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孩子的學習成績是每位父母的一大心事,畢竟學習成績,和高考直接掛鈎,而高考成績又直接決定了孩子能進哪一類的大學,影響孩子的未來。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孩子齊齊努力,即便孩子走出校門,很多又回到家中伏案苦讀,而且家長在旁努力輔導,或者走進各類大大小小的輔導班充電補短,都想著能讓孩子突飛猛進,成績名列前茅。
但令人不如意的是,有很多孩子即便早起晚睡,用心苦讀,父母也使勁渾身解數努力輔導,還花錢報各種輔導班,但是孩子的知識成績仍然沒有長進,真是讓人揪心。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和父母不妨了解一下明朝大儒,被譽為千古完人的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學習觀。
王陽明,別名王雲、王守仁、陽明先生、王文成公,他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他5歲時就能背誦爺爺讀的文章,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被鄉親們稱為神童。而且少年時他非常喜歡下棋,但他的父親王華擔心他為此耽誤功課,屢次勸說不改,一氣之下,父親王華就把象棋投落河中。
少年王陽明心受震動,頓時感悟,隨即寫下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裡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從詩詞可見,王陽明不僅文採好,而且志向高遠,把自己和臥龍孔明相比。王陽明少年時非常好學,而且不只限於四書五經,還很喜歡其他書籍,對《孫子兵法》《六韜》《三略》研究的也很是透徹,這對他後來南徵北戰,立下不朽戰功幫助很大。
21歲時,王陽明第一次去杭州參加浙江省的鄉試,就得了舉人,這可不容易,想想範進到了54歲才中舉,結果給樂瘋了。範進還是好的,有些書生努力一輩子,到死都沒能考個秀才、舉人啥的,而王陽明21歲就考中了。
不僅如此,王陽明28歲再次參加禮部會試,成績名列前茅;後參加殿試,被賜予二甲進士出身第七名,直接被安排到明朝首都北京工部實習。古代科舉考試,要考個進士,可比現在的高考競爭大多了,整個明朝一共開科89次,出了24595個進士,平均每次276名而已。
王陽明做官後,不久因仗義執言,得罪大宦官劉瑾,被謫貶至貴州龍場,後在龍場悟道,創立「陽明心學」。他謫居龍場三年成就了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學說,並萌發「致良知」思想。
王陽明得道後,不僅被明朝廷召入京,接連升官,還開辦學院布道講學,直到他生命結束,都在傳授道業,弟子眾多,所以「陽明心學」對中國乃至日本、朝鮮,韓國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
郭沫若曾說:「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關於教育,王陽明不止一次的給弟子解惑過。其中傳習錄中就記錄了一段王陽明啟發弟子如何學習,成績有長進的例子。
弟子陸澄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後,方始能啼,既而後能笑,又既而後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後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聖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後儒不明格物之說,見聖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於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簡單翻譯一下,王陽明的弟子陸澄問:「學習成績不好、知識沒有長進怎麼辦?」
王陽明回答他:做學問需要有一個根基,然後從根基上下功夫,循序漸進。道家學說曾用嬰兒作比喻,說的精闢。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只是一團氣,什麼知識都沒有。出生後,才能啼哭,之後再能笑,再之後認識父母兄弟,既而可以站立、行走、背、拿,最後世上的事情無所不能了。
因為嬰兒的精氣日益充足,筋骨也越來越有力氣,頭腦越來越聰明,而嬰兒並不是出生就具有這些能力。所以需要個根基,慢慢來。即便是聖人立足於天地之間,育萬物,也是從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慢慢培養起來的。
後代的儒生們,不懂得格物的道理,只覺得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便妄想一下子就把學問學完,哪有這等道理。
王陽明又說:立下志向,用功學習和種樹一樣,樹苗開始發芽時沒有樹幹,長出樹幹時又沒有樹枝,長了樹枝後才長樹葉,長了葉子後再開花結果。剛開始種樹時,只想著培土灌溉,不要想著樹枝、樹葉、開花結果,空想這些有什麼好處呢?只要盡心培土灌溉,怎怕它沒有枝、葉、花、果?
王陽明說的多好,一下子說到了學習不長進的點子上,我們學習很多情況下目的性太強,哪裡不會就補哪裡,各種惡補,但是沒有找到根源。
比如學數學,基本的加減乘除學的不通透,那後面數列、微積分自然不會;學語文讀書不夠多,自然寫作文就困難;學英語音標、語法沒打好基礎,到後期自然成績上不去,模擬考試多練幾遍效果也是不明顯。
所以,就如王陽明所說,我們要想學習好,必須有個正確的學習觀,打好基礎,循序漸進,不能想著一嘴吃個胖子。就如郭沫若所說,王陽明在教育方面,是有獨到見解的,關於這一點,在《傳習錄》中,還有多處關於學習、教育方面的方法值得學習研究。
其實「陽明心學」不止在教育這方面有經世致用之功,在管理、軍事、做人、做事、經商求職方面也同樣適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當代日本著名陽明學家岡田武彥曾說:「陽明學最有東方文化的特點,它簡易樸實,不僅便於學習掌握,而且易於實踐執行。在人類這個大家庭裡,不分種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實踐陽明的良知之學。」
也就是說,「陽明心學」適合各類人群,不分老幼,不分種族。如今王陽明雖然已經遠去,但他創建的「陽明心學」卻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近代的曾國藩、梁啓超、蔡元培、章太炎等名人志士,都很推崇他;日本明治時代的「軍神」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個字:「一生低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即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已經深入眾人之心,並且當代的名人、大家也在他的思想指導下,創造了不菲的成績。如今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行各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
王陽明心學高揚的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初心,灑脫的胸懷,從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意義,讓疲憊脆弱的內心重新獲得強大的力量,在浮躁的氛圍中獲得內心的寧靜,是修身養性的良好的指導思想。
而在了解王陽明的一生,了解他的哲學智慧方面,莫過於讀他的傳記,下方橫條這兩套書,不僅全方面的描寫了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一生,而且還有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的傳習錄,對知行合一、致良知給予了細緻的講解,使讀者更容易吸收理解陽明心學的哲學智慧。現在做活動78元,不到一頓飯錢,有意的朋友,請點擊下方橫條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