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這個詞,有著強烈的道德色彩,寫出來都已經讓人很不安了,但是一想到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讓有緣的朋友,認識自己,讓他們活得更好,我就踏實了很多。
在關係中,很多時候我們會去懷疑一個人是否忠誠,因為不忠誠,會對自己構成危險,於是我們習慣用道德壓力讓一個人不得不忠誠,不敢背叛,亦或者用懲罰的方式讓他不敢背叛。
但是殊不知在心理上,我們對有些事的忠誠是無與倫比的,任憑環境怎麼樣變化,我們的心理反應都會忠誠不變。
比如我們對於自己童年的經歷,以及童年的感受的忠誠,使得我們總是重複體驗童年時期的情緒、感受,構建與童年時期相似的關係。
在一點在心理學上,被奧地利心理學家被弗洛伊德稱為強迫性重複,弗洛伊德發現人們會重複製造、重複體驗某種情緒和感受。
哪怕那種情緒感受是負面的,比如一些童年時期沒有得到愛,經常被忽略的人,他們長大後重複製造一些關係,讓自己被別人忽略,以此體驗被忽略,不被愛的情緒感受。
這種強迫性重複會讓一個人的人生處在一個惡性循環中,這種強迫性重複也使得一個人無法活在當下,所以我們需要在心理上「背叛」一些人和事,以使得自己在心理上變得自由。
1、需要「背叛」的第一個人,就是過去的自己
人的這一生,需要「背叛」的第一個人就是過去的自己,在心理上「背叛」過去的自己,是不去重複過去不好經歷的主要途徑。
過去的自己,特別是是越小的時候的自己,對於經歷,對於情緒感受特別敏感,那些經歷和感受深入到了我們的潛意識,成為我們重複體驗的重要內容。
比如下面這個心理諮詢中的例子:
來訪者李萍(化名),她出生在一個西北農村,是家裡的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妹妹,最小的一個是弟弟。
她們家重男輕女,她作為老大,她經常被忽視,有一年,家裡收成不好,她就被送到了城裡的姑姑家裡,在姑姑家裡寄人籬下,她又感覺自己被拋棄了。
姑姑家旁邊有遊樂場,裡面有孩子戲耍,她們穿著漂亮的衣服,你追我趕,李萍很羨慕,她的姑父對她說,你就是這個命,看她們幹嘛!
慢慢地李萍也默認了,自己就是這樣的命,就是被忽視,被拋棄,不被愛的命,殊不知當這樣的認識足夠強烈的時候,她就會真把自己活成這個樣子。
不出意外,李萍在成年之後,工作不順利,情感關係也很不好,她在一家家政公司打工,可是老闆總是對她很挑剔,她的幾任男朋友都拋棄了她。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李萍的人生,是在重複過去的自己,確切地說是在重複小時候的自己,小時候的她被忽略,不被愛,甚至被拋棄。
那成年之後的人生,似乎也是在重複這個模式,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她忠誠於過去的自己,她在小時候就認命了,她認為自己就是被人忽視,不被愛,甚至被拋棄的命。
所以她忠於自己過去的判斷,而現在我們要講的就是她要「背叛」,「背叛」過去自己的判斷,「背叛」過去的自己。
只有當她能做到和過去的自己保持距離,不再重複過去的自己的時候,她才會變好,她才會過好這一生。
2、需要「背叛」的第二個人,就是心中的父母
寫到這裡我又開始不安了,因為在傳統觀念裡,這樣說就是大逆不道,但是我這裡說的是心理世界,說的是我們需要在心理上,在某些方面「背叛」心中的父母。
記得有一年回農村老家,我先去了爺爺奶奶院子看了他們,給他們買了一些東西,我媽媽知道了這件事,然後她對我說,你現在長大了,敢「背叛」我了,不聽話了。
我媽說這句話是有原因的,她過去和爺爺奶奶的關係不好,特別是在剛結婚的時候,過得很不好,而我過去又是一個聽話的孩子,所以她不讓我去,我就不去。
現在不一樣了,我長大了,又是學心理學的,也有了自己的判斷,所以我沒有徵求她的意見,自己就去了。
未曾想我媽說出「背叛」一詞,這讓我的心理學理論,在實踐中得到了檢驗,原來我的自作主張,我的主見,我的不聽話,在她那裡可能意味著我對她的「背叛」。
而事實上我從來不應該依附於誰,我就是我,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不需要忠誠於誰。但是反過來一想,這樣的例子,這樣的心理反應其實很常見。
在很多父母的心裡,孩子就是自己的延伸,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志存在,就是好孩子。
如果不是,就不是一個好孩子,再要是違逆了自己的意志,那就是「背叛」,就應該被譴責,可是殊不知這樣長大的孩子,會很難過好這一生。
比如下面這個心理諮詢的例子:
來訪者王辛(化名),他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他也很聽母親的話,小時候母親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後來念書了,成績很好。
按照母親的要求,填報了志願,上了大學,畢業後,本可以上研究生,但是母親讓他回老家,說是可以考公務員。
但是他不想回老家,他想繼續深造,但是他心中不安,因為他覺得不聽母親的話,就是「背叛」母親,這就是不孝,自己會很內疚。
就這樣來訪者王辛還是回到了老家,但是他過得不快樂,心中悶悶不樂,因為他看到一起的同學,他們上了研究生,留在了大城市,而自己回不去了。
這個例子是不敢「背叛」父母,所以過得不快樂,過得不好的例子,當然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父母鼓勵孩子「背叛」自己,超越自己,這樣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飽含著祝福的。
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世界有那麼多的愛是為了在一起,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更好地分離。
而「背叛」自己的父母有的時候就是為了更好地分離,比如不聽父母的話,有自己的主見,這些事是需要鼓勵和支持的。
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父母的生活環境和我們的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生活的環境和我們孩子將來生活的環境也必將不同。
所以父母不必拿自己的經驗來禁錮孩子的腳步,鼓勵孩子創新、超越,如果這就是「背叛」,那就鼓勵這種「背叛」吧,因為唯有這樣,我們才會一代比一代好。
唯有這樣的時候,孩子才能更好地離開父母,遠走高飛,展翅翱翔,這才是父母對孩子的大愛。
最後我們簡單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我們今天論述的主題是人的這一生,需要「背叛」這兩個人,才能過得好,這裡的背叛是打引號的,是特指在心理發展上的「背叛」。
人的這一生,需要「背叛」這兩個人,才能過得好:
1、需要「背叛」的第一個人就是過去自己
很多人的人生,之所以過得不好,是因為過去的自己有了一個牢固的、僵硬的自我判斷,這個判斷深入內心,所以此後就忠誠於這個判斷。
所以要過得好,就必須「背叛」過去的自己,不去忠誠於過去的自己,這樣才不至於重複過去的不幸,過好這一生。
2、需要「背叛」的第二個人是內心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讓孩子和自己更好地分離,成為他自己,遠走高飛,所以不能總是讓孩子聽話,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
鼓勵孩子「背叛」,超越自己,有他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代會更比一代強,而有些人之所以過得不好,就是怕自己違背父母的意願,體驗到「背叛」父母感覺。
超越、創新很多時候是需要「背叛」精神的,特別是在自我成長上,你和父母的意見不一致不要緊,你才是自己的主人。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希望對你的自我成長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