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高質量脫貧摘帽,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大仗、硬仗,三門峽市盧氏縣橫澗鄉全體幹部職工拿出「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精神,苦幹實幹加巧幹、同心同德同發力,堅決奪取攻堅戰全面徹底勝利!同時全省各級部門也勇於擔當、精準施策,為推進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派出了精銳部隊擔任扶貧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他們恪盡職守、心繫百姓、紮根基層、苦幹實幹,戰鬥在扶貧一線,帶領群眾擺脫貧困,展現了各級部門幹部的鐵軍形象,不斷推動脫貧攻堅工作持續深入。
2017年5月史少罡同志響應組織號召,被選派到盧氏縣橫澗鄉大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9月兼任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以來,史少罡同志始終牢記駐村第一書記「四項職責」,通過建強基層組織、發展特色產業、改善基礎設施等舉措,紮實推進大村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根植泥土,經風雨知四季。情融百姓,見真情獻丹心。」來看一看他在駐村工作中的辛苦、拼搏,聽一聽他與群眾「苦在一起、幹在一起」的感人故事。
無悔青春 奉獻扶貧
回想駐村近三年的時間,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行色匆匆而忙碌。在忙碌中,大村第一書記史少罡深刻體會到一種充實,更體會到了駐村工作的艱辛與幸福、痛苦與喜悅、心酸與無悔、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廣大駐村幹部披星戴月、夙夜在公的工作,踐行的是使命與擔當,承受的是對家人無言的虧欠。2017年5月,史少罡成為了盧氏縣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員,成為盧氏縣橫澗鄉大村第一書記,從那以後與家人長久不能見面便成了常態。每次有機會回家,讀小學的女兒總是生怕剛回家的爸爸又「跑」了,很多時候一個月也難回家一次,在忙完一天繁雜的工作到了夜裡的時候,微信視頻聊天就成了史少罡陪伴家人的主要方式。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史少罡工作的最大動力。記得那是剛駐村那年7月份的一個周末,因為剛駐村時間不長,史少罡書記想儘快摸清貧困戶的情況,就利用周末時間入戶走訪,已經一個月沒有回家了。史少罡的家人來村裡看他,因為怕影響工作,並沒有提前告訴他,直到史少罡書記和村幹部入戶走訪完,中午回村吃飯的時候,才看見家人在村室的院子裡等著。只見父親端著早上專門為他燉的排骨,母親懷裡抱著他最愛吃的辣醬和燒餅,哥哥知道他有低血糖,怕忙的時候顧不上吃飯,帶了兩箱便於攜帶的小包裝的餅乾。這讓史少罡既驚喜又愧疚,趕緊打開宿舍帶他們在 「新家」參觀了一番,隨後又帶著家人看了看村室,給他們講了講近期的發展規劃。家人為了不影響史少罡的工作,連飯都沒吃就匆匆趕回,史少罡說那天的午飯是哭著吃完的。
「誰不想陪著家人?但任務在此,別無選擇。」讀來是一種心酸的味道。但這「酸」,是駐村幹部心甘情願的「酸」,是第一書記堅守一個信念甘之如飴的「酸」。
最想對大村鄉親說的知心話
通過這幾年的幫扶,大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逐年提升,村裡的柏油路直通縣城;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家庭籤約醫生的上門醫療服務;貧困家庭的學生上學從學前教育一直到大學的高等教育,都能享受到相關的補貼政策;住房沒有保障的貧困戶或實施危房改造享受到了國家補貼,或住進了安全舒適的搬遷小區,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這些生活上的變化,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扶貧政策全落地,項目建設年年有」。這些扶貧政策和項目的實施,都得益於黨的好政策。
