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駐村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工作情況如何?他們是如何撲下身子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近日,記者跟隨赤峰市林西縣統部鎮甘珠廟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海龍,用鏡頭對楊海龍一天的駐村工作進行了追蹤拍攝。下面,讓我們跟隨鏡頭和楊海龍的駐村手記,來體驗駐村第一書記的一天。
2020年5月20日,晴轉小雨。
早晨5:30分,天已大亮,初升的太陽向大地播撒著暖意的光芒,洗漱完畢後,在辦公桌前開啟了一天的工作。
俗話說「春不種秋不收」,眼下正是播種的關鍵時期,農時不能誤,村裡人恨不得長在地裡黑白連軸幹活,儘快完成春耕,對於我來說也是一樣,這段時間好幾項緊要的工作都需要加緊推進,時間分外寶貴。
入鄉隨「俗」,駐村以來早已習慣了村裡的生活節奏,趁著這會村民下地幹活,來村部辦事的少,翻開筆記本對一天的工作進行梳理:召開「小養殖」研究大會、了解危房改造施工進度、入戶走訪貧困戶......,哪件事需要做好溝通,哪些工作需提前準備、哪些政策需要重點宣傳,一項項提前想好、記下,按計劃逐項完成。
7:30分,家住敖包屯村的孫學義大爺推開了辦公室的門,身上穿著有些褶皺但清洗乾淨的白色襯衫,這與他以往在家時的穿著有些不同,讓人耳目一新。見他進了屋,知道他是為了上午「小養殖」大會來的,我笑著說:「大爺,你來的挺早啊,咱們八點半開會,得先等一會了」。大爺咧嘴一笑:「村裡有方便車,我就老早跟著下來了。」簡單嘮了幾句後孫學義便和同來的孫學福到屋外說話。
2019年10月,林西縣統部鎮甘珠廟村183戶貧困戶都已脫貧,為了鞏固脫貧成果,鼓勵發展庭院經濟,以產業發展推動脫貧攻堅,林西縣出臺了「六小」產業發展政策,為落實好這項工作,按照「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的要求,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挨家挨戶走訪,耐心講解政策,了解基本情況和發展意願,結合村民普遍飼養牲畜,農牧結合的生產經營習慣,確定了以養羊、養豬、養雞為主的「小養殖」產業發展主方向。
8:30分,按照之前的分工,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一起做會前準備工作,大會開始後,我們詳細介紹了政策的具體情況和注意事項,部分貧困戶提出了一些心中的疑問以及養殖過程中可能遇見的問題,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現場進行解答。會後統計,共有80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結合自身情況,在養殖項目登記表上簽了字。
11:20分,午飯時間還未到,工作隊來到王鳳明老人家中,為他送去亟需的輪椅。王鳳明老人今年85歲,2020年1月份因病臥床不起,已不能正常下地活動,由他的老伴照顧日常起居。2020年4月份入戶走訪時,王鳳明說現在身體大不如以前了,想申請一臺輪椅,天氣好了好到外面曬曬太陽。了解老人這個困難後,我第一時間聯繫縣殘聯,申請了一臺輪椅,幫助老人解決了出行之憂。在院子裡,我們詳細的將輪椅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給老人講解了一遍。王鳳明的老伴激動的說:「你們天天惦記著我們,太感謝了,這些年要是沒有國家的好政策,這日子我們還不知道咋過呢。」
14:30分,工作隊再次出發,到危房改造項目的貧困戶家中了解施工進度和建房情況。趙啟和嶽金廷兩戶因居住的土房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均享受到危房改造項目,重建了新房。他們兩家的房屋都已經封頂並安好門窗,現正做內部裝修,很快就會如期完工,徹底解決住房問題。
來到嶽金廷家中時,他和女兒正在忙著清理建築垃圾,看見我們後,嶽金廷老人急忙出來打招呼。 他拍拍身上的灰塵指著新建房子高興的向我們講述著:「我這都70歲的人了,要讓自己籌備建房確實有點力不從心,村裡幫著聯繫了施工隊,談好價錢後統一進行施工,這樣我們就不用自己準備砂石等建材,避免了不少困難,政府幫一點,孩子幫一點,房子就建起來了,縣住建部門還定期檢查施工質量,不像以前那麼操心了,是現在的好政策讓我這把年紀住上了新房,之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15:20分,由於部分貧困戶上午沒有到村部參加大會,從嶽金廷家中出來後,大家分頭行動,逐家入戶走訪,告知會議情況,確定養殖項目。入戶走訪是村駐村工作隊每天的固定工作,沒有特殊情況下每人每天至少保證6戶,這樣就能及時的宣傳政策,了解到貧困戶的最新情況,掌握他們的困難和需求,為精準落實政策、精準開展幫扶夯實工作基礎。
