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做了各種努力,成績還是沒長進,請了解下王陽明的學習觀

2020-12-22 歷史的顏色

如今孩子的學習成績是每位父母的一大心事,畢竟學習成績,和高考直接掛鈎,而高考成績又直接決定了孩子能進哪一類的大學,影響孩子的未來。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孩子齊齊努力,即便孩子走出校門,很多又回到家中伏案苦讀,而且家長在旁努力輔導,或者走進各類大大小小的輔導班充電補短,都想著能讓孩子突飛猛進,成績名列前茅。

但令人不如意的是,有很多孩子即便早起晚睡,用心苦讀,父母也使勁渾身解數努力輔導,還花錢報各種輔導班,但是孩子的知識成績仍然沒有長進,真是讓人揪心。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和父母不妨了解一下明朝大儒,被譽為千古完人的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學習觀。

王陽明,別名王雲、王守仁、陽明先生、王文成公,他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他5歲時就能背誦爺爺讀的文章,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被鄉親們稱為神童。而且少年時他非常喜歡下棋,但他的父親王華擔心他為此耽誤功課,屢次勸說不改,一氣之下,父親王華就把象棋投落河中。

少年王陽明心受震動,頓時感悟,隨即寫下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裡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從詩詞可見,王陽明不僅文採好,而且志向高遠,把自己和臥龍孔明相比。王陽明少年時非常好學,而且不只限於四書五經,還很喜歡其他書籍,對《孫子兵法》《六韜》《三略》研究的也很是透徹,這對他後來南徵北戰,立下不朽戰功幫助很大。

21歲時,王陽明第一次去杭州參加浙江省的鄉試,就得了舉人,這可不容易,想想範進到了54歲才中舉,結果給樂瘋了。範進還是好的,有些書生努力一輩子,到死都沒能考個秀才、舉人啥的,而王陽明21歲就考中了。

不僅如此,王陽明28歲再次參加禮部會試,成績名列前茅;後參加殿試,被賜予二甲進士出身第七名,直接被安排到明朝首都北京工部實習。古代科舉考試,要考個進士,可比現在的高考競爭大多了,整個明朝一共開科89次,出了24595個進士,平均每次276名而已。

王陽明做官後,不久因仗義執言,得罪大宦官劉瑾,被謫貶至貴州龍場,後在龍場悟道,創立「陽明心學」。他謫居龍場三年成就了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學說,並萌發「致良知」思想。

王陽明得道後,不僅被明朝廷召入京,接連升官,還開辦學院布道講學,直到他生命結束,都在傳授道業,弟子眾多,所以「陽明心學」對中國乃至日本、朝鮮,韓國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

郭沫若曾說:「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關於教育,王陽明不止一次的給弟子解惑過。其中傳習錄中就記錄了一段王陽明啟發弟子如何學習,成績有長進的例子。

弟子陸澄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後,方始能啼,既而後能笑,又既而後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後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聖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後儒不明格物之說,見聖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於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簡單翻譯一下,王陽明的弟子陸澄問:「學習成績不好、知識沒有長進怎麼辦?」

王陽明回答他:做學問需要有一個根基,然後從根基上下功夫,循序漸進。道家學說曾用嬰兒作比喻,說的精闢。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只是一團氣,什麼知識都沒有。出生後,才能啼哭,之後再能笑,再之後認識父母兄弟,既而可以站立、行走、背、拿,最後世上的事情無所不能了。

因為嬰兒的精氣日益充足,筋骨也越來越有力氣,頭腦越來越聰明,而嬰兒並不是出生就具有這些能力。所以需要個根基,慢慢來。即便是聖人立足於天地之間,育萬物,也是從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慢慢培養起來的。

後代的儒生們,不懂得格物的道理,只覺得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便妄想一下子就把學問學完,哪有這等道理。

王陽明又說:立下志向,用功學習和種樹一樣,樹苗開始發芽時沒有樹幹,長出樹幹時又沒有樹枝,長了樹枝後才長樹葉,長了葉子後再開花結果。剛開始種樹時,只想著培土灌溉,不要想著樹枝、樹葉、開花結果,空想這些有什麼好處呢?只要盡心培土灌溉,怎怕它沒有枝、葉、花、果?

