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2020-12-22 歷史國學智慧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對萬事萬物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年齡段所背負的使命也會因此而大不同相同。

四十無疑是人生至關重要的一個年齡,三十沒有立業的四十仍有機會,但四十如果再次錯過,此生恐怕已經木已成舟很難再有大的起色。

所以四十作為人生最後一次分水嶺往往需要我們更加謹慎,因為我們的肩上不僅擔負著自己的下半生還有妻兒老小的未來。

所以無論是事業發展方向還是個人情感生活,如果還被沉迷遊戲、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等等欲望所羈絆必將一事無成,在人生最後一次躍馬揚鞭的時候更應當專心致志,充分利用前半生的閱歷與經驗用最後十年成就自身的價值,為自己與家庭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孩子美好的未來而砥礪前行。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

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

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古代的皇帝,被視為長壽的,也無非是活過了六十歲以後,秦始皇甚至在五十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了。

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人們常說「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所以大可不必因為人到中年而感到傷感踟躕不前,三十到五十之間短短的二十年只要奮發圖強,都可以創造一生都取之不盡的財富。

如果這個時候因為家有餘財,便開始放縱自己的欲望,開始貪吃、貪睡、貪玩、貪財放蕩自己的生活,無疑又將跌入另一個無底深淵。

所以,當你步入四十歲時,要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專心工作、努力生活,做好身為一個子女、丈夫、父親的義務,這樣你才能順從大勢,而不至於大勢將去,人人棄之。

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人到了50歲以後,在事業上已經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應該坦然地面對自己身體上的衰老,無論家族事業或者個人的工作,都應該交給小一輩的人去做,收起年輕時的雄心壯志,應該學會安度晚年,過一段自由自在、心無旁騖的生活。

王陽明在這方面就領悟得特別透徹,這其實跟他的心學是有很大的關係的。五十歲的你,要千萬注意萬事不要太「多情」。

尤其這時候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生活,只剩下自己和老伴,或是自己一個人獨居,千萬不要犯渾,多情只會讓自己「傷神、傷神」,最後鬧的家庭雞犬不寧,自己晚年也不太平。

我們知道,面對人情冷暖,產生焦慮的原因,就在於患得患失,心不定,心不定就會產生焦慮;心若定下來,就不會有得失的煩惱,自然不會產生焦慮。

陽明心學正是定心的學問。

王陽明臨終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我們的心靈越光明,內心能量就越強大,世界也就越光明,人生的焦慮就會越來越少,最終完全消散,得到根除。

只要不讓私慾蒙蔽本心,凡事依照本心而行,也就是我們講的致良知,我們的心就能定下來,就不會再有焦慮,事業人生的結果自然是好的。

想要了了解王陽明更多心學智慧的,建議讀一讀《傳習錄》和《王陽明傳》這兩本書籍。

《傳習錄》是王陽明心學的精華和核心,裡面通過一些有趣的記載,講出王陽明心學智慧。而《王陽明傳》是人物傳記,講述了王陽明坎坷的一生,講述他是如何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的。

在這兩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場披荊斬棘的王陽明,也可以看到在戰場有勇有謀的王陽明,更可以學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

當你人生不順心的時候,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王陽明,合上書籍,豁然開朗,對於這世界上的一切也就都釋然了!

