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021-01-18 國學傳統文化儒釋道

弘治三年(1490年)十九歲的王陽明在餘姚老家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理學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理的思想。格竹七日無果,還大病一場。至此王陽明對朱熹理學產生疑問。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

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還有就是他最重要的也是最厲害的方法論即知行合一確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提出標誌著他對宇宙世界萬物的看法和感受與我們常人有著完全的不同。

我們怎樣來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呢?這還要從他的弟子也是明朝中後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德洪對老師王陽明的評價中來領悟一點蛛絲馬跡。錢德洪在成書之緣中是這樣評價老師王陽明的。先生終生兢兢業業地追求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王陽明為什麼能做到高瞻遠矚,對事物了解掌握的精準到位,這就是他的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境界所起的心念作用。之所以王陽明的心學博大精深就在於此,王陽明的心胸能磅礴萬物,也就是吾心即宇宙,萬事萬物皆在我心中。要了解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我們首先要了解他的良知說。在陽明先生看,良知本來能知,本來就知,而實際上陽明心學中的良知即是心知。他的心能知萬事萬物,因為他把自己和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了。其次是陽明先生認為格物致知不是根本的功夫,根本的功夫在於顛倒過來,即是先致知而後在格物。這就充分體現陽明先生心知的功夫。心能認識世間的一切事物,心能認識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其實我們人這一生最終的追求就是能做到心知,因為心知能知一切。你能知一切你也就活明白了。再沒有煩惱無明了。通透了!

要想做到心知我們必須學會深度思考,人有了深度思考才能產生覺知,有了覺知才能有心知。如果真能做到隨時隨地隨事隨物精察到自己內心的良知你就會變得無比的強大。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能知萬事萬物後,就是要在時間上說事,在空間上做事。王陽明在平定寧王之亂時採用的就是在時間上說事,在空間上做事的方法。首先他用各種內容的書信來欺騙寧王朱辰豪破使寧王半個多月沒能離開南昌為自己組建鄉軍徵取到了時間。再就是選擇在鄱陽湖最適合自己的鄉軍小船作戰的水遇並誘使寧王連船用火攻的方法全殲寧王的水軍,活捉了寧王朱辰豪。這就是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思想的具體應用。這也就是陽明心學的強大之處。

