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武漢廣州進前三:教育實力大PK,哪些城市值得託付

2020-11-18 界面新聞

文丨西部城事 西部菌

又到高考放榜時間,各地的文理科狀元紛紛刷屏。

對考生來說,接下來將面臨著可能改變命運的重要選擇——去哪座城市哪個大學上學?

選大學是不是該優先選城市,已經是一個老話題了,但在城市大分化年代,選對城市的重要性卻不斷升級。那麼,從全國來看,到底哪些城市值得託付?

01

去年此時,西部菌曾推出過一篇《這份高校地圖,暴露了各大城市的真實實力》,對高校分布地圖進行了簡單的梳理。

時隔一年,根據最新數據,內地的大學數量從去年的2956所增加到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740所。和去年相比,地域分布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比如在省一級層面,江蘇、廣東、山東、河南、四川普通高校數量躋身前五,全都超過130所,且本科院校都超過50所。

來源:21財經

不過高校數量多,不意味著整體質量也高。

比較典型的是河南,總人口超過1億,考生數量眾多,但151所普通高校、57所本科院校中,沒有一個985,211就一個,雙一流只有兩個。缺少好大學,導致優質生源大量流出。

根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梳理,2740所普通高校分布在336個城市中,其中有7個城市有60所以上,分別是北京、武漢、廣州、重慶、鄭州、西安、上海。

如果考察數量TOP10的城市,還要加上成都、天津、長沙。

不難發現,經濟實力和高等教育實力,有著很強的正相關。城市為高校提供資金,高校則為城市的發展輸送人才。全國的高校,很大一部分都一二線城市「瓜分」了。

像前述高校數量TOP10城市中,經濟體量最低的西安,也正在衝刺GDP萬億俱樂部。

來源:21財經

這還只是從整體數量上看,如果考察頂尖高校,城市間的馬太效應,或者說頂級高校的地域集中度,還要更加突出。

比如北京聚集了26所211高校,而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總共也只有4所;再如北京的雙一流建設高校達到34所,但還有多個省份呈掛零狀態。

02

優質大學作為稀缺教育資源,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它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源。

像廣州、鄭州、武漢、成都等地的本專科大學生,都在90萬人上下。其中像鄭州,2019年常住人口為1035.2萬人,在校大學生107.9萬人,佔比接近十分之一。

其實從人才競爭的角度看,將優質生源吸引來讀大學,已經是成功了一半。因為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在上大學的城市找工作,可能是第一位的選項。

來源:第一財經

和當前如火如荼的「搶人大戰」相比,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打提前量的搶人。

當然,上完大學後直接在當地就業,畢竟是部分人的選擇。比如蘭州大學是985,但估計很多畢業生會回到沿海;即便是擁有百萬大學生的武漢,同樣面臨著留不住大學生的困境。

那麼,高校的搶人、留人功能,到底有多大呢?其實我們還可以將城市的高校數量和人口流入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在《復盤十年來的人口增長,這11城不愧是「人氣之王」》中,西部城事提到,2010年來常住人口增量100萬+,增幅超10%的城市,一共有11個,分別是深圳,廣州,成都,武漢,杭州,天津,鄭州,長沙,濟南,合肥,西安。

可以發現,高校數量TOP10城市,和近十年來的11個人氣城市,名單有很大的重合度。

高校數量TOP10城市,只有北京、上海、重慶沒有入列人氣城市名單。事實上,它們的人口流入數量其實也很高。特別是北京、上海,人口增長慢,是受了城市功能疏解的影響。

得說明的是,常住人口增長代表的人氣指數,和高校、大學生數量,未必是嚴格正相關,不過這種一榮俱榮的局面說明,高校在搶人留人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03

