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霑說:她像一個永不休止的火車頭,不停向前邁進,過山過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就這樣的都衝過去了。
倪匡說:以她對成功的狂熱的態度——包括狂熱地做和狂熱的追求——來說,她一定在高峰之後,還想攀登最高峰,而且,一定可以再登上去。
金庸說:(電視、電影、歌唱、戲劇、社會活動、政治活動)這些活動的每一種都要求充分的天賦以及艱辛的不懈努力,任何人只要在一個部門有所成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然而她)每一個環節都做的傑出。
亦舒說:此間真正稱得上明星的,止她一個人。
林燕妮說:她是個很要強的女子,似乎天生便沒想過當第二而不當第一,什麼都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擅長的固然非掛頭牌不可,不擅長的她亦拼命以赴,不然她便跟自己過不去,很不開心。
……
他們口中的「她」,便是「阿姐」汪明荃。
香港演藝圈,稱王稱後,叫哥叫姐,甚至叫「爺」的大有人在,但是,能讓全港恭恭敬敬、心悅誠服地喚聲「大姐大」的,僅有汪明荃,盡顯其獨一無二的尊崇地位。
(一)
汪明荃自稱是「鄉下妹子」。1947年,她出生於上海崇明島(一說生於青浦,小時候在崇明住過幾年),那時,此地應該比較落後,房價還未上萬,所以阿姐有點不好意思。
汪父是個知識青年,畢業於滬江大學,四十年代初與做護士的汪母相戀、結婚,並一連生了3個孩子,汪明荃位列老二,上有一姊,下有一弟。
有文化的汪父,給孩子起名也透露著一股學識,給大女兒起名「萱」,給二女兒起名「荃」,據說,這是兩種草,可能希望女兒們像草一樣頑強吧。不過,在家裡,家人都叫汪明荃的小名——小妹。
幼年汪明荃
汪明荃(後)和姐姐
大約1950年左右,汪父離開上海,到香港謀生,待穩定下來,便將汪母和老大、老三接了過去,唯獨留下了汪明荃,與爺爺、奶奶生活。她真的變成了「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
對於此事,汪明荃始終耿耿於懷,有種被遺棄的感覺,直到長大後仍未釋懷。
爺爺、奶奶對「棄兒」汪明荃呵護備至,寵愛有加,什麼活兒也不讓幹,只要把書念好就行。
這段時期,據汪明荃講,她加入了少先隊,當起了紅小兵,特別喜歡戴紅領巾,還學會了《我的祖國》《我是一個兵》等歌曲,絕對根正苗紅。她以後參政,多少有跡可循。
和奶奶生活
1956年秋,汪父汪母猛然想起上海還有一個女兒,才把汪明荃招呼到香港,這時,汪明荃已經9歲了。她坐了一夜火車,經由廣州抵港,父親送她一個洋娃娃以示歡迎。
多年後,汪明荃重回上海老家,發現沒有一個角落跟以前一樣,就連門前那條河都沒有了。
初到父母身邊,汪明荃覺得自己是個「外來者」,畢竟他們分離了好幾年,加之怨恨父母扔下她,心裡充滿芥蒂。為了證明父母的決定是錯的,其後汪明荃樣樣都要好「叻」,樣樣都要做到最好,希望能引起父母注意並幡然悔悟。慢慢地,這變成了她的性格,爭強好勝,斤斤計較,力求完美,並堅強獨立。看來,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太大了。
