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對的,也是很深刻的

2021-01-18 儉叔略述古經典

王陽明直承陸九淵的「心本」思想,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比如王陽明《傳習錄》講道:

愛問:「至善只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上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這裡是有一些問題的,其弟子徐愛此處問的是道德之理,事父事君等有一定交互性的,是涉及主體自身的,甚至主要是由主體決定的,比如好心辦了壞事從道德上講也是沒什麼過錯的。

道德問題一定是離不了主體的,也沒有普遍的道德之理,比如過去的節烈之婦備受道德崇敬,但今日卻又不認同過於「節烈」的行為。道德之理不能從普遍事物上求,不能從對象上求,道德之理從內心求,從良知求當然是容易講通的,但自然之物的理則不易講通了。

如果徐愛問何時花開花落,顯然不接觸自然之物,僅從心上求是不行的,而這些物之理正是科學真理。當然,也許在心學看來這些物上的理相對於心性之理是低層次的,但正是科學真理使西方從中世紀到現代社會發生了迥然不同的變化,使我們與中世紀的人好像生活於完全不同的世界,這也許是心學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負面影響。

重了心,自然就輕了物。

引入王陽明的另一段著名公案,王對自然之物之理也是有所思的,即面對自然之物時的說法。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面對山中之花,王陽明並未像朱熹一樣去格「物之理」,而是強調花之意義由人之觀察而呈現,他所說的是對的,也是很深刻的,佛學唯識論講萬法唯心,大體也是此理。

唯物主義者從存在論角度看王陽明「心外無物」,認為心外怎可無物?大幹世界因你的心的關閉就不存在了嗎?這樣分析,陽明先生豈不是個傻瓜,常識都不明白?

陽明先生此處是從人生意義、人生超越、人格昂立的角度看精神的問題。比如當你愛一個女人的時候,你能不明白大幹世界有更多很美很好的女人嗎?只不過那些女人因你愛的用心唯一而失去了對你的意義!萬物皆如此,意義只有對人講才有效,只有你心想到它,它才彰顯出對你自身生命的文化意義。

