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2020-12-22 張小宇yuing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到了中年,人們擺脫了浮躁,越來越明白:與其吵架,不如陶冶品德。

先輩們留下的一句俗語是「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是對老百姓自我修養的高度概括。

這句諺語的背後還有五個更經典的詞,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但很多人並不知道。

1、四十不多欲

這句話告訴我們,當我們超過四十歲時,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我們會傷害我們的身體。

在古代,四十歲被稱為「不惑之年」。

據統計,漢代平均預期壽命為22歲,唐代為27歲,清代為33歲,到民國只有35歲左右。即使是備受尊崇的皇帝,平均壽命也只有40年左右。

因此,對於古人來說,40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

所謂「四十不多欲」,是指人到四十歲時,是時候考慮下定心丸、弱化欲望的時候了。金錢、權力、榮譽和美貌都很吸引人,但現在是時候放手了。畢竟,雄心壯志是主觀的,身體能否支撐它是客觀的。

古人說:「縱慾之樂,憂患隨焉。」

四十歲時,身體開始衰退。從養生保健作為出發點來考慮,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作為一個現代人,剛進入40歲,是家庭的支柱,上有老人,下有小。更應該保重身體!

2、五十不多情

五十年不該放下的人,是不是也該學會放下五六十的感傷呢。

在中醫理論中,有句話叫抑鬱症成了病。這意味著,如果抑鬱情緒得不到及時處理,就會導致疾病,甚至影響預期壽命。理論上,西醫也認為,如果情緒不能及時調節,就會導致激素紊亂,進而誘發一系列疾病。

有一位老人經常到他家附近的報攤買報紙。收到報紙後,他會說「謝謝」。然而,報攤的老闆總是漠不關心,總是保持著冷漠和傲慢的表情。

鄰居看不見,就問老人:「他的態度這麼不好,你為什麼總是在這裡買報紙?最好去別的地方。」

老人笑著回答說:「為了生他的氣,去別的地方買,我得多繞一圈,太麻煩了;再說,不禮貌是他的問題,我為什麼要為他讓自己心情不好呢?」

那些一句話就能解決的事情,那些只要轉身就能過去的事情,為什麼要讓自己整天生氣呢?

遇到糟心的小事,扭過頭忘了便是,耿耿於懷,只會為自己徒增負累。

就像楊絳先生所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所謂「五十不多情」,便是說人到五十歲,身體機能處於衰落的狀態,如果還因為生活瑣事而導致情緒波動、心態大起大落的話,對壽命也會產生巨大危害。

很多老年人因為生氣、憤怒等刺激因素,出現病危狀況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人到了五十歲,就該學會看開一切,不要讓情緒方面的事情幹擾自己的日常生活。

3、六十不多食

最後五個字是我們祖先留下的長壽藥方。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人活到60歲,不僅要保證心境平和,還要特別注意日常飲食。

60歲時,消化系統會出現一系列的衰老和衰退。此時,如果不注意飲食控制,很可能導致腸胃紊亂。

如果胃腸系統紊亂,就會干擾和破壞人體對營養的吸收。如果這樣下去,最終會給人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只有積極控制飲食,我們才能健康長壽。

所以,到了60歲,你應該學會控制飲食。」有錢難買老來瘦。」我們祖先的智慧真是令人欽佩。總結出的一些經驗和道理,還是讓人受益匪淺。

其實,無論是「四十不多欲」,還是「五十不多情」,或者「六十不多食」,本質上都是對一個人自控能力的考驗。人類之所以能夠主宰地球,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有「理性」。所謂理性可以理解為:人類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控制。

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那些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欲望的人會被欲望所吞噬。

這些俗語,收錄在《智囊》中。這部書既有「可讀性」,又有「智慧性」。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再進行解讀分析,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智囊》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一部智慧故事總集,號稱「小資治通鑑」,全書分10大部,收錄了從先秦到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