在汪明荃的回憶裡,來港後既有不堪也有快樂,她要負責做家務、帶弟弟,穿姐姐的二手衣服,常被父母忽略……但同時,父母又常領著他們三姊弟去淺水灣遊泳,去離島爬山,每年聖誕節、春節,一家子大掃除,然後熱鬧過節……
和母親、姊弟在海灘
全家福
在林燕妮的採訪裡,汪明荃一直與父母不和,可在其他媒體的報導中,她又與父母感情深厚,究竟是怎樣的,只有當事人才清楚。
當時,除汪明荃外,她的姥姥和姨家的三個表弟妹,也隨後到達香港,住在汪家,這是由汪母一手操辦的。
從中可以看出,汪母在家裡處於統治地位。為什麼不把從小照顧汪明荃的爺爺、奶奶接來呢?因為汪父做不了主啊。
汪父是個謹小慎微、循規蹈矩的人,說好聽點老實正派,說難聽點窩囊膽小,不清楚他幹什麼工作,反正按汪明荃的說法是,經常呆在家裡陪孩子。
而汪母則是個強悍、勤力、事業型的女人,起初在百貨公司當收銀員,汪家住港島北角清華街,百貨公司位於九龍,她上班需轉車、乘船,路途很遠,即使每晚回到家起碼九點、十點,仍努力自學英語。後來,汪母拿出積蓄,在中環希爾頓酒店開了間店鋪,經營釘珠片服飾和毛衣,受到外國遊客喜歡。她又每年帶著衣服,跑到美國推銷,生意逐漸發展壯大。
你說,一個又有頭腦又能掙錢的女人,和一個成天窩在家裡的男人,誰有話語權?答案顯而易見。
更重要的是,汪明荃日後的強勢,很明顯有母親的遺傳。
(二)
汪明荃來港後本應念小學四年級,由於語言不通,只能留級重讀三年級,好在她好勝心極強,經過努力,五年級時因成績優秀,直接跳過六年級,升至中一。
汪明荃所念的聖猶達小學位於清華街街頭,汪家位於街尾,雖然距離較近,可中午放學,她總是沒命奔跑,只為了回家聽電臺的空中小說。
下午放學,汪明荃則常跟著姐姐去跳舞——姐姐愛跳「茶舞」(舞廳17—19時叫做「茶舞時間」),汪父汪母不放心,怕她和阿飛混在一起,就讓汪明荃陪同監視,結果,久而久之,汪明荃舞藝精進,跳得比姐姐都好,尤擅Cha—Cha、牛仔。
汪明荃(左)和姐姐
可以說,汪明荃的文藝細胞在這時便已體現出來,跳舞之外,她還演話劇、愛唱歌。
有次,學校組織文藝演出,其中一個節目是《白雪公主》,汪明荃飾女巫,結果該節目獲得第一名,大家一致對她的表演讚賞不已。
至於唱歌,汪明荃完全是受媽媽的薰陶。汪母強勢的外表下,有顆小資的心,平常喜歡聽聽披頭四以及姚蘇蓉、姚敏等,買了大量黑膠,汪明荃也跟著聽,並隨之哼唱,無形中學會不少歌曲。
等到在蘇浙公學上了中學,汪明荃更加活躍,朗誦、唱歌、話劇樣樣精通,多次參加校際間的文藝活動和比賽。她將精力用在這裡,成績不免有所下滑,會考時理科掛了科,但仍被選為畢業生代表,沒辦法,誰讓她是個風雲人物呢?有同學好奇地問她:你這麼愛出風頭,有什麼感受?她報以一笑:習慣了,況且我喜歡受到別人注意。嗯,這個回答很到位。
參加學校文藝演出
1965年,汪明荃中學畢業。由於會考失利,她沒能上大學,應聘中環一間洋行當了會計。理科不及格還算帳?不知客戶知道後是哭還是笑。
其實汪明荃幹的也不開心,這個喜歡受別人關注的姑娘,自然不甘就這樣一輩子和枯燥、乏味的數字打交道。
1966年,她逃離苦海的機會來了!
