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2021-01-13 豪說歷史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雖然很有道理,但是現在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因為現在的農村生活習慣已經大不如從前。現在可以說,四十正是農村漢子欲望很重的時候。二十三十如狼似虎,那四十的農村漢子,現在物質條件較好,基本都是身體強壯,欲望還是很強的。現在除了生理的欲望,其他欲望也不懂得節制那就更加旺盛了。比如:賺錢發財、兒子娶妻生子、蓋房子,這都是欲望。

四十不多欲

眾所周知,40歲已經到了不惑之年,這個階段處在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關鍵。這個年齡段的人維持一個家庭就幾乎精力耗盡了,已經非常的不容易了,沒有額外的精力再去有過多的欲望。

但是現在在農村大家都覺得四十歲正當年,此時不玩更待何時玩,再過幾年十年二十年想也心有力而餘不足。其實在這個時候「求穩」是大多數不惑之人的選擇。如果再有過多的欲望,過多分散精力的話,就很容易壓垮四十歲左右年紀的人,一般是承受不起的。

五十不多情

五十歲左右的人,不要太過於動情,這個多情,很多人都覺得是花心出軌偷情有婚外情,其實不單是說男女之情的多情。這個歲數不僅是要注意自己的作風問題,而且對任何事都要不多情。

比如喜歡打麻將、也不能太鍾情於這事,喜歡子娃孫兒,也不能總是牽掛著,喜歡隔壁老太太、一定得要收斂著點,心疼兒女、也得要有個度,這都是情緒的變化,這種情緒情志的變化過於大,就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這個年齡更不能到處拈花惹草處處留情,老老實實守著破老婆,多活幾年才是對的。這個時候如果和其他異性產生不正當的情感關係,搞不好會讓自己兩手空空,最終會成為孤家寡人。所以不多情,不單單是不再有感情上糾葛,而是還包括自我情緒的調節,比如不生氣、良好的心態、樂觀的情緒,這樣才能擁有更好的身體。

「六十不多食」

俗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一個人一旦進入花甲之年,就要控制好自己的飲食,腸胃空空,不要吃多了。從養生的角度看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60歲到了「耳順」的年紀,身體機制進一步出現退化的情況。在飲食的方面,不能再像年輕人那樣肆無忌憚的大魚大肉。六十一般體力活也少了,吃的多了,碳水化合物太多,血糖也容易升高。

