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陸王心學之說,其中的相似與差別,王陽明傳奇!

2021-01-18 老羊歷史說
陸九淵

王守仁的心學與陸九淵的心學十分相似。王守仁的「良知」就是陸九淵的「本心」的升級版,王守仁的「致良知」就是陸九淵的「明心」的升級版。所不同之處僅在於王守仁採用「心外無理」和「心外無物」的命題強調了「良知」的內在性以及「致良知」只能從內心尋求的特性。從這個角度看,人們把心學稱為陸王心學是有道理的。

陸九淵

王守仁與陸九淵的最大差別在於對格物的態度上。陸九淵在理論上是同意程頤的格物致知的,而只是在實踐的層面惟「明心」是務而已。王守仁則以「格物即格心」的命題完全否認了格物的必要性,結果是拋棄了程朱的「格物」,而把程朱的「致知」升級為唯一的、至高無上的「致良知」。因此,這一點即構成了與陸九淵區別,同時構成了對程朱的反動。至於何為「致良知」,則也就是「格心」而已。至於具體的「致良知」方法,則作為王守仁的妹夫兼學生的徐愛著有《傳習錄》一書,記錄了王守仁與眾多學生的問答言行,也就是惟「致良知」是務的範例而已。無他,「致良知」已經一語以蔽之矣。

陸九淵

還有一個被歸於王守仁的著名命題是「知行合一」,同時被認為是對朱熹的一種反動,因為朱熹說過「知先行後」。但是,如果僅從認識的時間順序論,則有學者已經考證過,朱熹的「知先行後」包括知行同時的情形,也就是說同時意義上的「知行合一」在朱熹哪裡就也得到闡明。不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確實還有更深層的意思,他是針對知善而不行善者說的,即「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答顧東橋書》,《陽明全書》卷二,53頁)。」他如是論述「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傳習錄》上,《陽明全書》卷一,38頁)。」又說:「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如是說來,「知」和「行」還是分開的,不過因他們有密切的關係,故應被視為辯證的整體。

陸九淵

王守仁的上述哲學在內容方面更接近於陸九淵,但其建立的動因卻並非是陸九淵的影響,反倒是對朱熹的「格物」的激烈批判。王守仁出生的時候,朱熹已經去世272年,朱學也早已成為官民兩方的正統思想,因而逐漸呈現出教條化的傾向。因此,王守仁早年也是奉朱學為圭臬的,《傳習錄》(《陽明全書》,84頁)有如是記載:「先生曰: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朱熹號),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夜去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至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途中三年(即王守仁34歲被貶貴州龍場驛時),頗見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無所格者(即史稱『龍場悟道』的內容)。」

王陽明

這段公案說明,朱熹的「格物」不能給人以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導致王守仁和朋友錢子格竹子均一無所得。而且,作為親身經歷,這自然成了王守仁激烈批評朱熹的最有力證據。王守仁對此問題的解決辦法是用「心外無物」作為大前提否定了外物的存在,同時也否定了格物的必要性。承認「心外無物」的大前提,「格物即格心」的推論就是符合邏輯的了。而格心的主要內容又是發明良知,也就是王守仁以「致良知」。然而,「心外無物」這個大前提本身有無問題呢?據《傳習錄》記載,在王守仁生前就遭到過友人的質疑:「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間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中亦和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

先分析王守仁的那位朋友的觀點。在他看來,花樹能在深山中自開自落,則花樹就是與我心無關的心外之物,怎能如王守仁所說的「天下無心外之物」呢?因為這位朋友認為,我現在看到此花已落,必能推測此花此前曾經盛開,而其盛開之時並不在我心中;而如果此時我看見此花正開,則必能推測此花此前必有一時尚未開放,而其尚未開放之時亦並未在我心中。因此,在這位朋友看來,那個不在我心中卻可以推測其存在的「此花」就是心外之物,因而王守仁的「心外無物」的大前提是不成立的。當然這位朋友的推理的依據是經驗的可推測性,就是通過經驗獲得的如下一個大前提:「事物是漸變的」。但因他把這個大前提視為「不言自明」之故,他自己並沒有特別點出來。應該指出,這種經驗可推測性與當今的科學可推測性是完全一致的,科學推測性不過是達到「定量」程度後的經驗可推測性而已。因此,那種認為中國人身上沒有科學基因的說法恐怕確實根源於某種歧視心理。這裡提到的這位生活於500多年前的無名無姓的普通中國人就具有如上所述的堅實的科學理性。

