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 |
王陽明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但也是毀謗纏身。他是如何應對毀謗的呢?昨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康震在參加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中天閣論壇專場講座時說,王陽明的方法是以「無辯止謗」,培養自己的戰略定力。「不到別人身上找自己的答案,而是到自己的心裡尋找答案。這就是陽明心學的功夫。」他說。
在自己心裡找答案
康震說,王陽明因仗義執言而被發配龍場,可謂九死一生,他的良知學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1519年,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只手挽救了朝廷,立下不世奇功。按理應該加官進爵。可是,在此後的人生歲月裡,王陽明至少遭受了兩次大規模的毀謗,其中一次直接導致他的「新建伯」爵位被削。
「王陽明積極練兵時,有人誣衊他謀反。面對毀謗,王陽明找到了解脫的方式,他認為每個人的認知有先後,學業有專攻,水平有高下。你憑什麼要求別人理解你呢?」康震說,王陽明的方法是,他不到別人身上找自己的答案,而是到自己的心裡尋找答案。既然改變不了環境,就改善內心。
人生需要戰略定力
「遇到痛苦,不能採取逃避主義,要積極保持自我本性和勇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不能隨你起舞,而是隨自己起舞。」康震說,王陽明心學講究修心,他啟示我們做事要有戰略眼光和戰略定力。他的戰略定力,不僅體現在打仗上,也體現在做人上。
「稍有風吹草動,你就草動風吹。很多事情做不成就是因為沒有戰略定力。你要做好自己,然後等待、觀察。」康震還引用鄭板橋的詩句「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斷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來強調一個人要有戰略定力。「無論在什麼情況下,要把自己的硬功夫練好,才能做到『我自巋然不動』。」康震說,我們時常搖擺,經常改變主意。上午一個看法,下午一個看法,核心問題是心中的信仰不夠堅定,沒有一根準繩。
成就離不開優良家風
康震說,王陽明在餘姚和紹興講學時,規模很大,門人來自五湖四海。由於人特別多,很多房子住滿了,晚上睡覺都成了問題,弟子們只好輪流睡。明朝嘉靖年間,陽明祠、陽明書院遍布南中國。「為什麼王陽明這麼受歡迎?因為他的學問是要解決世道人心的。他的課堂經常在野外,在山間,是實踐課堂,經常有數百名學生圍坐在他的旁邊,大家坐而論道。」
「王陽明文武雙絕,以文人帶兵而成為常勝將軍,這是有家族傳統的,是與優良家風分不開的。」康震說,王陽明的祖父王倫以教書為業,喜歡讀史,又愛好詩詞、古琴,王陽明從小在旁聽他讀書,默記了很多。王陽明的父親是明成化年間狀元,不僅是學問家,還修史。王陽明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是與父親的言傳身教和祖父對他的耳濡目染分不開的。
「王陽明從小就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如果一直聽他爸的話,他也不可能超越父親。」康震說,一個人要做大丈夫,就要敢於衝破舊的傳統。
「人才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不是書齋裡圈養的。」康震說,王陽明小時候就對文武兩方面都有濃厚的興趣,但為什麼後來選擇了哲學而沒有選擇文學呢?因為他知道,哪怕他再怎麼努力,寫文章寫不過韓柳,寫詩超不過李杜。「一個人可以愛好廣泛,但要有一個主攻方向,要學會聚焦。」康震說,王陽明年輕時曾痴迷求仙,很執著,新婚之夜遇到一位道士竟然聊了一個通宵。但後來他還是選擇了儒家,因為他始終是一位自覺的思考者、主動的選擇者。
康震說,1529年王陽明去世,臨終遺言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在短短57年間,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一切,這是一個思想家的魅力所在。
是心學的力量,還是人格的壯美,才能讓一個人的胸懷坦蕩若此?陽明先生曾經說:「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康震說,王陽明一生都在踐行知行合一,作為陽明故裡人,要重溫先生那些用生命書寫的篇章,用心閱讀王陽明,喚醒自己那顆光明之心,去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記者 薛智誼 文
餘姚市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