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陽明心學四句教,作為陽明心學全部經典論述的提煉,是心學一派的核心指導思想,曾經幫助無數的大儒找到求學治學的路徑。今天,讓我們以王陽明和朱熹的個別辯論點為依託,探析陽明心學的「知與行」。
要讀陽明心學,不得不藉助一本心學經典著作《傳習錄》,此書由王陽明的頭號大弟子徐愛所著,作為新儒家學派(陽明心學)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與其說王陽明是開創新儒學派系,不如說王陽明致力於恢復舊儒學,對先秦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進行深入解讀。
作為傳統的知識分子沒讀過四書五經必然會被世人恥笑,作為心學愛好者不細緻入微地研讀《傳習錄》也難逃為學者的囧地。嚴復曾評價王陽明「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此話將王陽明和他的心學提高到一個巔峰的高度,言外之意是說高明的人才會喜歡王陽明「去繁就簡」的做學問方式。到底王陽明的心學有多偉大,且與大家慢慢說來。
《傳習錄》一定程度上是
四書五經的「明代版本」
以四書五經作比喻咋聽起來有點令人震驚,實則實至名歸。很多人或許會不屑於翻看陽明心學,事實上自王陽明以後,歷代偉大人物無一不是陽明心學的忠實粉絲。
文人相輕自古都有,抬槓的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幼稚行為。《傳習錄》包含王陽明日常生活中對弟子們言傳身教的言論,其中較為真實地還原王陽明傳播心學的簡單歷程,越是平淡無奇的生活談資,往往越能夠深刻地反應主人公內心的主流價值。
全盤接受先秦儒學
否定夾雜肯定朱熹
王陽明之所以創立心學,是雜學百家以後的結果。王陽明先師從釋家,後按照朱熹的方法進行格物致知。與友人相約後院竹園,格竹子七日後大病一場。康復以後的王陽明頓感朱熹格物致知的理學存在很大弊病,進而引發出對明中期以後治學局面的思考。
王陽明覺得世人治學太過混亂,混亂的根源在於朱熹理學將大家帶上一條做學問的錯誤道路。朱熹過分強調外在的事物,將理打亂分散後,分別將其附著萬事萬物上。王陽明認為,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一件事一件物地去窮盡道理,所以朱熹做學問的方法一開始便註定是條不歸路。
恢復「親民」一說,
否定朱熹「新民」之說
王陽明是研究過朱熹理學的,而且研究的非常深入透徹,從《陽明心學》和《傳習錄》中可以看到,王陽明將自己認為朱熹理學注釋不精準之處進行矯正,比如「親民」與「新民」的說法。
大學開篇講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朱熹獨闢蹊徑地注釋說,「親」字是「新」字。因為君子的基本德行是「與民同樂」、「以民為本」,類似最基本的要求完全沒有必要過分強調,此處的「親民」應該是君子升級版的品質——具有創新的精神,即自新之民。整句話由朱熹作解「君子要彰顯自己的品德,要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才能抵達善的巔峰」。可以看出朱熹強調精神的自我革新,沒有主張實踐的理論。
王陽明對此持完全不同的意見。王陽明先是肯定朱熹對「明明德」的解釋沒有失誤,畢竟「明明德」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出發點。對於「親民」解釋為「新民」。王陽明沒有苟同,提出自己的觀點「親民即是親民」。王陽明的論述依據是什麼?實踐。作為君子如果不去實踐「與民同樂」,是不可能體會到民之憂樂。
「知德」、「行德」、「成德」
對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王陽明的系統解釋為「知德」、「行德」、「成德」。
知德,明白初心。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切做學問的初衷必然是服務於德,內心先有德,才能明白自己做事的方向。所以,知德是一個初心,也是貫穿始終不變的主線。
行德,注重實踐。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人們的通病是知道,但是做不到。知道與做到之間往往間隔十萬八千裡之遙。由此,王陽明認為如果學問只是停留在「知」和「想」的層面,道理懂得越多,越是一種負擔,逐漸地會演變成坐而論道、泛泛空談的地步。
成德,有所收穫。止於至善是做學問的終極目標。大學沒有具體解釋何謂「善」,只是用一個「至」作為形容詞修飾,對學問的最終歸宿進行模糊概括,此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告訴人們「善」無疆界,此生為終。
由「大學之道」引出王朱之間的精彩論述,辯論的落腳點無非是「知與行」。王陽明雖看不慣朱熹過於強調「知」的重要性,忽視「行」的不可分割性,但王陽明又是肯定朱熹相關註解的。
王陽明的心學之所以震鑠古今,關鍵是他回答出一個千古難題,即「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學問」。陽明心學的答案是「知行合一」,用心窮盡一物之理,則萬物萬理皆通。
本文文字及配圖轉載自「陽明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