前不久,貴州獨山縣引發廣泛關注。這個負債400億的縣城,建設了一座龐大的大學城,卻沒有幾所大學入駐,也沒有多少在校學生。

毫無疑問,哪怕獨山縣沒有債務壓身,這座大學城也難逃雞肋的命運,好大學和大城市總是緊密的掛鈎。

優質的大學,基本都集中在重點城市,但不是所有的重點城市,都能夠擁有頂級大學。如果順著GDP排行榜捋下去,可以發現很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蘇州。經濟體量全國第六名,但全市只有26所普通高校,蘇州大學一個211,本科院校寥寥無幾,和西安、合肥這種GDP二十強開外的城市比,高教實力相距甚遠。

再比如佛山、東莞。和蘇州一樣,它們都是超級地級市,在大灣區的光環下,經濟實力可以力壓一幹省會,不過在高校數量上,同樣排不上名號。

來源:山川網

這類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差,但並不是各方面均衡發展的綜合型城市,而是在某個領域特別突出,像蘇州的工業園,東莞的進出口等等。

而作為單項冠軍式的城市,它們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科。雖然也是人口流入地,但高等教育的短板,導致流入人口以產業工人為主,產業的科技含量也存在著不足。

相對來說,那些直轄市和省會,在高等教育領域有著天然的優勢。

別說高校數量TOP10的城市,就是TOP20的城市,除了直轄市,也全都是省會了。就連偏居內陸的迷你省會蘭州,也能坐擁蘭州大學這樣的985高校。

論高教實力,強地級市拼不過弱省會,原因很簡單,畢竟省會是區域的行政中心,優質的公辦大學靠近行政的中心所在地,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04

前面談了高校和城市的關係,那麼,從選大學的角度看,怎樣的城市才值得託付呢?

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是,「寧選一線211,不選十八線985」。但其實這種極端情況很少,比如大家常舉蘭州大學的例子,也是因為相關案例少,頂尖大學多數都位於重點城市。

不過在兩所高校實力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優先考慮高校所在地的城市實力,以及未來的上升預期,以城市來定大學,是相當有必要的。

首先,在拓寬眼界上,一二線大城市有著中小城市不具備的作用。而且和學區房一樣,大城市還能帶來優質的圈層,這是一筆至關重要的社交資源。

再者,大城市往往擁有最前沿的產業,最具實力的500強頭部公司數量,最具性價比的優質崗位,無論是實習還是找工作,都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儘管它同時可能還房價高企。

相對來說,那些強地級市以及中小城市,高等教育綜合實力相對更弱,合適的就業崗位可能也不多,讀完大學還是得重新選擇城市,另謀出路。

因此,優先考慮大城市,考慮高校、大學生數量多的城市,後悔的概率會小很多。

而對那些高教實力存在短板的城市來說,其實也不必灰心。人才的流動,最終還是要看產業;科技實力的高低,高校數量只是一個影響因素。

在產業升級、科研投入上下功夫,吸引優質人才流入,深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相關焦點

