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聲名在外的心理學著作,叫做《人生腳本》,它的主要觀點是每一個都在很小的時候,根據自己所處的關係、環境,形成了屬於他自己的人生計劃,這就叫做他的人生腳本。
在人生腳本裡,怎麼樣成功,怎麼樣失敗,怎麼樣與其他人相處,都有了一個最初的設想,這個設想會成為一種力量,在後來影響他,指引他,把他帶到最終的目的地。
今天我們要論述的,你會成功還是會失敗,其實早已註定了,也是沿襲這個觀點,在這個觀點上,結合精神分析心理學的理論,進行論述。
1、你會成功,是因為腳本裡早已註定,你是人生贏家
成年人世俗意義說的成功,或許是賺錢、升職、買房、買車,成為人上人,但是你想過小孩子眼裡的成功嗎?在往前推,你想過嬰幼兒眼裡的成功嗎?
嬰幼兒眼裡的成功,就是能按時吃到奶水,及時被換尿布,睡得舒適,總是被陪伴,被撫摸,這是嬰幼兒眼裡的成功。
稍微大一些的小孩子眼裡的成功呢?
他們眼裡的成功或許只是能有自己的玩具,能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能得到爸爸媽媽的鼓勵與支持,愛與自由。
不管是嬰幼兒,還是稍微大一些的小孩子,在這些事情上體驗到成功,一個人的人生腳本裡,可能就注入了「成功」,所謂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意願經過自己的努力被實現。
但如果一開始的願望,比如吃奶、上廁所、夠東西、玩玩具、被愛等被實現,那他就會繼續發出更多意願,如果在大多數事情上,都沒有成功,那麼他就不再發出意願。
他就不再相信自己,相信別人,他就會沒有安全感,他就會自卑,他就會迴避關係,而這些也會進入他的人生腳本裡。
2、你會失敗,是因為腳本裡早已註定,你是人生輸家
所以想要成功,首先要發出自己的意願,可是有些人很早就沒有意願了,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習得性無助,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
當一個意願反覆發出,但是總是受挫,不能被實現,那個體就會喪失發出意願的能力,不再動彈。
習得性無助背後的情緒是失望、絕望,這個失望或者絕望指向撫養者,也指向自己,這就是最初的失敗。
指向撫養者,這使得他不願意再麻煩別人,不願意向別人發出請求,甚至不願意和別人建立關係,指向自己,他會內心自卑,缺乏耐心,沒有自控力。
很多人的人生,沒有到習得性無助的程度,但是也一大部分人在某些方面也會呈現出這樣的跡象。
比如下面這個心理諮詢中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