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恩佳音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我們是成長為參天大樹還是路邊的野草,要看我們生長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吸收了什麼養分。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同在孩子心裡輸入了一連串的密碼,或許一生都無法改變,而且還會像基因一樣,傳遞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
人無完人,由人組成的原生家庭肯定也不會十全十美,孩子被父母無意中傷害很正常。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被家長及時糾正或者彌補,通常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家長的及時關注和療愈,就會形成創傷。
這種創傷事件不僅會對親身經歷的當事人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還會繼續以某種潛移默化地方式影響當事人的後代,代際創傷就這樣形成了。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了解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創傷,並選擇自我療愈,到底怎樣才能幫助我們走出代際創傷、療愈身心靈呢?
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高校心理教師金尚的心理學專著《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一書,向我們介紹了實用性和操作性很強的療愈代際創傷的方法。
一、 為什麼會有心理創傷?代際創傷對我們有哪些影響?
自然災害、人工災難、人為災難等都會對人造成心理陰影,像地震、火災、戰爭、交通事故、綁架、情感虐待等。這些心理陰影,如果不能及時得到療愈,就形成了心理創傷。
心理創傷又分為簡單性創傷和複合型創傷,有的人可能只遇到一、兩種簡單的創傷,有的人就可能遇到很多種創傷。
這些創傷不是事無巨細,某些細節可能變形或者遺失,但是這些創傷帶來的感覺和情緒,會深入到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日常,並像基因一樣影響到下一代,形成代際創傷。
代際創傷會讓我們形成消極思維、情緒障礙,覺得自己樣樣不行,很自卑、很懦弱,怕出事,怕承擔,怕被遺棄,怕被虐待等。
代際創傷會讓我們出現解離症狀和軀體形式障礙,有時候忽然會問「我是誰?」「我在哪裡?」「我為什麼會這樣?」等,有時候也會讓人感覺到身體某個部位的疼痛等。
代際創傷會讓有些人對藥物或酒精產生依賴,也會讓有些人形成邊緣型人格,不穩定的自我印象,會讓他們的心理、工作和行為多變且難以改變。
二、代際創傷如何療愈?
代際創傷不僅影響個人,還影響後代,如果我們能把代際創傷在我們這裡化解掉,就不會對下代產生深遠的影響。
那麼,代際創傷如何療愈呢?
01、代際創傷的五步療法:
第一階段:重建安全感,虛擬愛之療法
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父母都有,有些父母確實會虐待子女,甚至到了傷心病狂的地步,但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並付出全部的身心和努力,希望子女活得比自己好。
有時候父母的上代人把某些代際創傷根植在他們內心深處,或者父母缺乏某種意識,無意之間做出了傷害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產生了心理陰影。
我們就去尋找那些充滿愛和溫暖的回憶,重建安全感,也可以利用虛擬愛之療法,把一個個創傷故事替換成充滿溫情的故事。
這些充滿愛和溫情的記憶,使大腦中關於創傷的記憶慢慢發生改變,漸漸淡化,進而形成自我生命的重建,並對愛有了一個堅定的信仰。
第二階段: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當下
有了對愛的堅定信仰以後,就可以正視內心的創傷,要修復傷痛,必須經歷完整的哀悼過程。哀悼失落的童年是完結悲劇的終結力量。
喪失者開始意識到自己身處新的環境,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然後與世界建立新的關係,漸漸臣服於當下。
