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因為被愛而誕生,因為愛自己而成長,因為愛他人而生存。沒有被愛和愛的人生,人們是無法活下去的。然而,有些受到過原生家庭嚴重心理創傷的人,很少或者幾乎沒能得到過父母的愛。
以上這段話摘自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金尚老師的《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一書,本書對代際創傷的概念、原因、表徵、影響、內容、療法等,都有著極為詳細的論述。尤其是書中列舉的代際創傷療法,實用性和操作性很強,是受創傷者可以直接使用的方法。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從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分類、影響、療愈方法等方面評論講述《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一書的重點內容,讓大家快速了解這本書的精彩紛呈。
一、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表徵與分類,你曾受過哪些傷害?
有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個關於愛與恨的心理衝突,或者說是親密與分離、愛與自由、愧疚與仇恨等。而這個愛與恨指向的客體,不管在現實中是指向什麼事物,其根本的隱喻都是指向父母。----摘自《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
正如作者所說,有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人心中都有一個難解的結,被困住的就是自己和父母之間的情感糾葛。
作者在書中將原生家庭的創傷分為幾大類,每一類都有詳細的介紹其原因、表徵及影響,其中最典型最常見的就是情感虐待。
心理學上,情感虐待是指在一段關係中,雙方的地位不平等,處於優勢地位的人對弱勢一方進行控制、無視、侮辱等持續性的心理折磨。
1、情感忽視
情感忽視是一種關乎存在感,價值感的創傷,是指我們沒能從父母那裡得到相應的情感支持和回應。
被情感忽視會造成的感受有:被拒絕感、被無視感、不對等感絕望感、自我評價的掙扎感。
長期被情感忽視會帶來以下四點影響:(1)會覺得自己不好;(2)會帶來自我忽視;(3)自我價值感不足;(4)常常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2、情感控制
情感控制包括過度保護、過度幹涉、過度期待。過度保護說的是溺愛型父母,過度幹涉說的是無邊界型父母,過度期待說的是嚴厲型父母。這三種父母都把控制孩子的技術演繹得極為「精彩」,讓孩子的人生重度窒息,嚴重的甚至生無可戀。
3、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也叫情感敲詐、情感綁架,即以愛的名義要挾對方順從自己的想法做事。其核心在於「扭曲」二字,一般會經歷這樣幾個步驟「要求—被拒絕一威脅一對方內疚或慚愧一對方屈從」。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所以你應該,,,,,,
自從有了你之後,我連一場電影都沒看過,你怎麼能,,,,,,?
爸媽生你養你,對你恩重如山,你怎麼還不知道,,,,,,?
上述中的情景不論是在影視劇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很常見,多數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受害者都或多或少經歷過,深受其害卻又無能為力。
二、原生家庭心理創傷帶來的影響,有多少痛苦讓你感同身受?
心理創傷在一代人發生了以後,影響下一代,甚至影響下下代的心理現象,叫作代際創傷。
原生家庭心理創傷就是典型的代際創傷,我們自己童年不幸陰影重重,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但在成年之後自己有了家庭和孩子,又在無形之中將這種影響傳遞給下一代。
在《重啟人生》一書中,作者將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影響分為以下幾點:
1、影響了孩子的人格健康
父母面對心理創傷時,情緒往往會呈現出心境循環化,時而迴避冷漠,時而敏感易怒,喜怒無常,陰晴不定。
當我們無意識地吸收了父母壓抑的、沒有處理好的情緒之後,我們就會承襲父母這種情緒不穩定的人格,從而影響自己正常時人際關係的功能,以至於成年後難以融入社會。
2、讓孩子成為親職化父母
一些受過創傷的父母,年紀輕輕的就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希望了,只有通過後代來幫自己實現願望,望子成龍就是個典型的案例。
孩子為了照顧父母的情緒,要給自己戴上一副內心強大的面具,不僅成為父母的情緒配偶,甚至成了父母的父母,孩子所受的心理創傷,一點兒都不比父母少。
3、對孩子造成情感上的忽視和虐待
很多經歷了創傷的父母,多多少少都會存在著情感淡漠、無親和力、拒人以千裡之外的問題。他們已經把自己的感受排除在外,只在意事情的是非對錯,卻不會在意孩子的內心感受。
4、對孩子過度控制
這類父母往往是在以往的創傷中體驗到了極大的不安全感,由此形成了極度不安全和焦慮的應對方式。
他們迫切地想要通過成功來保護自己,以消除無助感。在有了孩子之後,這類父母就會順理成章地把這種不安全的焦慮感傳遞到孩子身上,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
原生家庭的心理創傷會像基因遺傳一樣,深刻在人的潛意識裡,不但影響整個人生還有可能代代相傳。因此,原生家庭的心理創傷不容忽視,治癒代際創傷是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並重啟人生的關鍵所在。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治癒心理創傷,徹底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呢?《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一書也給出了實用的、操作性強的療愈方案。
三、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療愈方案,走出心理陰影重啟精彩人生
面對原生家庭的創傷,我們最常聽到的建議是「原諒」與「放下」,原諒父母,放下過去,放眼未來向前看,但是曾經那樣深刻在腦海裡的記憶又怎能說忘就忘?