1957年,電臺麗的呼聲成立麗的映聲,推出電視服務,經過幾年運作,至六十年代中,準備一改過去以歐美節目為主的模式,全力發展中文節目,這樣一來,就迫切需要本土藝員的加入。因此,麗的於1966年開設藝員訓練班,面向全港招生。
汪明荃聽到消息後,躍躍欲試,她到影樓拍了一輯靚照,作為投考之用,在報名的最後一日,冒著大雨,將簡歷送到位於灣仔的麗的總部。
為投考麗的二拍攝的照片
結果,在報名的千數人裡,汪明荃和奚秀蘭等其他八人脫穎而出,成功加入訓練班。
訓練班為期9個月,晚間6點上課,汪明荃每天5點多下班後,需急匆匆地從中環搭電車抵達灣仔六國飯店旁的教室,經常因趕不上時間而遲到。訓練班校長、大導演卜萬倉怕她就此放棄,於是不斷鼓勵她堅持。同時,洋行老闆楊太,清楚汪明荃不適合當個普通小文員,大開方便之門,允許她提前半小時下班去上課。
訓練班教授的東西很多,有跳舞、唱歌、表演、主持等,都是汪明荃感興趣的內容,她學得很投入,悟性也極高,得到老師的誇讚,獲評「宜古宜今,能歌善舞」。
這一時期的照片
轉眼,培訓即將結束,麗的給他們製作了一部劇集《白衣紅淚》,當做畢業劇,該劇於1967年2月7日播出,是汪明荃演出的第一部電視劇。
訓練班內部,也排練了曹禺的《雷雨》做畢業演出,汪明荃飾演繁漪,演周萍的小夥子叫鄒世孝。兩人在訓練班時就眉來眼去,此際更加情投意合,沒多久,就開始拍拖了。
汪明荃和初戀鄒世孝
汪明荃以名列前茅的成績從訓練班畢業,畢業證書是0001號,此乃香港歷史上第一張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證書。
畢業後,麗的就要和汪明荃籤約了,月薪550元,新人中最高。這期間,她還在當空姐的姐姐的建議下,報考了空姐,也被錄用了,月薪比麗的多100元。經過一番權衡,最終汪明荃還是選擇了麗的,一來她喜歡表演,二來不願服侍別人。
1967年4月1日,汪明荃和麗的籤了三年生約加一年死約。
(三)
加入麗的,汪明荃猶如蛟龍入海、猛虎歸山,自此開啟了其一生璀璨輝煌的演藝生涯。
由於早在訓練班,汪明荃的古裝扮相就大受好評,所以麗的初時將她安排於古裝系列劇——《民謠歌劇》演出,先後參演了《王寶釧》《七仙女》《花為媒》《石頭記》等,時間跨度從1967年4月到1968年9月,演盡歷代大美人。
古裝扮相
這套系列劇,有個叫《蜀國恨》的單元,要說道說道。《蜀國恨》由汪明荃和馮淬帆合演,汪明荃視出道較早的馮淬帆為「前輩」(實際馮只比汪大兩歲),該「前輩」卻有點為老不尊,常約汪明荃逛街、遊泳,把她的正牌男友鄒世孝氣得哇哇亂叫。馮淬帆一口咬定當時撬到牆角,和汪明荃有過拍拖,但汪明荃予以否認。
演戲同時,汪明荃又主持節目,和訓練班同學招顯志搭檔的《你的常識》,是其主持的第一個節目。
主持《你的常識》
她又發揮跳舞特長,到黃霑主持的《金玉滿堂》節目大秀舞技,把個黃霑看得直流口水,尤其對她腋窩處的那顆痣念念不忘,形容是「禾稈冚珍珠」。不過,汪明荃為人嚴肅,黃霑不敢造次,他承認,有汪明荃參與的節目,人人不敢遲到,包括他在內。黃霑等人背後還將她叫做「汪監製」。而汪明荃對於黃霑,是懷著欣賞和感激之情的,她的《用愛將心偷》《勇敢的中國人》等歌曲,均出自黃霑之手,入行三十年之際,黃霑更特別為她寫下《美麗的娛樂世界》。且她遇到問題都會向他討教。
要說汪明荃在麗的走紅,靠的是1968年1月1日播出的處境劇《四千金》。
