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大家親切笑稱為「駐村釘子戶」|息烽縣鹿窩鎮大石頭村駐村...

2021-01-18 天眼新聞

我叫皮模權,來自息烽縣中醫院,現在是息烽縣鹿窩鎮大石頭村駐村工作隊成員。自2011年開始參加駐村幫扶工作以來,十年間參與了5個村駐村幫扶,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1年,我被單位派駐縣內永靖鎮上洪馬村,開始了自己的駐村工作。在上洪馬村3年多的駐村期間,我與工作隊一起,認真摸排村裡困難群眾,協助開展好貧困戶評定,積極宣傳黨和政府各項幫扶政策,幫助困難群眾謀思路、想點子、找路子,幫助10餘戶困難群眾理清發家路子實現了脫貧致富。

走訪慰問群眾

2015年4月,按照組織安排,我去到了縣內永靖鎮安馬村和梨安村開展駐村工作,雖然待的時間只有一年,但我仍積極開展入戶走訪和政策宣傳,鼓勵幫扶貧困戶發展電商產業,對接外出務工信息和崗位等。  2016年3月,按照組織安排,我來到了縣內鹿窩鎮新民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這期間,我和駐村工作隊一起,走遍了村裡16個村民小組,調查分析貧困群眾致貧原因,耐心細緻開展政策宣傳和講解,協助發展脆紅李種植2000餘畝,白芨中藥材種植300餘畝,牛腿南瓜、辣椒等蔬菜種植1000餘畝,全村貧困群眾實現了產業和兜底保障等全覆蓋。

慰問村裡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們

2019年3月,新民村駐村工作結束,組織和單位徵求我個人意見,當看到鹿窩鎮大石頭村在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力量薄弱,我決定去大石頭村繼續開展駐村工作,並來到了大石頭村。

截至到現在,我與駐村工作隊一起,遍訪了全村254戶群眾,經過調查分析並徵求群眾意見,發展了150餘畝牡丹種植,發展脆紅李種植500餘畝,盤活村集體1400平方米肉雞養殖圈舍年收入1.2萬元租金,開展實用技能培訓100餘人次,轉移勞動力就業400餘人,爭取上級資金356.75萬元實施千村整治項目,爭取上級「一戶一法」項目補齊村裡28戶國標貧困戶和50餘戶邊緣戶短板,群眾收入和滿意度達到新高,實現了按時高質量脫貧攻堅目標,並迎接了省、市和縣的多番檢查,得到檢查組一致認可。  十年扶貧,我始終樹立全心全意服務農村、為村民服務的宗旨,以釘釘子的精神,真蹲實駐、真抓實幹、真幫實促,一路為困難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積極爭取多方愛心為幾個村的30餘名困難學子捐助10萬餘元,自費接送患疾群眾到縣中醫院就診不計其次,為困難群眾致富找準門路提振信心……  立足崗位,我將一如既往,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銜接的工作中,繼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娟

