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明明德,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窮理,格物致知

2021-01-18 茅廬說法

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特點在於其有機主義的哲學立場。有機主義乃是包納豐富的實在、生命、價值之一切方面為一個相互依存、本質相關且互利互惠的綜合的整體,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拒絕純粹的二分方法。具體而言,有機主義反對如下立場:將物與人置於孤立的系統中;將人與宇宙的動態本性局限於封閉、停滯、貧乏的系統中。這種有機主義便是王陽明哲學思想的出發點。

有機整體是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包含身、心、意、知、物等多重且不可分割的體系,言語是難以給予充分的解釋的,這裡我們就暫且跟著王陽明的思路前行。王陽明以其先天直覺之洞察確信,(作為有機整體核心的)價論整體之理想毫無疑問地內在於人。這一點在他給《大學》作形而上的解 釋中很好地得以論證,據此王陽明將必須通過超越外界而實現理想價值的 追求原則轉化為可在人心深處追求理想價值的內在性原則。這樣,「人心」 就突顯為存在與價值整合的支點。心學也由此得以產生。

以這樣一種視角,王陽明以為《大學》裡的哲學真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正表明了君子的「明德」。他說:「大人者,以天下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不僅如此,小人也會因為惻隱、憐憫之心而救入井之孺子。所有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人,在聽到無助的小鳥哀號時、 在看到喜愛的花木枯萎時,都會感到悲哀,這些仁愛的情感均植根於人的良心,這種情感使我們的良心明確地意識到何謂「明德」。

「明明德」使人恢復原本完整的天命之性,而合乎博愛之實行。對花草動物要關愛,對人更是如此。不過,就人而言,人之私慾往往會屏蔽人之天 性,使人墮落為小人,只有剔除私慾,即「明明德」,小人之心便可轉化為大人之心,實踐仁愛行動。以同樣的方式,「明明德」還能證明親近不同社會關係中的人們,即「親民」,乃是萬物一體的最好例證。他說:「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 在於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父、人之父與天下人之父而為一體矣。實與之為一體,而後孝之明德始明矣。親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兄、人之兄與天下人之兄而為一體矣。實與之為 一體,而後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鳥 獸草木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吾一體之仁,然後吾之明德始無不明,而 真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矣。」這就表明了仁愛精神會流轉於不同社會關係中,使所有人與我在「明明德」之精神存在中親密無間。

可見,「明明德」是「心」作為價值論的整體而「止於至善」的要點所在。 它使得人與天地親密一體。這種「天人合一」的感覺對早先思想家而言乃 是哲學追求的最終目標,現在對王陽明而言卻發展成為哲學的出發點。他說:「惟天下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舊看來,何等玄妙;今看來,原是人人自有的。耳原是聰,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智。聖人只是一能之爾。能處正是良知。眾人不能,只是個不致知。何等明白簡易。」他又說:「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礙。」這一句話暗示了聖人是自發地具有直覺知識,而普通大眾需要通過有效努力而實踐之。兩者除了效果不同之 外,其精神卻都是集中於「心」而已。因此,我們只要通過自我覺醒以至於 「明德」,「至善」之理想便可在每個人心靈深處內在地實現。於是,王陽明把必須通過超越外界而實現理想價值的追求過程轉化為可在人心深處追求理想價值的內在超越過程,把前人未曾參透的人之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

根據王陽明的內在超越過程,許多相對立的概念都融合起來了。第一,認識之心與客體內具之理(道德理性)的融合。心剔除了私慾之偏見,便由天理構成,它來自主體內心深處的良知不是來自外在於心的客體,而理只是心之用,故二者在控制私慾的前提下合二為一。他說:「以此存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便是信與仁。」又說:「孝親之理,只存於孝子之心,非在於所親也。」所謂「心即理」便是如此。

第二,存在與價值的融合。一般而言,事物被客觀地加以認識,無涉於價值,而價值則是反映主體的精神面貌,兩者在現實中往往存在著斷裂,例如,侍奉年老父母與自身生活困難之間的矛盾;複製人類與社會倫理的衝突,等等。但是,根據王陽明的觀點,存在與價值交織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主要是因為心已經成為存在、價值整合的支點,存在和價值均由於本身至善的心的活動而得以確定。這個道理由《傳習錄》所記載的遊南鎮的故事 最能說明。「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著眼的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 意志為轉移;「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則是相對於觀花的主體,其感受與人的主觀性相關聯,並且具有相對性。「花」因人的出現而得到反映,所謂 「心外無物」即是如此。

第三,身、心、意、知、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更為廣泛的形而上思考 中,王陽明把身、心、意、知、物簡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闡明其有機 論。一個叫陳九川的學生問:「物在外,如何與身、心、意、知是一件?」王陽 明說:「但指其充塞處言,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謂之心;指心之發動處言, 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言,謂之知;指意之涉著處言,謂之物。」這段話清楚地表明心與身、意與知、知與其所涉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認識論上講,知是心到達其自身設定之物的一種理解活動,它的直接後果便是產生了所知之事,猶如上述的「花之顏色」,表現了認識能力與認識對象的統一,也進一步證明了「心外無物」這一命題。

