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14歲女孩岑某諾的演講火了。
說實話,看了她激情澎湃的演講,我唯一的感覺是尷尬。
魔幻的音樂,誇張的動作,老練的颱風,這哪裡是一個14歲的花季少女,分明就是一位資深的成功學老師。
而這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全球華人青少年領袖學習會創始人、姬劍晶青少年演說訓練營冠軍、如清麗琅品牌創始人等等;
同時出版了兩本詩集、一本正能量小說,還能日均寫詞300首、寫詩2000首,寫小說15000字。
.
這份非同一般的簡歷,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但有時候優秀到極致反而讓人起疑,於是經網友們一頓深扒,發現岑某諾不過是她父親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一手打造的「天才少女」。
14歲,本該是快樂學習、揮灑青春的年紀,生命本該被更廣泛和深刻的東西滋養,心懷遠方的年紀。
然而,她卻被所謂的「成功學」打磨成圓滑世故的老油條,日復一日地練習演講技巧,通過背誦和復刻扮演了一個「神童」。
小小年紀,卻過著被綁架的人生,岑某諾並非第一個。
去年年底,臺灣神童曦曦一夜爆紅。
網上視頻中,一群成年人圍著年僅4歲的曦曦請教各種人生問題,而他始終淡定自如,奶聲奶氣地信手拈來各種雞湯。
這場景簡直是讓人哭笑不得,活了幾十年的人都無法理解的問題,卻被一個幼童參透。
在美國,同樣僅4歲的馬奏是世界上最小的布道家。
然而成年後他坦言,光鮮亮麗的背後是從小遭受父母的暴力對待,被迫背誦布道詞,生活裡除了賺錢再無其他。
孩子的聰慧本是生命賦予的寶貴禮物,不想卻成了家長達成私慾的工具。
所謂的天才少女、不世神童,不過是身陷「成功學」漩渦不可自拔的父母,和一群唯利是圖的成年人,違背孩子的生長規律,打造的斂財產品。
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父母的急功近利、不擇手段,讓這些鮮活靈動的生命,生生活成了「牽線木偶」,即便以後成功了,那也不是屬於他們的人生。
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掌權者,父母只有愛對了方式,才能收穫孩子一世的感激。
著名導演張艾嘉,在兒子出生後,就一門心思為他籌劃成名之路。衣食住行,事無巨細,一切都按照貴族標準培養。
可老公覺得她根本不是在養兒子,而是在組裝頂級配置的計算機。
面對老公的質疑,張艾嘉始終堅持己見。
終於,奧斯卡在六七歲時成了知名童星,但出名帶來不只是榮譽,也有危險。
2000年7月份,奧斯卡被綁架了,好在交了2000萬港幣後,孩子安全歸來。
經過這件事,張艾嘉學會了放手,她明白了孩子的快樂比什麼都重要。
媽媽的改變,讓奧斯卡頓覺輕鬆。他開始吃漢堡,請同學到家裡玩,穿便宜的T恤和牛仔褲,這一切看似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卻給了他前所未有的快樂。
後來,母子倆在埃及旅行的過程中,奧斯卡突然對她說:「媽媽,謝謝!」
張艾嘉不禁淚目:
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沒謝我。我讓他成為當紅童星,他沒有謝我。我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沒有謝我。
現在,他終於說了『謝謝』,就因為我把自由還給了他。
是啊,有了自由的孩子才有生命力,才會感恩父母的付出。
每格人都渴望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孩子也不例外。
作家龍應臺說,孩子是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但不是為你而來。
只有父母清晰認識到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屬品,他的成長之路是有規律的,才不會枉顧孩子的生命力,做出拔苗助長傷害孩子的行為。
父母的耐心陪伴和鼓勵,永遠是孩子活出自我精彩的底氣,也是拉近親子關係的關鍵。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說要耐心陪伴孩子,但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特別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變得急躁激進,這不僅傷害了孩子,也違背了我們生養孩子的初衷。在《2019年中國父母成長焦慮白皮書》中顯示,超過91.5%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存在焦慮,甚至有16%的父母陷入非常焦慮的狀態。在過分強調成績的環境裡,父母生怕孩子落於人後,於是各種補習課程源源不斷壓向孩子,讓孩子苦不堪言。7歲的小蕾是鄰居張姐的女兒,印象中她總是一副沒睡醒的樣子,沒有同齡孩子該有的朝氣與靈動。而原因就在於張姐給小蕾報了太多的補習班,聲樂、舞蹈,鋼琴、模特培訓班、英語提高班等等,沒完沒了的補習,壓榨了孩子的休息時間。小蕾曾偷偷告訴我,除了鋼琴,其它都是媽媽硬塞給她的,而她沒有說「不」的權利。試問一個連覺都睡不夠的孩子,又怎麼會有心思學習。
焦慮讓父母失去了分寸,只想著砸錢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承受能力。
家長越拼,孩子越苦,只能被迫跟著往前跑,但他們奔向的不是自己的未來,而是父母想要的未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為孩子好,父母就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成長節奏,正確看待孩子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
紀錄片《零零後》裡有個女孩一一,從小就不喜歡跟小朋友玩,一個人總是獨來獨往。
面對老師的擔心,她理直氣壯地說:「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我就是喜歡這樣玩。」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很難想像這是一個3歲孩子說的話。
而她的父母也覺得完全不擔心,女兒的狀態很正常,不需要逼她改變。
不管別人怎麼看,一一始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後來在老師和父母的引導下,她交到了朋友,也慢慢的開始享受友情帶來的快樂。
如今的一一有自己的朋友圈,並且成了一個有愛心,有想法,學習上進的孩子。
文章轉載於「習伴」(ID:xiban2020)。育兒不只是一項工作,更是一項自我修行。培養自覺、自信、快樂、有愛心的孩子。陪伴式成長,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請勿用淺色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