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到了中年,人們擺脫了浮躁,越來越明白:與其吵架,不如陶冶品德。
先輩們留下的一句俗語是「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是對老百姓自我修養的高度概括。
這句諺語的背後還有五個更經典的詞,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但很多人並不知道。
1、四十不多欲
這句話告訴我們,當我們超過四十歲時,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我們會傷害我們的身體。
在古代,四十歲被稱為「不惑之年」。
據統計,漢代平均預期壽命為22歲,唐代為27歲,清代為33歲,到民國只有35歲左右。即使是備受尊崇的皇帝,平均壽命也只有40年左右。
因此,對於古人來說,40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
所謂「四十不多欲」,是指人到四十歲時,是時候考慮下定心丸、弱化欲望的時候了。金錢、權力、榮譽和美貌都很吸引人,但現在是時候放手了。畢竟,雄心壯志是主觀的,身體能否支撐它是客觀的。
古人說:「縱慾之樂,憂患隨焉。」
四十歲時,身體開始衰退。從養生保健作為出發點來考慮,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作為一個現代人,剛進入40歲,是家庭的支柱,上有老人,下有小。更應該保重身體!
2、五十不多情
五十年不該放下的人,是不是也該學會放下五六十的感傷呢。
在中醫理論中,有句話叫抑鬱症成了病。這意味著,如果抑鬱情緒得不到及時處理,就會導致疾病,甚至影響預期壽命。理論上,西醫也認為,如果情緒不能及時調節,就會導致激素紊亂,進而誘發一系列疾病。
有一位老人經常到他家附近的報攤買報紙。收到報紙後,他會說「謝謝」。然而,報攤的老闆總是漠不關心,總是保持著冷漠和傲慢的表情。
鄰居看不見,就問老人:「他的態度這麼不好,你為什麼總是在這裡買報紙?最好去別的地方。」
老人笑著回答說:「為了生他的氣,去別的地方買,我得多繞一圈,太麻煩了;再說,不禮貌是他的問題,我為什麼要為他讓自己心情不好呢?」
那些一句話就能解決的事情,那些只要轉身就能過去的事情,為什麼要讓自己整天生氣呢?
遇到糟心的小事,扭過頭忘了便是,耿耿於懷,只會為自己徒增負累。
就像楊絳先生所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所謂「五十不多情」,便是說人到五十歲,身體機能處於衰落的狀態,如果還因為生活瑣事而導致情緒波動、心態大起大落的話,對壽命也會產生巨大危害。
很多老年人因為生氣、憤怒等刺激因素,出現病危狀況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人到了五十歲,就該學會看開一切,不要讓情緒方面的事情幹擾自己的日常生活。
3、六十不多食
最後五個字是我們祖先留下的長壽藥方。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人活到60歲,不僅要保證心境平和,還要特別注意日常飲食。
60歲時,消化系統會出現一系列的衰老和衰退。此時,如果不注意飲食控制,很可能導致腸胃紊亂。
如果胃腸系統紊亂,就會干擾和破壞人體對營養的吸收。如果這樣下去,最終會給人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只有積極控制飲食,我們才能健康長壽。
所以,到了60歲,你應該學會控制飲食。」有錢難買老來瘦。」我們祖先的智慧真是令人欽佩。總結出的一些經驗和道理,還是讓人受益匪淺。
其實,無論是「四十不多欲」,還是「五十不多情」,或者「六十不多食」,本質上都是對一個人自控能力的考驗。人類之所以能夠主宰地球,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有「理性」。所謂理性可以理解為:人類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控制。
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那些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欲望的人會被欲望所吞噬。
這些俗語,收錄在《智囊》中。這部書既有「可讀性」,又有「智慧性」。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再進行解讀分析,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智囊》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一部智慧故事總集,號稱「小資治通鑑」,全書分10大部,收錄了從先秦到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
康熙對《智囊》頗為喜愛,曾經手不釋卷。乾隆也甚喜此書,曾經說:「《智囊》者,古人智慧之集萃也。」
曾國藩無論走到哪兒,《智囊》都不離身。夜深人靜時,便反覆品讀。其幕僚回憶,曾國藩處世智慧受此書影響頗深。
杜月笙也甚喜《智囊》,從朋友家看到此書,非要讓人給他讀一讀,竟然忘了吃飯,感慨道:「讀懂此書,才算讀透了社會。」
所以,我建議大家讀讀《智囊》!有時,你感覺缺少的是機會,實際缺少的是智慧。
我讀的這套不錯,原文加翻譯,誰都能看懂。而且有馮夢龍的分析點評,猶如畫龍點睛。看故事,長智慧,離不開高人指路啊。
有人說,如果只讀一本書,能讓你變得通達明智,非《智囊全集》莫屬。
這套《智囊》共6冊,以前395元,現在99元就可拿走!我已經入手了。
如果你也喜歡,點擊下面【購物車】就可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