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如何以有限生命,做無限學問。

2020-11-19 騰訊網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陽明心學四句教,作為陽明心學全部經典論述的提煉,是心學一派的核心指導思想,曾經幫助無數的大儒找到求學治學的路徑。今天,讓我們以王陽明和朱熹的個別辯論點為依託,探析陽明心學的「知與行」。

要讀陽明心學,不得不藉助一本心學經典著作《傳習錄》,此書由王陽明的頭號大弟子徐愛所著,作為新儒家學派(陽明心學)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與其說王陽明是開創新儒學派系,不如說王陽明致力於恢復舊儒學,對先秦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進行深入解讀。

作為傳統的知識分子沒讀過四書五經必然會被世人恥笑,作為心學愛好者不細緻入微地研讀《傳習錄》也難逃為學者的囧地。嚴復曾評價王陽明「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此話將王陽明和他的心學提高到一個巔峰的高度,言外之意是說高明的人才會喜歡王陽明「去繁就簡」的做學問方式。到底王陽明的心學有多偉大,且與大家慢慢說來。

《傳習錄》一定程度上是

四書五經的「明代版本」

以四書五經作比喻咋聽起來有點令人震驚,實則實至名歸。很多人或許會不屑於翻看陽明心學,事實上自王陽明以後,歷代偉大人物無一不是陽明心學的忠實粉絲。

文人相輕自古都有,抬槓的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幼稚行為。《傳習錄》包含王陽明日常生活中對弟子們言傳身教的言論,其中較為真實地還原王陽明傳播心學的簡單歷程,越是平淡無奇的生活談資,往往越能夠深刻地反應主人公內心的主流價值。

全盤接受先秦儒學

否定夾雜肯定朱熹

王陽明之所以創立心學,是雜學百家以後的結果。王陽明先師從釋家,後按照朱熹的方法進行格物致知。與友人相約後院竹園,格竹子七日後大病一場。康復以後的王陽明頓感朱熹格物致知的理學存在很大弊病,進而引發出對明中期以後治學局面的思考。

王陽明覺得世人治學太過混亂,混亂的根源在於朱熹理學將大家帶上一條做學問的錯誤道路。朱熹過分強調外在的事物,將理打亂分散後,分別將其附著萬事萬物上。王陽明認為,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一件事一件物地去窮盡道理,所以朱熹做學問的方法一開始便註定是條不歸路。

恢復「親民」一說,

否定朱熹「新民」之說

王陽明是研究過朱熹理學的,而且研究的非常深入透徹,從《陽明心學》和《傳習錄》中可以看到,王陽明將自己認為朱熹理學注釋不精準之處進行矯正,比如「親民」與「新民」的說法。

大學開篇講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朱熹獨闢蹊徑地注釋說,「親」字是「新」字。因為君子的基本德行是「與民同樂」、「以民為本」,類似最基本的要求完全沒有必要過分強調,此處的「親民」應該是君子升級版的品質——具有創新的精神,即自新之民。整句話由朱熹作解「君子要彰顯自己的品德,要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才能抵達善的巔峰」。可以看出朱熹強調精神的自我革新,沒有主張實踐的理論。

王陽明對此持完全不同的意見。王陽明先是肯定朱熹對「明明德」的解釋沒有失誤,畢竟「明明德」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出發點。對於「親民」解釋為「新民」。王陽明沒有苟同,提出自己的觀點「親民即是親民」。王陽明的論述依據是什麼?實踐。作為君子如果不去實踐「與民同樂」,是不可能體會到民之憂樂。

「知德」、「行德」、「成德」

對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王陽明的系統解釋為「知德」、「行德」、「成德」。

知德,明白初心。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切做學問的初衷必然是服務於德,內心先有德,才能明白自己做事的方向。所以,知德是一個初心,也是貫穿始終不變的主線。

行德,注重實踐。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人們的通病是知道,但是做不到。知道與做到之間往往間隔十萬八千裡之遙。由此,王陽明認為如果學問只是停留在「知」和「想」的層面,道理懂得越多,越是一種負擔,逐漸地會演變成坐而論道、泛泛空談的地步。