王陽明

再分析王守仁的回答。他用以論證「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的根據是「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作為根據之一的「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提示王守仁所說的在心內的東西是關於「此花」的主觀印象和感受。他其實是偷換了概念,問者要問的是與印象相關的那個「此花」是否在心外,他的回答卻是與那個「此花」相關的印象確實在心內。顯然,從印象在心內,無法推斷出心外無物。因為心內有什麼不能必然地導致心外無什麼。再者,即使認為王守仁的論證成立,同樣作為根據的「你來看此花時」卻提示他的推論只在特定時間段成立,因此是相對的,而只有相對正確性的「心外無物」是不堪作為整個哲學的基石的。

王陽明

至於「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也未能說明「心外無物」。試問「汝心」是怎樣判斷出「此花」與自己「同歸於寂」的?說「汝心」能夠判斷自己歸於「寂」則可,而既然說「心外無物」,「汝心」從何而知「此花」也歸於「寂」?即無從判斷其「存在」,又何從判斷其「寂」呢?總之,由於存在上述邏輯矛盾,王守仁其實未能證明他的「心外無物」命題的正確無誤。然而,不能因此說王守仁不講邏輯,其實正因為他講邏輯,知道「心外無物」是他的整個哲學的基礎,為了自圓其說故,不得不勉力堅持這個「心外無物」。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的「格物致知」非「格物窮理」,常被錯誤解讀
    王陽明,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傳奇的一生實現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成就,能被尊為中國的第二位聖人是實至名歸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很多歷史名人都學習、踐行他的學問。但是,學習陽明心學往往會陷入「唯物」與「唯心」思辯與爭論中,這不奇怪,年輕時的王陽明也困惑過,他按照朱熹的「格物窮理」的要求試圖求理於事物以失敗而告終,直到「龍場悟道」,才明白「心即理」,心外無理,求理於事物是錯的,那麼,陽明心學是「唯心」的嗎?也不是,應該說是「唯良知」、「唯天理」、「唯心體」的,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主觀」的「心」。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王陽明就先從竹子上入手,但對著竹子觀察了一個禮拜,最後一口鮮血嘔出,昏迷不醒。
  • 格物致知把自己累暈,我也是醉了,聖人王陽明也有這麼搞笑的糗事
    大家都知道明朝聖人王陽明一生追尋「格物致知」至理的故事,他經過無數磨難,突破了朱熹理學的桎梏,最後終於龍場悟道,開創了陽明心學,成為中國歷史上兩個半聖人中的一個。那麼他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在追尋至理的過程中又有哪些糗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觀摩。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因為除了《大學》有這段解釋,未有其他經典上有使用過格物致知,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一直到明朝弘治時期的王陽明,才有「為善去惡是格物」和「致良知」的解讀。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原因。世人愚昧無知,以為語言文字上的理解就是真理解。而忽略了真正的理解是沒有語言文字法的事實法的理解才是真理解。
  • 巨嬰論古典版——王陽明不動心學
    南宋陸九淵講: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陽明則講:心外無物。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陸王心學與元認知思維,兩者在方法論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王陽明講「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就是在講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及其秉性,具有頑固性和改變的艱難性。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什麼東西好,就要將其神秘化,一是以此吸引眼球,二是以此自我吹噓。
  • 「格物致知」,就是格除心中的物慾,格除對名利的追求
    這是網友原話:"王陽明之言寓理非理,即其言有道理,但所表道理一樣不清。「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在釋迦學看來,」心外無物」是」諸法空相」,無物=空相?王陽明此言可能也是想表此意,但卻不能。王陽明到底想說的理是什麼?心裡的物、理、事又是什麼?我們的聖人無數,到底未能回答這個類似問題。
  • 日本元帥腰牌寫7字:一生伏首拜陽明,明代大咖王陽明:知行合一
    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說:沒有王陽明心理學,我就無法創立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王陽明是誰?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完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就是王陽明,文武雙全是完人,可王陽明是文武雙絕。陽明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無私慾之蔽,不需外添一分;致,就是發掘人的良知,去掉自己心中不正的東西,就可符合心中本有之正。在《傳習錄》中,王陽明給弟子說過這麼一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也被稱為「四句教」。
  • 《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亮相2020上海書展
