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10句最經典的內容,幫您打開「心學」大門,感悟大智慧

2020-12-25 阿凱閱讀

王陽明

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王陽明的一生,核心是八個字:聖人之道,內心自足。陽明成功發展陸九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建立了自己的心學體系。

心學不是空談,其本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更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今天,小編為您精心挑選出《傳習錄》10句最經典的內容,幫您打開「心學」大門。

1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朋友指著巖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當然是自開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擾動我心,卻是由我來決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電閃雷鳴、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遠是在桃花源、豔陽天。

心靈的一切問題,追到根子上,其實都只是心自己的問題。世間種種無論怎樣險惡,只要我心不動,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2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沒有付諸行動呢?對此,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沒有體悟到付諸行動所帶來的益處。

根據這種觀點,一個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及該行為給自己及社會帶來的好處;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於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的益處。

3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有人問王陽明:「安靜無事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路清晰,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不知道冷靜處理了,這是為什麼?」

王陽明說:「這是因為你只知道靜養,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人只有在具體的事情上多磨鍊自己,才能做到靜亦定,動亦定。所以,你必須在事上多磨鍊自己,讓自己見識多了,歷練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亂,能夠從容處理。而如果你只是愛靜,愛空想,那是葉公好龍,遇事依舊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修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4

學須反己。

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就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而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若能反身自省,發現自身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朋友聽了這番話,甚感慚愧。

5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一個傲字,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毛病。身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順;身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愛;身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傲」與「謙」相反,人一旦「傲」起來,就不屑與人交往,不屑與人為伍,學習上就會蔑視他人,似乎自已遠遠超乎於他人之上。所以,王陽明告誡世人:「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罪惡之魁。」

6

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

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善念萌發之時就要認識到去擴充它;惡念萌發之時就該意識到去遏制它。認識、擴充、遏止就是志,這是上天賦予人的智慧。

古人講,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意思是順著自己的惡念去行動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樣,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不可收拾;而順著自己的善念去行動,就像登山那樣困難,需要持之以恆的信心、毅力。

所以在這裡,王陽明告訴我們,當自己的善念萌發的時候,要善於及時發現,並將其放大,最終成為善行;當惡念萌發的時候,更要及時察覺,儘早將其遏止。王陽明說這就是聖人修身之道。

7

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

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

只要明得自家本體。

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

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有位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麼辦呢?」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理解了,為什麼非要記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

王陽明說,讀書的目的在於發明我們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不在於如何去記住書本,而在於如何用書本上的道理啟發自我。

8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人都會犯錯,因為犯錯是我們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於改過。從孔子到王陽明,都強調改過,孔子盛讚顏回「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這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

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對於別人的錯誤,只要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

9

種樹者必培其根,

種德者必養其心。

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心」、發明本心。一個人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王陽明這裡用種樹作比喻,告訴我們,我們的內心使我們修德、做事的基礎。

10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有善有惡是你的思想在活動了。知道善知道惡是一種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為及去掉惡行都是基於對事物的理解。

王陽明將「心學」精華凝成這4句話28個字。他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遮蔽的心,這是「天理」,在「情感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而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善惡的差別。

當惡念抬頭時,人的判斷往往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這時就要反求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地格物。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知行合一,在他的著作中,大家可以從官場小故事中學習到人生智慧,這些經驗在現實生活中仍然相當適用。

如果你的內心無法沉靜下來,不如去讀一讀王陽明,定能豁然開朗。

在王陽明的《王陽明傳—知行合一》和《傳習錄》中,你可以看到官場上忍辱負重的王陽明,更可以看到一位文韜武略的全能人才。

這套書閒暇的時候讀一讀,能夠淨化心靈,提升自我,送給朋友當作禮物,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兩本書加起來不過79元,一頓火鍋的錢都不到,就能夠讓你學習到人生大智慧,何樂而不為?

