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
最近圍繞《裝臺》與《大秦賦》這兩部劇的熱度一直不減,而且關於兩劇的討論,從開始就沒有停止過。
可以說,在文化地理背景上,兩部劇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然而《裝臺》評分高達8.4,而《大秦賦》高開低走,目前已經跌至6.4,讓人意外!
2分的差距,《大秦賦》與《裝臺》相比,到底差在哪了呢?
故事情節
其實兩部劇都掛靠在央視這個大招牌下,起跑線在同一水平,可在故事基礎情節上,差的真的很遠!
當然,單論情節大小,肯定是《裝臺》太小,畢竟《大秦賦》是歷史大劇,在鋪陳上一般電視劇沒法比。
然而,這只是基礎情節上,可在情節內容細節上,《大秦賦》卻比不上《裝臺》!
《裝臺》看似簡單,以刁順子(張嘉譯飾演)的生活工作為主線,再怎麼鬧騰也宏偉不起來。
可導演在鋪陳時儘可能以第一視角,這樣的做法雖然簡單,但是小市民代入感強,一方面讓我們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讓觀眾有一種代入感,或者給人一直「旅遊感」。
而《大秦賦》故事情節太大,有些點的鋪設似乎講的太清楚,反而有些囉嗦,觀眾看的其實不是電視劇故事本身,而是秦王嬴政徵服其他六國的王者之氣。
就像《大秦帝國之縱橫》,內容很多,可並不是所有故事情節都要兼顧到,只要深度刻畫觀眾喜歡的點就行。
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少觀眾說《大秦賦》故事太拖拉的原因,除了故事情節,在人物形象上《大秦賦》輸了不少。
人物特色
其實《大秦賦》挺冤的,畢竟前面幾部《大秦帝國》人物刻畫實在太完美,讓觀眾對《大秦賦》就會有一種天然的高期待。
其實有不少人覺得,《大秦賦》裡人物形象最清晰的可能就是「嬴子楚」,也就是嬴政的父親。
個人行為上似乎有些怯弱,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管多忌憚,依舊能保持著寧折不屈的骨氣,這就是「亮劍」!
再看看觀眾最期待的嬴政,似乎與我們腦海裡的嬴政差距很大,少了一些霸氣,少了一絲深沉,言語刻畫太簡單,總是說一些普通人都能看到的事情,還非要強調幾遍,最明顯的就是「秦國一定要統一其他國家」。
反觀《裝臺》,從一開始就沒有人物形象的包袱,畢竟這部劇寫的就是小人物,導演只要把刁順子的樸實、擔當,甚至有些人所說的「傻」展露出來就行。
導演做到了,要說是一種「傻」,更準確的應該是「包容、不爭」,以人物對比的形式展現出來。
普通人每天面對的要麼是包容與不爭,要麼是計較與爭吵,特別是加上陝西的人情文化,使得觀眾對刁順子這個人物印象更加深刻。
人物雖小,可他也有大世界,這與《大秦賦》相比,反差真的很大!
然而,造成兩部劇評分相差這麼大的,還提現在觀眾的「心理期待」。
觀眾的心理期待
對於《裝臺》,不少人期待的刁順子是做好自己,傳遞當地的風俗人情,展現個人魅力。
對他人時,也儘可能展現咱們骨子裡流傳的大氣。
至於在大是大非面前,刁順子做得好,那就是勞動人民智慧使然,沒做好也沒關係,畢竟咱們只是普通人!
再看看《大秦賦》裡的主角嬴政。
觀眾希望看到的是,他快速排除內部矛盾,儘快進入統一的節奏。
然而劇情過半,導演才慢慢講到重點,我們想看嬴政徵伐果斷,內心的矛盾重重。
我們想看嬴政帶領群臣披肝瀝膽,而不是群臣過多的「嚼舌根」。
同時,觀眾期待的是嬴政去解決大困難,而不是用嘴巴解釋目前的難處,畢竟有一定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當時秦國面對的局面。
「講故事」這種事不應該讓嬴政來做,他要做的是「策馬奔騰」,最鮮明的對比就是《大秦帝國之縱橫》裡的嬴駟,他很少告訴觀眾秦國多難,而是以沒完沒了的壓力、行動、旁敲側擊來滿足觀眾的心理期許!
結語
不得不說,《大秦賦》與《裝臺》都有自己的優勢與看點,可兩部劇之間的差距也不能忽視。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