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靠改變對方得到的,因為在改變的過程中,總有你不滿意的地方。幸福是靠允許對方的不完美、接納真實的對方、成長自己、學會跟真實的對方相處才有的。幸福不在別處,就在自己裡邊,向內找,才能找到它。——《愛的五種能力》
相愛的兩個人好像總是逃脫不了這樣的詛咒:戀愛開始的時候激情四射、你儂我儂;相處久了矛盾就開始爆發,爭吵不斷,一地雞毛;甚至於步入婚姻殿堂的愛人,一改往日的深情,態度冰冷,總是想要以離婚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愛情」的詛咒,並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因為我們缺少愛的能力。趙永久在他的《愛的五種能力:愛情與婚姻中的情商課》這本書中提到,愛上一個人很簡單,只要心動就可以了,而愛一個人卻需要具備愛的能力。沒有愛的能力,我們就總會著眼於對方的缺點,總想要改變對方來適應自己,矛盾衝突自然不斷。擁有了愛的能力,我們能夠允許接納對方、彼此才會共同成長,愛情才會就越來越甜蜜、生活才會越來越幸福。
那麼愛的五種能力都包括哪些能力呢?趙永久在他的《愛的五種能力》中說,愛的能力包括:情緒管理、述情、共情、允許、影響這五種。在本文中,我將和大家一起分享《愛的五種能力》這本書中前三種愛的能力。
1、愛的第一種能力:情緒管理。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享受愛。
管理不了自己的情緒,愛情就會離我們而去。交流溝通是化解矛盾的前提,想一想生活中的我們,有多少次是因為自己的情緒,扼殺了彼此交流的機會,使得誤會越來越深,讓感情越來越淡?想要擁有愛的能力,這第一步就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這裡要明確幾點:
(1)情緒管理並不是情緒控制,它們有著本質的區別。
(2)並不是所有的情緒都需要管理,管理的是那些能夠給人帶去傷害的情緒。
情緒控制是通過自己理性的一面,強行壓制自己的情緒表達;本質上情緒的發生並沒有減少,這樣壓制的越狠,帶來的傷害也就越大。
情緒管理是通過一定的方法,讓自己少起情緒或者不起情緒。壞的情緒起的少了,溝通自然就順暢了。
情緒管理方法一:保持客觀,不要隨意猜想。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會有情緒,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讓他起了情緒,而是他自以為是的結果。
如果你給戀人打電話,而戀人沒有接。你的第一感覺是戀人在開會不方便接聽、TA在忙沒有聽到、手機靜音了沒注意到,還是TA不在乎你故意不接你電話?客觀的情況是這些都有可能,而往往我們只會看到一種情況並深信不疑,那就是:TA不在乎我,故意不接我電話。所以自己的情緒瞬間就起來了,不停的電話連環扣,直到對方接聽自己的電話,然後劈頭蓋臉的指責對方,全然不顧客觀事實與對方的感受。如此,矛盾自然就產生了。
好的做法是應該保持自己的客觀,接受對方沒有接電話的事實,暫時放下;等能夠聯繫到對方時,告訴對方之前沒能聯繫到TA你很擔心,也有些失落。通過交談了解清楚TA為什麼沒有接電話,而不是上去就給對方扣上一個莫須有的帽子。
自己一意孤行的主觀判斷,只會帶來傷害。
情緒管理方法二:在愛情當中,儘量放下自己心中的「對與錯」。
愛情愛情,講究的是「愛」與「情」,而不是那所謂的大道理,除非在大是大非面前。「對與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我們不對他人造成傷害,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人的親密關係。
愛情中,自己內心的「對與錯」會造成自己對愛人的應該思維。很多時候的情緒都是因為這種「應該思維」,覺得對方應該怎麼怎麼樣;一旦不符合自己內心的要求,就大發雷霆,根本不管對方有沒有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但是我們忘了,自己有「對與錯」的標準,對方也有,憑什麼強行要對方滿足你的要求?而不是你遷就對方?
只論自己內心的對錯,與強盜又有何異?