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大智慧:為什麼你一事無成?不是敗於懶惰,而是輸給了忙碌
    王陽明大智慧:為什麼你一事無成?不是敗於懶惰,而是輸給了忙碌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這麼一句話: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些人即使是在吃飯的時候,他的心也靜不住。
  • 王陽明:「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其實下半句更經典看透人性
    王陽明:「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其實下半句更經典看透人性王陽明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最後一位造詣極高的儒學大師,不僅開創了「陽明心學」這一影響深遠的哲學宗派,而且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口號並醫生踐行。雖然他也是一個古代文人,但是他最為人所稱道的卻是多次平定叛亂的赫赫戰功,可謂文武雙全。他與王守仁、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 論陽明格竹,知行合一,挖井和問答,各宗教格物的分別~心學感悟篇
    小編對陽明心學的研究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了,剛進入百度百家號時取的名稱就叫「思達米格物」一直沿用至今。我的座右銘就是下圖的「格物窮理」。心學的知與行也一直在踐行著,下面把心學的感悟分享給大家思達米「格物窮理」匾額感悟一,主流心學謬誤——陽明格竹錯解我長久熱心於心學,但是現在市售的所謂「心學」著作並不是我想要的心學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王陽明:「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一句更經典,道出男性缺點
    王陽明精通佛家、儒家、道家思想,更是有了自己獨到的感悟。而且王陽明在兵法造詣上更是高超。王陽明這一生也是經歷坎坷,被奸人陷害貶到偏僻的地方去,受盡坎坷。不過王陽明先生沒有放棄,在57歲時更是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從此人生一片光明。
  • 王陽明大智慧:小人惹不起?格局大的人不糾纏,智慧高的人會周旋
    王陽明大智慧:小人惹不起?學會這3種辦法,輕鬆贏到最後中國作為歷史最長的文明古國,有很多傳統文化,其中便有一條"以禮待人"。對於君子來說,我們要待之以誠,但是面對惹不起的小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是"惹不起我躲得起"?同流合汙?
  • 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
    王陽明,明代心學集大成者,在王守仁逝世後五十四年,王守仁從祀孔廟,他與薛瑄、胡居仁、陳獻章一起成為明朝從祀孔廟的四位學者。王守仁的從祀,表明王陽明心學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王陽明心學後來還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而王陽明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與他開創並秉持的「心學功夫」密不可分。王陽明認為,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是要不斷超越自己,而要想超越自己,就要克制自己的內心,因為勝負往往就在心動與不動之間,總結其核心,不外乎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 心學大師王陽明預言:說天下要害有四處,若失了一處,大明必亡
    王陽明,他是一個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重要階段,他卻破天荒的提出了陽明心學。中國儒家思想裡面,孔子是開山鼻祖,孟子是經世致用的集大成者,南宋的朱熹是理學思想的開端,而明朝的王陽明,不僅是心學的開端,他還將心學運用到了人際關係處理以及——帶兵打仗上!王陽明曾經說:「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宣大薊遼)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有人曾在日本搞過調查,目的是了解日本人最敬畏的中國人都有哪些。結果十分令人意外:在國內長期無人問津的明代"王陽明",居然名列榜首,與《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智聖"諸葛亮等人齊名。什麼?你不信?曾經有位少年就在日本地鐵站發現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拿著王陽明的《傳習錄》在閱讀。那時候少年就感嘆,我們中國和日本可能就差了個王陽明!
  • 王陽明告誡: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學」到底有多兇猛?
    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俗話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唯有自己才靠得住!」身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的王陽明,對於人們來說更像是一位心理學家。但是我們可以減少自己的欲望,這樣就會多一份真理的感悟。因為追求一些更高的位置,或者出人頭地,腳踏實地的努力得到這是應該的。欲望是使這個世界進步。但是總有人通過一些非正當手段,或者是通過自己的人脈和暗處送禮這種利益而獲取的名聲。
  • 《孟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聖人的智慧!
    《孟子》是四書之一,是記錄亞聖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在儒家經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我們共同感悟一下聖人的智慧! 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王陽明心學:至善者,心之本體!
    大眾在勸導別人的時候都是勸人向善,但有句老話說的好,「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你要是心軟,最後受傷的就是自己,如果是這樣的結果,自己又何必委屈自己,做什麼大善人。還不如自己想開點,只要自己能活得好,哪些所謂的好與壞,善與惡,有什麼要堅持的意義?過分的善良,其實是傻。
  • 王陽明《傳習錄》十句經典名言,千年不滅一盞燈,人生至理!
    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知,求知。成,完成。求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求知的結果。2、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學了知識,而不實踐,這等於沒有學到知識一樣。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認識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認識的完成。4、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王陽明的「心學」講的什麼,為何如此受人追捧,厲害在什麼地方?
    王陽明的心學自問世至今,就始終備受追捧,從清代的曾國藩,到日本的稻盛和夫,還有馬雲全是他的追隨者,王陽明的心學究竟有哪些能量,為什麼能備受這般多的人的喜愛呢?王陽明是心學的開創者,也是明代唯一一個封侯的文官,在以「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一輩子追求的儒家文化中,他獨創「心學」,開拓了另一條文化之道。
  • 王陽明十句傳世名言,句句堪稱經典!
    他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1、為學大病在好名。出自《知行錄之一·傳習錄上》。【譯文】做學問最大的弊病是愛好虛名。2、士之有志,猶農之有力也。出自《宋論·太祖》。【譯文】讀書人有志向,就像農夫有力氣一樣。3、不仁之人,不可以託國。出自《宋論·太宗》。
  • 王陽明心學10句經典語句,提高情商和行動力
    陽明心學講知行合一,知與行是一體的、不可分的,如知孝必已行孝,不能行孝就不是知孝。所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2、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事上磨」是心學很關鍵的功夫,「磨」字用得很恰當,有磨練、打磨的意思,磨不是一步到位,不能一步登天,它有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如「逝者如斯夫」的「川流不息」,永不停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斷精進,苟能如此,假以時日,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有結果。「事上磨」有點像時下流行的「一萬小時定律」或持續的「刻意訓練」。3、吾輩用力,只求日減,不求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