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城事 西部菌
又到高考放榜時間,各地的文理科狀元紛紛刷屏。
對考生來說,接下來將面臨著可能改變命運的重要選擇——去哪座城市哪個大學上學?
選大學是不是該優先選城市,已經是一個老話題了,但在城市大分化年代,選對城市的重要性卻不斷升級。那麼,從全國來看,到底哪些城市值得託付?
01
去年此時,西部菌曾推出過一篇《這份高校地圖,暴露了各大城市的真實實力》,對高校分布地圖進行了簡單的梳理。
時隔一年,根據最新數據,內地的大學數量從去年的2956所增加到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740所。和去年相比,地域分布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比如在省一級層面,江蘇、廣東、山東、河南、四川普通高校數量躋身前五,全都超過130所,且本科院校都超過50所。
來源:21財經
不過高校數量多,不意味著整體質量也高。
比較典型的是河南,總人口超過1億,考生數量眾多,但151所普通高校、57所本科院校中,沒有一個985,211就一個,雙一流只有兩個。缺少好大學,導致優質生源大量流出。
根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梳理,2740所普通高校分布在336個城市中,其中有7個城市有60所以上,分別是北京、武漢、廣州、重慶、鄭州、西安、上海。
如果考察數量TOP10的城市,還要加上成都、天津、長沙。
不難發現,經濟實力和高等教育實力,有著很強的正相關。城市為高校提供資金,高校則為城市的發展輸送人才。全國的高校,很大一部分都一二線城市「瓜分」了。
像前述高校數量TOP10城市中,經濟體量最低的西安,也正在衝刺GDP萬億俱樂部。
來源:21財經
這還只是從整體數量上看,如果考察頂尖高校,城市間的馬太效應,或者說頂級高校的地域集中度,還要更加突出。
比如北京聚集了26所211高校,而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總共也只有4所;再如北京的雙一流建設高校達到34所,但還有多個省份呈掛零狀態。
02
優質大學作為稀缺教育資源,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它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源。
像廣州、鄭州、武漢、成都等地的本專科大學生,都在90萬人上下。其中像鄭州,2019年常住人口為1035.2萬人,在校大學生107.9萬人,佔比接近十分之一。
其實從人才競爭的角度看,將優質生源吸引來讀大學,已經是成功了一半。因為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在上大學的城市找工作,可能是第一位的選項。
來源:第一財經
和當前如火如荼的「搶人大戰」相比,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打提前量的搶人。
當然,上完大學後直接在當地就業,畢竟是部分人的選擇。比如蘭州大學是985,但估計很多畢業生會回到沿海;即便是擁有百萬大學生的武漢,同樣面臨著留不住大學生的困境。
那麼,高校的搶人、留人功能,到底有多大呢?其實我們還可以將城市的高校數量和人口流入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在《復盤十年來的人口增長,這11城不愧是「人氣之王」》中,西部城事提到,2010年來常住人口增量100萬+,增幅超10%的城市,一共有11個,分別是深圳,廣州,成都,武漢,杭州,天津,鄭州,長沙,濟南,合肥,西安。
可以發現,高校數量TOP10城市,和近十年來的11個人氣城市,名單有很大的重合度。
高校數量TOP10城市,只有北京、上海、重慶沒有入列人氣城市名單。事實上,它們的人口流入數量其實也很高。特別是北京、上海,人口增長慢,是受了城市功能疏解的影響。
得說明的是,常住人口增長代表的人氣指數,和高校、大學生數量,未必是嚴格正相關,不過這種一榮俱榮的局面說明,高校在搶人留人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03
前不久,貴州獨山縣引發廣泛關注。這個負債400億的縣城,建設了一座龐大的大學城,卻沒有幾所大學入駐,也沒有多少在校學生。
毫無疑問,哪怕獨山縣沒有債務壓身,這座大學城也難逃雞肋的命運,好大學和大城市總是緊密的掛鈎。
優質的大學,基本都集中在重點城市,但不是所有的重點城市,都能夠擁有頂級大學。如果順著GDP排行榜捋下去,可以發現很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蘇州。經濟體量全國第六名,但全市只有26所普通高校,蘇州大學一個211,本科院校寥寥無幾,和西安、合肥這種GDP二十強開外的城市比,高教實力相距甚遠。
再比如佛山、東莞。和蘇州一樣,它們都是超級地級市,在大灣區的光環下,經濟實力可以力壓一幹省會,不過在高校數量上,同樣排不上名號。
來源:山川網
這類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差,但並不是各方面均衡發展的綜合型城市,而是在某個領域特別突出,像蘇州的工業園,東莞的進出口等等。
而作為單項冠軍式的城市,它們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科。雖然也是人口流入地,但高等教育的短板,導致流入人口以產業工人為主,產業的科技含量也存在著不足。
相對來說,那些直轄市和省會,在高等教育領域有著天然的優勢。
別說高校數量TOP10的城市,就是TOP20的城市,除了直轄市,也全都是省會了。就連偏居內陸的迷你省會蘭州,也能坐擁蘭州大學這樣的985高校。
論高教實力,強地級市拼不過弱省會,原因很簡單,畢竟省會是區域的行政中心,優質的公辦大學靠近行政的中心所在地,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04
前面談了高校和城市的關係,那麼,從選大學的角度看,怎樣的城市才值得託付呢?
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是,「寧選一線211,不選十八線985」。但其實這種極端情況很少,比如大家常舉蘭州大學的例子,也是因為相關案例少,頂尖大學多數都位於重點城市。
不過在兩所高校實力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優先考慮高校所在地的城市實力,以及未來的上升預期,以城市來定大學,是相當有必要的。
首先,在拓寬眼界上,一二線大城市有著中小城市不具備的作用。而且和學區房一樣,大城市還能帶來優質的圈層,這是一筆至關重要的社交資源。
再者,大城市往往擁有最前沿的產業,最具實力的500強頭部公司數量,最具性價比的優質崗位,無論是實習還是找工作,都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儘管它同時可能還房價高企。
相對來說,那些強地級市以及中小城市,高等教育綜合實力相對更弱,合適的就業崗位可能也不多,讀完大學還是得重新選擇城市,另謀出路。
因此,優先考慮大城市,考慮高校、大學生數量多的城市,後悔的概率會小很多。
而對那些高教實力存在短板的城市來說,其實也不必灰心。人才的流動,最終還是要看產業;科技實力的高低,高校數量只是一個影響因素。
在產業升級、科研投入上下功夫,吸引優質人才流入,深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