康熙對《智囊》頗為喜愛,曾經手不釋卷。乾隆也甚喜此書,曾經說:「《智囊》者,古人智慧之集萃也。」

曾國藩無論走到哪兒,《智囊》都不離身。夜深人靜時,便反覆品讀。其幕僚回憶,曾國藩處世智慧受此書影響頗深。

杜月笙也甚喜《智囊》,從朋友家看到此書,非要讓人給他讀一讀,竟然忘了吃飯,感慨道:「讀懂此書,才算讀透了社會。」

所以,我建議大家讀讀《智囊》!有時,你感覺缺少的是機會,實際缺少的是智慧。

我讀的這套不錯,原文加翻譯,誰都能看懂。而且有馮夢龍的分析點評,猶如畫龍點睛。看故事,長智慧,離不開高人指路啊。

有人說,如果只讀一本書,能讓你變得通達明智,非《智囊全集》莫屬

這套《智囊》共6冊,以前395元,現在99元就可拿走!我已經入手了。

如果你也喜歡,點擊下面【購物車】就可擁有

相關焦點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啥意思?答案來了
    茫茫人海中你是否有過迷惑,是否有過誘惑,是否感慨人生不公呢?人出生哇哇落地,說明生下來就是「哭」,而當我們開始長大,歡聲笑語中,開始對人生的思考。農村老人常對年輕人說「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四十不多欲:每個人都有想要做的事,想要達成各種理想和願望,這都是人們正常的欲望,有正能量的生活欲,也有負面的生活欲,總歸貪慾無益。老話說:「年少輕狂,少年不知愁滋味」等,年輕人有更多瀟灑的資本,也有更多的欲望。但是,有時候他們分不清哪些欲望需要壓制,哪些欲望追求是正途,很多時候不懂得適可而止,會犯一些錯誤!
  • 夜讀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主播 | 小梅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古時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雖然很有道理,但是現在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因為現在的農村生活習慣已經大不如從前。現在可以說,四十正是農村漢子欲望很重的時候。二十三十如狼似虎,那四十的農村漢子,現在物質條件較好,基本都是身體強壯,欲望還是很強的。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從40歲至60歲,人生黃金30年,你的路要走直了,岔道挺多的,有玫瑰陷阱,有欲望深淵,別掉下去了。凡是農民傳承的俗語,不會是像某些專家教授的論文,空無一物。農民講的實際,教你做好人,走正道,不是吃飽飯撐得。四十不多欲。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中年人現在知道還不晚
    舉個例子,三十立身、立業、立家;四十經歷很多,已經有自己敏感的判斷力,不被外界是非善惡所迷惑;五十知道理想很難實現,所以對事物不再有所追求,順應天命。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民間還有一則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直接體現民間百姓對修身的極高境界,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又有什麼意義?
  • 老話為什麼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但在中年人這個階段,還有一句特別重要的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意味深長,不僅僅局限於表面意思,其中包含的道理也值得稱道。2五十多情,雞犬不寧「謀事在人」,指的是如果心中還存有夢想,就應該勇敢去追求,即便結果可能不盡人意,但至少為之努力過,也不會存有遺憾。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無疑是人生至關重要的一個年齡,三十沒有立業的四十仍有機會,但四十如果再次錯過,此生恐怕已經木已成舟很難再有大的起色。所以四十作為人生最後一次分水嶺往往需要我們更加謹慎,因為我們的肩上不僅擔負著自己的下半生還有妻兒老小的未來。
  • 俗語:「四十不立子,五十不發家」,什麼意思?現在也一樣嗎?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老一輩人常說的「四十不立子,五十不發家」
  • 農村老人常說: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這句話什麼意思
    現在人到中年,最喜歡做的事情莫過於和農村的老人們坐在一塊閒聊,談生活、論人生,聽他們說一些農諺,別有一般滋味。    關於人生,農民常說:「一個人,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  這句話什麼什麼意思呢?老農總結,這句話其實告訴我們,一個人到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到了適婚年齡,就應該結婚娶媳婦。三十歲還沒有孩子的,要趕緊生孩子了,因為對於一個女人,三十以後生育能力就逐漸下降;到了四十歲,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自己供養,所以一定要加緊掙錢。
  • 老話說「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這句話有什麼深意?
    傳統俗語在我們坊間流傳已久,很多俗語看起來有些粗俗,但是其卻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就比如說俗語中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這句話說的就是傳統文化中對於節氣的說法;再有便是「門前墳,房後水」的說法,這句話說的是人們對於居住環境的選擇;「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則說的是老祖宗對生命的總結……像這種膾炙人口的俗語,
  • 王陽明告誡中年人:四十多欲,江河日下,五十多情,讓人傷神
    陽明先生享年57歲,「四十多欲,江河日下,五十多情,讓人傷神」,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得時,有感而發。這句話本來是一句俗語,很多人都不相信這句俗語能夠從陽明先生這樣的「聖人」口中說出,其實道理都很簡單,大俗即大雅,有些話的確是話粗理不粗。
  • 「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這有何講究?「三」分別指什麼?
    這些民間俗語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農業生產,有家庭成長,有夫妻感情,有財氣運氣,幾乎天下萬象無所不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幾句關於男人生活保養方面的民間俗語,叫做「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這句話有什麼講究呢?「三」分別指什麼?小編今天給大家講一講。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一個男人到了40歲,是他人生重要的一個分水嶺。
  • 古人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又有何講究?
    每次回老家,總能聽到村裡的老人在說俗話,有些我能聽懂,有些明白不了是什麼意思。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話,最初我就是弄不明白是啥意思,直到後來問了村裡的老人,我才稍微懂了那麼一點。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後半句才是精華
    至於四十不惑,意思也就是說到了40歲的時候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體會和感悟。再也不是當年衝動莽撞的青年,遇事之後懂得冷靜和思考。其實我國古人關於年齡,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叫做「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以前在農村,人們交流時經常會用到俗語老話,這些俗語老話是人們從生活經歷中所得的經驗,包括一些風俗講究也會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其中有一句叫做:「女不祭灶,男不拜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著什麼風俗,有著什麼講究?咱們一起來看看!
  • 三十而立什麼、四十不惑什麼、五十而知什麼?
    四十不惑,惑什麼?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這是關於人生感悟的最好解讀!01三十立什麼?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
  • 「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如土」,是什麼意思?看完就明白
    比如「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如土」就是一句非常出名的老話,不過很多人只聽說過,卻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看了你就明白了。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的道理對於今天的現狀不一定適用,所以有人對這句話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女人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女性的努力,她們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隨之而來的生存壓力也逐步上升。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樣的事一直都是中國人世代遵循的規矩,那麼什麼又是適當的年齡呢?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
  • 孔子:三十立什麼、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這是關於人生感悟的最好解讀! 三十立什麼? 01. 立身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