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我們有能力擁有愛和幸福

2020-08-28 晨曦一族

歌手張韶涵回歸觀眾的視線,從她出道到現在經歷了很多挫折,而最大的挫折就是來自於原生家庭。

她的父親有心臟病不能工作,自己扛起了養家重擔。餐廳洗碗,超市收銀,參加比賽,18歲回臺灣進入演藝圈,一炮而紅。自此,她全力養家11年,收入全部上繳媽媽,贍養父母及弟弟妹妹。

影視歌全面開花的她,在當年可謂紅遍兩岸三地。然而,就在她紅到極致的2009年,一切毀於母親之手。

當張韶涵由於身體不適回加拿大做心臟手術時,這位母親又攜款潛逃,不知去向。再後來,就是已經離婚的父母聯合起來控訴她不給錢,母親甚至向媒體誣告張韶涵吸毒,讓女兒在演藝圈的地位急轉直下,從如日中天到無人問津。

張韶涵擁有一個極度不幸的原生家庭,她為之付出所有的青春和擔當,卻被最親的人傷至徹骨。

但即使面對這種常人難以忍受的傷痛,張韶涵也只是平靜地陳述事實,從無怨恨。

在《蒙面歌王》節目上,評委巫啟賢說她把這些年的經歷都融入了歌聲。

她說:「如果我沒有遇到過這樣失落的一面,痛苦的時刻,我就不知道什麼叫人生。」

看來,張韶涵已經把原生家庭給她的傷害,化成生命中的養分,滋養自己,讓人生的意義不止於是非成敗這個評價標準,而是走向一種更宏大的格局。

這,才是對原生家庭傷害最好的態度。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遭受原生家庭的傷害後,還能安然過下去。

這需要有個人的思想覺知,但是改變它更需要科學的指導。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的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或許可以看看,找到問題所在,改變來獲得新的人生。


蘇珊·福沃德博士是享有國際盛名的心理醫師和暢銷書作家,還是頗受歡迎的演說家、節目嘉賓和媒體人,她的作品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這本《原生家庭》曾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被稱為「蘇珊·福沃德的心理學經典作品」,被譽為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就像武志紅老師在推薦序中所說的那樣,「我們要尊重一個真相,就是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

當你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者至少敢於承認這個事實時,才真正走上一條找回自我的道路。

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分別是「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和「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作者在第一部分著重論述不同的家庭模式如何給孩子帶來心靈的創傷,以及這些創傷如何影響他成年後的生活;第二部分主要從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提供直面父母影響的方法,教人們改變行為模式,重獲人生自由。

一、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

這部分主要探討的是始終用負面行為模式支配著孩子的傷害型父母,分別為:不稱職的父母(不作為或忽略型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這些有毒的父母因為自己童年和性格、人格的缺失,因為受自己祖輩的生活方式影響,沒有能力成長為一個健康健全的成年人,同時還把這些負面行為繼續帶給自己的孩子。

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父母子女關係的倒置、自我價值感缺失、孤獨自卑、憤怒恐懼、深深的無力感和信任感缺失……

這些特點是怎麼造成的?有毒的家庭模式又是怎麼運轉的?

首先,要審視有毒的家庭體系的觀念,觀念包括說出口的和未說出口的。

不同的觀念決定了家庭成員不同的態度,判斷和理解。觀念具有很強大的力量,能夠區分是非好壞,也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人際關係、道德價值、教育程度、性別觀念、職業選擇、行為準則和經濟狀況。

其次,要了解有毒的家庭體系的規矩,也包括說出口的和未說出口的。

最後,要知道是盲目的順從驅動著家庭系統的運行。

明白換角度思考問題並不夠,新的人生選擇要靠自己改變。

二、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這部分主要講我們自己能做什麼來減少父母對我們的影響。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指出,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過去,但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現在的自己,讓未來變得更好。

1、誰的責任誰負責,不再自我懲罰。卸下童年時期因為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將這些責任歸還給那些應該要承擔的人。

2、 整理自己的情緒,釋放悲痛和憤怒 。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把對有毒父母的憤怒表達出來,將對他們的不滿發洩出來,排空自己的情緒毒素。也別把自己的情緒遷怒於別人。

3、自我界定。我們經常是不好意思去維護自己的權利,應該撇開別人的影響,在做決定時,要以自己的願望和需求為出發點,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

4、直面傷害了自己的父母。將父母從神壇上拉下來,克服恐懼,與他們對峙,和他們談他們對自己的傷害,以及這些傷害至今都令你很痛苦,一起解決問題,重新建立起更美好的親子關係。

5、積極治療。如果說,自己中毒已深,無法通過一己之力來自救,那麼就選擇心理醫師,接受治療。藉助心理師來幫助自己走出迷霧。

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在《原生家庭》的最後一章說,「能否從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中解脫出來的關鍵還是在於你自己。」學會對過去放手,學會重新定義真正的愛,學會相信自己對於現實的認知,每一個帶著原生家庭傷疤的人都有能力走入自覺而自由的人生。