所以,有些老年人一般很少吃晚飯,總是吃一點點就停了,以七分飽為宜精氣神還是比較好。老人飯吃得少,腸胃負擔小且還有助於睡覺安穩,是對身體也是有好處的。「六十不多食」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六十歲不多食除了少吃飯,而在內在的性格與脾氣上面也需要收斂,正所謂「耳順」之年,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很多俗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你覺得有道理嗎?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從40歲至60歲,人生黃金30年,你的路要走直了,岔道挺多的,有玫瑰陷阱,有欲望深淵,別掉下去了。凡是農民傳承的俗語,不會是像某些專家教授的論文,空無一物。農民講的實際,教你做好人,走正道,不是吃飽飯撐得。四十不多欲。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老話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說的就是年輕人容易感性做事,腦子一熱,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甚至不乏做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事,讓人大跌眼鏡,影響家庭關係穩定。如果說我們到了五十歲,還去感性用事,調整不了自己的「多情」性格,有時候難免會走彎路,有時候連回頭路都沒有。畢竟這個時候的人,多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做事還不穩重,和年紀就不匹配,如何擔當家裡的頂梁柱?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啥意思?答案來了
    茫茫人海中你是否有過迷惑,是否有過誘惑,是否感慨人生不公呢?人出生哇哇落地,說明生下來就是「哭」,而當我們開始長大,歡聲笑語中,開始對人生的思考。農村老人常對年輕人說「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夜讀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主播 | 小梅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到了中年,人們擺脫了浮躁,越來越明白:與其吵架,不如陶冶品德。先輩們留下的一句俗語是「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是對老百姓自我修養的高度概括。這句諺語的背後還有五個更經典的詞,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但很多人並不知道。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中年人現在知道還不晚
    古往今來,在我國傳統風俗中,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說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年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稀來,八十耄耋之年。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民間還有一則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直接體現民間百姓對修身的極高境界,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又有什麼意義?
  • 老話為什麼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但在中年人這個階段,還有一句特別重要的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意味深長,不僅僅局限於表面意思,其中包含的道理也值得稱道。2五十多情,雞犬不寧「謀事在人」,指的是如果心中還存有夢想,就應該勇敢去追求,即便結果可能不盡人意,但至少為之努力過,也不會存有遺憾。
  • 農村有句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啥意思,有道理...
    農村有句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過去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做「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下面我給大家逐一解釋一下: 「五十望人三不爭」意思是:「五十」指的是50歲,有句話叫做「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順」,這裡的「望」指看見,接近的意思。
  • 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老祖宗的智慧,句句在理
    俗語涵蓋的範圍非常更廣泛。比如很多習俗中的避諱:「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做人的道理:「人前若愛爭長短,人後必然說是非。」生活的經驗:「家中縱有千般事,臨睡灶房走一回。」天氣的常識:「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所以俗語更像是一種口語化的百科全書,涵蓋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平時要注意的事項,但是今天要給大家說的這句俗語,相信很少人聽說過,就是:「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
  • 俗語:「四十不立子,五十不發家」,什麼意思?現在也一樣嗎?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老一輩人常說的「四十不立子,五十不發家」
  • 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
    文/妮子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從早期的封建社會到現在,農民這個階層永遠是幹著最苦最累的活,為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農民們並不一定有很高的知識水平,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年復一年的耕作中,也自己總結出了很多規律,並且精煉成一句話,其中一些很有道理並且被大家所認可的話流傳較為廣泛,漸漸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俗語。小編也覺得他們的一些話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留下了很多俗語,有一句俗語是「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今天小編來帶大家看看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語。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對萬事萬物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年齡段所背負的使命也會因此而大不同相同。四十無疑是人生至關重要的一個年齡,三十沒有立業的四十仍有機會,但四十如果再次錯過,此生恐怕已經木已成舟很難再有大的起色。所以四十作為人生最後一次分水嶺往往需要我們更加謹慎,因為我們的肩上不僅擔負著自己的下半生還有妻兒老小的未來。
  • 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三種階段,三種講究
    農村俗語之中有很多關於年齡的說法,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而今天咱們要了解的是另一句關於年齡的老話,叫"五十不蓋房,六十不載樹,七十不做衣"。
  • 農村有句老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啥意思呢?有...
    農村有句老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在理嗎?
  • 王陽明告誡中年人:四十多欲,江河日下,五十多情,讓人傷神
    陽明先生享年57歲,「四十多欲,江河日下,五十多情,讓人傷神」,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得時,有感而發。這句話本來是一句俗語,很多人都不相信這句俗語能夠從陽明先生這樣的「聖人」口中說出,其實道理都很簡單,大俗即大雅,有些話的確是話粗理不粗。
  • 農村俗語「年逾四十,不欠兩債,不忘兩恩」,啥意思?有道理嗎
    您好,這裡是軍輝溫馨屋,每天為您推薦新鮮的文化小內涵,我是小編軍輝說文化,每天帶您領略不一樣的風俗與農村的常識。小編在這裡為您分享的是農村俗語「年逾四十,不欠兩債,不忘兩恩」,啥意思?有道理嗎?「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
  • 俗語「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男人像把土」,古人說的是啥意思
    聽到這句俗語的時候,很多人肯定是想歪了,其實這句俗語指的是男人。孔子說「三十而立」,就是說男人在三十歲的時候,有了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俗語中的三十如狼,指的就是我們應該承擔起責任,像狼一樣懂得協作精神。畢竟三十歲的男人處於身體的巔峰期,這時期的男人也是比較激進的,只有多和別人進行合作,才能規避掉許多風險。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答案是,50歲的時候,就不要再去建房子,蓋什麼房子了;60歲的時候,就不要再去栽樹了;70歲的時候,就不要再去做新的衣裳了。具體的講究,如下;第一,五十不建房;在農村,人們要是可以活到五十知天命的年紀,那也算是活過半百了哦;能活到50歲,也是挺不容易的了,這個年紀,也差不多知道自己的能力了。40歲的時候要是沒有富裕起來,沒有有所作為,50歲的時候,就不要再去貪圖榮華了。這個時候,差不多就平淡的過日子吧,別去建房子,來折騰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