽的,舒緩液是贈給志願者叔叔阿姨們使用的,他們長時間站著容易腰酸背痛,只要用我們的舒緩液噴一噴就會有發熱的感覺,幫他們緩解酸痛感。平時裡多使用,可以舒經絡,除溼氣。經歷了這場驚心動魄、排山倒海的全國戰「疫」,我更深切地懂得了感恩,感恩國家,感恩鍾南山院士,感恩白衣天使,感恩志願者們的盡心盡力、為國分憂。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有國才有家,沒有國哪兒來的家。我很慶幸自己生在中國,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而從新聞的最後一段看,更是與新聞稿件寫法要求大異,記者寫新聞稿件,不是不可以用第一人稱的「我」,但一般用在特寫的稿件,或者需要記者本身作為當事人深度介入的新聞側記、花絮一類的稿件中。
但記者的情感介入有一定的界限要求,文字不能過多寫自我情感宣洩,那樣就沒有新聞要求的「客觀性」可言,也不是新聞,而成為學生式的「流水帳記敘文」了。
(三)
有的網友可能不同意「社會與視界」的評價。說她還小啊,但如果你看該新聞網站給其掛的頭銜便不會這樣想了。
既然掛了這麼多所謂的「頭銜」,就算是親自參與「市場新聞競爭」了,讀者看新聞時,才不會管你是什麼樣的記者,有什麼樣的寫作背景,因為讀者要看的是新聞,不想看「廣告軟文」。
除了「記者身份」這個梗後,岑××還宣傳自己出了三本書,但與其父親出的書一樣,因為不是通過正規渠道出版的,在市場上是沒有賣的。封面上印的「中國人民出版社」字樣,但國內根本就沒有這個出版社任何備案資料,這個出版社的名稱沒人清楚是怎麼來的。這種類型的書只要肯花點錢,個人隨便印個幾十、上百本自己收藏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公開傳播,那就有可能觸犯相關出版法律法規了。
難道這就是其家長對兒女培養的要求與目的?讓孩子過早涉入社會,有時候並不一定會「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有時間的話,不妨靜下心來多讀一點書,提高自身的修為,把基礎知識打得更紮實與牢靠一些。在大學階段才進行社會歷練,反而可能收穫更多。
過早讓孩子介入社會,有可能會讓「花花世界」迷花了孩子的眼,讓孩子心情變得更加浮躁,終會影響到其未來的「高度」。當然,如果其父母的本意就是為了讓孩子提前做「網紅」一類的工作與角色,那就當什麼都沒說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