在自己看到戀人的某些行為讓自己忍不住起情緒的時候,區分一下是自己本能的情緒還是由自己內心對錯帶來的情緒,對方的行為有沒有什麼非常不妥的地方;在內心告訴自己:放下對錯。然後接納對方或者用心和對方交流溝通。
2、愛的第二種能力:述情。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才容易獲得愛。
愛情是彼此互相吸引產生的,但是被吸引並不代表著彼此就完全了解對方。默契,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交流溝通產生的,並不是在互相吸引的那一刻就自動產生的。
有些小女生總是認為:愛我就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這真的是對愛的一種誤解。想一想你的父母,他們愛你嗎?那你心中有沒有他們所不知道的想法?我猜一定是有的吧。一個不明確表達自己內心感受到人,別人真的難以猜透你的心,即使再親近的人也不行。
述情的基本功一:客觀描述事實,不要往裡添油加醋。
什麼是客觀事實?男朋友主動聯繫你的次數比較少,那你就說明對方一個星期聯繫你幾次、一個月聯繫你幾次,這就是事實。
而如果你用總是、從來、一直來描述男朋友的行為,那這只是你誇大的形容,並不是事實。
兩者有什麼區別?事實的陳述會讓對方覺察到他對你「忽視」,他會內疚,然後努力改變。誇大的形容會讓他聚焦於你對事實的歪曲,你對他的指責。受到無端的指責,你還寄希望於對方能夠考慮你的感受?多少有點白日做夢。
述情的基本功二:準確描述自己內心的感受。
在情感的描述上有一個「顆粒度」的概念,即來表示感受描述的清晰程度。顆粒度越粗,感受的描述越模糊;顆粒度越細,感受的描述越清晰。
比如:我不舒服。就是一個顆粒度比較大的詞。因為「不舒服」這個詞太過於籠統模糊,到底是因為傷心、委屈、還是生病導致的,無從得知。如果是關係一般的人,人家只是出於禮貌簡單問候一句,這樣的回答並無不妥。但是對於真正關心你的人,這樣的描述真的不夠。你的一句簡單的「不舒服」,會讓對方感到你的排斥,產生你不想讓他了解情況的錯覺,他會傷心,也會不敢輕易給予你安慰與幫助。你應該準確的告訴對方,你是傷心、難過、委屈、還是生氣。
對於親近的人,需要較小顆粒度的描述。以下的述情語句能夠幫助我們:
(1)當你心情不好時,用顆粒度較小的詞直接告訴對方你的感受;
(2)當對方令你有所感受時,陳述事實加你的清晰感受;
(3)習慣於說出自己喜歡的,而不是自己不喜歡的,讓對方像個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4)習慣於使用「可以」的請求方式,代替充滿命令味道的「你應該」
3、愛的第三種能力:共情。善解人意才會愛。
我們人人都希望對方能夠善解人意,即「共情」的需求,然而現實是我們都缺乏「共情」的能力。為什麼?反過來想想就知道了,如果人人都懂的如何共情,並且能夠熟練掌握,那我們還有被「共情」的需求嗎?
為什麼共情這麼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坐標,它支撐了我們的日常行為。然而這些坐標的起點互不相同,這就導致我們應用自己的坐標內的思維方式難以理解對方的內心。難以理解,又如何「共情」?
為此,我們需要學習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儘量的放下自己的坐標,靠近對方,達到共情。
共情的基本功:
(1)接納對方的負面情緒,先解決「情」再解決「事」。
我們一些人,總是能夠分享伴侶愉悅的心情卻排斥伴侶的負面情緒。每當伴侶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是感覺自己很煩。迫不及待地想要幫助伴侶解決問題,好讓自己心靜。這看似沒有毛病的邏輯對伴侶來說卻恰恰是錯誤的。你想一想,當你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想要去解決問題嗎?恐怕你會大吼一聲:我現在哪有心情處理問題!放在自己身上明白的道理,換到別人身上怎麼就忘了呢?
共情的第一個基本功就是接納對方的負面情緒,第一時間關注對方的心情,努力的去覺察對方的感受。
(2)準確的描述出對方的內心感受。
通過自己的努力覺察後,較為準確的描述出對方的情緒。例如,生氣、傷心、委屈、自責、失落、失望等等顆粒度較小的詞語。當你能較為準確的說出對方此時的情緒時,對方機會覺得你很懂他。當壞情緒被明顯的感知到,它也就慢慢消散了。
練就共情能力的4個步驟:
(1)主動接受
當戀人有了情緒之後,不要用自己內心的對與錯去評價要求戀人,而是去接受戀人起情緒的這個事實,用心關注對方的情緒。讓對方在他情緒低落的時刻,感受到的是你的關心愛護,而不是指責。
(2)引導分享
在接受並關注對方的情緒後,接下來要引導對方把自己所遭遇的事情和自己的內在感受說出來。對方的訴說一方面能夠減輕他的負面情緒,另一方面也能夠讓我們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對方訴說的過程中,一定要認認真真的聽,當然,如果對方不想說,也不要勉強,暫時放一放,等他想說的時候,再傾聽。
(3)肯定情緒
這一步是共情步驟中關鍵的一環,當對方訴說完時,肯定對方起情緒的邏輯,而不是肯定對方是否「有理」。只肯定起情緒的原因,不對事件進行評價。
例如,你害怕在別人面前唱歌,而他們偏偏讓你當眾唱歌,這讓你很生氣,對嗎?這就是肯定情緒。
而不是肯定對方的反抗、順從或者別人做的不對。
(4)引導啟發
經過前面的3步,對方的情緒基本消失的差不多了。因為他既感受到了接納與關注,又滿足了訴說的需求,彼此的心已經共鳴了。接下來我們對其進行一定的引導啟發,就能夠使他成長,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啟發不是出主意,你只需要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就可以了,千萬千萬要忍住,不要提建議。
通過問「為什麼」,啟發對方理解他人。即問一些別人為什麼會這麼做、一直都是這樣嗎、為什麼會到今天的地步等等。
通過問對方一些關於這件事的感悟、收穫、採取什麼措施能夠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等問題,引導對方關注未來,關註解決方法。
通過以上的4個步驟,基本能夠達成一次不錯的共情。剩下的,就是多多練習,以求熟練掌握。
結語:
幸福不是通過改造別人得來的,幸福是靠允許對方的不完美、接納真實的對方、成長自己、學會跟真實的對方相處才有的。如果我們擁有了愛的能力,那麼我們和誰在一起都能夠感受到幸福。
愛的能力有5種,分別是情緒管理、述情、共情、允許、影響。本文分享了書中的前三種能力,即情緒管理、述情和共情的相關內容,這些基本都是需要實操的內容。另外,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愛的五種能力》這本書,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最後,我希望能夠和大家一起努力、共同練習,儘快掌握這些愛的能力,做一個能夠創造幸福的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