王陽明說的多好,一下子說到了學習不長進的點子上,我們學習很多情況下目的性太強,哪裡不會就補哪裡,各種惡補,但是沒有找到根源。

比如學數學,基本的加減乘除學的不通透,那後面數列、微積分自然不會;學語文讀書不夠多,自然寫作文就困難;學英語音標、語法沒打好基礎,到後期自然成績上不去,模擬考試多練幾遍效果也是不明顯。

所以,就如王陽明所說,我們要想學習好,必須有個正確的學習觀,打好基礎,循序漸進,不能想著一嘴吃個胖子。就如郭沫若所說,王陽明在教育方面,是有獨到見解的,關於這一點,在《傳習錄》中,還有多處關於學習、教育方面的方法值得學習研究。

其實「陽明心學」不止在教育這方面有經世致用之功,在管理、軍事、做人、做事、經商求職方面也同樣適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當代日本著名陽明學家岡田武彥曾說:「陽明學最有東方文化的特點,它簡易樸實,不僅便於學習掌握,而且易於實踐執行。在人類這個大家庭裡,不分種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實踐陽明的良知之學。」

東鄉平八郎

也就是說,「陽明心學」適合各類人群,不分老幼,不分種族。如今王陽明雖然已經遠去,但他創建的「陽明心學」卻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近代的曾國藩、梁啓超、蔡元培、章太炎等名人志士,都很推崇他;日本明治時代的「軍神」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個字:「一生低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即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已經深入眾人之心,並且當代的名人、大家也在他的思想指導下,創造了不菲的成績。如今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行各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

王陽明心學高揚的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初心,灑脫的胸懷,從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意義,讓疲憊脆弱的內心重新獲得強大的力量,在浮躁的氛圍中獲得內心的寧靜,是修身養性的良好的指導思想。

而在了解王陽明的一生,了解他的哲學智慧方面,莫過於讀他的傳記,下方橫條這兩套書,不僅全方面的描寫了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一生,而且還有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的傳習錄,對知行合一、致良知給予了細緻的講解,使讀者更容易吸收理解陽明心學的哲學智慧。現在做活動78元,不到一頓飯錢,有意的朋友,請點擊下方橫條購買。

