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歲的道德傳家,次之是耕讀傳家,次之是詩書傳家,只有三代富貴傳家。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
趁孩子還小的時候,幫助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是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人生。
在他46歲時,王陽明留下了一本著名的家書,就是他寫給長子的《示憲兒》: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弟;學謙恭,循禮義;節飲食,戒遊戲;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鬥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吾教汝,全在是。汝諦聽,勿輕棄!
雖只短短的96個字,卻把從小就要勤讀,循禮義,行心術,做良士的教導講得深入淺出。
這96句話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讓人受益匪淺,是孩子一生做人的根本。
讀好書,做孝順的人;學謙遜,以禮為本
有人曾問王陽明:「讀書卻記不住,如何是好?」
王陽明回答說:「懂了就懂,為什麼一定要記住呢?事實上,理解已經是第二位的了,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心有光明。若只求記憶,不能明白;若只求明白,不能照亮自心的本體。」
孝敬父母是做事情的基礎,也是做人的基本底線。謙遜是傲慢的反面教材。這不是姿態,而是一個人內在道德修養的高度體現。恭敬與禮節,兩者互為補充,我們內在謙遜自然外露。
節飲食,戒遊戲;毋說謊,毋貪利
「節食」在《黃帝內經》中說,這是古人對節食的態度。
王陽明曾經說過:「夫志,氣之長也,人之命也,根之木,源之水也。
雄心壯志是立命之本,所以如果貪圖享樂,貪圖享樂,那你的未來必定一事無成。
撒謊,表面看來是騙人,實際上是自欺。
貪婪眼前的小利,就容易昏頭,被人利用。
人的價值觀念若不正確,就不能正心修持。
毋任情,毋鬥氣;毋責人,但自治
做事情不要任性,放任自己心性的人,很難把心收回來做正事。鬥氣,意氣用事,賭氣是指對他人的看法和態度。人一旦下了賭注,就會慢慢失去理性,做出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
明朝洪應明的《萊根譚》云: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不要為小事埋怨別人,這會培養你的品德。事不宜遲,遇事多自我反省,不要責怪別人。只有善於控制自己,懂得禮儀,懂得識大體,才能取得更大成就。
墨子有云: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帶五湖。」
擁有胸懷,擁有氣量的人,身邊會有許多人,而他們並不是普通人。想像一下,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會散發出什麼樣的氣質,同時也會吸引同樣氣質的人。
因此,朋友多了,道路就好了,成就就在不遠處!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
王陽明的比喻很恰當。人的心就像是果實中的一粒種子,人的行為就像是果實,如果種子不好,果實就會受損;如果種子不好,果實就會未成熟就落下,甚至爛掉。
花蒂(心)若壞了,花永遠不會盛開,也不能叫花;正如人的心是壞的,也不能叫人。
人的一切行為,在內心,都是王陽明家族的信仰和家法,它並不專屬於王陽明家族,正如良知的學問也不專屬於王陽明家族,人人都有良知,只看不做。每個人都可以把做人作為一種家訓和信仰,放在心中。
因此說,人必須有良心且心善,良心人人擁有,人人自強,這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善為本,人是性善的發源地。好人能走得更遠。
「王知行合一陽明大全」這三本書包含了整個陽明心學的理論體系,為您全面解讀陽明心學的陽明心學,理解96個字的家訓真言,幫助大家修身養性。
修身養性,歸根結底就是要讓自己做好一個人,一個成熟的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心性。
王陽明說:「物之所至,吾心之良知也。」
儘管無論事無巨細,都要做修心養性的工作,但只有在事無巨細時,才能多加「修心養性」,致良知,在事無巨細時,才能充分「事無巨細」。
愛買的朋友可以點擊連結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