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和成都可謂是近年來發展得比較好的城市,也是網絡輿論中討論得最多的二線城市。由於兩城經濟規模常年不相上下,同時在各自省內首位度相當,經常成為網友對比的對象,甚至兩地網友經常在網上爆發激烈的口舌之辯,最終也沒有結果,因為任何一方都沒有完全的優勢壓倒另一方,也可以說是旗鼓相當吧。
然而如果仔細對比你就會發現,其實這完全是兩座不同的城市,在根本上沒有多大的可比性,他們所走的城市路線、布局的產業結構、國家定位(詳情於國家中心城市批覆文件)、發展方向都存在巨大差異,而且各自對標的城市也各不相同。其中武漢對標的是上海,而成都對標的是北京。
我們首先來看下上海與武漢,這兩城有極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很多人都知道,上海與武漢是國內唯一以「大」著稱的兩座城市,大上海、大武漢從過去一直流傳到現在,但是由於武漢被上海拉開了很大差距,目前已經沒有可比性。從地理環境來看,都是沿江城市,也都是國務院認定的長江經濟帶三大核心城市之一,不同的是一個在中遊,一個在下遊,上海所在的下遊正好是出海口,可以直接從上海港將貨物發往海外。而長期以來,武漢通過長江運輸的貨物往往程序複雜,要先進入上海港,然後去往目的地,但是近年來,武漢突破了這道枷鎖,現在從陽邏港發往日本等地區的商品,直接從武漢出發直達出海口,不再繞行,而這也是武漢被批覆建設長江中遊航運中心之後的又一個突破,武漢一直在努力打造內陸地區水運樞紐,向上海港看齊。
從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來看,兩座城市都是我國高教實力雄厚的城市,但是上海的高教質量要更強,武漢的高校數量和學生數量要更多,正如上海擁有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這對實力不相上下的雙子星,武漢也有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這對綜合實力處於伯仲之間的強校,雖然實力差了些,但是格局都是相同的。而武漢也在努力縮小差距,去年投入高教經費超過300億,超過了總科技研發經費的1/3。在醫療衛生上,復旦和上交都是國內醫學實力的佼佼者,僅次於北大和協和,武漢顯然無法匹敵,但是也有華科同濟、協和、武大中南在內實力強大的醫學院。
在科研上,上海是國內少有的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城內布局眾多科研院所和一批國家大科學裝置,科研實力雄厚。而武漢作為中部地區科研實力最強的城市,同樣科研院所聚集,目前建設有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重力精密測量設、P4生物安全實驗室、武漢國家光電研究中心等科技設施,也一直在努力建設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2019年在發改委的回函當中指出,對武漢的大科學裝置數量認可,但是科技設施不集中,無法形成科學集群效應,等適當時機在申請。
在產業布局上,兩城走的都是高端產業路線,武漢目前布局有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網絡安全與人才創新產業基地、國家存儲器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另外還在布局國家大健康產業基地。上海則有船舶產業基地、裝備產業基地、石油化學工業基地、精品鋼材基地、汽車產業基地和微電子產業基地,總體而言,武漢的產業布局在未來並不亞於上海。而在2019年公布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上,兩城數量相同,都有4個產業集群獲批。
在城市建設風格上,都是高樓林立,沿江光彩繽紛,顯得氣勢磅礴,而高樓絕對數量都位居國內前5,只是武漢綠地600米高樓被叫停,否則兩地高樓有可能是旗鼓相當。
當然兩城最大的差異在於經濟和人口。不同於北京和成都,武漢和上海的下轄面積都沒有達到1萬平方千米,在大城市中數據面積較小的城市,突出的差異在於上海高達3.8萬億的經濟規模和超過2000萬的人口,而相比之下,武漢16000多億的產值還不到前者的一半,而且1100萬的常住人口也不到上海的一半,而比較有意思的是,兩城的人均GDP卻相差不大,甚至武漢2018年還一度領先上海。
從目前情況來看,武漢一時半會還趕不上對標的上海,主要差距在於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可支配收入這些方面,其他如醫療、金融、知名度等等與城市經濟水平有關,不做過多分析。
正如武漢對標的是上海,成都的對標城市則是北京。
北京與成都相似,都是屬於不沿江、不沿海的內陸城市,且兩城下轄面積都有超過1.2萬平方千米,而且人口規模大。相對於北京超過2000萬的人口規模而言,成都卻只有1600多萬,不過成都市規劃工作者在此之前已經有規劃,在2025年之前使得城市常住人口達到2000級別。作為首都,北京正在制定嚴格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長,於是去年,北京地區人口淨流入量為負,也就是說並沒有增加人口,反而在減少。而成都近年來淨流入人口都在穩步增長,很有可能在2025年實現對標。
如果你去過這兩個城市就會發現,不同於其他城市的高樓林立和氣勢磅礴,這裡基本是不可能看到成片的高樓群,縱然有,也是熙熙攘攘,零零散散,彼此之間相隔甚遠。當然各城市風格與歷史淵源和城市遺留息息相關,北京更多的古建築和四合院,而成都的建築有些濃厚文化氣息。
成都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與北京對標得更緊密。截止到今年年底,成都將擁有超過500公裡的地鐵裡程,在國內僅次於北京、上海、廣州,另外遠期還規劃了差不多與北京同等的軌道交通裡程。而在機場建設上,繼北京第二機場大興機場後,成都緊追步伐,今明兩年將開通天府機場,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又一個開通雙機場的城市。
如果說在機場和地鐵的對標上並不明顯,那麼北京七環和成都七環簡直堪稱別無二致。
北京是國內首個規劃七環的城市,成都則是第二個,而截止目前,還沒有第三個城市出現此類規劃。2018年6月,首都環線高速(也稱北京七環)宣布閉環通車。成都七環也稱成都第三繞城高速,預計今年12月底通車,屆時將成為全國第二個建成城市七環的城市。
不同於上海和武漢注重硬實力,北京和成都顯然更注重軟實力和影響力,旅遊業、服務業、金融業在整個經濟中所佔比重往往更高,而現代工業、高端製造業、裝備製造、科技產品研發則不是主打對象。成都設有僅次於北京和上海的總領事館數量,這為推動其成為西部地區國際交流中心和提高國際知名度創造了無可比擬的優勢,海外影響力和網絡傳播力則為旅遊和餐飲帶來了帶來了機會和收入,其實,有時候,軟實力更像是一座城市的標配,雖然可能不及硬實力那麼好使。
對標北京,成都最大的差距還是在於經濟規模上,其次人均GDP、人均收入差距也很大,而對於前者的人口優勢,以成都在省內絕對的優勢地位來看,達到2000萬人口並不難,只有有政策,隨時可以吃掉與重慶接壤的資陽,在人口和經濟規模上都會更加穩固,而且打通了與重慶的聯繫,更符合成渝城市群的發展。
當然,對標比自己發達的城市,本身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是能否趕上甚至縮小差距,還得看城市規劃者的智慧和未來所爭取的國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