與其他勸慰心靈的觀點相反,金尚老師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一書中這樣說到:
的確有很多人會說,你要原諒你的父母,他們也是家庭輪迴的受害者受害者,但不是我們原諒了父母,事情就會回到起點。打出去的釘子,釘在了木樁上,即便把釘子拔出來,木樁上還是布滿了滿目瘡痍的黑洞。很多時候,即便你單方面原諒了父母,可是父母仍然在用相同的手段對待你,而你卻還在因為曾經恨過父母而自責和內疚。
因此,面對原生家庭中父母帶來的傷害,作者給出的建議是:不必原諒。
一味地壓抑情緒,用精神分析學家比昂的說法,就是「負恨—憋著恨」,比真實的恨會有更多的殺傷力,最終只是積攢更多的憤怒,到最後憤怒壓抑不住的時候,就會暴發,導致兩敗俱傷。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作者在《重啟人生》一書也給出了詳細的療愈方案,包括了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虛擬愛之療法、如何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如何療愈身心靈、療愈內在關係模式的各種實用方法。
每一種療愈方法都有詳細的概念闡述、理論依據、案例分析及具體的操作步驟,針對不同的創傷類型、受傷人群特性、成長環境等綜合因素分類治癒。
1、「虛擬愛之療法」與「內在小孩」
在「虛擬愛之療法」中,作者指出:
「一個人如果固執地覺得自己的生命是在仇恨中誕生、在痛苦中長大的,那麼,他的一生就將會是痛苦、焦慮、抑鬱的一生;而一個人如果堅信自己的生命是在愛中誕生、在愛中成長的,那麼,他的一生也將會是幸福快樂、歡天喜地的,能夠得到相對理想的工作,能尋覓到相對理想的伴侶,過著相對美滿的生活。」
虛擬愛之療法,就是在病人還沒有足夠強大的自體去承受人生真相的時候,給自體注入一些能量和生命力。
在「如何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中,作者將我們面對原生家庭創傷時,那種痛苦又糾結、愛恨交加的複雜情緒形象地比喻為一個「內在小孩」,他涵蓋了有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人所具備的一切心理活動,也擁有陷入原生家庭陰影的人所具備的各種行為表現。
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找到受傷的內在小孩、對其進行受傷程度測試、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
2、「強迫性重複」和「情緒習慣」
在如何治癒的具體執行方案中,作者提出兩個通俗易懂、簡單易操作的理論概念,即:「強迫性重複」和「情緒習慣」。
①強迫性重複:
「強迫性重複」:意思是指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在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當中,不斷地重複我們童年時期印象最深刻的創傷或者創傷發生時的情境。
例如,我們熟知的「祥林嫂」,以及在我們身邊不斷重複碎碎念曾經不幸遭遇的親朋好友。
找到強迫性重複的形成原因並徹底破除,才能消除原生家庭創傷在親密關係中的影響。而其形成原因和破除方法在《重啟人生》一書中作者也有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②情緒習慣:
樸用喆說:「人的情緒也有習慣性,比方說有個人從小在孤單的狀況下長大,她習慣了寂寞和孤單的情緒,雖然她不是很喜歡孤單寂寞,但她會習慣性地把自己的生活情景變得孤單和寂寞。即使她有很多種選擇,她也會不自覺地創造出生命中的情景,好讓自己體會到寂寞和孤單。這種習慣性的反覆情緒,我們把她稱為情緒習慣。
情緒習慣有點像我們平時說的「明知故犯,自己給自己找罪受」,這種反覆自我傷害的習慣也深深摧殘一個人的身心靈,只有真正改變這個壞習慣才能擺脫其困擾。
結語:
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一書中,面對原生家庭的創傷,作者特別指出:
已經受到原生家庭創傷的受害者,不要再去找父母要答案,也不要再執著於充當受害者,自己為人生負起責任。找到生命中雖然小卻很幸福的事情,守護它,維護它,不斷感受這樣的小確幸。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小確幸上,讓自己累積感受小確幸的時刻,並且牢牢記住這樣的感受,你會發現生命真的會有所改變。
原生家庭的創傷隨時會影響下一代,在幼兒、學前、學齡、青春期乃至成年後都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當發現自己未愈的創傷影響了孩子,父母不一定要注意: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不傳遞創傷給孩子的前提是療愈自己;如果不小心發作,保持很好的覺知,及時止損、修通,做孩子的心靈療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