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張韶涵回歸觀眾的視線,從她出道到現在經歷了很多挫折,而最大的挫折就是來自於原生家庭。
她的父親有心臟病不能工作,自己扛起了養家重擔。餐廳洗碗,超市收銀,參加比賽,18歲回臺灣進入演藝圈,一炮而紅。自此,她全力養家11年,收入全部上繳媽媽,贍養父母及弟弟妹妹。
影視歌全面開花的她,在當年可謂紅遍兩岸三地。然而,就在她紅到極致的2009年,一切毀於母親之手。
當張韶涵由於身體不適回加拿大做心臟手術時,這位母親又攜款潛逃,不知去向。再後來,就是已經離婚的父母聯合起來控訴她不給錢,母親甚至向媒體誣告張韶涵吸毒,讓女兒在演藝圈的地位急轉直下,從如日中天到無人問津。
張韶涵擁有一個極度不幸的原生家庭,她為之付出所有的青春和擔當,卻被最親的人傷至徹骨。
但即使面對這種常人難以忍受的傷痛,張韶涵也只是平靜地陳述事實,從無怨恨。
在《蒙面歌王》節目上,評委巫啟賢說她把這些年的經歷都融入了歌聲。
她說:「如果我沒有遇到過這樣失落的一面,痛苦的時刻,我就不知道什麼叫人生。」
看來,張韶涵已經把原生家庭給她的傷害,化成生命中的養分,滋養自己,讓人生的意義不止於是非成敗這個評價標準,而是走向一種更宏大的格局。
這,才是對原生家庭傷害最好的態度。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遭受原生家庭的傷害後,還能安然過下去。
這需要有個人的思想覺知,但是改變它更需要科學的指導。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的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或許可以看看,找到問題所在,改變來獲得新的人生。
蘇珊·福沃德博士是享有國際盛名的心理醫師和暢銷書作家,還是頗受歡迎的演說家、節目嘉賓和媒體人,她的作品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這本《原生家庭》曾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被稱為「蘇珊·福沃德的心理學經典作品」,被譽為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就像武志紅老師在推薦序中所說的那樣,「我們要尊重一個真相,就是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
當你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者至少敢於承認這個事實時,才真正走上一條找回自我的道路。
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分別是「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和「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作者在第一部分著重論述不同的家庭模式如何給孩子帶來心靈的創傷,以及這些創傷如何影響他成年後的生活;第二部分主要從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提供直面父母影響的方法,教人們改變行為模式,重獲人生自由。
這部分主要探討的是始終用負面行為模式支配著孩子的傷害型父母,分別為:不稱職的父母(不作為或忽略型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這些有毒的父母因為自己童年和性格、人格的缺失,因為受自己祖輩的生活方式影響,沒有能力成長為一個健康健全的成年人,同時還把這些負面行為繼續帶給自己的孩子。
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父母子女關係的倒置、自我價值感缺失、孤獨自卑、憤怒恐懼、深深的無力感和信任感缺失……
這些特點是怎麼造成的?有毒的家庭模式又是怎麼運轉的?
首先,要審視有毒的家庭體系的觀念,觀念包括說出口的和未說出口的。
不同的觀念決定了家庭成員不同的態度,判斷和理解。觀念具有很強大的力量,能夠區分是非好壞,也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人際關係、道德價值、教育程度、性別觀念、職業選擇、行為準則和經濟狀況。
其次,要了解有毒的家庭體系的規矩,也包括說出口的和未說出口的。
最後,要知道是盲目的順從驅動著家庭系統的運行。
明白換角度思考問題並不夠,新的人生選擇要靠自己改變。
這部分主要講我們自己能做什麼來減少父母對我們的影響。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指出,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過去,但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現在的自己,讓未來變得更好。
1、誰的責任誰負責,不再自我懲罰。卸下童年時期因為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將這些責任歸還給那些應該要承擔的人。
2、 整理自己的情緒,釋放悲痛和憤怒 。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把對有毒父母的憤怒表達出來,將對他們的不滿發洩出來,排空自己的情緒毒素。也別把自己的情緒遷怒於別人。
3、自我界定。我們經常是不好意思去維護自己的權利,應該撇開別人的影響,在做決定時,要以自己的願望和需求為出發點,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
4、直面傷害了自己的父母。將父母從神壇上拉下來,克服恐懼,與他們對峙,和他們談他們對自己的傷害,以及這些傷害至今都令你很痛苦,一起解決問題,重新建立起更美好的親子關係。
5、積極治療。如果說,自己中毒已深,無法通過一己之力來自救,那麼就選擇心理醫師,接受治療。藉助心理師來幫助自己走出迷霧。
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在《原生家庭》的最後一章說,「能否從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中解脫出來的關鍵還是在於你自己。」學會對過去放手,學會重新定義真正的愛,學會相信自己對於現實的認知,每一個帶著原生家庭傷疤的人都有能力走入自覺而自由的人生。
我們沒有權利無法選擇家庭,但有權選擇如何做自己,活出新的人生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