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本真和本心才是我們需要的

2021-01-18 文眼看世界

吾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

——王陽明

王陽明認為,修身養性並沒有離開平常的事物,不用刻意尋找,只需順著自然的規律,保持一種自然而然的心態,這就是功夫。做人,具備本真和本心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自然本心,咱們一起通過王陽明的故事來學習下。

王陽明三十二歲時,搬到錢塘西湖養病,聽說那裡有個坐關的老僧,終日閉目靜坐,不發一言,不視一物。王陽明心對其心生好奇,前去探望。

王陽明以禪語說:「這和尚終日口中巴巴的在說什麼,終日眼睜的大大的在看什麼」?

坐禪僧人聽了後,驚起作禮,對王陽明說:「小僧不言不視已經三年了。檀越卻說口巴巴說什麼,眼睜睜看什麼,這是什麼意思」?

王陽明說:「你是那裡人,離家多少年了」 ?

僧人回答:「我是廣東人,離家十多年了」。

王陽明說:「你家中親族還有何人」?

僧人回答:「只有一個老母親。不知道是死是活」。

王陽明說:「會不會想念老母親」?

僧人回答:「不能不想念」。

王陽明說:「你既不能不想念,雖然終日不言,心中已經在說『縱然終日不視,心中已經在看』。」

僧人猛然省悟,合掌說「檀越妙論,更望開示明白」。

王陽明說:「父母天性,豈能斷滅。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發現。雖然終日呆坐,徒亂心曲。俗話說爹娘便是靈山佛。不敬爹娘,敬什麼人?信什麼佛?」

王陽明說罷,僧人不由大哭說:「檀越說得極是。小僧明早便歸家看望老母親」。

第二天,王陽明再往探訪靜坐三年的僧人,其他僧徒告訴王陽明,那個僧人已於午夜時分就挑著行李回鄉了。

天地生育萬物,人是自然之子,天道自然也蘊含於人道之內,自然也就蘊含於人心之中。在王看來,世界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只要去掉遮蔽自己內心的欲望和執念,自然而然就能走上正道。所謂不刻意,就是不要強行違逆自己的內心,跟著內心去走,總不會走錯的。

心中思念母親,這是人之本心,但身體卻在寺廟打坐,這樣的修行,就是刻意修行,違逆了人的本性、本心,又能修來什麼呢?倒不如回家侍奉親人的好。強行讓自己做心裡不喜歡的事情,這樣做一輩子,也不會有大出息的。

對於修煉本心,這裡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古代有個神射手,百步穿楊,從不失手。有一天,皇帝慕名而來,看他射箭,許諾,他如果真的可以百步穿楊,便賞賜百金,如若不然,就要殺頭。

因為他心裡有了雜念,滿腦子想的,都是射不中的後果,他無法集中精神射箭,在巨大的誘惑和恐嚇下,神箭手第一次失手了。

就像高考的時候,老師都會強調,不要刻意改變飲食和作息,要和之前一樣,複習也不要過猛,一切如常即可。所謂一切如常,就是讓事情「自然而然」地發生進行,不要強行幹涉改變,這樣才不至於把事情搞砸,不至於分了心神。

在王陽明的心學中,人生就像水一樣,不問世間萬物的規矩,只是自顧自地往下流動,遇到障礙就繞開,實在繞不過去就停下來,默默積蓄力量,等待力量充足變為大湖大江,再越過障礙,一切順其自然。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也要學習和進入「水」的狀態中,不急不躁,不為目標的達成而焦慮,消除掉所有讓你心煩意亂的不安定因素,讓心靈自由地發揮,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心靈放開,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力,這樣才可以創造出人生的奇蹟。