    人民網上海8月19日電 (記者 曹玲娟)8月18日,「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文化嘉賓,「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酈波教授攜新書《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亮相2020上海書展現場。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那麼王陽明提出的心學主要內容有哪些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按照我們的理解從字面上說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那麼這句話按照個人的理解是對的,但是他王陽明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前面還有三個字叫做致良知。
  • 通過「格物致知」看透人性,開啟成功人生的起點
    《大學》解讀之四-格物致知書接上回。 『三綱"我們已經解讀完畢。今天開始,與大家共同探討同為《大學》核心的」八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今天要講的「格物致知」,在《大學》原文中並沒有相對應的」傳「來解釋。曾子在對三綱解釋完後,直接跳到了誠意正心。現文本中第六章從「所謂致知在格物者...」一直到「此謂知之至也。」都是朱熹按照自己的理解後期增補的。按照朱熹的解釋,格物致知就是「在即物而窮其理也」。朱熹認為天下萬物都有其自身內在的理,通過對每件事物的仔細探究,也就是「格物」,去發現這個內在的理,掌握原理。
  • 王陽明的「心學」講的什麼,為何如此受人追捧,厲害在什麼地方?
    在心學出現以前,儒家文化將人分為聖賢和平常人,因此讀儒家思想書籍變成了讀聖賢之書,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就變成了讀書與不讀書的差別。儒家思想學強調的是聖賢修為,讀聖賢之書是必經之路,將儒家思想放到了神的高度,而王陽明的心學強調的個人修為,讓聖賢走下神壇,而要修好自身,人人都可成為聖賢。
  • 陸王心學對當代思想的啟迪
    在之前的文章當中,我們曾經滲透過儒家文化,在中國是本土的文化,那麼從儒家文化之中又衍生出來了許多種不同,思想和其思想主張,陸王心學就是其中的一種,陸王心學」是由儒家學者陸九淵、王守仁發展出來的心學的簡稱,或直接稱「心學」;或有專門稱為某哲學家的心學,如王守仁的「陽明心學」。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三年(1490年)十九歲的王陽明在餘姚老家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理學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理的思想。格竹七日無果,還大病一場。至此王陽明對朱熹理學產生疑問。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還有就是他最重要的也是最厲害的方法論即知行合一確立。
  • 王陽明大智慧:做人有良知,才能當明白人,做正確事!
    相信大家對「格物致知」這個詞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經常會看到,說陌生是因為從字面上基本上很難理解到底什麼意思。這還真不能怪我們學識淺薄,因為這本來就是儒學的千古謎團。一南宋朱熹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他發現《大學》裡並沒有對這四個字有解讀。所以怎麼辦呢?
  • 席書:王陽明的生死知己,淺析四品官為何拜未入流的王陽明為師?
    其中就有一位叫做席書的學生,席書王陽明看作是自己的生死知己。雖然王陽明說50歲以後他只關注"致良知",但我們知道很多優秀的人認為王陽明是過去500年來第一位精神大師的關鍵。這就是他推崇的"知行合一"精神。那麼王陽明為何會悟出"知行合一"這種精神呢?這與一個人有很大關係,這個人的名字叫席書。
  • 王陽明:如何以有限生命,做無限學問。
    嚴復曾評價王陽明「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此話將王陽明和他的心學提高到一個巔峰的高度,言外之意是說高明的人才會喜歡王陽明「去繁就簡」的做學問方式。到底王陽明的心學有多偉大,且與大家慢慢說來。
  • 王陽明格竹子:對「彎路」都虔誠的人,才能走上屬於自己的道路
    1489年秋天,王陽明帶著他的老婆諸女士離開南昌回老家浙江餘姚。途徑廣信時,他登岸拜訪了居住於此的大理學家婁諒。王陽明問婁諒:"如何做聖賢?"婁諒自信地說:"聖賢是可以靠後天學習而獲取的。"婁諒一字一字地回答:"格物致知。"婁諒還告訴王陽明,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必須要去格出來。於是王陽明就和一位同樣鑽研朱熹理學的朋友一起"格竹子"——把竹子的道理格出來。怎麼"格"呢?王陽明也不知道,就胡亂說:"盯著它看,道理自會閃現。"
  • 王陽明的傳奇人生,百死千難中得來的陽明心學
    然而,22歲時他卻在京師會試中落榜了,這還不算,三年之後的科舉考試,王陽明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他堅定豪邁地笑笑,回應可謂語出驚人:「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孟夫子曾說,「吾四十不動心」,意為40歲便不會再讓心被外物得失綁架,而王陽明則是在25歲就顯示了如此的氣概。
  •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明明德,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窮理,格物致知
    以這樣一種視角,王陽明以為《大學》裡的哲學真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正表明了君子的「明德」。他說:「大人者,以天下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不僅如此,小人也會因為惻隱、憐憫之心而救入井之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