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的一生,其實只是6歲以前經歷的強迫性重複,早已註定

2020-12-20 騰訊網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

通常情況下,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特別是六歲以前的經歷。從個體發展軌跡來看,你的人生,其實只是6歲以前經歷的強迫性重複,一切早已命中注定。

發展心理學觀點認為,人類6歲階段人格塑造基本完成,具有完備的記憶承載能力,包括對於一些糟糕、痛苦的經歷。

如果童年時期的原生家庭都是痛苦的經歷,那麼童年時期的陰影會伴隨長大後的生活,甚至一輩子都無法擺脫。並且,這些苦難不僅將伴隨孩子一生,還會誘導其重複體驗。

一個人不斷地重複某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活動,或是反覆重溫過去的痛苦的經歷,這就是強迫性重複(Compulsive repetition)。

英國精神分析家瓊斯(Jones, 1879-1958年)把強迫性重複定義為:

一種盲目的衝動,重複早期的經驗與情境,無關乎能否得利,也不管引起的是快樂或痛苦,不管這種行為危害多大,或多麼具有毀滅性,個體總是被迫一再重複它,而自己的意志根本無能為力,控制不了這種強迫性。

1920年,弗洛伊德在《超越快樂原則》一文中提出了強迫性反覆的概念。

根據大量的心理學範式實驗他發現,孩子在母親離開自己房間後,會主動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從床上裡扔下去,然後又會哭鬧著把玩具要回來,並且不斷地重複、享受這個過程。

其實,從精神分析角度看,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已經把玩具當成了母親的替代品,他只是在不斷地重複體驗母親離開自己這個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創傷,只不過他將這個行為由不可控變為可控。

父母在家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父母的相處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待人處事,同時父母的婚姻關係也會影響孩子以後的婚姻關係。

如果孩子從小所目睹的便是那樣的婚姻關係,孩子潛意識裡也會認可這一種婚姻關係,認為婚姻關係本應如此所以長大後的婚姻生活往往和父母一樣。

如果父母的婚姻幸福,那麼孩子婚姻美滿的機率很大,反之父母的婚姻不幸福,那麼孩子婚姻不美滿的機率很大。

但是,也有例外。心理學家榮格的父母婚姻就不順遂,但榮格卻有著良好美滿的婚姻。

榮格的父親是個情緒多變的疑病症患者,一位虔誠的牧師,母親也曾有過精神崩潰進院治療,雙方婚姻不順遂。

自小榮格便是個奇怪而憂鬱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遊戲自娛。

這也是造成榮格童年孤獨內向的一個大的因素。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榮格正因如此,也因他沒有兄弟姐妹,使得他童年就開始花許多的時間來自己遊戲和思考,這時期的一些思考也組成了貫穿其一生的珍貴記憶,為他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使他成為偉大的心理學家。

所以,我們每個人的性格人格特徵、三觀、處事方式的形成,都源於原生家庭對我們的深層次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原生家庭,父母的生活方式是孩子以後生活的縮影。這些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生活是否快樂、幸福。

強迫性重複是個讓人感到痛苦,沮喪,恐懼與無助的過程與體驗。

但是這個無比強烈的渴望(通過重演痛苦的情境)當中有著這樣的一種願望與訴求:將一個人無形地壓抑與藏匿在潛意識深處的強烈情感表達出來,脫離這個被原本的防禦機制所偽裝、否認真實自我。

其核心是這部分真實自我渴求著被理解,去試圖通過自己的這些努力,填補缺憾。

強迫性重複常常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之中或者是試圖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之中出現,此時我們會逐漸地想要掙脫舊的壓抑與抑制,去表達出當初在父母身邊受到排斥,而壓抑掩藏了的一部分真實自我。