做人做到能夠像水一樣,能屈能伸,萬物皆化。那你離老子說的「上善若水」的聖人境界,也就不遠了。

相關焦點

  • 佛說,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這話套路相當深
    佛說,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這話套路相當的深! 親人和朋友都有自己的建議,特別是父母,希望他迎娶,愛他的那個人。 年輕人去問佛,「睿智的聖者,我現在很困惑,我該迎娶愛我的人,還是我愛的人?」 佛看著這個年輕人,想了想說「你已經有答案了,為什麼問我?」
  • 豪門王思聰遭逼婚聯姻: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
    爆料中稱,豪門太子王思聰被家裡介紹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千金,王思聰家裡想和女方聯姻,逼著國民老公和千金多多接觸,雖然國民老公對千金不來電,完全不符合國民老公的審美,畢竟對方長得胖胖的,但是女生的性格挺好,所以兩人最近走得很近,至少算是朋友了。
  • 感悟人生的句子: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為人!
    而每個人無須執意去收拾殘敗的風景,只因為時光仍舊驕傲地流淌。3、午後手裡捧著一盞茶,站在窗前,聽著窗外細雨綿綿。眺望翠碧如洗的遠山。眼裡如萬塵皈依般的清淨恬淡詳美。這個時候最容易讓人懷想,也最容易感傷。「我們都有一場愛戀,用心、用情、用力,感動也感傷。我把最炙熱的心情藏在哪裡。你不懂我,我不怪你。」4、我曾固執地認為世間最感動的句子是「沒關係,我一直在」。
  • 佛說:讓一切順其自然,牢記這四件事,人本是人,無需刻意去做人
    正如佛說:讓一切順其自然,牢記這三件事,人本是人,無需刻意去做人。02福禍無門總在心佛家常說:「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身在紅塵之中,我們心中每起一個善念,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起了一個惡念,便會在心地留下壞的種子。遇到適當的姻緣,就會開花結果。善的種子結的是快樂和吉祥;惡種子結的果實是苦惱和災禍。所以《六祖壇經》上說:「一切福田,都離開不了心地。」要相信:你種下的每一個善念,都會開花結果。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我們的內心與萬事萬物相互感應,相互影響,就會對人形成複雜的心理影響。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用本心的善念對待一切,那麼你眼前的世界就是美好的。如果你內心良知被七情六慾所遮蓋,充滿了黑暗的惡念,那麼你眼前的世界就是恐怖的,黑暗的。所有東西只是客觀存在,無善無惡的,你看到的和你感覺到的,其實只不過是你內心的映射而已。那麼既然我們的主觀意念中總是會出現善惡,那麼我們的心又該如何區分善念和惡念呢?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別等到50歲才知道
    所謂「好漢不提當年勇,智者莫念昔日功」,計較過去,其實是在和自己過不去。真正聰明成熟的人,只會活在當下,不會讓太多的昨天佔據自己的今天。活得乾淨灑脫,才是愛自己最好的方式。有些難聽的話,一笑了之就好,不必較真;有些事,心知肚明就好,不必說破;有些人,看清就好,不必拆穿。我們要做的是把善待自己的人放在心上,不要讓無關緊要的人擾亂你的本心。做好自己,相信時間最後留下的,都是真心的人。
  • 品讀王陽明的五條做人法則:如何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如果把這個故事的缽比喻成我們的生命,那麼在成長的過程裡,我們首先應該抓住大的核桃,就可以容納很多別的東西,但假如我們總是在一些細枝末節上操心勞作,那麼一輩子都無法把大的核桃裝進去。這個道理或許人人都懂,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儒家聖人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一切生活問題,都源於「做人」。
  • 《人本、民本》以人為本從本源到紅塵,天地宇宙虛空唯有人
    既然有:道,可道,非常道,就有:人,可人,非常人。道,為本源之道、先天之道,是真道。同理,只有本源才是(真)愛、(真)善、孝道。真愛、真善皆無我,愛裡、善裡無分別。自古曰認祖歸宗方為孝,而真正的祖和宗即是本源,只有本源為大,故回歸本源即是大孝,回歸本源即入道,故曰孝道。有大孝之志,方有小孝之能,心定本源,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孝到極致即入道。
  • 王陽明:人心寬處皆是路,此心安處即是家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謙虛其心,宏大其量」,面對傷害、中傷,成熟的人會忍他、讓他、容他、再看他。學會一笑置之,超然待之,智者懂得在寬容中壯大。 「不念舊惡,此清者之量。」不斤斤計較,給別人留後路,也是在為自己的未來留路。當你寬容別人,別人才可能寬容你,睚眥必報的人只能越走越窄。
  • 王陽明的這5句話,堪稱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王陽明正是通過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樂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來,而且還修身治學,德業兼進,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心學。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管,別等50歲以後才頓悟!
