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心寬處皆是路,此心安處即是家

2021-01-08 騰訊網

「人們早已發現,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顛簸與風雨成為這趟旅行的主題。

獨自旅行的經歷往往不如想像的那樣美好。

在這場苦旅之中,有人畏難啜泣,有人不懼風雨。有人太息掩涕嘆人生多艱,有人竹杖芒鞋享一蓑煙雨。

不同的心態,看不同的風景。

01

人心寬處皆是路,有容乃大才是福

寬容是一種人生修養。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寬容不是縱容,而是與人為善。

寬以待人,柔能克刖,英雄莫敵。與暴力相較,善的東西,雖柔軟,卻更有力量。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人格成熟的重要標誌:寬容、忍讓、和善。」陽明心學裡也說要修心,要寬容。寬容既指寬容他人,也指寬容自己。

1、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人都會犯錯,「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能原諒的過錯就選擇原諒。在平定寧王叛亂的過程中,王陽明的一位部下因失誤戰敗,王陽明不僅沒有問罪於他,反而還安撫他。過後,這位部下在戰事中立下大功。

時時盯著別人的過錯,為別人的錯誤而怒火中燒,燒傷的是你自己。

人生在世,要受許多委屈。要使自己的生命獲得價值,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讓它們揪緊你的心。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謙虛其心,宏大其量」,面對傷害、中傷,成熟的人會忍他、讓他、容他、再看他。學會一笑置之,超然待之,智者懂得在寬容中壯大。

「不念舊惡,此清者之量。」不斤斤計較,給別人留後路,也是在為自己的未來留路。當你寬容別人,別人才可能寬容你,睚眥必報的人只能越走越窄。以溫柔、寬厚之心待人,讓彼此都能開朗愉快地生活。

2、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原諒別人或許容易,原諒自己卻很難,老話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總是容易沉迷於過去,沉迷於自己的錯誤中,折磨自己。

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態,無論如何自己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一定要善待自己。如果執著於過去的錯誤,就會形成思想包袱,限制自己的思維與發展。

心小,所有的事情都大了;心大,所有的事情都小了。

我們不必要為了已經發生的錯誤浪費時間。放棄不相干的心靈負累,多花些時間做點有意義的事情,這比耿耿於懷收穫的要多。

在被貶龍場的三年間,如果王陽明沉迷過去不得解脫,日日嘆息悔不當初,自然就不會有龍場悟道,更不會有所謂的「聖人」了。

02

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心安是一種人生態度。身體可以漂泊,心靈必須沉靜。

當我們不停地奔波,捨棄了思考的時間,靈魂也如無根的浮萍,找不到自己的歸屬,這樣的生活是無趣的,也是危險的。

與當代人相較,古人更重視精神層面的歸屬。白居易說「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蘇東坡說「此心安處是吾鄉」,王陽明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心安是一種踏實,既要做到心靜又要做到心淨。

1、心靜修福報

常言到:人心靜方能生慧。只有靜下心來,才能看到自己的本心,回歸自我。

王陽明在悟出「聖人之道」之前,經歷了一個「靜」的過程。從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官場到蠻荒之地的驛站,當心靈脫離了浮躁,才能真正獲得感悟。

心靜才能有好心境。陽明心學有以坐入靜之法,通過靜坐去雜思、私慾來達到沉靜內心的效果。

生活的痛苦在於總想著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把心拉回來,好好觀察、體會、感受當下的生活,學會感恩和珍惜。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追尋的是什麼,只是被裹挾在人流中,被急匆匆的人群推著走。只有靜心,拋卻急切和暴躁,才能擁有一份堅強、寧靜、祥和的幸福。

如果我們只追求幸福也就罷了,但我們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想去追求比別人更幸福。

心靜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心靜下來,專注做好身邊的小事,不要與他人比較,學會體驗生活中的美好,認真過好當下。

人生的幸福原本有限,它不在於各種外在條件,而在於你是否善於享受生活的樂趣。

心靜了,踏實了,看開了,福報自然就來了。

2、心淨有好命

人要有一顆乾淨的心,心的通透是最美的。對人幾分真,就會換取幾分真心。

顧城有首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身處俗世,卻不能被俗世所染,時刻記得自己的初心,守好自己的初心。