第四,知行合一。根據「心外無物」、「心即理」的基本命題,知行合一則是解決先驗之知和經驗活動之間內在循環關係的邏輯展開。現代很多學者由於接受知與行的二元立場,無法將惡念掐滅於萌芽,因為惡被視為單 純的存在。在王陽明看來,「妄念始萌,已具行動之機」,因此,為善去惡須 「防於未萌之先,克於方萌之際」。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也就是說,行而無知的引導乃是盲目衝動,知離開了行的檢驗則是任意的想像。在現實中,基於「明覺精察」,知即是行,有賴於「真切篤實」,行即是知。

第五,「格物」與「窮理」的一致性。與「知行合一」這一學說並行不悖的,則是對「格物」與「窮理」的解釋。在王陽明看來,「格物」與「窮理」均離不開人心。「格物」是心之用,主要是通過處理日常事務以到達「至善」。因為「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事親,即事親便是一 物;意在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以誠意為起點,心展開其「格物」之用, 就能將心之直覺知識傳遞到所格之物,所謂「致知」大概如此;「窮理」亦是 心之用,其重點在於通過心之直覺知識而論證心本身的性質。

有機主義的哲學立場把身、心、意、知、物都包容在一個整體內,但在最為抽象的意義上,心才是有機整體的核心,這在上文一開始就提到,現在有必要再進一步分析以說明陽明學派的思想。更確切地說,王陽明先生是把心作為統籌心與物、「格物」與「窮理」、「窮理」與「明明德」之間關係的上位 概念。既然是上位的東西,心便同時具有靜和動的性質,其靜是由於其作 為永恆之性包含於天地之中,跨越時空;其動是由於其感應了意識或情感而湧現於現實的人群中。理想的心之狀態是「靜」為永恆之性之「中」,「動」 為湧現的意識或情感之「和」。這樣,他便恰當地從心中演繹出性、理。他說:「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在(人)性為善。因其所處而異名,而皆吾心 也。」又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這就是說,與心 有關的任何事物,以及與心有關的意向或認識活動都不過是心之所涉。 「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因為「正心者,正 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豈有內外彼 是之分哉?理一而已」。這些論證都說明:心是一切秩序的立法者。陽明心學有兩個要點:人心完美地凝定於天理而不為外物所動;絕對保證心體本來至善,其用在於能演繹出性、理等概念,並助人「明明德」直至「止 於至善」而又不離開人心(良知),由此便帶來有機主義的整體。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三年(1490年)十九歲的王陽明在餘姚老家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理學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理的思想。格竹七日無果,還大病一場。至此王陽明對朱熹理學產生疑問。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還有就是他最重要的也是最厲害的方法論即知行合一確立。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王陽明就先從竹子上入手,但對著竹子觀察了一個禮拜,最後一口鮮血嘔出,昏迷不醒。
  • 王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何意,知行合一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王陽明的思想中,比較經典的理論就在於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了,「心外無理」主要是王陽明在反駁朱熹的物理能離開心的觀點,說白了,王陽明指明「心即理」,本心至善。而「心外無物」則是王陽明為了鞏固「心外無理」這個理論而進一步闡述「心」和「外物」的關係。
  • 格物致知:陸王心學之說,其中的相似與差別,王陽明傳奇!
    陸九淵在理論上是同意程頤的格物致知的,而只是在實踐的層面惟「明心」是務而已。王守仁則以「格物即格心」的命題完全否認了格物的必要性,結果是拋棄了程朱的「格物」,而把程朱的「致知」升級為唯一的、至高無上的「致良知」。因此,這一點即構成了與陸九淵區別,同時構成了對程朱的反動。至於何為「致良知」,則也就是「格心」而已。
  • 王陽明心學的「格物致知」非「格物窮理」,常被錯誤解讀
    王陽明,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傳奇的一生實現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成就,能被尊為中國的第二位聖人是實至名歸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很多歷史名人都學習、踐行他的學問。但是,學習陽明心學往往會陷入「唯物」與「唯心」思辯與爭論中,這不奇怪,年輕時的王陽明也困惑過,他按照朱熹的「格物窮理」的要求試圖求理於事物以失敗而告終,直到「龍場悟道」,才明白「心即理」,心外無理,求理於事物是錯的,那麼,陽明心學是「唯心」的嗎?也不是,應該說是「唯良知」、「唯天理」、「唯心體」的,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主觀」的「心」。
  • 談談王陽明:關於「心外無物」
    王陽明講心外無物、講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萬物一體等,零零總總的,構成了陽明心學的全貌。他說話時,心思散漫而自由,是無可無不可的。所以他說出的話,也都活潑潑地互相攝入互相通達。從他說出來的話,任何一句,都足以切入陽明心學基本思想。但我要講,我會講「心外無物」。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對他的整個學問具有根本的構建作用。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不能簡單的從唯心主義角度去看待