    人這一輩子要吃三碗面,那就是人面、情面和場面,要想有所成,就不得不「煮」好這三碗面。早在百年前,明代一哥王陽明就已經在探究為人處世的奧秘,在他看來,這個世界上人心是最複雜的,別的都是浮雲。確實,人這一生短短數十載,要是總活在別人的口中,那未免太悲哀了,而聰明的人都活在自己的心裡,不管外界的誹謗侮辱幾何,他們總能保持本心,就好比在白紙上滴一滴墨水,動則染,不動則不散。
  • 王陽明:「做人太強,結局荒涼」,太要強的人往往難有幸福,謹記
    王陽明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是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天生氣質特殊,5歲還不會說話,十二歲才正式就讀私塾。十三歲那年母親去世,對他的打擊甚大。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二十五歲再次落榜,二十八歲禮部會試非常出生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正式步入了仕途。
  • 面對毀謗和流言蜚語我們該如何?王陽明:浮雲掩日,人只貴於自修
    哪裡還能等個幾年,更別說那些流言蜚語的傷害,不是我們幾句就能輕鬆帶過的。每個人總有逆鱗,我們可以忍受生活的磨礪,卻不代表對於別人的險惡用心可以寬容大度,匹夫一怒,血濺五步的現實也不在少數。我們怎樣才能不在乎這些誹謗流言呢?是不是要成為了聖人才不會被人說三道四呢?
  • 王陽明大智慧:做人有良知,才能當明白人,做正確事!
    這還真不能怪我們學識淺薄,因為這本來就是儒學的千古謎團。一南宋朱熹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他發現《大學》裡並沒有對這四個字有解讀。所以怎麼辦呢?只見朱熹大筆一揮,寫了篇《格致補傳》,其中有一句話說到:「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很顯然,朱熹認為「天理」在「外物」之中,需要在外物中求理。
  • 王陽明:越是有福之人,越是不會管這3件事,別等到40歲才知道!
    世間萬物,各有各的樣,人無完人,我們做不到讓每一個人都喜歡,那既然如此,幹嘛那麼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呢?只要自己身邊在意的人知道你是怎麼樣一個人就好,沒必要在意那些無關緊要之人對你的奚落和嘲笑,不用和他們計較更不必生氣,不然受到損害的只能是自己。
  • 做人十忌 (說的真好)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做人之大忌——貶人 子女之大忌——啃老 夫妻之大忌——輕視 家庭之大忌——缺規 父母之大忌——溺愛 教師之大忌——敷衍 學生之大忌——網癮
  • 愛情就是不必將就,也不需要刻意
    很多人在談戀愛之前都很困惑,愛情究竟是怎麼樣的,就連一些戀愛中的小情侶,也不清楚自己在愛情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不清楚自己應該如何去愛,才能讓這份感情長久。圖其實,我覺得愛情很簡單,愛情就是不必將就,也不需要刻意。兩個人簡單的相處,不會因為沒有話說而尷尬,也不會因為話太多讓對方煩,不管是任何時候,任何一個瞬間,都是簡單而又默契的。
  • 王陽明忠告:世間兩種人命最苦,兩種人最有福,看看你是哪一種?
    是禍是福,只在我們的一念之差。王陽明平定了寧王之亂,寵臣江彬嫉恨他的才能,他儀仗寵信,在皇帝面前進讒言。但是王陽明做風正派,就連昏庸的武宗都相信他是個好人,江彬自討沒趣。品行端正的人,就算是處於逆境,遇到小人,也會獲得信任,逢兇化吉。修身,其實是在為自己積福!
  • 王陽明心學教會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做人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皮科·米蘭多拉在《論人的尊嚴》中把這個理念表達得十分透徹:「造物主把人這種形象未定的造物置於世界的中間,對他說:』亞當,我們沒有給你固定的位置或專屬的形式,也沒有給你獨有的稟賦。這樣,任何你選擇的位置、形式、稟賦,你都是照你自己的欲求和判斷擁有和掌控的。其他造物的自然一旦被規定,就都為我們定的法則所約束。
  • 王陽明: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王陽明接著說:「像象這樣的人,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惡人,他們的常態是文過飾非。所以千萬別去責備他們的過錯,如果這樣的話,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激起他的惡性。」 善於自省,在錯誤中成長,是一個成熟之人的必修課。 王陽明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則不至於責人已甚,而自治嚴矣。」看到比自己好的人,就要爭取進步,和他一同成長。見到不好的也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過同樣的錯誤,或者有過同樣的壞習慣,千萬不要做的事情就是嚴於待人、寬以待己。對別人特別嚴格,對自己特別寬容,這是最忌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