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的「格物致知」非「格物窮理」,常被錯誤解讀

2021-01-18 般若心法

王陽明,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傳奇的一生實現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成就,能被尊為中國的第二位聖人是實至名歸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很多歷史名人都學習、踐行他的學問。

但是,學習陽明心學往往會陷入「唯物」與「唯心」思辯與爭論中,這不奇怪,年輕時的王陽明也困惑過,他按照朱熹的「格物窮理」的要求試圖求理於事物以失敗而告終,直到「龍場悟道」,才明白「心即理」,心外無理,求理於事物是錯的,那麼,陽明心學是「唯心」的嗎?也不是,應該說是「唯良知」、「唯天理」、「唯心體」的,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主觀」的「心」。這部分先不詳細展開,今天主要想講一下陽明心學中心性涵養的實修方法——格物致知。

實際上從證悟「心即理」到「知行合一」是需要「格物致知」來達成的,因為人是要靠「思維」來指導行動的,但在王陽明看來,這是妄動的心,並不能成事的,必須「養得此心不動」。這與老子的「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的教導是一個意思。這個養心的過程就是「格物致知」,致知就是致良知,那麼「格物」怎樣「格」呢?突際上,「格物」就是「格心」,因為「心外無物」,那為什麼不說「格心」呢?因為「心之體」是不需我們格的,我們也沒那個功能,需要「格」的是「心之體」所成的物給我們帶來的困惑,所以才說「格物致知」,怎樣格呢?格是「至」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有心之本體的覺知,實際上就是「觀心覺念」,這個在記錄王陽明教導的《傳習錄》中多有提到。