  • 中國城市綜合實力20強:武漢進入前六
    近日,中國城市研究院發布了2020年中國城市綜合實力20強排名,武漢位列第6,僅次於上海、北京、香港、廣州、深圳。 武漢在這三個維度的得分分別是綜合經濟82分,交通與城建95分,科教與醫療93分。 在交通與城建維度,武漢僅次於深圳、上海、北京,並與香港、廣州、南京持平。 在科教與醫療維度,武漢僅次於北京、上海、香港,並與廣州持平。
  • 全國省會城市經濟實力比拼,鄭州居然排名……
    >長沙、濟南、合肥和福州  其中  前七名均超過萬億元大關  還有4個省會成為萬億城市後備軍  在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方面  杭州、廣州和南京位居前三  廣州、杭州和南京的  新興企業數量位居前三那麼,各大省會城市的經濟實力如何?  鄭州GDP總量位列第六  數據顯示,2019年,省會城市GDP總量前十名分別是廣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鄭州、長沙、濟南、合肥和福州,其中前七名均超過萬億元大關。
  • 中國各城市千萬級淨資產人數排名:看看有錢人都生活在哪些城市
    (如圖)其實,這並不奇怪,作為國內處於塔尖位置的兩大國際大都市,經濟規模在國內也是數一數二,最新公布的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北京和上海都在國內前五位,而經濟競爭力都居國內前三,除此之外,教育、醫療、交通都毫無意外處於第一梯隊,也難怪會成為有錢人最多的地方。香港擁有22萬,緊隨京滬,卻存在一定差距。
  • 中國內地25大城市綜合實力排行
    相反,南京、西安、武漢反超廣州,成都、長沙則超越深圳、蘇州、重慶等經濟強市,躋身「國家潛在重要教育中心」之列。 這些城市的教育實力,從高校數量和質量上就可見一斑:
  • 中國內地25大城市綜合實力排行發布,標準不唯GDP
    相反,南京、西安、武漢反超廣州,成都、長沙則超越深圳、蘇州、重慶等經濟強市,躋身「國家潛在重要教育中心」之列。這些城市的教育實力,從高校數量和質量上就可見一斑:在百強醫院中,北京21所、上海18所、廣州9所,三個一線城市佔據「半壁江山」,詮釋了一線城市的底蘊所在。
  • 誰是下一個GDP2萬億城市:蘇州最接近,武漢快速「回血」
    當GDP萬億元城市擴張到20個以上時,幾個鋼絲城市正在向GDP2萬億元目標進軍。2019年,我國已有5個城市的GDP突破2萬億元,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和重慶。在這5個城市之後,預計還有哪些城市會進入這一行列?
  • 雙創城市測評:深圳北京上海位居前三
    我國主要城市的創新環境與創新能力怎麼樣?19日發布的《中國雙創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深圳得分位居雙創城市榜首,北京和上海緊隨其後,廣州、蘇州、杭州分列第4、第5和第6名,共同形成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多為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國際性綜合樞紐城市。
  • 疫情之下在線教育走紅 哪個城市更有競爭力?
    移動網際網路產業,包括在線教育,也是城市競爭的舞臺。《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進行了梳理,發現在網絡教育發達的城市中,北京在註冊產品和龍頭企業數量上表現突出。成都和杭州位居第二。合肥、武漢、鄭州、上海等城市也形成了相對較強的網絡教育產業。在線教育行業明顯不同於其他網際網路行業,它不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模式,這種模式讓非首席在線教育公司有機會生存,讓非一線城市有機會聚集行業。
  • 中外郵迷讚嘆武漢多個地標值得登上郵票
    Murphy先生從展館駐地往返黃鶴樓的途中,還發現武漢城市布局很有特色,長江、漢江將城市分為三部分,而沿江的建築特別是漢口江灘與上海外灘不相上下。「江邊的夜景燈光效果讓人讚嘆,如果這一景色登上郵票肯定值得收藏。」斯裡蘭卡徵集員Samaraweera先生對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印象深刻,「機場沿途的綠樹非常多,襯託著機場就像在花園之中」。
  • 中國高校第三城:成都西安實力不俗,武漢南京希望更大!
    中國大學的格局中,有清北復交的說法,北京和上海也是我國目前大學實力最強的兩座城市。截至目前,北京擁有34所雙一流大學,上海為14所雙一流,實力確實遙遙領先。
  • 中國城市GDP二十強:天津位居第11,重慶反超廣州,濟南入圍!
    GDP基本上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因此主要機構使用該指標來衡量地區之間的差距。一些學者指出,如果兩個地區之間GDP總量差異過大,就沒有可比較的意義。那麼今年第三季度中國城市GDP 20強又是什麼結構呢?據各地統計廳透露,上海、北京、深圳三大城市的GDP總量已經穩居我國前三,短期內很難改變。今年,中國城市GDP排名第四的爭吵將會留下懸念,直到最後。
