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卦:天地否卦
否卦為泰卦的錯卦,也是綜卦。《周易》64卦,有四對錯綜卦,分別是泰與否、隨與盅、漸與歸妹、既濟與未濟。所有看似錯綜複雜的局面,其實也是簡單的,只要從正反面和不同角度觀察即可。
泰卦與否卦,一個是通的狀態,一個是不通的狀態,一個是君子道長,一個是小人得勢,對於普通人而言,面對兩種不同的狀態,採取的對策其實差不多,近君子而遠小人永遠是上上之策。
否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代表七月。否卦雖然表示閉塞不通的狀態,但也不是最不利的狀態,其六爻爻辭沒有一處兇咎,否時要做的就是看長遠一些,有變的思維。《周易·繫辭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化是永恆的,「物不可終通,故受之以否」,久通而否,通久則窮,然後再無往不復。
上不在天,下不著地
否卦《彖》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天在上,陽氣上升,地在下,陰氣下沉,天與地不相交、不相融,陰陽閉塞、天地不通。此時,人的主觀能動性就顯得非常重要,需溝通天與地,遵循天道與地道。《周易·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唾面自乾
否卦是不通不順的狀態,造成這個狀態的原因是領導高高在上,不了解底層也不幹預底層的動向,任由小人道長。小人得勢必猖狂,該如何?與其同流合汙,成為小人;還是與其相爭,以德服人?其實都不妥。《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不能因小人的一點利祿就被誘惑,但在小人面前也要收斂自己的品德,因為與小人講德是行不通的,否則小人就不是小人了。面對小人當道,得如六二和六三所說:包承、包羞。其實承、羞,也不是最不利的狀況,包容一切壓力和羞辱,便可化於無形。
唐代武則天時期,宰相婁師德深得武則天賞識,但也因此招小人嫉妒。在他弟弟外放做官之時,他告誡弟弟:「吾備位宰相,汝復為州牧,榮寵過盛,人所疾也,將何以全先人髮膚?」其弟跪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師德憂:「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幹,當笑而受之。」
唾面只是羞辱而已,如因此而與當道小人爭鬥,也許正中小人下懷,付出的會是非常大的代價,對於志在君之人,不值得。自幹則自通也。
否極泰來
物不可終通,物也不可終否。否卦上六:傾否,先否後喜。《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但不終否是否就自通,否極是否泰自然來?從卦序來說,泰極而否,一蹴而就,但否極泰來,卻非一朝一夕之功。否卦之後,是同人卦,《序卦傳》說:「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面對不通的狀態,首先需要尋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再歷經千難萬險,需以時變,也終將履而泰。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