成德,有所收穫。止於至善是做學問的終極目標。大學沒有具體解釋何謂「善」,只是用一個「至」作為形容詞修飾,對學問的最終歸宿進行模糊概括,此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告訴人們「善」無疆界,此生為終。

由「大學之道」引出王朱之間的精彩論述,辯論的落腳點無非是「知與行」。王陽明雖看不慣朱熹過於強調「知」的重要性,忽視「行」的不可分割性,但王陽明又是肯定朱熹相關註解的。

王陽明的心學之所以震鑠古今,關鍵是他回答出一個千古難題,即「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學問」。陽明心學的答案是「知行合一」,用心窮盡一物之理,則萬物萬理皆通。

本文文字及配圖轉載自「陽明讀書」。

相關焦點

  • 馬雲有限生命的無限遊戲
    礪石導言:對於馬雲來說,創業就是他有限生命的一場無限遊戲,沒有終點,沒有邊界。他從沒有給自己與阿里巴巴畫地為牢,把阿里巴巴定義成一家普通的商業公司或者定義為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而是把阿里巴巴視為一家創造未來的公司,視為一場隨環境變化而不斷延續的無限遊戲。
  • 王陽明如何應對毀謗?培養自己的戰略定力!
    康震    王陽明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但也是毀謗纏身。他是如何應對毀謗的呢?    成就離不開優良家風    康震說,王陽明在餘姚和紹興講學時,規模很大,門人來自五湖四海。由於人特別多,很多房子住滿了,晚上睡覺都成了問題,弟子們只好輪流睡。明朝嘉靖年間,陽明祠、陽明書院遍布南中國。「為什麼王陽明這麼受歡迎?因為他的學問是要解決世道人心的。他的課堂經常在野外,在山間,是實踐課堂,經常有數百名學生圍坐在他的旁邊,大家坐而論道。」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智慧不夠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 王陽明:天下最難的學問,抵不過一個「藏」字,進可發達退可保身
    人到中年,做人,要有一點城府,要學會掩藏幾分自己長處、優點的大智慧,不做「槍打出頭鳥」的蠢事,低調做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釋義:別人有短處,要少議論,掩藏幾分,這是用質樸淳厚來造就寬宏的氣量。
  • 《悲劇的誕生》:有限的生命,無限的價值
    這種悲劇哲學一方面深刻地洞察了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卻無限地肯定和熱愛有限的生命,而不是厭惡和否定生命。儘管尼採後來拋棄了《悲劇的誕生》中的很多思想前提,尤其是叔本華的形上學和華格納的浪漫主義藝術哲學,但他的悲劇哲學卻貫穿其哲學思考的一生。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
    王陽明正是通過自身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樂的心境,才使得他能在毒瘴之地生存下來,並且他修身治學,德業兼進,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活在當下才能快樂王陽明曾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 王陽明:「人生不可貪多,一切自有定數」,強求來的也守不住
    內心裡,我們一直知道怎麼做是正確的,但欲望、惰性、意氣往往導致我們沒有那樣做。知行合一,就是在「事上練」,時常自省自誡自勵,堅持多做對的,少做錯的,儘可能地完善自我生命。「一切有定數」其實不難理解,世間萬物無不遵循「道」在運行著,無論是食物鏈也好,生態平衡也罷,不管如何「變」,都離不開「不變」的共同大環境,這個就是「一切有定數」的依據。人自從一生下來,就開始了人生之路的修行。
  • 品讀王陽明的五條做人法則:如何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大到一生,小到一件瑣事,都先安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做,如何去做,做什麼才是適合的,從哪裡開始去做?做人第二條:心靈法則。立志的志,本義為志向,也就是心之所向,這就是王陽明心學關於做人的心靈法則。討論愛情是什麼,如何讓愛情天長地久是毫無意義的,重要的是你要真正的開始一段戀愛,愛情只存在於愛戀的過程裡。討論怎樣找到一個好工作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工作只存在於你喜歡的事情中,你需要的不是一份好的工作,而是一份可以讓你一輩子做不完的事情,你要從你喜歡的事情入口,走上屬於你自己廣闊的道路。
  • 王陽明:一個人情緒不好,是差點智慧的表現(寫到你心坎的智慧)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 如果孩子做了各種努力,成績還是沒長進,請了解下王陽明的學習觀
    王陽明得道後,不僅被明朝廷召入京,接連升官,還開辦學院布道講學,直到他生命結束,都在傳授道業,弟子眾多,所以「陽明心學」對中國乃至日本、朝鮮,韓國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郭沫若曾說:「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 王陽明:把別人對你的誹謗,當作修行
