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15歲女孩弒母真相曝光,心理學家:原生家庭破滅致心理創傷

2020-12-22 一凡親子教育

文|一凡

青島女律師張某在家中遭15歲女兒勒死的事件,雖然已經過去10多天了,但是事件在社會上造成的影響,以及這個特殊的家庭留給人們的記憶,仍然在網上不斷引發熱議。

母親是業界優秀的律師,女兒是重點中學的「乖乖女」,多麼完美的一對母女。雖為單親家庭,母女卻生活得體面而風光,無疑成為很多人眼中的楷模和榜樣。

可是在外人眼中這樣完美的生活,令人羨慕的母女關係,誰曾想過這些卻成了壓在女孩的心中的大石。

據稱,案發以來,15歲女孩一直很平靜。她淡定向警方交代作案全過程,騙母親說給她按摩,然後從身後用絲帶纏住她的脖子將其勒死。對於弒母原因,她只淡淡地說,因為自己這次考試沒考好,害怕被母親責罵。

對於女孩這種不吵不鬧,冷漠淡定的表現,心理學專家猜測她很可能有人格障礙。而女孩作案動機和手法也表明,女孩有一定的心理創傷。心理學家表示,這些創傷可能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原生家庭的破滅;二是母親的高要求。

01.原生家庭破滅導致孩子的心理創傷

母親張某從小要強。據親戚講,她與前夫兩人是當地重點高中的同學。畢業後兩人分別去了濟南和重慶讀大學。後來,張某考取了律師資格證後,就搬到了青島與前夫結婚生子,然而在一起生活沒幾年,兩人就離婚了。

離婚後,張某獨自帶著女兒一起生活。她對女兒的要求很高,規定女兒的學習成績必須要名列前茅。她幾乎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她期望孩子以後能夠考上清華、北大那樣的名牌大學,畢業後再考研或者出國留學。

張某對女兒所寄予的厚望,在她的心裡,全是為了女兒好,為了女兒以後的人生能夠成功,能夠幸福。然而,這些厚望在女兒看來,卻像一座座大山,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從小父母離異,缺乏父愛,處在母親的高壓之下,孩子處處受控於母親,沒有自由,不敢反抗。所有的內心的情緒,找不到出口,只能日復一日地把一切積壓在心底。

只跟母親一起生活,缺乏足夠的父愛,也缺乏其他家人的關愛,孩子內心的情緒沒有出口,只能把對母親的不滿壓在心底。

這種原生家庭破滅帶給孩子的心理創傷,從小到大一直在不斷的累積。一次考試沒考好,害怕挨媽媽責罵,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

記得《超級演說家》中的一句話:

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一個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噩夢。

像張某這樣從小吃苦,爭強好勝,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最後取得成功的母親,她們內心非常想要複製自己的這種成功,想讓女兒像自己一樣優秀,而且最好是比自己更優秀。

可是女兒並是她,女兒也有自己的個性和愛好,但是這些恰恰是她不能允許的,她自以為她是天下最愛孩子的那個人,所以她強行控制著孩子的一切。在孩子看來自己的生活已經是暗無天日,在孩子看來,媽媽並不愛自己。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

多少孩子在父母嚴苛的愛的管教之下,要麼失去了自我,要麼毀掉了自己......

02.母親的高要求給了女兒巨大的壓力

每個孩子還沒出生時,幾乎所有的媽媽都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就好。可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的欲望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直到壓得孩子喘不上氣。

當學習成績成為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當考上好大學成為報答母愛的砝碼,一個母親對女兒的唯一要求就是考出好成績、將來出人頭地,那麼,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了成績就沒有了一切,沒有取得好成績,媽媽似乎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電視劇《小歡喜》中,高三分班考試,英子的考了全班第二名,第一名被新來的插班生林磊兒奪走了。

為此,媽媽宋倩的心情十分沮喪和糟糕,當她發現英子書包裡還裝著樂高玩具後,終於忍不住爆發了:「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對於追求完美的母親來說,再優秀的孩子,也能挑出自己不滿意的地方。這樣過高的期望,終將讓孩子壓得喘不上氣來。後來終於把英子逼得要跳橋自殺才算罷休。