常言說「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大村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黨和政府,以及市紀委機關各位幫扶人、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親切關懷與愛心扶持。趕上黨的扶貧好政策,在如今風清氣正的大好環境下,每個小家庭應該知恩感恩,努力奔跑。「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這曾是大村一部分貧困戶的真實寫照。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村的貧困戶一定要摒棄「等、靠、要」思想,要樹立「人窮志不窮」的雄心。進一步激發自身的內生動力,強化主動脫貧的意識,積蓄自力更生、自主脫貧的鬥志,由「讓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提高我們自身發展的意識和能力。
付出真心 換來真情
想發展產業資金難的,史少罡書記為村裡貧困戶辦理金融扶貧貸款,截止2020年3月底,全村貧困戶辦理小額貼息貸款40戶,貸款金額160餘萬元;缺技術的,他聯繫縣人社局和扶貧辦在村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三年來,共舉辦廚師、中醫按摩、核桃、連翹、食用菌種植實用技術培訓班9場次,培訓人數300餘人。
大村的一位貧困戶王建軍通過自身努力達到了脫貧條件,2017年年底光榮脫貧。村裡為他頒發了「脫貧光榮證」。他接到「脫貧光榮證」的時候開心的笑了,他說:「前些年因為沒技術,只能幹點小活,收入很低。因為收入低、房子也破,符合貧困戶條件,村裡就把我識別為了貧困戶」。家裡的女兒經常問他,咱們都是健全的人,咱比他們差啥?為啥要當貧困戶?王建軍慚愧的低下了頭,女兒的話也深深觸動了他,現在黨的扶貧政策真是好,免費參加縣裡、鄉裡、村裡組織的各種技能培訓,通過參加實用技術培訓,掌握了貼外牆保溫的技術,現在王建軍也是村裡做牆體保溫的一把好手。這兩年通過幹外牆保溫,家裡的新房子也蓋了,生活條件也好起來了。當貧困戶的滋味真不好受,總感覺低人一等,他感覺當貧困戶很丟人,現在終於不是貧困戶了。
貧困戶王建軍要求主動脫貧的鮮活事例,為大村脫貧致富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頭作用。通過為脫貧戶頒發「脫貧光榮證」的方式,以證明貧困戶在國家扶貧政策的保障下,通過自身努力,達到了脫貧條件,讓脫貧戶在脫貧不脫政策的保障下感受到了脫貧致富帶來的經濟上、精神上的充實,扭轉了「以貧為榮」的思想觀念,從而影響、帶動了周圍的貧困戶從思想上的「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這也回到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初衷,為今後的脫貧攻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發展產業扶貧 壯大村集體經濟
截止2019年底,大村已經建成標準化香菇大棚30個,並全部投入使用。貧困戶以包棚或者務工的方式增加收入,效果非常不錯。這個產業扶貧基地的建成凝聚了大村扶貧幹部和村組幹部的辛勞和汗水。回想起當初流轉土地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
那是2017年的夏天,按照縣裡和鄉裡脫貧攻堅會議精神,要在貧困村大力發展產業項目,才能保證貧困戶收入穩定,穩定脫貧。回村後史少罡就貫徹落實縣、鄉扶貧會議精神,多次開會研究大村發展什麼產業項目問題,按照縣裡發展產業的指導意見,他組織村兩委多次到外縣、外鄉考察項目,最終決定發展香菇大棚種植。產業項目定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從村民手裡流轉土地。村裡選中了一個組的60畝地,涉及50餘戶農戶。村委班子就利用晚上召集這50餘戶農戶來村室開會,商議流轉土地相關事宜。事情發展遠遠沒有史少罡想像的那麼順利。會上村主任剛把村想發展香菇種植,需要流轉6組的60畝地的事情一說,村民們就炸開了鍋,「咱們村從來沒有發展過香菇種植,沒有技術和經驗,這個產業肯定不行」「我還想在自家地裡重點風景樹」「種香菇還沒有我在外邊打工掙得多嘞」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起來。