相關焦點

  • 你真的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嗎?
    喜歡王陽明的人都知道,王陽明曾說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在傳習錄中還有用了山間小花做佐證!可是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呢?為什麼提叔本華的書,是因為我覺得他的這本書在開頭的本分多少跟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多少有一些契合點。在論述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我們要論述另外一點,就是肉體是不是我?那麼肉體是不是我?
  • 王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何意,知行合一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王陽明的思想中,比較經典的理論就在於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了,「心外無理」主要是王陽明在反駁朱熹的物理能離開心的觀點,說白了,王陽明指明「心即理」,本心至善。而「心外無物」則是王陽明為了鞏固「心外無理」這個理論而進一步闡述「心」和「外物」的關係。
  • 王陽明為什麼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物」到底指什麼
    關於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之前我在《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裡面引用了他與友人遊南鎮問花的小故事。但引用過後,我基本就拋開心學大師的言論只談自己的思想體悟了。由於好幾位網友指出文章《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的膚淺,這篇文章我就專門來談談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希望這次能講深入點。
  • 談談王陽明:關於「心外無物」
    王陽明講心外無物、講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萬物一體等,零零總總的,構成了陽明心學的全貌。他說話時,心思散漫而自由,是無可無不可的。所以他說出的話,也都活潑潑地互相攝入互相通達。從他說出來的話,任何一句,都足以切入陽明心學基本思想。但我要講,我會講「心外無物」。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對他的整個學問具有根本的構建作用。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不能簡單的從唯心主義角度去看待
    王陽明論及人性善惡的「心性論」,可以追溯到孟子那裡,但是真正把「心」當成是宇宙本原,最早能找到南宋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之論,陸九淵這樣說的時候,還只是在特定的意義上,含糊著說。但是王陽明的「心學」明白確切地宣稱「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因此被很多人簡單的理解成了唯心主義哲學。
  • 如何理解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
    心即理等同於「心外無物」,為了給學生解釋「心外無物」的觀點,陽明先生舉了個著名的案例——巖中花樹,這個例子記載在《王文成公全書》裡。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對的,也是很深刻的
    王陽明直承陸九淵的「心本」思想,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 王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到底是什麼?
    眾所周知,陽明先生看花這段屬於「心學」中最難、最艱澀的一段,幾百年來因為許多人無法理解先生的這一觀點,先生的學說也一直被貼上「主觀唯心主義」的帽子,而遭受種種非議和抨擊。隨著量子科學的發展,先生的學說被現代物理學逐漸證明其科學性與正確性。
  • 陸王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盡在人心
    陸王心學,即陸九淵、王陽明建立發展起來的心智學問,是中華文化和儒家後續發展的重要組成。心學,從孟子開始,興於二程,盛於陸九淵,到王陽明開始集大成。從哲學角度看,陸王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二者都帶有一定的唯心。為了更好地認識心學,了解陸王為心學做出的貢獻,今天為大家分享一篇。如有不足或不對之處,望指正。
  • 王陽明:心外無物,你就是主角
    文/深藍圖片來自網絡陽明先生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他在教導弟子的時候打比方,眼前這朵盛開的鮮花,你來看它,它便鮮活起來,你沒來時它與你的心一樣歸於寂靜。你怎麼看待此理呢?是否也像我第一次聽到時驚訝的張大了嘴巴。
  • 「心外無物」:《傳習錄》的人生實踐狀態
    一、看花的故事《傳習錄》下卷《錢德洪錄》,講王陽明喜歡閒玩旅遊,學生們陪著老師一起玩,在會稽山南鎮這個地方,大家看到山中有一棵開滿鮮花的樹,於是學生藉機請教王陽明,學生說,老師您經常說「心外無物」的道理,可是,比如這棵如此美麗開滿鮮花的樹,它很漂亮,但是如果我們不是來旅遊,我們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它自己在山中花開花落,與我們的內心有什麼關係?怎麼可能在我們的心中呢?
  •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明明德,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窮理,格物致知
    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特點在於其有機主義的哲學立場。有機主義乃是包納豐富的實在、生命、價值之一切方面為一個相互依存、本質相關且互利互惠的綜合的整體,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拒絕純粹的二分方法。具體而言,有機主義反對如下立場:將物與人置於孤立的系統中;將人與宇宙的動態本性局限於封閉、停滯、貧乏的系統中。這種有機主義便是王陽明哲學思想的出發點。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王陽明就先從竹子上入手,但對著竹子觀察了一個禮拜,最後一口鮮血嘔出,昏迷不醒。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陸九淵的心學由於沒有傳人,很長時間處在一個沉寂的狀態,直到三百年後,王陽明的出現,心學開始發揚光大。格竹子,開悟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曾隱居於會稽陽明洞,陽明是他的號。最初時,他學的是朱熹的理學,理學主張「物物皆有理」,強調通過格物來明白事物的道理。王陽明有一次格竹子,希望通過觀察、思考「格」出竹子的道理來。結果格了好多天,還是沒想通,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不是真的否定物質的客觀存在?
    《傳習錄》記載:王陽明與友人同遊會稽山。先生曰「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心外」第一次接觸王陽明是在高中的哲學課上。因為「心外無物」四個字,自己膚淺的認為王陽明因為沒有看到了千裡空山之中的花木,就認為此花木不存在,否定了客觀物質的存在。但千百年來,多少聖賢奉陽明心學為修身經典。如果真的如此膚淺?陽明心學又豈能歷久彌新,在歷史天空閃爍耀眼的光芒。近年來,靜心學習《傳習錄》,才發現自己曲解了王陽明「心外無物」。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並非否定自己未認知事物的客觀存在。
  • 王陽明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因為王陽明的心學中提到「心即理也」,出現了一個「心」,並且認為「心」就是「理」,所以被認為是唯心主義。但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西方近代提出來的,而東西方的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用西方的思維來衡量東方的思想,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了。比如西方黑格爾說的「存在即合理」,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都是經典的唯心主義名言。
  • 「心外無物」是王陽明的心智體驗,而「心物一體」是對體驗的解釋
    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些都不是理論,也不是學識,更不是哲理,就是王陽明自己在練習「心智系統轉換」過程中的「心智體驗」。而王陽明所說的「心物一體」,則是對他「心外無物」的解釋。
  • 我讀《傳習錄》18-心外無物的心是哪個心
    -《傳習錄》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到山間遊玩。有朋友指著巖石間的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 王陽明心學的「格物致知」非「格物窮理」,常被錯誤解讀
    王陽明,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傳奇的一生實現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成就,能被尊為中國的第二位聖人是實至名歸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很多歷史名人都學習、踐行他的學問。但是,學習陽明心學往往會陷入「唯物」與「唯心」思辯與爭論中,這不奇怪,年輕時的王陽明也困惑過,他按照朱熹的「格物窮理」的要求試圖求理於事物以失敗而告終,直到「龍場悟道」,才明白「心即理」,心外無理,求理於事物是錯的,那麼,陽明心學是「唯心」的嗎?也不是,應該說是「唯良知」、「唯天理」、「唯心體」的,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主觀」的「心」。
  • 心外無物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