《四千金》
《四千金》主要講述了司徒家四個女兒「有真實感的有悲有喜的倫理故事」,由蘇潔賢、黃楚穎、汪明荃、禤素霞飾演四姊妹。汪明荃的三姊司徒翠珊,設定是一個「林黛玉型、多愁善感、性格悲觀、情感豐富、幻想力極強、愛寫日記」的人物。
麗的對《四千金》的製作和宣傳十分重視,寄予了厚望,果然,這部號稱「集集動人,次次新鮮」的劇集一出街,便大受歡迎,收視節節攀升,主演個個躥紅。她們一度走出錄影廠,扮成空姐,到馬會宣傳,又發展歌舞演出等等。
《四千金》登上雜誌封面
不過,紅的程度也有不同,四人中,最紅的,還得數小妹禤素霞。《四千金》開拍時,麗的第二期訓練班正好開始,學員禤素霞被選中出演該劇,不成想,她憑著清新自然的演出,一舉獲選當年《華僑日報》主辦的十大電視明星金球獎。
看著禤素霞取得的成績,汪明荃等難免發「酸」,那時她已明白,在娛樂圈不能太急速,未到你的時候,沒有用。
酸歸酸,四人的友情經歷住了考驗,如今,她們仍不時相聚,共話當年。
《四千金》讓汪明荃邁出了成功第一步,接著她再接再厲,繼續前進,不斷收穫人氣和榮譽。終於1969年,她也獲得了十大電視明星金球獎。這是她個人首個獎項,頒獎當日,她穿著皮草晚裝,盛大出席,榮光四射。她不會想到,此後連續15年,她都會將這一獎項收入囊中。
1969年汪明荃(左)獲選十大電視明星金球獎
1969年,對汪明荃來說,喜事連連。不僅第一次得獎,還第一次演電影,第一次出唱片。
是年,汪明荃和蕭芳芳、薛家燕合演了電影《玫瑰•芍藥•海棠紅》,評價不錯,電影公司有意請她多拍幾部,可麗的合約規定,一年中汪明荃只能外借給其他公司拍一部片,受此限制,只能打消念頭。汪明荃從藝多年,所拍的電影確實屈指可數,且主要集中在六七十年代,計有《玫瑰•芍藥•海棠紅》《小姐不在家》《圓月彎刀》。1978年,汪明荃曾自己投資並主演了電影《大搶特腸》,惜反響一般,再加上當年的《圓月彎刀》被臺島封殺,可能導致她心灰意冷,從此再不碰電影了。
《玫瑰•芍藥•海棠紅》
前面說過,汪明荃自小便喜歡唱歌,進了麗的,她更不時在節目中亮亮嗓子,然而一些人覺得她唱得實在——不好聽。汪明荃是個好強的人,你們認為不好聽?那我一定努力唱得好聽!所以,她開始拜師學歌。
汪明荃先後跟鮑蓓莉、秦燕、許佩學過歌。她還得到了秦燕的丈夫,作曲大師李厚襄的厚愛。經李大師的牽線搭橋,百樂唱片決定給汪明荃灌錄大碟,百樂此舉,既有李大師的面子,也有汪明荃明星號召力的考量。
1969年,汪明荃一口氣推出了兩張由李厚襄監製的國語唱片——《黃金與愛情》和《等待》。
《黃金與愛情》
《黃金與愛情》專輯,同名曲為李厚襄力作(化名候湘),其餘歌曲則均翻唱姚蘇蓉,包括《負心的人》《姑娘十八一朵花》等。《等待》情況相同。
有麗的電視節目的協作宣傳,汪明荃的歌聲飄進了千家萬戶,並受邀到歌廳、夜總會演出。
下次等到汪明荃再出唱片,已是她加入TVB的1973年了。
(四)
有人描述當年汪明荃在麗時期,常常一個人挽著化妝箱走在廣播道上(六十年代末,麗的由灣仔遷到廣播道),或是獨自在電視臺大門旁邊念對白、練舞姿。
該場景反映出兩件事:
其一,汪明荃對工作、業務很勤力。她從早上九點開始到下午六點,不是在排舞,就是在排練四千金節目,要不然就是錄音或出鏡,工作態度極其認真。