相關焦點

  • 阿嬌閨蜜反擊賴弘國,「醫界王陽明」花心?王陽明本人真「浪子」
    尤其是文章的那句:「謝謝你給我的一切,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是會跟你求婚,和你結婚」真是讓人感動!不過通篇讀下來,裡面透露的大概意思就是阿嬌不愛自己了,自己努力挽回,但沒辦法。不過沒有在父親公司做下去,後來去了舅舅的航務公司工作,成為一名職員,整天為業績奔波。那段時間,讓王陽明有了很深的人生閱歷。真正進入到演藝圈,是在2011年,在蕭亞軒的介紹下,籤約在同一家經紀公司,成為了師姐弟。
  •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一部:聖賢的成長之路
    《知行合一王陽明》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再次來到老齊的讀書圈,從去年開始,很多朋友都想讓老齊給讀讀王陽明,覺得知行合一這種哲學很強大,王陽明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接近聖賢的一個人,他的思想更是影響深遠,甚至很多外國人,都是他的思想傳人。那麼今天我們就找來一套書,度陰山先生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來好好的了解一下王陽明的思想格局,感受一下聖賢的智慧。
  • 孩子,請不要假裝努力,成績不會陪你演戲!
    那麼,在期末考提前的情況下,孩子要如何做呢?不妨來看看這篇文章! 有這樣一句話,孩子,我希望你能靜下心來讀幾遍: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二部:承載王陽明一生所學的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繼續做客老齊的讀書圈,之前我們講了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一部,也就是介紹他的生平故事,那一部書更多是敘述,講述他如何從一個不靠譜的青年,變成一代哲學大師,立下豐功偉業的,一直寫到了他從廣西平叛回來,病死在船上。那本書對於他的思想介紹並不多,而今天我們要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作者同樣是度陰山,這部書就主要介紹王陽明的哲學了。
  • 孩子請別假裝努力,結局不會陪你演戲!
    看到這,大家應該都已經發現了問題所在,看起來,這個小姑娘確實很勤奮、很努力,但事實上,由於方法得不得當,她的行為,就是一種「假努力」。鄭州外國語中學的董遠老師做班主任時,曾在班裡60多個孩子中做過一個小調查,她專門抽出一天時間,讓孩子們在當天同樣的作業量的情況下,記錄每個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
  • 王陽明:真正有本事的人,落魄時這樣做,沒錢沒勢,照樣出人頭地
    其實,王陽明沒取得成功時,很像現實生活中每個還沒成功的人。但最大的區別就是現在很多人認為自己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自己沒有一個好的家庭和一個好的出身,但卻從來不從自身找原因。大多數男人之所以貧窮和失敗,問題都是源於自身,是自身不夠努力或者努力的方向和方法不對。
  • 上得了刀山,下得了文海,傳奇風趣,帶你讀懂不一樣的王陽明
    在我們的認知裡,王陽明不過就是一個開創心學的儒家大宗而已。但事實上,王陽明還有另一個鮮為人知的特殊技能,那就是帶兵遣將上戰場。王陽明不僅是一個宗師級的思想巨匠,心學的集大成者,還是一名能夠將兵法玩弄於股掌之中的軍事奇才。
  • 孩子一天趕3個補習班,成績還是提不上去,父母該反思以下問題了
    尤其是各種考試之後,就說不想上學了,因為他成績老墊底。閨蜜很發愁,孩子學習這麼努力,考試成績還這麼打擊人,孩子都開始說自己「笨」了。而且,還說總擔心同學們嘲笑他。我閨蜜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看著兒子學習吃力,每天趕場子似的去參加各種補習班,她也心疼得不行。有時候,她真想放棄,接受自己的孩子真的很平庸算了。可是大環境影響下,她還是想再逼孩子一把,再試一試。
  • 王陽明:立志高遠做聖賢,萬古雲霄一陽明
    王陽明一生的重要節點王陽明的一生是傳奇瑰麗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詩來概括,第一首:「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自成人後,王陽明就一直處在這樣的處境中,遍地荊棘,到處陷阱,他從中殺出一條路來,而且還是無往不勝。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智慧不夠
    王陽明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已經過去的事,和那些還沒到來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一個人要想獲得快樂,就得有活在當下的智慧。曾經有人向馬祖禪師請教如何修行,馬祖禪師答:飢來吃飯,困來眠。這個人就很奇怪,說,其他人也是這樣做的啊,難道他們和你一樣用功?
  • 《黃昏的清兵衛》關於清兵衛的學習觀
    不多說,這次主要說說清兵衛的學習觀,這大概也是日本人對學習的思考。清兵衛沒有長篇大論,沒有把價值觀加到孩子身上,而是說,學習能使你懂得思考,至於思考之後會怎樣,取決於當時的環境。萱野:爸爸,我學好裁縫後,將來可制和服或浴衣,但讀書又有何用呢?清兵衛:唔,也許讀書不像學裁縫那麼有用。聽好了,萱野,讀書使你有思考的能力,使你懂得思考,不論世道如何轉變,只要能思考,就能生存下去,這個道理放諸男女皆準。