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控制欲強,容易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長大後幸福指數較低,依賴性強,負面影響堪比喪親。

堪比喪親的感覺,說明孩子有多麼想脫離父母的控制,多麼想擺脫家長的壓力。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定的空間和自由,當孩子逐漸長大,我們父母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去學習感興趣的東西。

弗洛伊德說:

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沒有界限的付出,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力。

所以,希望每個媽媽,每對父母都能不忘初心,如果孩子實在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也不要勉強,不必氣惱。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

03.良好的親子關係靠的是尊重和理解

心理學家賀嶺峰曾說:

只跟孩子談學習,不跟孩子講廢話,難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中國的孩子很可憐,從打上小學一年級起,就被套上了小夾板。每天除了上學,就是上補習班,特長班,根本沒有周六和周天。

他們每天放學回家,父母問他們的第一句話,一般都是,「作業寫完了嗎?」,逢年過節,大人們一見面互相問的第一句話,往往也是「孩子學習成績怎麼樣?」"考試考了多少名?"之類的話題。

孩子們很反感這些話題,無論學習好還是不好。孩子們特別想聽父母問他們一句:孩子,你學習累不累?孩子,我可以陪你玩一會兒......

然而我們家長每天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生怕自己的孩子在班級裡拖了後腿,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別人後面。而孩子處在家長的嚴密監視下學得筋疲力盡,看不到盡頭。

不是說不讓孩子好好學習,而是說,要適當給孩子松鬆綁,解解壓,不要把自己在社會上的壓力也統統地壓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去實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父母的理想不要強加給孩子,那樣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辦法,也不敢反抗,等到孩子大一些了,特別是到了青春期,生理上和心理上逆反的本能,讓積壓了太久的憤怒和不滿,就會一下子全部爆發出來,最後做出極端的事情來。

任何情緒,只要能被言說,就是處理的開始。一定要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讓孩子在平時就敢於發洩自己的不滿,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對於每個家庭成員來說,都是舒緩情緒的良藥。

不要讓孩子陷入焦慮之中,失去控制力,給孩子以尊重和理解。讓孩子平等自由地表達出自己的心聲,這樣孩子才會戰勝恐懼和煩躁。才不會失去理智,釀成家庭悲劇。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績,不是一定要考上重點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幸福和快樂,是一家人和和睦睦、相親相愛的生活在一起。