「格物致知」是涵養心性的方法,不是做學問、搞科研,那完全是兩個方向,格物致知需要返求諸己,能養得此心不動則成聖人,但是,如果要實修這個方法,要先領悟「心即理」,悟後才能修習。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王陽明就先從竹子上入手,但對著竹子觀察了一個禮拜,最後一口鮮血嘔出,昏迷不醒。
  • 格物致知把自己累暈,我也是醉了,聖人王陽明也有這麼搞笑的糗事
    大家都知道明朝聖人王陽明一生追尋「格物致知」至理的故事,他經過無數磨難,突破了朱熹理學的桎梏,最後終於龍場悟道,開創了陽明心學,成為中國歷史上兩個半聖人中的一個。那麼他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在追尋至理的過程中又有哪些糗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觀摩。
  • 王陽明大智慧:做人有良知,才能當明白人,做正確事!
    相信大家對「格物致知」這個詞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經常會看到,說陌生是因為從字面上基本上很難理解到底什麼意思。這還真不能怪我們學識淺薄,因為這本來就是儒學的千古謎團。一南宋朱熹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他發現《大學》裡並沒有對這四個字有解讀。所以怎麼辦呢?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源於儒家經典《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書中論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解讀丨「心能轉物」的王陽明
    18歲時,王陽明接觸朱熹之學,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 王陽明「從凡至聖」,一生經歷四大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王陽明一生都在強調最重要的就是立志。在王陽明的觀念裡,立志是確立人生意識的方向,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他的人生狀態必定是低迷不振的。更嚴重的問題是,連這個意識都沒有的人,又談什麼成功呢?王陽明在12歲的時候,就問自己的老師,「人生第一等事是什麼?」老師回答:「惟讀書等第耳」。
  • 中華五千年,王陽明憑何成為「兩個半聖人」之一?這4個字是答案
    探求「格物致知」之道追求聖賢之道,王陽明是十分認真的。當時儒學界盛行的還是朱熹的「理學」,講究格物致知,即通過觀察事物,得出理論。為了在竹子身上格出世間大道,他茶飯不思地對著竹子格了整整七天,最後不省人事,口吐鮮血才作罷。
  • 王陽明:如何以有限生命,做無限學問。
    這是陽明心學四句教,作為陽明心學全部經典論述的提煉,是心學一派的核心指導思想,曾經幫助無數的大儒找到求學治學的路徑。今天,讓我們以王陽明和朱熹的個別辯論點為依託,探析陽明心學的「知與行」。 要讀陽明心學,不得不藉助一本心學經典著作《傳習錄》,此書由王陽明的頭號大弟子徐愛所著,作為新儒家學派(陽明心學)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
  • 王陽明的「心學」講了什麼,如此受人追捧,厲害在什麼地方?
    王陽明的心學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受到追捧,從清朝的曾國藩,到日本的稻盛和夫,以及馬雲都是他的追隨者,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有何力量,為何能受到如此多人的熱愛呢?王陽明是心學的開創者,更是明朝唯一一個封侯的文官,在以「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畢生追求的儒家思想中,他獨創「心學」,開闢了另一條文化之道。
  • 通過「格物致知」看透人性,開啟成功人生的起點
    《大學》解讀之四-格物致知書接上回。 『三綱"我們已經解讀完畢。今天開始,與大家共同探討同為《大學》核心的」八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幾篇文章我已經講過,《大學》共十一章節,第一章為「經」,後十章是對「經」進行解讀的「傳」。今天要講的「格物致知」,在《大學》原文中並沒有相對應的」傳「來解釋。曾子在對三綱解釋完後,直接跳到了誠意正心。現文本中第六章從「所謂致知在格物者...」一直到「此謂知之至也。」都是朱熹按照自己的理解後期增補的。按照朱熹的解釋,格物致知就是「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 王陽明的「心學」講的什麼,為何如此受人追捧,厲害在什麼地方?
    王陽明的心學自問世至今,就始終備受追捧,從清代的曾國藩,到日本的稻盛和夫,還有馬雲全是他的追隨者,王陽明的心學究竟有哪些能量,為什麼能備受這般多的人的喜愛呢?王陽明是心學的開創者,也是明代唯一一個封侯的文官,在以「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一輩子追求的儒家文化中,他獨創「心學」,開拓了另一條文化之道。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輕鬆學佛#一起來解讀吧從王陽明的心學內容來看,它的本意應該是指的「良知和言行本是一體」。因此,朱熹提出:天下的萬事萬物都包含著究竟的「理」,一旦通理,就可以了知一切萬物萬事,也就是「格物窮理」。王陽明早期也是通過朱熹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理論去學習參究的,因此就有了著名的「陽明格竹」的故事:王陽明從小讀書立志就要做聖人,所以他按照朱聖人「格物致知」的理論去實踐。他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結果什麼也沒格出來,自己還生了一場大病。這個故事被稱為「亭前格竹」。
  • 五百年前的王陽明,為何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
    王陽明出身浙江餘姚書香世家,王羲之是其先祖,從小以讀書成聖賢為第一等事,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大志向已定,便尋光明大道。如果按尋常之路,王陽明又怎能超凡入聖?怎能完成第一等事業?充其量是個庸常而不庸俗的儒生罷了。王陽明18 歲拜婁諒為師,攻讀程朱理學,學格物窮理之法。朱子認為一草一木都包含至理,王陽明格竹七日,格出一場大病,「聖人可學」的一片光明化為夢幻泡影。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這不禁讓人感到非常疑惑:為啥王陽明在國內不溫不火,卻能夠在日本影響力巨大?在很多國人眼裡,王陽明不過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罷了,只有深入了解他和他的"心學"的人,才知道這位"明朝一哥"可不是浪得虛名的。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構成了王陽明的學術體系。下面筆者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
  • 王陽明:心學既是一門精神藝術,又是一門實用功夫
    有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都從王陽明的心學中獲得啟示,如曾國藩、梁啓超、稻盛和夫等都通過王陽明的心血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王陽明的心學既是一門精神藝術,也是一門實用功夫。不妨一起探索一下王陽明心學的奧秘。一、心靜修福報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不少人都過於浮躁。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三年(1490年)十九歲的王陽明在餘姚老家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理學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理的思想。格竹七日無果,還大病一場。至此王陽明對朱熹理學產生疑問。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還有就是他最重要的也是最厲害的方法論即知行合一確立。
  • 《傳習錄》10句最經典的內容,幫您打開「心學」大門,感悟大智慧
    王陽明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王陽明的一生,核心是八個字:聖人之道,內心自足。陽明成功發展陸九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建立了自己的心學體系。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王守仁又名王陽明,他是誰?他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守仁作為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釋道,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他的王陽明心學思想就非常適合現在的社會,那麼王陽明心學的思想核心是啥呢?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快速告訴你們吧!
  • 論陽明格竹,知行合一,挖井和問答,各宗教格物的分別~心學感悟篇
    小編對陽明心學的研究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了,剛進入百度百家號時取的名稱就叫「思達米格物」一直沿用至今。我的座右銘就是下圖的「格物窮理」。心學的知與行也一直在踐行著,下面把心學的感悟分享給大家思達米「格物窮理」匾額感悟一,主流心學謬誤——陽明格竹錯解我長久熱心於心學,但是現在市售的所謂「心學」著作並不是我想要的心學
  • 歷史正劇《天地人心王陽明》明年開拍 講述王陽明心學實踐
    記者了解到,《天地人心•王陽明》通過戲劇化、藝術化,深入淺出地闡述心學哲理,用生動的故事展現王陽明對心學的實踐與傳授。這是一部歷史正劇,是以王陽明為文化傳承的一個切入點,重塑國人精神、建立文化自信的通俗正本。該劇講述的是明朝一代傑出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王陽明為立德、立功、立言而探索奮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