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中國好歌曲》節目中,霍尊的一首《卷珠簾》獲得了評委及觀眾的好評,一首歌訴盡了伊人為愛痴迷的傷感。導師劉歡對於《卷珠簾》歌詞的修改也引起坊間的熱議。有人說歌詞改後更符合整首歌的曲調與大眾的審美,而有觀眾則認為改之前的歌詞清新美好。
《卷珠簾》歌名為詞牌名,其詞牌始於宋,雙片六十字,前後片名四仄韻。有關「卷珠簾」的宋詞有《卷珠簾•魏夫人》和張元幹的《卷珠簾•蝶戀花》。詩詞押仄聲韻,吟唱出一種剛烈悲壯或幽涼悽絕的氣氛。北宋才女魏鋺的《卷珠簾》,描寫了暮春時節一位女子在海棠樹下追憶一段不幸的愛情,表現了無限悽楚的情懷。對於歌詞的出處還有另一種解釋:出自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簾」字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符合文人追求的朦朧、含蓄之美,帶著淡淡的婉約氣質。比如詩句「小閣重簾有燕過」。「簾」帶來美景難在,春景將逝的淡淡憂愁。《紅樓夢》詩詞中也有過「簾」的類似描寫。「杏簾在望」本是大觀園中一處山莊性質的建築,李紈的住處,賈寶玉題名曰「杏簾在望」。後來元妃省親後因黛玉寫詩:「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綠,十裡稻花香。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將其更名為「稻香村」。從歌曲的題目我們就可以看出這首歌應該是首抒發思念之情的閨怨詩,含蓄婉瀲,悽豔哀傷,具有古典韻味。
歌詞的第一段,「鐫刻好每道眉間心上,畫間透過思量。沾染了墨色淌,《千家文》都泛黃,夜靜謐窗紗微微亮。」初讀這段,朦朧的意境,仿古的語句,但內容上有點讓人不知所謂。歌詞的第一句「鐫刻好每道眉間心上」。「鐫刻」既可接賓語,如鐫刻銘文,也可不接。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異事》中記錄到:「熙寧中,河州雨雹,大者如雞卵,小者如蓮芡,悉如人蓮芡,悉如人頭,耳目口鼻皆具,無異鐫刻。」王士禛《居易錄談》卷中:「隨經翰林院書寫發到。工部相地,諏吉庀材鳩工,建立碑亭,礱石鐫刻。」此句據分析省略「憂思」並且倒裝,原句應該是「在每道眉間心上鐫刻憂思」。「眉間心上」取自於李清照的詞「才下眉梢,又上心頭」,表達思慮。但是又有另一種解釋,首段開篇,敘述的是一個作畫的人集中所有的精力在畫一個人物肖像,眉宇間心事盡顯。作畫人的內心在思念著畫中人,眼中不禁溼潤,淚水浸潤著畫筆,混合著濃濃的墨汁兒四處流淌,卻無法表達此刻的情感,只能任由《千家文》慢慢發黃。夜色闌珊,晨曦微亮透過窗紗,作畫人痴痴冥想整夜未眠。這樣理解,也不無道理。
歌詞的第二段:「拂袖起舞與夢中徘徊,相思蔓上心扉。她眷戀,梨花淚。靜畫紅妝等誰歸,空留伊人徐徐憔悴。啊,胭脂香味,卷珠簾,是為誰。啊,不見高軒,夜月明,此時難為情。」劉歡老師對歌詞稍作了修改:「拂袖起舞於夢中嫵媚,相思蔓上心扉。猶眷戀,梨花淚。靜畫紅妝等誰歸,空留伊人徐徐憔悴。啊,胭脂香味,卷珠簾,是為誰。啊,高軒霧褪,夜月明,袖掩暗垂淚。」
第二段改動最明顯的有四處。一是「夢中徘徊」改成了「夢中嫵媚」。「徘徊」指的是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嫵媚」應該是動詞,意思有愛悅,取悅。後者的「嫵媚」則更好地表達了女子思念良人的情緒。且原來的歌詞中有「起舞」又有「徘徊」,兩個動詞堆砌在一起,不如改成「嫵媚」更符合要求。二是「她眷戀,梨花淚」變成了「猶眷戀,梨花淚」,將「她」改成了「猶」。由於這是一首寫女性春愁、相思的詞,主人公是一個女性,原版中又用了「她」,就造成了視角混亂。三是「不見高軒,夜月明」改成了「高軒霧褪,夜月明」。「不見高軒」,動賓結構,「夜月明」則是主謂結構,結構不一致。「高軒霧褪,夜月明」同為主謂結構。同時將主觀感受變成了客觀描述。第四點是將「此時難為情」改成了「袖掩暗垂淚」,把朦朧變成直接刻畫形象。有些人認為「難為情」的小清新被劉歡改為「暗垂淚」的怨婦,在意境上將主人公的年齡改大了。