相關焦點

  • 山東青島弒母案:為什麼一直很聽話的孩子,突然間就變了
    心理分析:如何看待山東青島15歲女孩弒母?這真的是一個特別沉重的話題,無論怎樣去解讀這個事件,都讓人不寒而慄。15歲的女孩,花兒一般的年紀,卻用心謀劃殺害了自己的母親。究竟是怎樣的心理狀態,才能導致這樣的事件發生?
  • 打破原生家庭的強迫性重複和情緒習慣,別讓心理創傷「代代相傳」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從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分類、影響、療愈方法等方面評論講述《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一書的重點內容,讓大家快速了解這本書的精彩紛呈。一、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表徵與分類,你曾受過哪些傷害?有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個關於愛與恨的心理衝突,或者說是親密與分離、愛與自由、愧疚與仇恨等。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心理學家金尚結合自己20多年的研究成果,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這本書裡,就給出了諸多實用又有效的方法。這本書的主標題《重啟人生》,副標直接題為《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用五個章節論述了如何走出代際創傷,包括了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虛擬愛之療法、如何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如何療愈身心靈、療愈內在關係的各種實用方法。
  • 女律師疑被15歲女兒勒死,北大弒母案式的悲劇再次發生!
    最近,有消息稱山東省一名45歲的女律師張某被15歲的女兒勒死。張律師的訃告在網上流傳新京報報導稱,據青島市公安局人員透露,張某死後被裝在行李箱中,其15歲女兒有重大作案嫌疑,目前已被警方控制,「張某15歲的女兒認為母親對其要求過於嚴格,引發母女矛盾」。
  • 15歲女孩弒母細節曝光:培養完美的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大的缺陷
    5月23日,青島律師張靈(化名)被發現在家中慘遭勒脖,窒息身亡。張靈一定沒有想到,那個體貼地說著要幫自己按摩的女兒,會用事先準備好的繩索,要了自己的命。 一個15歲的女孩,在殺害自己母親之後,平靜地把屍體塞進了行李箱,然後反鎖家門,靜靜地與母親待了兩天一夜,直到事發。
  • 青島15歲女兒弒母案|孩子,我該如何愛你?
    歲女兒所勒死的青島律師母親寫給女兒的詩《致女兒》,第一次讀這首詩,我眼角溼潤,被偉大的母愛所感動。一個15歲的女孩,活活勒死自己的親生母親,把母親的屍體裝進行旅箱之後,與行旅箱中的母親呆了2天1夜。被警察帶走的時候,她竟然沒有哭,還很冷靜!這是怎樣的一個女魔頭?到底是什麼使一個花季少女變成了殺人兇手?
  • 專家分析稱,吳謝宇至少遭受了三方面「巨大」心理創傷
    弒母后吳謝宇活動於福州、北京等地,偽造母親辭職信,騙取巨額款項——吳謝宇舅舅出借近80萬元,父親朋友借款60萬元左右。有人痛恨他,有人同情他,還有專家稱吳謝宇遭受了巨大心理創傷,不少人談到家庭教育問題。他弒母后把所學活性炭知識用於包裹母親的屍體,就是防止屍體散發氣味。屍體一旦散發出氣味,他的罪行就會很快暴露。弒母之後,學霸吳謝宇為啥如此冷靜、冷酷(冷淡苛刻,殘酷無情,毫無同情心)?如果這是一道閱讀理解題,我們該怎樣答題?
  • 青島15歲女生弒母案帶給人們的深思
    近日,青島15歲女生弒母案在網上被人們普遍關注,關注的是3個關鍵詞:15歲、女生、弒母。很明顯,按照常規,前面那3個關鍵詞是不會聯繫在一起的,但是結果就是恰恰相反,聯繫在了一起,是一個家庭悲劇,同時給當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敲響了警鐘,需要彌補哪些缺失?需要修正哪些做法?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
  • 心理學家: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女孩,往往會在戀愛中面臨這幾點問題
    導語:近些年來,在心理學中出現了一個高頻名詞概念:「原生家庭」,所謂原生家庭,也就是你童年開始生長的家庭。現在有很多心理上的問題,都直接被歸結到原生家庭身上,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可謂是終身性,持續性的。
  • 十五歲女孩弒母案背後,你知道青島普通高中的錄取率嗎?