我們沒有權利無法選擇家庭,但有權選擇如何做自己,活出新的人生自由。


相關焦點

  • 豆瓣9.2《海蒂和爺爺》:生活不易,我們如何能擁有幸福的能力?
    她用行動告訴我們:不管在何種境遇下,都別忘了保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學會知足,才能感知幸福電影的主角海蒂,童年遭遇十分不幸。父母雙亡,被姨媽遺棄,就連親爺爺於力,開始也非常不待見她。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比我們過的還差,但他們依然對生活充滿感激,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對現狀感到不滿呢?若要足時今足矣,以為未足何時足。很多時候,決定我們過得好不好的,不一定是豐富的物質,還有可能是面對生活的心態。
  •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宋茜在《下一站是幸福》中扮演著大齡剩女賀繁星,雖然是鄰裡街坊眼中的大齡剩女,但是她爸爸的一句「我的女兒我養到底!」讓賀繁星自信滿滿。擁有著完美的原生家庭,才有著女大不愁嫁的自信美。擁有情緒化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悲哀。孩子作為家庭裡的弱者,卻也成了暴力的受害者。他們心中無法發洩的恐懼和憤怒一旦爆炸,後果不堪設想。如果虐待型的孩子能在煎熬中長大,他們常常會有自卑、自我厭惡和自我否定的情緒,做事情習慣於放棄,更害怕聽到其他人否定自己。
  • 擁有幸福能力的孩子,背後都是什麼樣的家庭?
    學校舉辦高考備戰200天活動,在最後的感恩父母環節,一位女生哭著在臺上講述了爸爸的不易。並對著爸爸大喊三聲「我愛你」。擁有這樣的小棉襖,爸爸應該很幸福吧。作為爸爸的孩子,女兒也同樣是幸福的。善良的父母,不可能不愛自己的孩子,他們和孩子會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去扑打在身上的海浪並無善惡。存善心,說好話,做善事,善良可以幫助他們交到好運。他們有溫度,對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蔬一飯,都能感知到幸福的所在。
  • 擁有愛的能力,與誰結婚都幸福
    幸福不是靠改變對方得到的,幸福是靠允許對方不完美、接納真實的對方、成長自己、學會跟真實的對方相處才有的。幸福不在別處,就在自己裡邊,向內找,才能找到它。正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愛上一個人不難,難的是如何跟相愛的人相處。愛是一門學問,並非天生就會,而是需要後天學習。大多數人在原生家庭裡,並沒有學會如何去愛,父母用「自己的方式」愛孩子。孩子長大了用「自己的方式」愛他人。
  • 《愛的五種能力》擁有了這幾種愛的能力,和誰在一起都幸福
    趙永久在他的《愛的五種能力:愛情與婚姻中的情商課》這本書中提到,愛上一個人很簡單,只要心動就可以了,而愛一個人卻需要具備愛的能力。沒有愛的能力,我們就總會著眼於對方的缺點,總想要改變對方來適應自己,矛盾衝突自然不斷。擁有了愛的能力,我們能夠允許接納對方、彼此才會共同成長,愛情才會就越來越甜蜜、生活才會越來越幸福。那麼愛的五種能力都包括哪些能力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用一點我們擁有的能力,去幫助那些生病的人
    可是在當事者看來,那是當時唯一的選擇。心裡壓的大石頭,只能由自己一點一點地吐出來。心理諮詢師可以做什麼?宋喬平做了什麼?她傾聽、共情、安慰、扶持和指引方向。做自己想做的人——內心有正義感的王赦律師對待孩子家長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李曉明的父母不知道為什麼自己養了二十多年的兒子為什麼突然就變成了殺人犯。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了解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創傷,並選擇自我療愈,到底怎樣才能幫助我們走出代際創傷、療愈身心靈呢?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高校心理教師金尚的心理學專著《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一書,向我們介紹了實用性和操作性很強的療愈代際創傷的方法。
  • 豆瓣8.7,是枝裕和代表作《海街日記》:父母無法選擇,但愛可以
    ,感受過父母雙方的愛與呵護。父母無法選擇從小有父親疼愛的女性,長大後容易愛上與父親相似的人。反之,從小缺乏父愛的女性,長大後雖想擺脫父親的影響,卻又不自覺地靠近與父親相似的人。總而言之,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必須面對他們的影響。但對此,我們真的什麼也做不了嗎?
  • 聽見她說《許願》:說真的,抱怨父母並不會讓我們更幸福
    我當然不否認「很多傷害來自於父母」,因為許多成年人的痛苦是活生生的證明,我的諮詢室裡也不乏這樣的案例。但恰恰是陪伴和治療這些個案的過程,讓我越來越發現:抱怨父母並不會讓我們更加幸福。如果你在一個兩三歲的孩子面前說他媽媽不好,他馬上會憤怒地反駁你,甚至揮動著小手來打你。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會將父母內化為自己的一 部分。
  • 跟著我們,發現幸福的人擁有怎樣的童年記憶