歌詞的第三段改動最大。原作者的歌詞是:「細雨落入初春的清晨,悄悄喚醒枝丫。聽微風,耳畔響,嘆流水兮落花殤,誰在煙雲處琴聲長。」改動之後則成了:「細雨酥潤見煙外綠楊,倦起愁對春傷。殘燭化,曉風涼。歸雁過處留聲悵,天水間誰撫琴斷腸。」
「聽微風,耳畔響」,前者為動賓,後者為主謂。不符合結構一致的原則。修改後的「殘燭化,曉風涼」則結構一致,讀來也順耳不少。修改後的歌詞添了一分憂傷,就歌詞理解而言,有讀者對於「誰在煙雲處琴聲長」一句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一種是煙雲深處傳來悠長的琴聲,令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外景和事件襯託下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一種是佳人走入亂山深處,寓景傷懷,自彈琴曲。而煙雲處往往遠離塵寰,暗示隱居或遁入空門,以她一生的孤寂,來守護一世的真情!後者更具想像的空間。就鍊字而言:「細雨酥潤見煙外綠楊」,「酥」的意思是浸潤的意思,出自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意象的改變是第三段的亮點。未修改之前的意象有「細雨」「微風」「流水」「落花」,雖有感傷之氣,但總體清新自然,與整體哀婉的氣氛不符。修改後的意象為「殘燭」「歸雁」「曉風」,這些意象的運用增添了孤寂憂愁之感。「綠楊」「曉風」讓人聯想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惆悵。「殘燭」使人想起「半被餘燻殘燭影,夜長人獨冷」的孤悽。這些意象為我們營造了一種婉約詞與閨怨詞獨有的美學氛圍,產生一種情景交融的詩意空間。但修改後的歌詞仍然出現了硬傷。「細雨酥潤見煙外綠楊」中「綠楊」的意象在古詩詞中不少見,「綠楊陰裏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木蘭花》)從詩詞中可以看出「綠楊」一般營造出春意融融的氣氛,表達閒適喜悅之情。但在後面的歌詞中「歸雁過處留聲悵,天水間誰撫琴斷腸」,「大雁」多在蒼涼的秋景出現。如:「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漢劉徹《秋風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三國•魏曹丕《燕歌行》)「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劉禹錫《秋風引》)「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元王實甫《西廂記》)上述詩句中,「歸雁」無一例外在秋景中出現。歸雁與秋風、落葉、黃花等意象組合成秋天的典型環境,渲染了悽清的氣氛,為表達人物情感起了很好的烘託作用。這裡春天的綠楊與秋天的歸雁出現在同一氛圍中,欠缺妥當。總體而言,第三段的歌詞在修改前,段意銜接上的確出現了不少的硬傷。「細雨落入初春的清晨,悄悄喚起枝丫」,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清新靜謐的氛圍,但是這與歌詞前半段營造的悲傷氛圍稍有出入。同時,就語言風格來說,此處為通俗白話,與整篇仿古模式不相容。而在劉歡老師修改後,典雅之餘增添了一種悲傷憂愁的氣氛。
縱觀整首歌詞,修改之前整首歌的歌詞如同一位稚嫩的閨中少婦,不經雕琢,有一種思念在外郎君的小女兒心態。而在修改之後則愁思更重,蒼涼更甚。不可否認,修改後的版本古樸而莊重,且更利於歌曲的銜接與推廣。猶如一篇恢宏的史詩,精雕細琢,看出宮體詩的餘韻。在情節結構的鋪墊上,優化了情節的組合,利用多種意象的交叉鋪墊,塑造了一個悲傷哀怨的閨婦形象。無論是修改之前還是之後的歌詞,都是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致敬,對我們傳統詩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