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2021-01-18 騰訊網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一、五十不交友

在過去,人們的壽命都普遍較短,1996年出版的《生命與災禍》第5期中刊登了林萬孝先生所撰寫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在該篇文章中,林萬孝先生稱: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的壽命是普遍較短的,尤其是男子的壽命更短。在夏、商朝時期,男子的平均壽命為18歲;到了周朝和秦朝的時候,男子的平均壽命增加到了20歲;到了漢代的時候,男子的平均壽命也增加了兩歲,達到了22歲;到了清代的時候,男子的壽命有了較大的增長,平均壽命為35歲,就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57年,我國人民(男女)的平均壽命也僅僅只有57歲。直到1985年之後,我國人民的平均壽命才有了較大提高,男子的平均壽命為66.96,女性的平均壽命為70.98歲。

就以1957年為例,50歲的男子已經成了耄耋老人,已經到了該安享晚年的時候了,是不需要再去創造什麼事業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沒必要再去四處結交朋友了。因為交朋友需要互相走動,需要有精神或物質上的付出,應該說也是一種負擔或負累,而對於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來說,是很難承受的。所以,民間才有了「五十不交友」的說法。

二、六十不撿漏

「撿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意思是去撿拾別人不要或遺忘的東西。後來,這個漢語詞彙用在了文物界,其意思是:在賣家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花很少的錢去購買很值錢的古玩。

古玩又稱文物或古董,是古代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物質,這些物質包括傳世品和地下出土品,常常被視為人類文明和歷史的縮影。

據稱,要想購買到具有一定收藏價值的古玩,自己需要有歷史學、方志學、金石學、博物學、鑑定學及科技史學等方面的知識,如果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那麼,自己就很難購買到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古玩。

上面我們已經說了,古代人的壽命都比較短,真正能夠活到60歲的人應當屬於鳳毛麟角,而已經活過60歲的人恐怕也來日不多了。在年事漸長、來日不多的情況下,他再去購買一些古玩還有什麼意義呢?因為自己也「玩」不了多久了,所以,購買古玩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已經幾無意義。如果說他將古玩當成財富留與子孫,但子孫也不一定懂得古玩的價值。因此,民間便有了「六十不撿漏」的說法。

當然,以上說法都是過去的說法,並不是現在的說法。現代人類的壽命都比較長,有些人甚至能夠活到100歲以上。因此,50歲或60歲的年齡並不是很大的年齡,該交友還需要交友;該撿漏還需要撿漏,畢竟還來日方長呢!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總算是弄明白了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由此看來,勞動人民的生存智慧還是蠻多的呢!