這個過程並不簡單,中間肯定有壓抑和內心的強烈衝突。
被壓抑的情緒,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波瀾不驚,但內心已經翻江倒海,對身心靈來說,壓抑是一種自我毀滅的方式,這種毀滅會讓情緒走向崩潰的邊緣,所以,臣服當下需要很大的勇氣和艱難磨礪。
第三階段:消除內疚感,重建清白感
在父母的潛意識裡,存在著許多劇本。有些劇本是他們童年經歷內化形成的腦迴路。在他們成為父母以後,就照著劇本演繹父母的角色,又在不知不覺間為自己的孩子預設好劇本。
其實,真正的愛是相互滋養的,沒有哪個孩子是哭著求父母把自己生下來的,生孩子是父母自己的選擇,父母應該感謝孩子圓了他們做父母的夢想。
父母養育子女是責任和義務,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不要求回報的給予,是用來傳遞的情感流動,不是彼此的糾纏和犧牲。
受傷者疏通了愛和恨的衝突,消除了對父母的怨恨和愧疚以後,很快就能重建自我價值,擁有清白感。
第四階段:消除羞恥感,重建價值感
不是我們選擇原諒,事情就會回到起點。釘子釘到木樁上,再拔下來還是會留下滿目瘡痍的黑洞,所以不用一味地壓抑自己的情緒,消除曾經恨過父母的內疚感。
沒有原則的原諒,不一定會換來感動,所以受傷者要學會自我原諒,與父母和解,與自己的內心和解,重建價值感。
第五階段:尋找人生和生命的意義
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我們是一個天然的個體,活著是為了「實現」自己,而不是其他。
親人的生命終結,受傷者可以幫他實現未完成的心願,依然會有心心相印、靈性相通的感覺。心中有愛,在哪裡都不孤獨。
02、療愈我們的內在小孩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他有深沉的恐懼和恐慌,非常沒有安全感。內在小孩是我們年幼時受傷破碎的部分,深埋在一個人的心底。
內在小孩越受傷,心靈的坑洞就越大,不敢去愛、不敢付出、怕失去健康、怕失去親人、怕被人忽略......
我們可以依靠心裡諮詢師;可以給內在小孩互相寫信;可以零極限祈禱,尋找並擁抱內在受傷的小孩。
從嬰兒期、幼兒期、學前期、學齡期到青春期,每個階段都積極主動地安撫,看到、接納、寬恕、成為自己,漸漸進行療愈。
03、療愈我們的身心靈
有時候,我們的想法和行為並不能被親人認可,未被情緒認可的感受並不會憑空消失,它一直還在體內存活。
未被接納的情緒會以間接的方式顯現出來,比如焦慮、抑鬱、自殘、暴力、酗酒等,因為身體從來都沒有忘記。
每一種疾病都是對某些情緒的表達,當我們壓抑一些東西,不允許它在心理和靈性的層面進行表達時,它就會通過身體症狀來表達。
不同的身體部位病變,都會有著相應的情緒隱喻。
我們要利用信念改變心靈的基因,正視愛和自由的需求。按照吸引力三步法則去做:「我想要」、「我相信」、「我行動」,從而引導自己的信念改變,往積極正向的方向努力。
我們可以改變不合理的信念,可以改變內在的語言模式,進而提升身心靈的快樂指數和健康指數,漸漸進行療愈。
04、找到破解代際輪迴的密鑰
萬法唯心造,都是記憶在不斷重複造成的情緒習慣,代際創傷也有輪迴,但我們可以努力找到破解它的鑰匙。
記憶是一隻存滿信息的磁碟,我們可以選擇將磁碟格式化,當清理完負面記憶之後,新的美好記憶才能放得進來。
當美好的記憶存儲後,不斷進行重複播放,新的美好,正面的情緒習慣就逐漸形成了,慢慢地也就取代了創傷記憶。
三、 超越原生家庭的雙向養育
養育一個孩子的同時,父母自身也在自我成長,真正的教育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自己的修行高了,孩子也就沒有問題了。
孩子借父母而來,但不屬於父母。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思想、獨立的個性、獨立的人生觀、獨立的人格。
孩子不是來完成父母的人生期待,而是要成為他本身想要成為的樣子。孩子是父母的天使,是父母最好的心靈療愈師。
父母未愈的傷,會通過孩子顯現出來,所以父母把自己修好了,孩子就沒有問題了。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為了讓孩子不受傷害,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美滿的一生,我們需要先把自己的心理創傷療愈,從而超越自己原生家庭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