甘珠廟村駐村工作隊共4人,其中六零後1人,八零後1人,九零後2人,工作中大家齊力攻堅,是一支戰力強勁的「六八九九」工作隊。六零後的王宏莊資歷最「老」,派出單位是縣融媒體中心,基層經驗豐富,工作認真負責;八零後的我是一名「老」駐村幹部了,已經在統部鎮駐村5年,2019年6月底調整到甘珠廟駐村;「小常」常靖宇在統部鎮司法所工作,是電腦高手,工作不怕難有一股韌勁;「小範」範玉瑤2020年初考錄到縣委宣傳部工作,根據統一安排,先到村裡駐村鍛鍊,工作細心有條理。無論是各項扶貧常規工作,還是信息大排查等突擊工作,這一支兩「老」加兩「小」的工作組合都精神飽滿、幹勁十足。
16:15分,前幾天有人反映淨水設備在使用時出現故障,於是我來到了村幸福互助院,重點看看維修後的使用效果,順便再宣傳一下使用淨水設備的好處。互助院住著37戶貧困戶,院內有倉房、廁所等附屬設施,房頂有配套的光伏發電項目,乾淨漂亮,整齊劃一。
17:14分,我們來到了王鳳林家。王鳳林外出務工,妻子李桂芳患有嚴重的肺病,多次手術治療花去了家裡的大部分積蓄,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在家裡養病。2019年5月份王鳳林因務工時不慎受傷,導致腿部骨折,修養期間他參加了由縣勞動部門和統部鎮政府組織的勞動技能培訓班,系統的學習了老年人護理技術。腿部傷恢復後,培訓班老師為他聯繫了北京一家養老院去做護工,現在每月有3000元的工資收入,緩解了家庭的生活壓力。嘮到這時,妻子李桂芳感動的說:「我們這一家能住進互助院,有了工資,這一切都是政府的扶持,我也不能總是閒著,雖然不能幹太重的活,我準備為咱們互助院義務打掃打掃衛生。」
17:39分,從王鳳林家裡出來,恰巧互助院幾位老人在一起說話拉家常,屋前的小菜園已經栽上了秧苗,嫩綠叢叢,畫面溫馨和諧,看見我後,他們親切的打著招呼,我也和他們聊上了幾句,從言談和笑聲中,我再次感受到他們真心的幸福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
夜幕降臨,村子裡回歸了寂靜,遠處不時傳來村民家中牲畜家禽的叫聲。大家又重新核對了一遍「小養殖」人員名單,防止有落下漏報的,根據一天掌握的貧困戶近況,在電腦上整理完善了貧困戶信息臺帳。完成這些後自己開始計劃著明天的工作:敖包屯村西大溝過水路面施工項目正在做施工設計,需要打電話問一下進度,儘量趕在雨季來臨之前完成建設,鎮水利站明天到四塊石頭村維修自來水管道,需要協助村兩委到現場去組織實施......。
22:30分,忙碌而充實的一天已接近尾聲,翻看手機,微信裡兒子發來短視頻,畫面中他正靠著牆背誦新學的古詩。兒子四歲了,駐村這幾年聚少離多,大都是由妻子照顧,想到這時心理不覺有一陣歉意,但為了當下的工作,為了能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出一份力,我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完成所有工作後,躺在宿舍的床上,腦海裡仍然浮現著白天的一幕幕場景,有開會談發展時大家的暢所欲言,也有入戶時迎面而來的暖心微笑。
回想在甘珠廟村近一年的時光,自己走過17個村組的每一個角落,訪遍並掌握了所有貧困戶的基本情況,規劃村產業發展,協調項目資金修繕通村道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組織文藝節目,為群眾諮詢惠民政策,為貧困大學生爭取助學金......。駐村工作瑣碎複雜,涉及到黨的政策執行落地,事關為百姓排憂解難。事無大小,無論是一家一戶還是千家萬戶,做成不易,做好更難。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在工作中多問、多看、多想,問需問計於百姓,練就見微知著的眼力,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想長遠發展思路,想持久高效實招,帶著感情和耐心,從細微處著手,真心實意的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做好駐村每一天,對得起組織的信任。
23:00分,天已經很晚了,很多工作未完待續,早點休息為明天的工作充足電力,繼續在扶貧路上耕耘、奮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