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思考、分享、傳播
編輯:夢如雨菲
巨嬰概念,在心理學者武志紅的話語中,是指人在成年後心智仍然不成熟的現象。然而,我們誰願意別人講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呢?因而,武志紅的巨嬰論遭病詬,及其《巨嬰國》被下架,是情理之中、自然不過的事情。
不過,在小編的話語中,所謂巨嬰,與其心智是否成熟之間並無關係,而是借用嬰兒無法觀見和識別自己的內心這一基本事實及判斷,而將一個人在成年後仍然不能觀見和覺察自己內心的現象,稱之為巨嬰。
從這個角度看,巨嬰論更近於元認知理論,是對元認知理論的具體運用,是中國化的元認知理論。
「元認知」一詞,最早見於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拉威爾1976年出版的《認知發展》一書之中。所謂元認知,就是對自己認知的認知。每一個元認知的學習者,都可以通過元認知思維方法,來了解、檢驗、評估和調整自己的認知活動。
其實,在中西方的傳統文化中,均有「元認知」的思想萌芽或端倪。
首先,看西方的傳統文化。在希臘的德爾菲神廟的門楣上刻有一句箴言: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則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另外,西方還有著名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然而,這些話語,仍然是人們在運用原有的認知來認知自己,而不是跳出原來的認知來認知自己的認知。因而,這些都還不是真正的元認知思維。
其次,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與元認知思維接近的理念及話語,同樣十分豐富。比如,北宋蘇軾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南宋陸九淵講: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陽明則講:心外無物。
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陸王心學與元認知思維,兩者在方法論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王陽明講「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就是在講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及其秉性,具有頑固性和改變的艱難性。
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什麼東西好,就要將其神秘化,一是以此吸引眼球,二是以此自我吹噓。我們對陸王心學的態度及包裝也是如此,對其附麗了許多神秘的內容。
其實,王陽明心學,就是不動心學,即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然後放棄原有的內心世界,並以此行動和做事。王陽明所主張的「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及「致良知」等等,都是在致力於如何認識與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這裡的內心世界,用當代人的話語講,就是人的思維與認知。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就是認為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及態度,是由原有的認知模式及特點所決定的,而非由該事物本身所決定。因而,可以說,我們有什麼樣的內心,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人與事物。
那麼,一個人原有的認知思維模式及特點,又是由什麼東西決定的呢?從大的方面來說,應當包括兩個原因:
第一,總的來說,思維模式是文化環境作用的總體結果。文化即以文化之。文化的作用包括兩種方式,即忽悠與強制。文化作用的結果,是導致了一群人思維特點具有相似性。
第二,具體地說,思維模式是個人成長經歷的特殊結果。個人的成長經歷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家庭環境經歷,二是外部環境經歷。這兩個方面的原因,是導致個體思維差異性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的存在並不是他自己,而是由文化環境及個體經歷所決定的存在方式。法國思想家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按小編的理解,這個枷鎖,就是指人所固的思維模式及特點,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心為形役」。
因而,一個人要獲得自由,首先必須觀見自己的內心,然後才能掙脫「心役」枷鎖的桎梏。雖然,陽明心學,作為一種方法論,能幫助人們做到不為心動,最終走出心役。然而,陽明心學,對大多數人來說,過於艱深晦澀,難以操作實踐。而當下有一種淺顯易懂的心學,即小編推崇的巨嬰論,它老小皆宜,且無派別之分,是一種無背景的方法論。
我們人類,是世間最聰明的動物,在其低水平認知的階段,曾經採用宗教與迷信的方式,以達到去除自身心役和心魔的目的。然而,宗教與迷信本身,又給我們帶來新的、更大的心役和心魔,戴上更沉重的心靈枷鎖。
而今天,隨著人類認知科學的發展,元認知及巨嬰論等認知方法論的出現,能讓我們更加理性地認知自己的認知,看清自己、把握自己。這才是人類走向更高層次自由的必由之路。
相關閱讀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瀏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