相關焦點

  • 農村有句老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啥意思呢?有...
    農村有句老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在理嗎?
  • 農村有句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啥意思,有道理...
    農村有句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過去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做「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下面我給大家逐一解釋一下: 「五十望人三不爭」意思是:「五十」指的是50歲,有句話叫做「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順」,這裡的「望」指看見,接近的意思。
  • 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
    文/妮子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從早期的封建社會到現在,農民這個階層永遠是幹著最苦最累的活,為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農民們並不一定有很高的知識水平,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年復一年的耕作中,也自己總結出了很多規律,並且精煉成一句話,其中一些很有道理並且被大家所認可的話流傳較為廣泛,漸漸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俗語。小編也覺得他們的一些話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留下了很多俗語,有一句俗語是「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今天小編來帶大家看看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語。
  • 農村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這句話啥意思?
    農村俗語很多都有一定的警示意義,或宣揚美好品德,或教育後人遠離奸邪。雖然伴有一定的誇張手法,但從長遠看來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拿今天這句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來說,一起來看看吧!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大道至簡,說明人們就不應過多貪慾,懂得適可而止為宜。五十不多情:多情一詞解釋為:感性、重感情、感情豐富的性格叫多情,表達了「感情複雜」的意思。一個到了知天命年紀的人,無論男人或者女人,就不應太感情用事,做事通常就會很穩重。無論是對家人或者對別人,都不應該再感性用事,應以家庭和睦為主要生活目標。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答案是,50歲的時候,就不要再去建房子,蓋什麼房子了;60歲的時候,就不要再去栽樹了;70歲的時候,就不要再去做新的衣裳了。具體的講究,如下;第一,五十不建房;在農村,人們要是可以活到五十知天命的年紀,那也算是活過半百了哦;能活到50歲,也是挺不容易的了,這個年紀,也差不多知道自己的能力了。40歲的時候要是沒有富裕起來,沒有有所作為,50歲的時候,就不要再去貪圖榮華了。這個時候,差不多就平淡的過日子吧,別去建房子,來折騰自己了。
  • 古時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雖然很有道理,但是現在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因為現在的農村生活習慣已經大不如從前。現在可以說,四十正是農村漢子欲望很重的時候。二十三十如狼似虎,那四十的農村漢子,現在物質條件較好,基本都是身體強壯,欲望還是很強的。
  • 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老祖宗的智慧,句句在理
    天氣的常識:「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所以俗語更像是一種口語化的百科全書,涵蓋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平時要注意的事項,但是今天要給大家說的這句俗語,相信很少人聽說過,就是:「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凡是農民傳承的俗語,不會是像某些專家教授的論文,空無一物。農民講的實際,教你做好人,走正道,不是吃飽飯撐得。四十不多欲。你沒想歪,此欲確實包括性慾,也就是農村人講的「採野花」。人過40歲,個人的圈子已形成,妻子孩子和父母親,自己的生活能耐等等,都已定位。此時的男人,屬承上啟下階段,上養老下老小,身心疲憊。絕對需要家庭工作都穩定,不能出亂子。
  • 農村人說的:「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是啥意思?
    農村有很多言簡意賅的俗語,聽起來十分有趣,那你知道「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是什麼意思嗎?我們一句句分析,男不三,就是三十歲的時候,男子剛剛成家立業,最好不要過生日,因為奮鬥期的人需要厚積薄發,謙虛待人……而過生日太過張揚,讓人覺得此人小孩子氣太重,不適宜把重要的事情託付此人,會讓自己喪失很多機會,所以為了自己能有一個大好的前程,還是要低調。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啥意思?答案來了
    農村老人常對年輕人說「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農村老人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換來了就是這幾句話,萬變不離其中,十分精準,我們要理會其中的精髓,避免走彎路,讓我們的人生更加順利,更加精彩。
  • 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三種階段,三種講究
    農村俗語之中有很多關於年齡的說法,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而今天咱們要了解的是另一句關於年齡的老話,叫"五十不蓋房,六十不載樹,七十不做衣"。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啥意思,看看家裡的老人就知道了!
    農村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農村常常會聽到一些俗語,俗語可以說是農村文化的代表。俗語包含了許多深刻的道理,言簡意賅,它們是老一輩人豐富的生活經歷所得出來的。我們與老人們嘮家常時,總是能聽到一些有趣的俗語,這些俗語詼諧有趣又富有哲理。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驢馬共槽,馬瘦驢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驢不瘦呢?
    摘要:農村俗語「驢馬共槽,馬瘦驢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驢不瘦呢?文/農夫也瘋狂在你們村裡還有人養馬或者是養驢嗎?因為我們這裡地處比較偏僻,在以前村子裡不僅養牛的很多,而且還有很多人養驢,就連養馬的也有幾家,養殖這些大型的牲畜主要是用它們來拖拉一些糧食。
  • 農村老話「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是啥意思
    農村老話「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是啥意思? 六十不借債的意思人到六十借債不是老年人的事了,如果你借別人的錢財,萬一有個三長二短的後人說不清楚,七十不留宿就是七十歲的老年人走親竄鄰、當天你要回家、對方知趣為了安全和你的方便就不你其地或其家宿下了。
  • 今年是牛年寡婦年,農村俗語「太歲辛丑年,六畜瘴逡巡」啥意思呢
    今天是2021年的1月11日,農曆的十一月二十八,再有2天就到了臘月的開始,臘月也是進入到了年關的日子,這個時候在農村裡,大家幾乎是沒有事情做得,有的是農民工早早的回家了,畢竟今年的疫情和天氣也是出現了很多的變化,所以近期的疫情也是隨著溫度的降低後,多地的疫情也是開始反彈了。
  • 農村有句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是什麼意思?
    中國俗語文化和民俗文化一直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即俗語之中包含著祖先民俗的智慧,而民俗文化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演變又能夠為俗語寶庫之中增加新的元素。在過去農村老一輩之中一直盛傳說:遇到七十歲或者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不要讓他在家中過夜,遇到八十歲或者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吃飯的時候不要給他準備。那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呢?七十不留宿的來歷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說,五十歲活年年,六十歲活月月,七十歲活天天,八十歲活時時。
  • 農村俗語:「寧種『老鼠愁』,不種『冠蓋頭』」,是啥意思?
    在咱們農村,就有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寧種『老鼠愁』,不種『冠蓋頭』」。由此可見,許多農民朋友還是懂得法紀的。 「什麼?咱們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這句俗語所要表述的意思是什麼呢?」我不解地問。
  • 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有啥忌諱,常去農村的人不妨看看
    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有啥忌諱,常去農村的人不妨看看在農村,一般情況下,紅白事都是大事,很多事情都值得專門宴請一下,比如婚嫁、祝壽、滿月、喬遷等等。這對於農村的人來說,可都是大事情。一般都比較講究,這次小編就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農村關於祝壽的講究了,還因此衍生了一句俗語,叫做「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讓小編慢慢給你道來。壽不送煙的意思就是,在農村,只有整數的年限才被稱為過壽,而且要在六十歲之後才行。就像是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等,而不是整數的年限,那只能算是過一個普通的生日,不能算作是大壽。
  • 農村俗語:「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宅老屋」,這句話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宅老屋」,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在農村裡,墳頭和空宅老屋都是常見的。而這兩處地方沒有特別的原因,沒有人來的,所以這兩處毫無人氣的地方,給人的感覺也是陰森而又荒涼的。但是老祖宗的俗語也是無處不在的,關於墳頭和空屋的俗語自然也有幾個,比如說「天空莫做屋,地空莫葬墳」,還有「墳前門,屋後水」等。但是老祖宗還有一句農村俗語,是「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宅老屋」,那麼這句農村俗語說的又是什麼意思呢,有哪些道理?李子來回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