  • 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
    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01、不要在意得失王陽明曾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02、不要在意別人的閒話王陽明的心學和程朱理學相違背,於是那時候,都說王陽明的閒話,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王陽明就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
  • 王陽明科考前夜,突現兩怪人,大聲說5字預言,27年後果然應驗
    王陽明出生於明朝中期, 自幼立下做聖人的目標,但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下,朝廷內憂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內心的良知,時刻催動著他要解救天下蒼生。按當時的規定,鄉試如果考中,就可以去京城參加會試,會試考中就是進士,考中進士就可以錦衣玉食,光宗耀祖了。歷史上,凡是有大人物出生,或者有大事件發生,往往都會出現一些異象,不管是杜撰還是真實的,反正正史野史都是如此,王陽明也不例外。
  • 真相|期中考試沒考好?請鑑別孩子是真會還是假會,真學還是假學?
    尤其是對於成績不理想的同學,有很多同學的家長都想不通一件事兒:我的孩子分明是非常努力,作業每天都要寫到晚上11點多甚至12點以後,做題一問都會,為什麼考的成績還很不理想呢?這就是今天開心數學要為大家闡述的孩子們學習的真相:他到底是真會還是假會,他究竟在真學,還是假學?
  • 王陽明告誡:人生道路如果遇到坎坷,可以多看看這三句話
    王陽明是怎樣取得這樣卓越的成績的呢?是不是有什麼錦囊妙計,看看他留給我們的三句話大家就知道了。人生路上如果不平坦的話,多看看這三句話。錦囊一: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不久後,王陽明的所作所為得到了當地人的喜愛和誇獎,人們紛紛解囊相助,隨從們病好後,也一起開荒種地,生活慢慢好起來。面對坎坷,你是選擇輾轉反側、夜夜難眠還是抬頭望天,學會釋然。王陽明選擇了後者。
  • 王陽明家訓:雖然只有96字,卻值得孩子一生做人做事去學習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趁孩子還小的時候,幫助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是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人生。在他46歲時,王陽明留下了一本著名的家書,就是他寫給長子的《示憲兒》: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弟;學謙恭,循禮義;節飲食,戒遊戲;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鬥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 王陽明生而不凡,但到五歲還不能說話,高僧:名字道破了天機
    而且,大家所熟悉的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也十分崇拜王陽明,在他的經營哲學中,可以看到很多王陽明致良知的思想影子,比如「自利則生,利他則久」,「成功=能力+努力+態度」等。她靜下心來,循著哭聲聽去,好像是兒媳房中傳來。她趕忙叫醒丈夫王倫,二人忙披上衣服,正欲去兒媳房前一看,此時僕人急忙前來報喜。奶奶一聽兒媳已經生產,高興地不得了,鞋子沒穿好就跑到了兒媳房中,抱起孩子仔細端詳一陣,發現自己的孫子竟和夢中的一個模樣。奶奶岑氏趕緊把孩子抱到門口,給丈夫王倫觀看,並把剛才的夢境敘說一番。
  • 媽媽含淚勸告:不要讓孩子努力當學霸,成績中遊的孩子才幸福
    當所有人羨慕你有一個學霸的孩子,父母自然高興不已,可又何曾看到他們的痛苦,而成績中遊的孩子才幸福。 原因一:潛力很大 成績中遊的孩子,他們內在潛力很大,因為不用承受雲端的壓力,所以情緒調節能力比較強,即使面對挫折困難,也不會突然崩潰,反而,會激勵自己要努力學習,激發潛力,上升的空間很大,考試的時候,就會一鳴驚人。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
    王陽明心學自小便非常聰慧,被左鄰右舍稱之為神童,且王陽明心學自小,理想便和其它小孩子不同。另一家的孩子讀書為了更好地考到功名,王陽明心學則是自小志向做聖賢。因此王陽明心學不但飽讀私塾中的詩書,還對《孫子兵法》、《史書》等書籍尤其很感興趣。到明朝晚期,太監亂政,邊疆蠻人肆無忌憚入侵土地,天地老百姓痛苦不堪。
  • 王陽明受朋友勉勵專心讀書:改變人生的師友之道你需要了解一下
    @情感大劈叉王陽明年輕時善感多變,心無定性,最初沉溺於"任俠",後又修習弓馬騎射之術和兵法、沉迷於辭章詩文、執著於道教神仙,最後卻又迷上了佛學。父親王華看在眼裡,心裡著急,雖然經常訓誡,但是王陽明不往心裡去,再加上官身不自由,不在身邊,也管不了這個小祖宗。因為有爺爺王倫寵著,王華也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