兩本書一共加起來89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

點擊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一句更經典,道出男性缺點
    其實一個男人的一生,總是要經歷那麼幾個階段,而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去重視,會影響到自己今後的人生走向。而對於男人來說,四十歲是一道坎,五十歲也是一道坎。而很早以前,王陽明就對男人如何度過這兩個階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說到王陽明,他可是一位傳奇的存在。
  • 王陽明告誡中年人:四十多欲,江河日下,五十多情,讓人傷神
    陽明先生享年57歲,「四十多欲,江河日下,五十多情,讓人傷神」,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得時,有感而發。這句話本來是一句俗語,很多人都不相信這句俗語能夠從陽明先生這樣的「聖人」口中說出,其實道理都很簡單,大俗即大雅,有些話的確是話粗理不粗。
  • 老話為什麼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但在中年人這個階段,還有一句特別重要的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意味深長,不僅僅局限於表面意思,其中包含的道理也值得稱道。1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一般情況下,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大多都已經成家立業。可上有年邁的親人需要贍養,下有年幼的孩童需要照顧,所以,他們身上的壓力是十分大的,也就意味著這不僅僅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年齡段,也是一個需要強大責任心的年齡段。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後半句才是精華
    至於四十不惑,意思也就是說到了40歲的時候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體會和感悟。再也不是當年衝動莽撞的青年,遇事之後懂得冷靜和思考。其實我國古人關於年齡,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叫做「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什麼意思?人到中年要謹記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在「三十而立」之後,很多人四十歲還沒有真正地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麼在這個年齡階段為什麼會「多欲」呢?人到四十,在這個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整日貪圖享樂,事業停滯不前,生活中不聞不問。慢慢地,他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承擔不了家裡的開支,與家人也不夠親密,最後可能妻離子散。五十多欲,雞犬不寧並不是說婚戀之情,而是指情緒波動。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後半句才是經典,道盡了人生智慧
    在《智囊全集》中被收錄,被老人家掛在口中的"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其實已經是道盡了中年男人的不易和心酸之處。老人家的話常常會被年輕人視為嘮叨之極的無用之言。所以,在老人家開始說教時,年輕人的態度常常是不耐煩和逃避。
  • 古語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半句更為經典,7080後不妨一看
    但人生最難把我的就是情和欲,一旦將大部分時間放在這兩件事情上,恐怕到最後也只能在悔恨中離開這個世界。人生百年轉瞬即逝,所以一定要學會珍惜時間,俗語有云:「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兩句來自古人的勸誡,大家一定要牢記心間,切忌過於貪戀情慾而導致虛度年華,70、80後不妨一看。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大道至簡,後半句才是精華
    我們先講上半句,大家可能會聽到的多一點,就是「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應該怎麼來理解呢?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生活條件比較差,醫療也比較落後,所以人的壽命普遍都比較短。能夠活到40歲,其實已經屬於是當時的老人了。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修身、立學、為文、武功方面均有大成的人,這一點似乎只有清代的曾國藩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曾國藩在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卻「屢敗屢戰」,且兩次因為遭逢慘敗而急得想跳水自盡,其勝負之機、其為將風度又與王陽明四十二天內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相去甚遠。
  •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人類歷史上,有2個5歲才開始講話的人,都對人類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個是德國的愛因斯坦,他的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一個是我們中國的王陽明,他的心學,改變了人們對自我的認知。
  • 夜讀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主播 | 小梅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到了中年,人們擺脫了浮躁,越來越明白:與其吵架,不如陶冶品德。先輩們留下的一句俗語是「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是對老百姓自我修養的高度概括。這句諺語的背後還有五個更經典的詞,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但很多人並不知道。
  • 王陽明:人到四十,這2種圈子儘量少去,後半生更加穩妥順利
    人到四十,能夠奮鬥的時間越來越少,走錯一步都可能毀掉自己前半生的努力和後半生的生活。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心學強調心的作用,認為萬事萬物都在我們的內心之中,都是依靠人的認識而存在的。王陽明曾強調,人到四十,有兩個圈子儘量少去,後半生才能更加穩妥順利。
  • 王陽明告誡: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學」到底有多兇猛?
    朱熹曾說「存天理,去人慾」,而王陽明卻說天理可以存,但是人慾卻無法去除,因為人慾就是人性,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如何能完全消除呢?但是我們可以減少自己的欲望,這樣就會多一份真理的感悟。因為追求一些更高的位置,或者出人頭地,腳踏實地的努力得到這是應該的。欲望是使這個世界進步。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記住這2句話,成功不難
    四十多歲失業離婚,還欠錢。但他依然重新出發,成就一番大事業。心學大師王陽明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低谷中創造的,比如說著名的龍場悟道。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牢記王陽明下面的這2句話,註定是人上人,早晚飛黃騰達。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在這3件事狠心,是對自己大愛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王陽明說:「人到五十,人生過半」。 也許這就是歲月的年輪帶給一個五十歲人的內心感悟,人到了五十歲,要對這3件事狠心,也許看似刻薄,但這確實是另外一種大愛,對此慢慢細品,也許你才能知道這壺老酒的味道。
  • 王陽明忠告:人到五十五,退路已被堵,走好面前路,餘生才不苦
    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王陽明說:「人到五十,人生過半」。 也許這就是歲月的年輪帶給一個五十歲人的內心感悟。人過五十五歲,還有志向,力雖不足,心還有餘。人心向好,是本性,沒有人不願過好曰子。但畢竟人過五十,太陽西側,光芒漸弱。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啥意思?答案來了
    農村老人常對年輕人說「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農村老人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換來了就是這幾句話,萬變不離其中,十分精準,我們要理會其中的精髓,避免走彎路,讓我們的人生更加順利,更加精彩。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樣的?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被稱為聖人,其實就是因為他提出了「心學「思想。心學"是儒家的一個分支學派,主要強調內心的修煉,他曾說「心即理」。王陽明認為,每個人內心都具備良知,而良知可以讓人了解天理,也就是事物運行的最高法則。既然天理在我心中,那麼,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用實踐去驗證內心的天理。 可是,由於內心經常受到個人私慾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導致良知經常被蒙蔽。
  •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有多牛?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看完就明白了
    (接下來的文章可能會比較晦澀,講述了王陽明心學的基礎,以及你了解心學之後的好處)(所以有時間的話,可以細細琢磨)「知行合一」既不是,知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說做了就代表知了,又或者說不做就是不知,也不是定義為不知結果做了也相當於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