    01北大吳謝宇弒母案剛破了不到一年,青島十五歲女孩又重蹈覆轍。它發生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近得似乎就在身邊,心痛和震驚也越發真實強烈。是孩子冷血惡毒漠視親情,還是母親強勢施壓教育無方?03上面幾個數字的背後,是這樣一個血淋淋的真相:青島這些十四五歲的初中畢業生,將有接近一半的孩子,無法接受普通高中的教育。如果孩子懵懂貪玩還沒理解其中的重要性,抑或天生晚熟花期未至,或者父母忙碌自顧不暇,中考的結果將會非常殘酷。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文丨話印主筆團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在聽者的心中留下印記在這裡引用一個心理學家卡德勒的話:「其實生命當中有一個最為不幸的事實,就是我們遭受過的重大磨難大多數都來自於自己的原生家庭,而且這種磨難是有可能遺傳的
  • 療愈原生家庭創傷的三個階段 / 春節回家自救指南
    原生家庭是個聊不完的話題本文從心理學角度來談談如何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給想要主動改變的朋友提供一個大致的方向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看到自己的傷口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不用著急,也請你相信:你不孤單,成長的路上我們並肩前行      最近收到一位小粉絲的私信
  • 周迅新作《保持沉默》:「弒母」案引發的法庭對峙
    並且通過一波三折的法庭大戲,深刻展現了當今社會原生家庭的矛盾現實。通過這部影片,希望觀眾看到的不僅僅原生家庭中難以言說的瘡疤,更多的還有這些傷害背後的現實與反思。一部「沉默」了三年,匯集了實力派陣容的電影《保持沉默》,終於趕在了今年的暑期檔尾聲上映。該影片由周迅、吳鎮宇、祖峰、孫睿主演,於8月23日(明天)全國公映。
  • 如何修復「原生家庭」的創傷,活出精彩的人生?
    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原生家庭」是當下社會很熱的一個詞,我們生於它,長於它,成年後我們也創造它。原生家庭擁有一切人際關係的雛形,因此,它常常會給我們帶來一系列的影響:  我們不想有關係衝突,就變得禮貌和友善;  我們不想遇上親密關係的問題,就努力選一個好人;  我們不想孩子像自己一樣缺愛,就拼命愛孩子;  當我們看到這些影響,更多感受到的是很多人想要活出自己的渴望,也更多看到了原生家庭的創傷是如何扭曲一個人對關係的認知,讓許多人產生這樣的誤解
  • 青島離異女律師在家被女兒勒死,遺體被裝行李箱,為何弒母案頻發
    張的女兒今年15歲半,正上高中。案發後,張的女兒對警察說了作案過程:周五在學校就想殺死她媽,周六晚上說給她媽按摩,從後面用繩子勒死的,裝在行李箱裡。做完這一切後,張的女兒反鎖了家門,一個人和行李箱中母親的遺體一起待了兩天一夜,直到東窗事發。
  •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終於知道凌霄為什麼說尖尖就是他的「心藥」了
    (文/一隻深沉的獅子)最近在看金尚的《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是一本心理學書籍,有實用的療愈童年創傷的方法,之前沒怎麼看過這方面的書,也不知道其他的書都怎麼樣,但感覺這本書還不錯。這本書的作者叫金尚,本名李紅豔,是一個溫暖而洞見的心理學專家,國家首批認證心理督導師,曾經著有《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
  • 青島女律師被15歲女兒勒死,此案與吳謝宇弒母案有兩點非常相似
    但是,最近一則青島45歲女律師張某被15歲女兒勒死在家中的消息讓人分外震驚:一個尚未成年的女孩子,為什麼做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呢?據了解,被害律師張某系青島一家律師事務合伙人,事業非常成功,曾經榮獲系統內先進個人稱號,在行業內口碑一直不錯。
  • 王鷗:活成了女王,也愈療了原生家庭的創傷
    這個話題熱搜的背後是無數觀眾對王鷗經歷的同情,也是對自己原生家庭遭遇的情感共鳴。微卷的短髮,穿上低胸亮片禮服,高挑卻凹凸有致的身材,配上立體的五官,大眼紅唇,嘴角上揚,一回頭便百媚生。因為父母感情不和,從3歲記事的年紀起,王鷗就被寄宿在不同的家庭中,先後跟樓下的爺爺奶奶、鄰居的叔叔阿姨、父母的同事朋友生活過,每一次被安置在不同的家庭,就是對小王鷗的一次心靈創傷。最讓王鷗刻骨銘心的記憶是,父母離婚當天,父親瘋狂地責罵著母親,直接讓母親「趕緊滾」,母親不停地哭泣,拉著自行車就要走。小小年紀的王鷗看到父母激烈的爭吵,不知如何是好。
  • 孫儷:如何跨過原生家庭的坎?
    孫儷12歲時,父母就離異了,母親靠著每月兩千多撫養費,每天打兩份工,歷盡千辛萬苦才撫養孫儷長大。之後父親重組家庭,又生了一個女兒。 但世間萬物都不會永恆長存,原生家庭的傷害也是如此。所有的創傷都是刻在沙灘上的印記,海水衝過之後,就會消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