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千百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你知道嗎?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都源於《周易》。這些成語蘊涵著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前人的處世智慧。
01、否極泰來
出處:《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象曰:天地不交,否。」《周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象曰:天地交,泰。」
釋義:「否」「泰」為卦名。天地交,即天地相互作用,謂之「泰」,不交謂之「否」;「泰」則亨通,「否」則失利。
人們說「樂極生悲」「苦盡甜來」「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等都是「否極泰來」的意思。它充分體現了辯證法思想,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改變原有的形態,出現新的狀況;好可能轉化為壞,壞可能轉化為好,有利條件可能轉化為不利條件,不利條件也可能轉化為有利條件,在實際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這種事物互變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02、見仁見智
出處:《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釋義:對同一事物,因各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不一致,就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作「見仁見智」。
03、殊途同歸
出處:《周易·繫辭下》:「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釋義:原作「同歸殊途」,意謂通過不同道路,達到一個目標。孔子曾經說過,天下的人,最後都回到同一個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來是一致的,但人們卻有種種的思慮。
04、出神入化
出處:《周易·繫辭下》:「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釋義:神:神妙;化:化境,極高超的境界。出神入化,超越神妙,入於化境,形容技藝達到極高的境界。
05、革故鼎新
出處:《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釋義:革:《周易》卦名,意為變革。鼎是烹飪器皿,能使食物由生變熟,由硬變軟,故引申有更新之意。革故鼎新,意為破舊立新,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
06、應天順人
出處:《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釋義:應、順:順應、順從;天:舊指心目中的上帝。順應天命,順從人心。舊時常用以頌揚建立新的朝代,中國古人認為朝代的更迭、政治的變革,是天意和人心共同作用的結果;後應天順人演變成為封建社會帝王登基時常用的套話。
07、滿腹經綸
出處:《周易·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釋義:經綸:治理絲縷,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綸」。滿腹經綸泛指人很有學問,形容人極有才幹和智謀。
08、匪夷所思
出處:《周易·渙》:「渙有丘,匪夷所思。」
釋義:夷:平常;匪夷:不是一般人。匪夷所思 ,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形容人的思想、言談、技藝、事情等離奇,超出尋常,也形容所見事物的離奇或複雜。
09、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出處:《周易·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釋義:積善:積累善舉,指經常做好事;餘慶:遺留福澤。舊時指經常行善的人家,一定會給子孫留下幸福。也就是所謂善有善報。
10、群龍無首
出處:《周易·乾》:「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釋義:首:頭,引申為領袖。一群龍沒有一個領頭的。比喻眾人會集,沒有領頭人,無法統一行動。
孔子曾說過,「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簡單理解,《周易》可以讓你知天命,知人命。知天命方可順天時,知人命,才可盡人事。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
《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
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馮友蘭教授之所說:「《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這本《圖解周易》,他使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把難懂的古文用白話告訴你,把深奧的原理一一圖解給你看,從起卦到講解,結合生活中具體的例子,讓你即使讀不懂文言文,也能了解易經所說的知識。
大家並不想在易學領域達到一定高度,只希望通過學《易經》獲得一個認識事物的獨特視角,並能用於佔筮預測。所以,學習的「性價比」很重要。這正是本書力求做到的。
本書上篇用圖解手法全面總結前人對《易經》的研究成果,讓每個人都能迅速了解其脈絡。下篇逐卦逐爻解釋原文,並提供速查運勢的圖表。另外,本書配有500多幅插圖,為閱讀增加趣味,為查找提供便利。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易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這本《圖解易經》,才48元錢,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請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