    王陽明論及人性善惡的「心性論」,可以追溯到孟子那裡,但是真正把「心」當成是宇宙本原,最早能找到南宋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之論,陸九淵這樣說的時候,還只是在特定的意義上,含糊著說。但是王陽明的「心學」明白確切地宣稱「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因此被很多人簡單的理解成了唯心主義哲學。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宗師李贄也指出:"蓋人人各具有是大圓鏡智,所謂我之明德是也。"《與馬歷山書》他提出的大圓鏡智就是明德,也就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指的真心、本性,知行合一的那個良知。知,指的是良知、真心,那如何獲得呢?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陸九淵的心學由於沒有傳人,很長時間處在一個沉寂的狀態,直到三百年後,王陽明的出現,心學開始發揚光大。格竹子,開悟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曾隱居於會稽陽明洞,陽明是他的號。最初時,他學的是朱熹的理學,理學主張「物物皆有理」,強調通過格物來明白事物的道理。王陽明有一次格竹子,希望通過觀察、思考「格」出竹子的道理來。結果格了好多天,還是沒想通,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這種將聖人「世俗化」「內在化」的思想觀點,在晚明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每個人都有可能成就理想的道德人格,成為此後鼓舞仁人志士的一種理念。 但是儘管王陽明「有志聖人之道」,但是對於宋儒所講的那套格物致知之說卻長時間「若無所入」。
  • 如何理解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
    我們知道陽明先生的心學體系由三個遞進理論支撐: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而想要入門「王學」,必須要懂得「心即理」這個基礎觀點。心即理等同於「心外無物」,為了給學生解釋「心外無物」的觀點,陽明先生舉了個著名的案例——巖中花樹,這個例子記載在《王文成公全書》裡。
  • 心學的三個要點: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外無物
    1知行合一知道並不能完成對世界的認識,知道的多,學問大,也不算牛。把知道的傳播開來,發揚光大後運用到現實的人和事中,這才真正算牛。知行合一是一以貫之的人生準則,是為人做事趨善避惡的良策。王陽明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知與行的分離所造成的惡果,看到了當時以及後來很多時代的人們都有可能走上只說不做的錯誤道路。知行合一是道德與誠信的基礎。只知不行,不如不知。只行不知,如同傻子。只有把知與行完全徹底地融合於生活實際,我們才能在人性自我剖析的道路上走得堅實穩重。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自從明代出了王陽明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中國幾乎都沒有出來一個非常厲害的聖賢人物。那麼王陽明提出的心學主要內容有哪些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按照我們的理解從字面上說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那麼這句話按照個人的理解是對的,但是他王陽明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前面還有三個字叫做致良知。
  • 王陽明:知行合一,遇事不怕事,正好事上練!
    王陽明龍場悟道,是經歷了被宦官劉瑾構陷、重打四十大板後投入詔獄、然後流放龍場這個「瘴藉之地」、經歷了吏目死亡的心靈感悟等人生磨難挫折,在龍場流放之地,每晚睡於石棺之中,感悟面對生死。王陽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學,他的思想其實來源於儒家的亞聖孟子的思想。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源於儒家經典《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書中論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心外無物就是主觀唯心主義嗎?
    王陽明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立德立功立言,全做到了,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開創心學,成為聖人。可以說是明朝第一人毫不為過。後世曾國藩,雖然也立德立功立言,被稱為中興名臣。可是沒有開創哲學流派,比王陽明就差了一大截。尤其是殺戮過多,留下曾剃頭的惡名。
  • 王陽明為什麼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物」到底指什麼
    關於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之前我在《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裡面引用了他與友人遊南鎮問花的小故事。但引用過後,我基本就拋開心學大師的言論只談自己的思想體悟了。由於好幾位網友指出文章《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的膚淺,這篇文章我就專門來談談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希望這次能講深入點。
  • 《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亮相2020上海書展
    人民網上海8月19日電 (記者 曹玲娟)8月18日,「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文化嘉賓,「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酈波教授攜新書《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亮相2020上海書展現場。
  • 「心外無物」:《傳習錄》的人生實踐狀態
    書中記載王陽明的回答是:「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字面上看,王陽明好像非常強詞奪理,說什麼,我們沒看見花樹的時候,就當做這樹不存在嗎,看見了,它不就跑到心裡來了嗎,當然心外無物,這個解釋,後來成為很多批判王陽明是「主觀唯心主義」的確鑿罪狀,其實王陽明很冤枉。
  • 王陽明:如何以有限生命,做無限學問。
    這是陽明心學四句教,作為陽明心學全部經典論述的提煉,是心學一派的核心指導思想,曾經幫助無數的大儒找到求學治學的路徑。今天,讓我們以王陽明和朱熹的個別辯論點為依託,探析陽明心學的「知與行」。 要讀陽明心學,不得不藉助一本心學經典著作《傳習錄》,此書由王陽明的頭號大弟子徐愛所著,作為新儒家學派(陽明心學)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