相關焦點

  • 談談王陽明:關於「心外無物」
    王陽明講心外無物、講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萬物一體等,零零總總的,構成了陽明心學的全貌。他說話時,心思散漫而自由,是無可無不可的。所以他說出的話,也都活潑潑地互相攝入互相通達。從他說出來的話,任何一句,都足以切入陽明心學基本思想。但我要講,我會講「心外無物」。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對他的整個學問具有根本的構建作用。
  • 王陽明為什麼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物」到底指什麼
    關於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之前我在《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裡面引用了他與友人遊南鎮問花的小故事。但引用過後,我基本就拋開心學大師的言論只談自己的思想體悟了。由於好幾位網友指出文章《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的膚淺,這篇文章我就專門來談談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希望這次能講深入點。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還有就是他最重要的也是最厲害的方法論即知行合一確立。
  • 「心外無物」是王陽明的心智體驗,而「心物一體」是對體驗的解釋
    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些都不是理論,也不是學識,更不是哲理,就是王陽明自己在練習「心智系統轉換」過程中的「心智體驗」。而王陽明所說的「心物一體」,則是對他「心外無物」的解釋。
  • 如何理解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
    心即理等同於「心外無物」,為了給學生解釋「心外無物」的觀點,陽明先生舉了個著名的案例——巖中花樹,這個例子記載在《王文成公全書》裡。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不是真的否定物質的客觀存在?
    《傳習錄》記載:王陽明與友人同遊會稽山。先生曰「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心外」第一次接觸王陽明是在高中的哲學課上。因為「心外無物」四個字,自己膚淺的認為王陽明因為沒有看到了千裡空山之中的花木,就認為此花木不存在,否定了客觀物質的存在。但千百年來,多少聖賢奉陽明心學為修身經典。如果真的如此膚淺?陽明心學又豈能歷久彌新,在歷史天空閃爍耀眼的光芒。近年來,靜心學習《傳習錄》,才發現自己曲解了王陽明「心外無物」。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並非否定自己未認知事物的客觀存在。
  • 你真的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嗎?
    喜歡王陽明的人都知道,王陽明曾說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在傳習錄中還有用了山間小花做佐證!可是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呢?為什麼提叔本華的書,是因為我覺得他的這本書在開頭的本分多少跟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多少有一些契合點。在論述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我們要論述另外一點,就是肉體是不是我?那麼肉體是不是我?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不能簡單的從唯心主義角度去看待
    王陽明論及人性善惡的「心性論」,可以追溯到孟子那裡,但是真正把「心」當成是宇宙本原,最早能找到南宋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之論,陸九淵這樣說的時候,還只是在特定的意義上,含糊著說。但是王陽明的「心學」明白確切地宣稱「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因此被很多人簡單的理解成了唯心主義哲學。
  • 王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何意,知行合一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王陽明的思想中,比較經典的理論就在於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了,「心外無理」主要是王陽明在反駁朱熹的物理能離開心的觀點,說白了,王陽明指明「心即理」,本心至善。而「心外無物」則是王陽明為了鞏固「心外無理」這個理論而進一步闡述「心」和「外物」的關係。
  •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明明德,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窮理,格物致知
    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特點在於其有機主義的哲學立場。有機主義乃是包納豐富的實在、生命、價值之一切方面為一個相互依存、本質相關且互利互惠的綜合的整體,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拒絕純粹的二分方法。具體而言,有機主義反對如下立場:將物與人置於孤立的系統中;將人與宇宙的動態本性局限於封閉、停滯、貧乏的系統中。這種有機主義便是王陽明哲學思想的出發點。
  • 王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到底是什麼?
    有個著名的物理學假想實驗「薛丁格的貓」。量子具有愛因斯坦形容的「鬼魅般」的特性,就是它即是粒子,也是波動。著名的楊氏幹涉實驗以及其後的許許多多變種都證實了這個微觀世界的獨特性質。當有觀察者的時候,量子呈現粒子態,當沒有觀察者的時候,它呈現波動態。進入微觀世界領域,顯意識的存在會導致量子疊加態的坍塌,從而開始呈現出宏觀世界的特徵。
  • 心外無物就是主觀唯心主義嗎?
    王陽明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立德立功立言,全做到了,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開創心學,成為聖人。可以說是明朝第一人毫不為過。後世曾國藩,雖然也立德立功立言,被稱為中興名臣。可是沒有開創哲學流派,比王陽明就差了一大截。尤其是殺戮過多,留下曾剃頭的惡名。
  • 「心外無物」:《傳習錄》的人生實踐狀態
    一、看花的故事《傳習錄》下卷《錢德洪錄》,講王陽明喜歡閒玩旅遊,學生們陪著老師一起玩,在會稽山南鎮這個地方,大家看到山中有一棵開滿鮮花的樹,於是學生藉機請教王陽明,學生說,老師您經常說「心外無物」的道理,可是,比如這棵如此美麗開滿鮮花的樹,它很漂亮,但是如果我們不是來旅遊,我們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它自己在山中花開花落,與我們的內心有什麼關係?怎麼可能在我們的心中呢?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對於世界的感知
    王陽明的心學我們都知道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組建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在對心即理提出並思考的同時,王陽明還悟出了一個道理,心外無物。這句話即使到當代依然是我們每個人耳熟能詳的四字成語。關於這個心外無物有著怎樣的故事以及這四個字蘊含著怎樣的寓意,我們一起接著往下看。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陸九淵的心學由於沒有傳人,很長時間處在一個沉寂的狀態,直到三百年後,王陽明的出現,心學開始發揚光大。格竹子,開悟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曾隱居於會稽陽明洞,陽明是他的號。最初時,他學的是朱熹的理學,理學主張「物物皆有理」,強調通過格物來明白事物的道理。王陽明有一次格竹子,希望通過觀察、思考「格」出竹子的道理來。結果格了好多天,還是沒想通,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
  • 心即理,心外無物
    心即理是相應於程朱理學的「性即理」而提出的概念,也是陽明脫離傳統理學,自成一派的理論基礎。
  • 王陽明:心外無物,我心就是外境,外境皆在我心
    分開的時候,她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那一刻,我的內心是崩潰的,也終於明白:原來世界有很多種,每個世界各不相同她眼中的世界並不是我眼中的世界,不同的生命體,對世界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王陽明的心學很多人都知道,心學最核心的觀點就是心外無物所謂的世界,是相對的。相對於視角而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 心理學:心外無物,真正的生活在內心,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王陽明大儒也曾說過,心外無物,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都來自我們內心,而調整好你的內心,你才能變得更為強大。比如許多人所看到的星座也是如此,我們之所以對星座如此迷戀,也是因為我們從星座上找到內在確認的自己。確認偏見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客觀認知,也會讓我們忽略了事物的多元性。
  • 心外無物,「心」指的是什麼?
    問:王陽明曾與友人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意思此花只存在於汝心之內,心外無物。而老師講平行宇宙時,打比喻電視頻道有無數個,你看此頻道,而別的不看也都存在,並不是不存在,而前面的花怎麼就不存在呢?他們有什麼區別?想請教老師幫我解惑。
  • 我讀《傳習錄》18-心外無物的心是哪個心
    -《傳習錄》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到山間遊玩。有朋友指著巖石間的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