針對大家的顧慮和提出的問題,史少罡和村幹部一一做了解答,詳細講了發展香菇種植的模式、未來的收益、有公司技術員現場指導等等,解釋了半天,村民們還是沒有統一思想,當天的會議不歡而散。針對村民們目前存在的思想顧慮,史少罡跟村幹部商量,逐家逐戶上門做工作。白天村民在地裡幹農活,那時候正是三伏天,室外將近40度的高溫,他們就頂著烈日在田間地頭跟老百姓聊天,做思想工作,講發展香菇的好處和收益情況。工作做不通了,晚上趁著家裡有人,史少罡跟村幹部就帶著手電再次挨家挨戶去做工作。經過多次的入戶做工作,大部分村民感覺這個產業還是不錯的,收入穩定,並且沒有風險,同意發展香菇大棚種植。剩下小部分村民還是不同意發展香菇種植,史少罡就和村幹部商量,就剩沒幾戶了,咱們再加把勁,一定把這個硬骨頭啃下來。他們帶領剩餘的幾戶不同意發展香菇大棚的村民到香菇大棚發展好、已經形成規模的鄉鎮參觀學習,現場體驗發展香菇種植的好處。通過現場技術員的講解,到包棚農戶的大棚裡實地參觀,聽取包棚村民的現身說法,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再回來的路上,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聊了起來,一個貧困戶激動地說「看來發展香菇種植真的是可以啊,以前光是聽說,今天史書記他們帶著咱們來實地看了看,這個產業真是不錯啊!前期不投一分錢就可以包棚,沒有風險,一年可以放3次菌棒,一個菌棒可以出3到4茬菇,出一茬菇就夠菌棒錢,剩下出的菇都是淨賺的錢啊。公司還負責香菇回收,收菇價還略高於市場價。還有技術員現場技術指導,出菇情況不好了公司還有保底收入,真是不賴啊,俺決定了:讓出自己的地,讓村裡發展香菇大棚。回去後還要給大家宣傳宣傳,這個事能幹。」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個月史少罡和村組幹部的不懈努力,終於將六組的60畝地全部流轉,信念公司順利進場,經過20天緊張的施工,大村第一批10個標準化香菇大棚拔地而起,水、電、路、貨架全部安裝到位。10個大棚也全部被貧困戶包下。
目前,已經成30個標準化香菇大棚並全部投入使用,貧困戶以包棚或者務工形式增加收入,脫貧致富。
開展精神文明建設 提起大村村民的精氣神
定點幫扶三年來,幫扶單位三門峽市紀委積極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連續兩年臨近年關,機關幹部為大村所有農戶購置米麵油等慰問品,機關幫扶人親自送到每一位貧困戶的手中,祝願他們過一個溫暖祥和的春節。
2018年10月17日,全國第5個扶貧日當天,三門峽市紀委聯合三門峽市中醫院到扶貧村開展義診獻愛心、送藥下鄉活動。現場醫院的10餘名專家為貧困戶診斷病情,提出治療建議。並免費贈送藥品五千餘元。每年我們還會組織鄉衛生院對村民進行免費體檢,做到有病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
就在去年的「六一」兒童節,紀委機關的第七黨支部來到幫扶村,為全村小學生送來價值8千餘元的學習用品和圖書。並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將來學成歸來報效家鄉。
通過開展一系列的「獻愛心、送溫暖」活動,真正把關懷和溫暖送到了貧困群眾的心坎上。群眾的滿意度明顯提升、獲得感顯著增強。
村民們也紛紛表示: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也感謝幫扶單位對我們的關心和幫扶,我們一定不辜負大家對我們的期望,一定能夠戰勝困難、走出困境。
駐村近三年,史少罡走遍了全村的溝溝岔岔,遍訪全村1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詳細了解貧困戶戶情,針對每戶貧困戶實際制訂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積極宣講、落實各項扶貧政策,協調解決老百姓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經過三年來的駐村幫扶,大村貧困發生率由最初的33%下降到2019年底的1.34%,實現整村脫貧退出。在2019年底河南省對盧氏縣脫貧退出考核中,大村以「三個零差錯、群眾滿意度100%」通過檢查組考核驗收,為盧氏縣脫貧摘帽做出了積極貢獻。
因在駐村工作中表現突出,史少罡同志先後被評為三門峽市「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百佳扶貧幹部」、「脫貧攻堅貢獻獎」等榮譽稱號。
史少罡書記表示:我們適逢好時代,作為一名80後,能投身到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中,感到十分榮幸和自豪,這既是一種歷練更是一種財富。他也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大村不脫貧,絕不收兵」的堅定決心,以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更加有效的工作舉措,再接再厲,攻堅克難,絕不辜負組織期望,為把大村變成「村美、業興、家富、人和」的美麗山村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