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凡
青島女律師張某在家中遭15歲女兒勒死的事件,雖然已經過去10多天了,但是事件在社會上造成的影響,以及這個特殊的家庭留給人們的記憶,仍然在網上不斷引發熱議。
母親是業界優秀的律師,女兒是重點中學的「乖乖女」,多麼完美的一對母女。雖為單親家庭,母女卻生活得體面而風光,無疑成為很多人眼中的楷模和榜樣。
可是在外人眼中這樣完美的生活,令人羨慕的母女關係,誰曾想過這些卻成了壓在女孩的心中的大石。
據稱,案發以來,15歲女孩一直很平靜。她淡定向警方交代作案全過程,騙母親說給她按摩,然後從身後用絲帶纏住她的脖子將其勒死。對於弒母原因,她只淡淡地說,因為自己這次考試沒考好,害怕被母親責罵。
對於女孩這種不吵不鬧,冷漠淡定的表現,心理學專家猜測她很可能有人格障礙。而女孩作案動機和手法也表明,女孩有一定的心理創傷。心理學家表示,這些創傷可能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原生家庭的破滅;二是母親的高要求。
01.原生家庭破滅導致孩子的心理創傷
母親張某從小要強。據親戚講,她與前夫兩人是當地重點高中的同學。畢業後兩人分別去了濟南和重慶讀大學。後來,張某考取了律師資格證後,就搬到了青島與前夫結婚生子,然而在一起生活沒幾年,兩人就離婚了。
離婚後,張某獨自帶著女兒一起生活。她對女兒的要求很高,規定女兒的學習成績必須要名列前茅。她幾乎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她期望孩子以後能夠考上清華、北大那樣的名牌大學,畢業後再考研或者出國留學。
張某對女兒所寄予的厚望,在她的心裡,全是為了女兒好,為了女兒以後的人生能夠成功,能夠幸福。然而,這些厚望在女兒看來,卻像一座座大山,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從小父母離異,缺乏父愛,處在母親的高壓之下,孩子處處受控於母親,沒有自由,不敢反抗。所有的內心的情緒,找不到出口,只能日復一日地把一切積壓在心底。
只跟母親一起生活,缺乏足夠的父愛,也缺乏其他家人的關愛,孩子內心的情緒沒有出口,只能把對母親的不滿壓在心底。
這種原生家庭破滅帶給孩子的心理創傷,從小到大一直在不斷的累積。一次考試沒考好,害怕挨媽媽責罵,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
記得《超級演說家》中的一句話:
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一個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噩夢。
像張某這樣從小吃苦,爭強好勝,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最後取得成功的母親,她們內心非常想要複製自己的這種成功,想讓女兒像自己一樣優秀,而且最好是比自己更優秀。
可是女兒並是她,女兒也有自己的個性和愛好,但是這些恰恰是她不能允許的,她自以為她是天下最愛孩子的那個人,所以她強行控制著孩子的一切。在孩子看來自己的生活已經是暗無天日,在孩子看來,媽媽並不愛自己。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
多少孩子在父母嚴苛的愛的管教之下,要麼失去了自我,要麼毀掉了自己......
02.母親的高要求給了女兒巨大的壓力
每個孩子還沒出生時,幾乎所有的媽媽都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就好。可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的欲望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直到壓得孩子喘不上氣。
當學習成績成為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當考上好大學成為報答母愛的砝碼,一個母親對女兒的唯一要求就是考出好成績、將來出人頭地,那麼,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了成績就沒有了一切,沒有取得好成績,媽媽似乎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電視劇《小歡喜》中,高三分班考試,英子的考了全班第二名,第一名被新來的插班生林磊兒奪走了。
為此,媽媽宋倩的心情十分沮喪和糟糕,當她發現英子書包裡還裝著樂高玩具後,終於忍不住爆發了:「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對於追求完美的母親來說,再優秀的孩子,也能挑出自己不滿意的地方。這樣過高的期望,終將讓孩子壓得喘不上氣來。後來終於把英子逼得要跳橋自殺才算罷休。
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控制欲強,容易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長大後幸福指數較低,依賴性強,負面影響堪比喪親。
堪比喪親的感覺,說明孩子有多麼想脫離父母的控制,多麼想擺脫家長的壓力。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定的空間和自由,當孩子逐漸長大,我們父母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去學習感興趣的東西。
弗洛伊德說:
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沒有界限的付出,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力。
所以,希望每個媽媽,每對父母都能不忘初心,如果孩子實在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也不要勉強,不必氣惱。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
03.良好的親子關係靠的是尊重和理解
心理學家賀嶺峰曾說:
只跟孩子談學習,不跟孩子講廢話,難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中國的孩子很可憐,從打上小學一年級起,就被套上了小夾板。每天除了上學,就是上補習班,特長班,根本沒有周六和周天。
他們每天放學回家,父母問他們的第一句話,一般都是,「作業寫完了嗎?」,逢年過節,大人們一見面互相問的第一句話,往往也是「孩子學習成績怎麼樣?」"考試考了多少名?"之類的話題。
孩子們很反感這些話題,無論學習好還是不好。孩子們特別想聽父母問他們一句:孩子,你學習累不累?孩子,我可以陪你玩一會兒......
然而我們家長每天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生怕自己的孩子在班級裡拖了後腿,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別人後面。而孩子處在家長的嚴密監視下學得筋疲力盡,看不到盡頭。
不是說不讓孩子好好學習,而是說,要適當給孩子松鬆綁,解解壓,不要把自己在社會上的壓力也統統地壓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去實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父母的理想不要強加給孩子,那樣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辦法,也不敢反抗,等到孩子大一些了,特別是到了青春期,生理上和心理上逆反的本能,讓積壓了太久的憤怒和不滿,就會一下子全部爆發出來,最後做出極端的事情來。
任何情緒,只要能被言說,就是處理的開始。一定要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讓孩子在平時就敢於發洩自己的不滿,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對於每個家庭成員來說,都是舒緩情緒的良藥。
不要讓孩子陷入焦慮之中,失去控制力,給孩子以尊重和理解。讓孩子平等自由地表達出自己的心聲,這樣孩子才會戰勝恐懼和煩躁。才不會失去理智,釀成家庭悲劇。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績,不是一定要考上重點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幸福和快樂,是一家人和和睦睦、相親相愛的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