  • 武漢,一座值得拍的城市
    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兩部影片的主創在他們追尋電影夢的路上武漢成為珍貴的靈感來源「武漢真的是一座值得拍的城市。」姚軍執導的《江水無聲》也在電影周首日亮相,這是該片首次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一個導演的前三部作品,無論是商業片還是文藝片,都會從他所在的土地獲得強烈的力量。
  • 全國20強排名:武漢第六,南京逆襲,這座城市令人唏噓!
    近幾年來,我國的綜合實力眾所周知,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隨著各大城市相互競爭,良性競爭下也促進了我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排名也在人們心中有了天平。全國20強排名:武漢第六,南京逆襲,這座城市令人唏噓!
  • 中國城市發展增速三倍於北美,這座城市將超新加坡,或有黑馬產生
    中國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香港、北京、上海三個城市名列世界前十,北京在世界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居第9位,杭州和蘇州首次躋身前100位,分別列第91和第95位。該研究顯示,今年中國城市的增長勢頭並未減弱,綜合指數排名中,中國城市的平均增長率是北美的3倍,而潛力城市排名中,中國城市的增長率是歐洲城市的3.4倍,與排名第六的新加坡相比,總增長率只有2015年的三分之一,專家預測,北京在2022年前將超越新加坡。
  • 中國城市研究院發布了2020年中國城市綜合實力20強排名
    近日,中國城市研究院發布了2020年中國城市綜合實力20強排名,武漢位列第6,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武漢在這三個維度的得分分別是綜合經濟82分,交通與城建95分,科教與醫療93分。在交通與城建維度,武漢僅次於深圳、上海、北京,並與、廣州、南京持平。在科教與醫療維度,武漢僅次於北京、上海、,並與廣州持平。由此可見,在交通與城建、科教與醫療這兩個維度,武漢是位於全國第一梯隊。
  • 大武漢—江城的近代城市演變史(值得收藏的知識!)
    明清時期長江與漢水的水路運輸對武漢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武漢開埠前,由於漢江風浪小適於小船的停泊。漢口多數碼頭沿漢水設置。開埠後,漢口在長江岸邊逆水而建了許多碼頭—租界各國的「口岸」 (圖5),武漢成為了內陸最大的「通商口岸」城市。
  • 廣州,一個值得大家遊玩的城市,有哪些景點值得遊玩呢
    廣州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它也一直在發展與進步,所以被更多地人熟悉。廣州不僅經濟發展水平高,而且旅遊資源也十分的豐富,是值得大家前來遊玩的旅遊景點。除此之外,廣州的文物古蹟也眾多,是具有悠久歷史城市的表現之一。作為旅遊城市,有哪些景點值得大家前往欣賞呢?下面為大家介紹幾個景點。
  • 2020年11月末金融存款6強城市,其中廣州和杭州差距縮小
    2020年11月末金融存款6強城市情況 金融存款是城市實力是體現,反映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一個城市能匯聚多少資金,顯示出這個城市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
  • 2020年11月末金融存款6強城市情況,其中廣州和杭州差距縮小
    2020年11月末金融存款6強城市情況金融存款是城市實力是體現,反映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一個城市能匯聚多少資金,顯示出這個城市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經濟發展模式值得學習和借鑑。成都剩下的城市,成都43334.95億元,同比增長10.2%,表現不夠好,金融存款前幾年比杭州高,現在杭州少近1.15萬億元,說明成都經濟發展不夠快,需加快步伐,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速度及金融存款實力
  • 中國高收入城市榜單揭曉,北上廣未進前三,前五名三座城市在江蘇
    如今中國已有23座城市人均GDP超過1.25萬美元,達到高收入城市的標準,這個高收入是以人均GDP來衡量城市的發達程度,而不是單純以人均收入為標準。在這23座城市中,深圳以人均GDP接近3萬美元高居榜首,而本以為北上廣會進入前三,卻都不在前三甲,反而是江蘇的幾座城市進入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