但是壓抑的情感以及記憶使人看不清現實。我們只知道自己有著一個對於某種關於自己理解的強烈渴求,我們埋藏著的那部分真實自我與缺憾的情感需求。

正是因為這樣,強迫性重複需要的是被理解。在這樣的情境下所要表達出來的原本壓抑著的情感需求,以及真實自我,伴隨著缺憾,恐懼,痛苦。

我們無法去抑制和迴避它,這傳達出來的是那個童年時期遭受情感創傷的情感。

相關焦點

  • 弗洛伊德:別讓「強迫性重複行為」,毀了你的孩子一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小朵的媽媽也不例外。當初為了給小朵挑選一家優質的幼兒園,小朵媽媽幾乎跑遍了整個城市大大小小的幼兒園,最終才選擇了小朵目前就讀的這家私營幼兒園。
  • 孩子幼年時期的經歷,決定他長大後愛不愛學習,會不會叛逆
    孩子在原生家庭的生活和經歷,特別是早期經歷,直接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會決定孩子的習慣、性格和人格,從而影響孩子以後的生活、工作和婚姻。早期經歷影響孩子一生的心理學解釋心理學認為,一個人一生的走向基本取決於在人生開始階段,特別是6歲之前的各種經歷。無論這些經歷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往往都會伴隨人的一生,很難「擺脫」掉。
  • 打破原生家庭的強迫性重複和情緒習慣,別讓心理創傷「代代相傳」
    其核心在於「扭曲」二字,一般會經歷這樣幾個步驟「要求—被拒絕一威脅一對方內疚或慚愧一對方屈從」。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所以你應該,,,,,,自從有了你之後,我連一場電影都沒看過,你怎麼能,,,,,,?爸媽生你養你,對你恩重如山,你怎麼還不知道,,,,,,?
  • 你會成功,還是會失敗,其實早已註定了,這是有心理學依據的
    有一本聲名在外的心理學著作,叫做《人生腳本》,它的主要觀點是每一個都在很小的時候,根據自己所處的關係、環境,形成了屬於他自己的人生計劃,這就叫做他的人生腳本。今天我們要論述的,你會成功還是會失敗,其實早已註定了,也是沿襲這個觀點,在這個觀點上,結合精神分析心理學的理論,進行論述。1、你會成功,是因為腳本裡早已註定,你是人生贏家成年人世俗意義說的成功,或許是賺錢、升職、買房、買車,成為人上人,但是你想過小孩子眼裡的成功嗎?在往前推,你想過嬰幼兒眼裡的成功嗎?
  • 夫妻緣分,其實早已註定
    這一輩子,你無法提前預知你會和誰相遇,更無法預知你們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所以,緣分之說並不是空穴來風。不然,你怎會在這世界上遇見許許多多的人,而最終兜兜轉轉卻又始終只是那個他與你攜手一生呢?可見,有些註定的緣分,是一直縈繞在你的身邊的。
  • 心理學告訴你答案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了「強迫性重複」,是指人在經歷了一件極度痛苦或者快樂的事件後,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去反覆創造這樣的經歷。但細聊才知道,無論哪一任老公,在雙方吵到最激烈時,她就會說:「你想打我不成?打呀,不打,你就不是男人。」是不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呢?不難理解,雙方處於暴怒時,這些帶有侮辱和挑釁的語言就是暴力的導火索。那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這個女人就是在對痛苦進行強迫性重複。她試圖用極端語言來試探「你是不是也像他們那樣打我?」「我是不是真的戰勝不了命運?」
  • 心理學:人的這一生,需要「背叛」這兩個人,你才能過得好
    比如我們對於自己童年的經歷,以及童年的感受的忠誠,使得我們總是重複體驗童年時期的情緒、感受,構建與童年時期相似的關係。在一點在心理學上,被奧地利心理學家被弗洛伊德稱為強迫性重複,弗洛伊德發現人們會重複製造、重複體驗某種情緒和感受。
  • 這一生,你會嫁給誰,其實早已註定
    有些人,你註定愛而不得;有些人,你註定朋友至上,戀人未滿;而只有一個人,註定陪著你一同變老。縱使你在尋找他的過程中,百般受挫,風風雨雨中你以為此生再也找不到他了,可當你牽起他的手,你便確定,所有的委屈都是值得的,他的出現,填平了你內心的空洞,他仿佛就是為你而生,你仿佛也是為了找到他而漂泊至今。
  • 你相信命運嗎?兩個人的緣分其實早已註定
    只是,有些人分開了再也沒在相見,而有些人卻無數次擦肩而遇。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大多數人可能就擦肩而過來,也有一些人一旦遇見就是一生的知己。何為緣分,緣之深淺皆由天註定。你相信緣分嗎?大多時候,兩個人是否會在一起,其實早在命中注定了。決定感情的因素有很多,其實緣分深淺是不可忽視的,如果緣分深,感情會在歲月的磨練下愈發的深厚。如若感情淺,即使付出的再多也終逃不過離別。世間所有感情,皆受緣分來牽引,有緣無分,也不會一起走下去。