每個人都有欲望,都有對物質的追求,這些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了物慾拋棄自己的良知與初心。

《傳習錄》中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王陽明在寫給兒子的家書中也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

心要乾淨,做人要有原則與底線。別想佔別人的便宜,別昧著自己的良心,不屬於你的費盡心機得到也會失去。別為了錢財名利害人,真情實意才是一生最重。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一個人心寬了,路就會越走越寬;一個人心安了,生活才能越過越甜。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既是一門精神藝術,又是一門實用功夫
    有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都從王陽明的心學中獲得啟示,如曾國藩、梁啓超、稻盛和夫等都通過王陽明的心血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王陽明的心學既是一門精神藝術,也是一門實用功夫。不妨一起探索一下王陽明心學的奧秘。一、心靜修福報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不少人都過於浮躁。
  • 墾利區村歌作品《此心安處》獲得東營市一等獎
    此次比賽,墾利區文化和旅遊局從7個鎮街的24首村歌中選送了《此心安處》、《福潤東王》、《郝家是好家》、《家和萬事興》、《師出有名》、《七井謠》、《黃店之路》、《於林稻花香》8首歌曲參賽。一首首村歌在起起伏伏的音樂中向觀眾們展示和訴說,抒發了村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感恩之情,也傳遞著一份鄉愁、鄉音、鄉景、鄉情。
  • 史湘雲與王陽明:既保持真我,又認可主流價值觀
    明代,有一個人,被後人尊稱為「名世真才」,他就是心學大師王陽明。王陽明創立的心學影響深遠。心學的主要宗旨有以下幾條:「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煉」。那麼,這和史湘雲有什麼關係呢?王陽明和史湘雲都經歷坎坷,卻都樂觀堅強。史湘雲從小失去父母,被寄養在叔叔嬸嬸家。
  • 就地過年,讓我讀懂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就地過年,也是在「家」過年其實早在蘇軾和白居易兩位大詩人身上,我們就感受過「此心安處是吾鄉」那種隨緣而適的生活態度。公元1083年,王定國從被貶地嶺南歸來,蘇軾問同行侍女在被貶之地的生活境況時,侍女溫柔堅定地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被侍女樂觀的態度深深打動,提筆作詩一首。從此,「此心安處是吾鄉」流傳近千年,這句古詩慰藉著無數異鄉人的心靈,也傳遞了「直把他鄉當故鄉」的厚重情感。
  •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高名名喪人高明到極處,是平凡;智慧到極處,是低調。人間望去,都是小丑蹦跳。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人間戲,都是自導自演。世上人,皆是自哀自憐。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一開始,總是貪了。到最後,都是晚了。
  • 致敬經典 簡弘亦攜全新單曲《此心安處是吾鄉》震撼歸來
    環球動音企鵝號分享繼《小說》之後,華語金牌製作人簡弘亦又帶來了個人最新單曲《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首歌是專輯《詩詞歌賦》的第三首單曲,由簡弘亦作曲,搭配蘇軾為古詞譜曲 簡弘亦致敬經典這首《此心安處是吾鄉》的部分歌詞來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 此心安處是吾鄉——密州為官,蘇軾依舊「詩酒趁年華」
    笑時應帶嶺梅香蘇軾大為感動,遂即興賦詞《定風波》,題名為《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氣與點酥娘。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下,知道為什麼那麼多的才女喜歡蘇軾了吧:人家會誇,字字句句都誇到美女的心坎兒上了。「清歌傳皓齒,炎海變清涼」,這是誇她的歌喉。「歸來顏愈少,笑帶嶺梅香」,這是誇他的美貌。數千裡南歸,笑容中仍有梅花之香——蘇公夠浪漫!正是帶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心態,蘇軾終生四處飄泊,卻又四處為家,於窘境中求豁達,豁達中求心安,心安處即他的家。
  • 【社評】最是「好心」滋養人,此心安處是故鄉
    要進一步以好心文化滋養人心,以新時代茂名奮鬥精神凝聚力量,將茂名加快打造成為『容得下肉身、放得下靈魂』的城市。」一年一度的徒步節,正是我們打造茂名城市文化的一次超大規模、超高關注度的生動實踐。近年來,我市在打造茂名城市文化方面一直在持續發力。
  • 解讀丨「心能轉物」的王陽明