編輯梁珍情

編審楊儀韋一茜

相關焦點

  • 天眼直擊|好樣的駐村民警王激波 獲贊「雙線」戰士
    他既是警察,又是駐村幹部,更是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逆行者和脫貧路上的攻堅者,他叫王激波,目前為貴陽市公安局觀山湖分局的一名駐村民警。抗擊疫情「逆行者」從警7年的時光裡,王激波有4年都是在息烽縣鹿窩鎮這個地方度過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愛如潮水」丨息烽縣小寨壩鎮潮水村駐村...
    「既然愛了就不後悔,再多的苦我也願意背,我的愛如潮水……」說來巧了,沒想到駐村幫扶入駐的村子居然叫「潮水」。三年來,這首我特別喜歡的歌曲「愛如潮水」,唱響了大山深處的每一個角落,唱出了我的駐村感受,成為我的駐村工作的主題曲。
  • ...扶貧故事」我的「愛如潮水」丨息烽縣小寨壩鎮潮水村駐村隊員夏宇
    「既然愛了就不後悔,再多的苦我也願意背,我的愛如潮水……」說來巧了,沒想到駐村幫扶入駐的村子居然叫「潮水」。三年來,這首我特別喜歡的歌曲「愛如潮水」,唱響了大山深處的每一個角落,唱出了我的駐村感受,成為我的駐村工作的主題曲。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事 記心間丨息烽縣養龍司鎮江土村駐村第一...
    我是龔光順,在2018年3月被貴陽銀行黨委派駐貴州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2019年3月按市委組織部安排,調整到息烽縣養龍司鎮江土村駐村幫扶,擔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
  • 「103蒙將」楊海龍駐村手記:做好駐村每一天
    近日,記者跟隨赤峰市林西縣統部鎮甘珠廟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海龍,用鏡頭對楊海龍一天的駐村工作進行了追蹤拍攝。下面,讓我們跟隨鏡頭和楊海龍的駐村手記,來體驗駐村第一書記的一天。2020年5月20日,晴轉小雨。早晨5:30分,天已大亮,初升的太陽向大地播撒著暖意的光芒,洗漱完畢後,在辦公桌前開啟了一天的工作。
  • 張家界市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紀實:「駐村鐵軍」踐初心
    我市共有來自國家、省、市、縣的駐村幫扶工作隊911支、駐村幹部2802名,他們下沉一線,精準發力,描繪出一幅幅決戰貧困、決勝小康的時代畫卷。 我市還對292支駐村工作隊進行了調整,做到黨群部門幫「弱」村、經濟部門幫「窮」村、政法部門幫「亂」村、科技部門幫產業滯後村,並實現「一村一隊、一隊三人、駐村工作隊隊長兼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今年來,共向貧困村派駐358支工作隊1144名工作隊員,向貧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貧困村選派505支工作隊1516名工作隊員,向貧困人口100人以下的非貧困村選派48支工作隊142名工作隊員。
  • 【墨韻詩香】在大衝駐村的父親
    突然,父親盯住了他的手機,臉上現出異常激動的表情,似乎有點語無倫次地大聲說:「大衝村的一個村民給我發紅包了……」父親的這句話,恰似一聲驚雷,立即打住了全家人的談話,待大家回過神來,依然有點不大相信父親的話:村民怎麼會給一個駐村隊員發紅包呢?年近八旬的爺爺更是風趣地對父親說:「你是哄我們吧,你去搞扶貧,應該是你發紅包給老百姓才對,怎麼會反過來他們給你發紅包呢?」。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永不悔|織金縣阿弓鎮吹聾村駐村第一書記...
    我叫陳虎,今年43歲,是織金縣紀委副科級幹部。2017年12月,因單位一名駐村老同志退休,我被組織安排接替他的工作,正式成為縣紀委派駐阿弓鎮吹聾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初到吹聾村任職時,看到村辦公室年久失修、樓房漏雨、水電不通,辦公環境十分簡陋,全部村級資產就是三張板凳。全村目前在冊黨員21人,常年外出務工的5人,年齡偏大,60歲以上的7人,平均年齡達52歲,且多年未發展黨員。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我叫張超,今年29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我想起來駐村前單位領導的「支招」,於是抱著這種心態,充分利用好農戶的作息時間,走到田間地頭、群眾家中以及群眾愛聚集的寨頭廣場,與他們暢談村裡發展目標,聆聽他們對扶貧工作的一些建議和意見,並針對群眾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建立臺帳管理,逐個進行銷號。向群眾宣傳黨的相關政策轉機出現在2018年6月。
  • 黨建引領+駐村扶貧+鄉賢回村