  • 豆瓣8.9《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為什麼你總是愛上不愛你的人?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松子就是一個不幸的人,她一生都想通過一段段的戀愛彌補童年缺失的父愛。但為什麼松子總是愛上不愛她的人?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這種重複的厄運?為什麼松子總是愛上不愛她的人松子從小在一個缺愛的環境中長大,她內心極度渴望愛。
  • 心理學:你會嫁給誰,會經歷怎樣的婚姻,早已命中注定了
    在心理學上,個體遇到的心理傷害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創傷」,像車禍、親人去世等急發的一些事情。 一種是「隱形創傷」,就是說你可能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受傷了,也不認為那樣會讓你受傷。但是,這種傷害的確在無形中改變了你的人生軌跡。
  • 餘生,誰會陪你度過,其實早已「註定」
    在愛情中,其實我們並不是想著一定要遇到一個各方麵條件都很好,也很完美的那個人,而是希望遇到一個秉性相投,真正能夠生活在一起的人。張愛玲說過:「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只是,你可以卑微地去愛一個人,但那個人絕不會愛上一個卑微的你。
  • 關於失憶症——看電影學心理學(《記憶碎片》影評)
    瞬時記憶的存儲時間大約為0.25秒-2秒,短時記憶的時間為5秒-2分鐘,長時記憶的時間為1分鐘以上乃至一生。不過,我認為這種在時間上的劃分還有待商榷,最大的爭議在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上。這中間似乎難以進行精確的劃分,就如同吃飯時的鹹與淡之間無法明確劃分一樣。電影中主角Lenny所患的應該是長時失憶症。他有瞬間記憶,有短時記憶,但他沒有長時記憶。萊納的記憶時間似乎是不超過2分鐘的。
  • 「女人,你會跟誰結婚,其實早已註定」
    萬千人海裡,幸好遇見你。點擊右上角「關注」,你的心事有我願意聽。01靜靜今年已經30歲了,但是還沒有找到如意郎君,家裡的親戚都急壞了,紛紛給她介紹對象,可是靜靜和他們相處之後,都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02關於結婚,林夕有段話說得很好:「很多人結婚,只是為了找個跟自己一起看電影的人,而不是能分享心得的人。如果只是為了找個伴,那不如不結婚,一個人其實也能看電影。」夫妻之間能夠走得長遠的,一定是靈魂契合的,否則就是成了「搭夥過日子」。
  • 夫妻之間能否一輩子,其實早已註定
    婚禮上,神父問新娘和新郎:「無論疾病還是健康,貧窮還是富有,你是否都願意永遠愛他,照顧他,尊重他直到生命的盡頭。」回答總是那樣堅定,可婚姻的旅途,還是有很多人在半路下車。或許夫妻之間能否一輩子,早已在選擇對方的那一刻成為命中注定。
  • 你會和誰結婚,早已命中注定,有些人註定只是過客!
    有性格溫柔的人,你會和他們成為朋友。有脾氣火爆的人,你和他們很難玩到一起。其實不論是什麼樣子的人,不論是會成為你生命中的過客,還是會成為你的另一半,很多時候,你們相處久了你都會有預感。你會和誰結婚,早已命中注定,有些人註定只是過客!人與人相處中,最重要的就是合得來,男女交往也是如此。男人和女人能夠走到一起大多是始於好感,之後忠於三觀。
  •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解析
    松子由於童年被情感忽視沒有得到爸爸的愛和關注,一生都在拼命的尋找愛。但是幸福就像美麗的泡沫,她拼盡全力也沒有抓住。她的人生就像在爬一座山,每一次快要爬到山頂,就被跌落到山底,她爬起來繼續爬,快到山頂的時候,又被跌落山底。在她53歲最後一次跌落山底後,再也沒有爬起來,她被一幫中學生用棒球棍殘忍的打死在草坪上。她努力的活著,就這樣不經意的死去。
  • 如何克服強迫性思維才有效
    安全感的問題多數人都經歷過,為什麼別人可以更加理性的面對、而不是像羅伊那樣轉為強迫性思維?強迫性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弗洛伊德認為,強迫性觀念被轉換成已經從壓抑中再現的並且與在兒童期伴隨快樂而實施的某一性行為相關聯的自責。強迫性神經症是被壓抑的自責的反應。
  • 人的一生,早已註定,必看
    佛說:「人的一生,都是註定」,該來的,誰也躲不掉,該走的,再強求也無用。人生之路有句話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有時候仔細想一想,你會度過怎樣的一生相遇即是緣名利不可強求,感情亦是如此,生命中,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註定會出現的人,用前世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而過,僅此而已;緣分這種事情,天說了算,命中注定想要離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