    史載,王陽明出生後,到了5歲還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藏書。有一次,一位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18歲時,王陽明接觸朱熹之學,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 萬丈紅塵美如畫——寒霜滿天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重讀蘇軾的這首詞才發現以前的理解太淺,沒有經過身體和生活經歷的體會,完全不可能真正的去懂蘇軾,也不可能真正懂得他詞中寫得點酥娘。他哪裡寫的是苦啊,分明是人生美如畫。不過,美如畫的人生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心創造的。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三年(1490年)十九歲的王陽明在餘姚老家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理學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理的思想。格竹七日無果,還大病一場。至此王陽明對朱熹理學產生疑問。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還有就是他最重要的也是最厲害的方法論即知行合一確立。
  • 90分鐘看完《知行合一王陽明》+韓國電視劇王陽明
    6、工作生活忙亂,皆因得失之心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大意: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明明德,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窮理,格物致知
    有機整體是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包含身、心、意、知、物等多重且不可分割的體系,言語是難以給予充分的解釋的,這裡我們就暫且跟著王陽明的思路前行。王陽明以其先天直覺之洞察確信,(作為有機整體核心的)價論整體之理想毫無疑問地內在於人。這一點在他給《大學》作形而上的解 釋中很好地得以論證,據此王陽明將必須通過超越外界而實現理想價值的 追求原則轉化為可在人心深處追求理想價值的內在性原則。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16世紀王陽明(1472-1529)便是一位富有原創性的心學思想家,他的思想又被稱為「陽明學」,對儒家文化做出了重要理論貢獻。在中國思想史上,與12世紀朱熹(1130-1200)開創的朱子學並列,形成朱熹理學與陽明心學的兩大理論高峰,共同構建了孔孟以來第二期儒學復興運動,史稱宋明道學或宋明「新儒學」,對此後的中國思想乃至東亞地域思想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遠廣泛的影響。
  • 王陽明:心中有光,不畏將來
    王陽明認為:苦不入心,心便不苦,生活中最大的不幸就是失去樂觀的心態。他在龍場謫居期間,寫下了千年傳誦的《瘞旅文》,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正德年間,有一個小官帶著兒子和僕人,從龍場路過去上任,陰雨天黑,投宿於一苗民家。
  • 此心安處是吾鄉(美文)
    出門看風景的時候,看的地方多了,出門的時間長了,就特別想家,內心總是煩躁不安。當你火急火燎趕回家的時候,其實一切都是老樣子,日子很閒,啥事都沒有。你想家了,其實是想一份「心安」。外面的日子再好,賺的錢再多,心神不寧,也是煩惱。心安之處,才是歸處。人這一輩子,走了那麼遠的路,看了那麼多的人,經歷了那麼多的事,不就是圖個心安?用心做事,誠心待人,問心無愧。
  • 王陽明:良知即是非之心
  • 蘇軾和柔奴的精神共鳴: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了大為感動,寫下了這首詞。這首詞先是讚美了柔奴與好友王鞏簡直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兒,對他們表示祝福,又讚美了柔奴的樂觀精神。最後蘇軾問她:「嶺南的生活一定很苦吧」,卻回答「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與柔奴的一問一答,才是這首詞的精神所在。蘇軾在這一句中對柔奴隨緣自適的豁達與樂觀大加讚賞。事實上,仔細想來,這句「此心安處是吾鄉」難道不是蘇軾自己的人生寫照嗎?
  • 此心安處是我家 ,這樣的「小洋樓」給我來一打!
    此心安處是我家 ,這樣的「小洋樓」給我來一打!日前,記者來到朱軍家中,只見房屋寬敞明亮,他和妻子正悠閒地給屋內的綠植澆水。郵箱:peixianfabu@126.com原標題:《此心安處是我家 ,這樣的「小洋樓」給我來一打!》
  • 王陽明:至善心本體,至靜至一處
    王陽明:「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者,得之」在紛繁複雜的事物上去探求最高的善,那就是外求義;最高的善就是心的本體,只要「明明德」達到精一的境界就是至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