其二,汪明荃總是一個人,很不合群。這是個性使然,她本身為人嚴肅,不苟言笑,做事又力求完美,令同事產生「怕」的感覺,敬而遠之。此外,還有「妒」的成分在內,所謂木秀於林,她的出色、她的成就、她的風頭,肯定會遭人嫉妒,當時媒體便爆出,汪明荃受到了排擠、責難。什麼「衣著隨便、髮型落伍、打扮老土,還戴一個長髮披肩的假髮,想做陳寶珠第二」云云,不一而足。
麗的時期
如此環境,汪明荃會過得開心嗎?反正合約到期,她過檔到了TVB,她給出的理由是:免費電視臺(麗的為收費電視臺),任何人都可以收看,空間和影響力更大,有利於自己的成長和發揮。
1967年11月,TVB開臺,並推出《歡樂今宵》,一時吸引了眾多觀眾。麗的全力應戰,任命林樂培製作大型綜合性節目對抗《歡樂今宵》,能歌善舞、口才流利的汪明荃自然受到重用,委以主持《星月爭輝》。
由於汪明荃很懂得為自己的特長精打細算,經常自己做足功課,向編導提議用什麼故事配什麼歌舞情節、人物造型等,節目收到良好效果,加之《星月爭輝》請來狄龍、姜大衛、甄珍、姚蘇蓉、林衝、青山等影星、歌星做嘉賓,星光熠熠,和《歡樂今宵》鬥得難解難分。
狄龍、姜大衛做客《星月爭輝》
正因如此,汪明荃才被《歡樂今宵》製作人蔡和平青睞,積極說動她加入TVB。
蔡和平的眼光很準,正如他所說,汪明荃不斷在蛻變,不斷在改善,她孜孜不倦,目的只有一個——成功。
汪明荃雖被蔡和平挖角,但是,有件事還沒有解決,不能立刻替TVB效力。
當初,汪明荃和麗的籤了三年生約加一年死約,如今生約期滿,死約還得履行,你就是不來麗的上班(麗的也不會給「叛徒」安排工作了),也不能去其他地方,否則要承擔法律後果的。
那麼,接下來的一年如何度過?汪明荃決定去進修——學跳舞。至於地方,她的意向是美國或日本。林樂培給她建議,去美國好點。結果,她去了——日本,因為李厚襄和東寶電影公司熟識,學生籤證好辦理。林樂培為此很惋惜:如果去了美國,她會成為一個傑出的舞蹈家,而不是一個文武全才的影視藝人。確實,汪明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舞蹈演出,想來想去似乎只有《熱咖啡》,還得益於熱辣的裝扮。
汪明荃向父親拿了8000元,動身出發了。在飛往東京的飛機上,她遇到了影人焦姣,焦姣形容,她一個人坐在座位上,看來弱小、平凡,但手中緊挽著一個箱子,緊抿著嘴角,眼光中流露出一股倔強的意志力。焦姣心中一動,已經預感到這個女孩子不簡單,不能小看。
汪明荃在東寶藝能學校學習歌舞,同學裡另有一個香港人,是陳美齡的姐姐、邵氏演員陳依齡。
汪明荃每天上課七小時,芭蕾舞、踢踏舞、現代舞……課程排得滿滿的。最讓她頭疼的是芭蕾舞,她沒有功底,只能堅忍苦練,以頑強毅力,成功演出了《彩虹之舞》。
在日本學習跳舞
在日本
在日期間,TVB派出攝像組,拍下了她學習片段,以新聞形式播出,為她造勢。
九個月課程結束,有幾位老師勸汪明荃留下在日本發展,可以到東寶拍電影,可以進寶塚歌舞團當歌星,還可以去電視臺,這不,時下流行的《晚上十一時》節目就有意邀她演出。
汪明荃陷入兩難,此時,張艾嘉第一任丈夫,前美聯社香港分社社長劉幼林對她打了個譬喻:你留在日本,是一尾大海中的小魚,回到香港,你就是池中的大魚。一席話,讓汪明荃豁然開朗。
回港後,汪明荃正式加盟TVB,時為1971年4月1日,這是她演藝事業的轉折點。
阿姐的風雲歲月即將拉開帷幕……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