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三年(1490年)十九歲的王陽明在餘姚老家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理學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理的思想。格竹七日無果,還大病一場。至此王陽明對朱熹理學產生疑問。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
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還有就是他最重要的也是最厲害的方法論即知行合一確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提出標誌著他對宇宙世界萬物的看法和感受與我們常人有著完全的不同。
我們怎樣來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呢?這還要從他的弟子也是明朝中後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德洪對老師王陽明的評價中來領悟一點蛛絲馬跡。錢德洪在成書之緣中是這樣評價老師王陽明的。先生終生兢兢業業地追求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王陽明為什麼能做到高瞻遠矚,對事物了解掌握的精準到位,這就是他的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境界所起的心念作用。之所以王陽明的心學博大精深就在於此,王陽明的心胸能磅礴萬物,也就是吾心即宇宙,萬事萬物皆在我心中。要了解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我們首先要了解他的良知說。在陽明先生看,良知本來能知,本來就知,而實際上陽明心學中的良知即是心知。他的心能知萬事萬物,因為他把自己和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了。其次是陽明先生認為格物致知不是根本的功夫,根本的功夫在於顛倒過來,即是先致知而後在格物。這就充分體現陽明先生心知的功夫。心能認識世間的一切事物,心能認識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其實我們人這一生最終的追求就是能做到心知,因為心知能知一切。你能知一切你也就活明白了。再沒有煩惱無明了。通透了!
要想做到心知我們必須學會深度思考,人有了深度思考才能產生覺知,有了覺知才能有心知。如果真能做到隨時隨地隨事隨物精察到自己內心的良知你就會變得無比的強大。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能知萬事萬物後,就是要在時間上說事,在空間上做事。王陽明在平定寧王之亂時採用的就是在時間上說事,在空間上做事的方法。首先他用各種內容的書信來欺騙寧王朱辰豪破使寧王半個多月沒能離開南昌為自己組建鄉軍徵取到了時間。再就是選擇在鄱陽湖最適合自己的鄉軍小船作戰的水遇並誘使寧王連船用火攻的方法全殲寧王的水軍,活捉了寧王朱辰豪。這就是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思想的具體應用。這也就是陽明心學的強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