    黨建引領、駐村扶貧、鄉賢回村助推梅田村新農村建設上臺階。整治後的水塘乾淨漂亮。鄉賢回村願出微薄之力建設家鄉梅田村曾經是人人都羨慕稱讚的「勞模村」。1956年,梅田高級農業合作社主任吳培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 德州駐村書記王偉凱:駐村是實打實的幫扶,心貼心的服務
    王偉凱指著現在這條清澈的小河回憶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立即多方了解情況。後邢村緊鄰城區,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絕大多數群眾以種菜為生。開春以來,河水變得渾濁不堪,影響了菜農收入。」確認汙染是因河流上遊住宅小區的生活汙水沒有按要求接入汙水管網後,王偉凱和鎮領導多次到相關部門對接協調,採取多種方式整治汙水,最終將小區汙水接入管網,徹底解決了新豐收河汙染的問題。
  • 重慶工程職院教師葉正泉:駐村一年多 寫下近5萬字的《駐村扶貧隨筆...
    「我由山村之外的思索者,轉變成山村內部的組成者,脫貧攻堅之後的鄉村振興,任重道遠……」一本近5萬字的《駐村扶貧隨筆》記錄著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葉正泉奔赴雲陽縣棲霞鎮吉平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以來所經歷的駐村扶貧故事。
  • 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
    新華社鄭州12月9日電題: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新華社記者韓朝陽、馬驍駐村第一書記張書濤開進村的老福特是自家的私車,卻也成了曾莊村鄉親們的「公車」。周日,張書濤離家上山駐村,城裡的子女請他為山上的父母帶衣服。他的老福特成了連接山村與城區的媒介。張書濤是濟源示範區黨工委宣傳部派駐曾莊村的第二任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6月,他被選派駐村時,第一任駐村書記成富營就對他說,私車就是村裡的公車,捎人帶物是常事。張書濤倒不怕捎人帶物,他擔心的是通往曾莊村的山路不好走。
  • 【燒鍋鎮互助村:駐村真情幫扶 群眾脫貧致富】
    【燒鍋鎮互助村:駐村真情幫扶 群眾脫貧致富】 2020-10-14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郭兵:駐村駐心青崗坪,真心幫扶土家人
    2017年5月至現在,他駐村駐心青崗坪,真心幫扶土家人,所在的青崗坪村於2018年底實現整村脫貧出列。三年多的駐村扶貧工作受到當地村民和各級組織的肯定,他先後被評為「十大感動長陽·脫貧攻堅人物」「湖北省工作突出的駐村第一書記」,並榮獲全國鐵路火車頭獎章。駐村扶貧期間,他寫下一千多篇見證青崗坪村脫貧攻堅奔小康歷程的扶貧日記,這些扶貧日記被宜昌博物館收藏。
  • 駐村中傳道受業解惑的「老師」
    駐村中傳道受業解惑的「老師」 2020-12-28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兄弟駐村扶貧記
    央廣網南陽12月21日消息(記者 汪寧 通訊員 程傳運)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河南省唐河縣趙氏三兄弟先後主動申請駐村任第一書記,三兄弟在工作中比擔當、比幹勁、比成效,交流心得、方法,一時在廣大幹群中傳為美談。
  • 時代先鋒,三門峽市紀委監委駐大村第一書記史少罡
    駐村以來,史少罡同志始終牢記駐村第一書記「四項職責」,通過建強基層組織、發展特色產業、改善基礎設施等舉措,紮實推進大村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植泥土,經風雨知四季。情融百姓,見真情獻丹心。」來看一看他在駐村工作中的辛苦、拼搏,聽一聽他與群眾「苦在一起、幹在一起」的感人故事。
  • 盧正雄:一位駐村「老兵」的為民情懷
    發展產業 讓落後地區富起來桃花江鎮金花橋村是一個大村,有人口5300人,於2016年由原來的花橋村、金柳橋村合併而來,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2戶231人,集體經濟薄弱,是全縣重點面上村。自今年擔任該村的黨組織「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以來,盧正雄為幫助該村找準產業扶貧精準路子,駐村後利用5天時間走遍了全村各個角落,發現本地無集中連片旱地荒山,從前的成功經驗很難複製。後來,經過廣泛徵求幹群意見建議,他因地制宜引入了艾草種植項目,以「公司+農戶」的形式零散種植。
  • ...故事」田興村的「總調度」丨息烽縣小寨壩鎮田興村駐村幹部劉力恩
    我叫劉力恩,是貴陽城市軌道交通集團的員工。2020年初,組織選派我到息烽縣小寨壩鎮田興村調換原來的駐村同事。我與村支兩委幹部、駐村隊員一起,在農家院壩、田溝土坎,與群眾拉家常。看到誰家農產品賣不出去,我都會想方設法的幫助這家人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