    遇到這種情況,生氣是正常的狀態,但是如何能解決生氣的問題,讓自己的生氣適度,不會對人生產生壞的影響,這是一門學問。王陽明的學生問王陽明:「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王陽明的學生說的這個事情發生在孔子身上,在魯國。
  • 有限的快樂與無限的快樂
    有限的快樂與無限的快樂 2020-12-23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在臨終終極,在向世人表達什麼?
    引言:公元1528年,已經病入膏肓的王陽明,從廣州出發,幾經輾轉到達江西南安附近的青龍鋪。在南安任職的弟子周積前來探望,見王陽明病危趕緊找大夫搶救,但遺憾的是沒能挽救王陽明的生命。王陽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左右去世,臨終之際王陽明留給周積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許多人都覺得,這是王陽明說自己修心功夫已經到了高級境界,沒什麼可說的了。
  • 電影《星運裡的錯》:有限的生命,無限的愛,和獨一無二的你!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後幾年,你會做些什麼呢?小沐想說我可能先會沉浸於悲傷之中,接著拿出所有積蓄去旅遊,邊走邊生活!今天小沐帶來的是一部悽美的愛情電影是星運裡的錯》,關於身患重病,生命不由自己控制的一對男女,相互陪伴,相互幫助,暗示情愫,重新燃起對生命的追求,在影片的結局裡即使最後有一方離去,仍舊留下一場轟轟烈烈,不顧一切的美好回憶,不僅感動更難以忘懷!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所有的善惡煩惱都來自內心發出的意念,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
  • 王陽明:老實人鬥不過小人?學會上中下三策,輕鬆笑到最後
    當皇帝都要被佞臣蒙蔽,做學問也要被小人戳脊梁骨,人活一世,誰能不遇上幾個小人呢?達到「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絕頂」的賢者王陽明,世世代代的名臣,心學大家,都很少遇到糟心的人,那他是如何做到的?事實上,他年輕時也曾耿直剛硬,遇事不擇手段,不擇手段,甚至還因直言不諱而得罪了有權勢的宦官劉瑾,以致貶官仍被追,九死一生。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引言:公元1528年,已經病入膏肓的王陽明,從廣州出發,幾經輾轉到達江西南安附近的青龍鋪。在南安任職的弟子周積前來探望,見王陽明病危趕緊找大夫搶救,但遺憾的是沒能挽救王陽明的生命。王陽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左右去世,臨終之際王陽明留給周積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名句解析: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三句名言!
    王陽明多次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終認為聖人是遙不可及的,所以他說的「我看滿街都是聖人」,是在譏笑王陽明。王陽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於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解析: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陽明的最後一句話——「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表明你心中有著無限的包容、友愛和善意;而這樣的人,誰不願親近?誰不會愛戴?
  • 王陽明大智慧:做人有良知,才能當明白人,做正確事!
    其二是「空偽無實著」,王陽明之所以能用兵,是因為他能夠格「兵法」之理,換言之是專業修行過兵法。而其他儒生未等格完兵法之理,便急急忙忙跑去格書法之理,繪畫之理,養生之理……,如此一來想窮盡萬事萬物之理,豈不是自己騙自己,豈不是在開玩笑嗎?再者說,即便一個人悟性夠高,活的夠長,真的格盡了萬物之理,學問便已經做到頭了,然後呢?他有空去踐行,去論證嗎?忙乎了一輩子,到頭來一場空。
  • 王陽明名言十句,每讀一遍,醍醐灌頂!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28歲考中進士,一生仕途坎坷,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明隆慶元年(1567),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十二年(1584),從祀孔廟。1、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一節,至當歸一,更無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