    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讓孩子具備獨立適應新環境的思維能力。我們都知道,人生的道路從不平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一個人獨自面對和解決各種問題。不久的將來,孩子們也會離開父母的扶持,獨自走進校園;一人背著行李箱去海外留學;一人在異地生活和工作......
  • 《擦亮的燈》:擁有愛的能力,比愛情和錢更重要
    01 選擇愛情與物質,哪種選擇更幸福羅伊和南希一個選擇了愛情,一個選擇了物質。很難說她們誰最終會比較幸福,只能說關於愛情與物質,無關對錯,只有選擇。也可能選擇了嫁給愛情的,可能會幸福美滿,也可能也會敗給了柴米油鹽,生活一地雞毛。
  • 盧熠翎淺談《隱秘的角落》: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源,也是愛的來源
    卡爾·榮格曾經說過,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越大,孩子長大之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候的世界觀來感受和觀察世界。因此,在個人心靈成長上,作為個體的第一關,其實就是重新回顧原生家庭,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張德芬空間合伙人兼CEO盧熠翎,在觀看了《隱秘的角落》後,不禁感嘆: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未來。
  • 愛難,我們與幸福距離並不遠
    在婚姻面前、我們有時過於理性,生活本就充滿未知,毫無科學而言;經營家庭與文化和知識並無直接關係,幸福如同一粒種子,需要精心呵護、澆水施肥才、能枝繁葉茂;我們只有帶著感恩的心,用彼此欣賞的眼光,才能去經營與愛的事業。
  • 《念念》| 與過去和解,才能重新擁有愛的能力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他們一方面怨恨著父母對他們的拋棄,一方面又希望證明自己是被愛著的,是值得被愛的。這是一種很矛盾的心理。就像育美,產檢的時候對肚子裡的寶寶表現出來的是厭惡的情緒,但在自己的畫作裡,飽含著對孩子強烈的渴望。因為童年的陰影,他們都無法說服自己去愛,對於愛有強烈的渴望,卻又不敢去擁有愛。
  • 《給桃子的信》:我們擁有時並不知道什麼才可貴
    不管是桃子也好,妖怪三人組也好,他們總是在擁有的時候學不會珍惜,總是在失去後才驚覺自己的愚蠢。我今天就想借著這部動畫作品,從動畫中出發,探討這個話題,從而像桃子一樣更有勇氣跨出第一步。桃子:在愛中長大的我不會珍惜情感的可貴如果要從物質條件來看,桃子無疑算是一個中產家庭出生的幸福小孩了。
  • 為什麼我們和父母如此相像?「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了解一下
    原來,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小克,是反派克雷·魏瑞斯按照亨利的基因克隆出來的,為的就是讓小克擁有和亨利一樣無人能及的身手,同時又按自己的養育方式,打造出一個冷血而殘酷的,不像他的本體亨利那樣對生命還會懷有敬畏之心的殺手。影片有一個地方讓人細思極恐:為什麼小克和亨利擁有同樣的基因,基本完全複製了他的身手,卻能在對抗亨利時毫無忌憚、冷酷無情,沒有和亨利一樣的憐憫心呢?
  • 《為愛瘋狂》愛的深度,能力和我們的現實
    因為人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所以看劇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就好像在看我們自己,往往電視劇裡的情節折射出我們對於生活實存的一種渴望和理想,所以給我們感動,這樣的感動給我們枯乾的心靈以慰藉和力量。雖然現實中可能不一樣,但是電視劇裡面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用心在生活,用心在說話,裡面令我印象最深的不僅僅有饒恕,而且還有愛的能力。
  • 幸福不在懷念的過去,也不在追逐的未來,而在我們擁有的當下
    5.幸福不在懷念的過去,也不在追逐的未來,而在我們擁有的當下。6.生活沒有絕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沒有盡頭,只有看不透7.告訴自己,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8.丟不下面子,也拉不下臉來去和一個要離開我的人說挽留煽情的話。
  • 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要這三方共同入手,齊心協力才最有效
    看著那些本該青春洋溢的孩子,不得不為自己的衝動付出終生的代價甚至是生命,總是忍不住的悲傷和唏噓。所以,教會孩子捕捉幸福的能力、擁有幸福的能力,格外重要。而這些,離不開學校老師、家長和孩子自身,這三方共同的努力。
  • 電影《你好,李煥英》告訴我們,給父母的愛不能等待!
    愛真的經不起等待別讓你的愛留下任何遺憾我們年輕了,父母卻老了,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實際上,只要選擇好保險品類,給老人買保險還是很划算的。當然我們更希望的是保險不出險。給爸媽買保險這件事情,雖然有這樣那樣的限制,但只要多花點心思細細篩選,還是可以挑到合適的產品。父母這一代大多為了生活打拼,一路悶頭前行,卻忘了自己保障。為了能讓他們安享晚年,在能力範圍之內可適當為其補充保險,當然也包括社保。感恩的定義,更多在於關懷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