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論古典版——王陽明不動心學

2021-02-13 糖櫻思維

閱讀、思考、分享、傳播

編輯:夢如雨菲

巨嬰概念,在心理學者武志紅的話語中,是指人在成年後心智仍然不成熟的現象。然而,我們誰願意別人講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呢?因而,武志紅的巨嬰論遭病詬,及其《巨嬰國》被下架,是情理之中、自然不過的事情。

不過,在小編的話語中,所謂巨嬰,與其心智是否成熟之間並無關係,而是借用嬰兒無法觀見和識別自己的內心這一基本事實及判斷,而將一個人在成年後仍然不能觀見和覺察自己內心的現象,稱之為巨嬰。

從這個角度看,巨嬰論更近於元認知理論,是對元認知理論的具體運用,是中國化的元認知理論。

「元認知」一詞,最早見於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拉威爾1976年出版的《認知發展》一書之中。所謂元認知,就是對自己認知的認知。每一個元認知的學習者,都可以通過元認知思維方法,來了解、檢驗、評估和調整自己的認知活動。

其實,在中西方的傳統文化中,均有「元認知」的思想萌芽或端倪。

首先,看西方的傳統文化。在希臘的德爾菲神廟的門楣上刻有一句箴言: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則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另外,西方還有著名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然而,這些話語,仍然是人們在運用原有的認知來認知自己,而不是跳出原來的認知來認知自己的認知。因而,這些都還不是真正的元認知思維。

其次,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與元認知思維接近的理念及話語,同樣十分豐富。比如,北宋蘇軾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南宋陸九淵講: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陽明則講:心外無物。

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陸王心學與元認知思維,兩者在方法論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王陽明講「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就是在講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及其秉性,具有頑固性和改變的艱難性。

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什麼東西好,就要將其神秘化,一是以此吸引眼球,二是以此自我吹噓。我們對陸王心學的態度及包裝也是如此,對其附麗了許多神秘的內容。

其實,王陽明心學,就是不動心學,即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然後放棄原有的內心世界,並以此行動和做事。王陽明所主張的「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及「致良知」等等,都是在致力於如何認識與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這裡的內心世界,用當代人的話語講,就是人的思維與認知。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就是認為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及態度,是由原有的認知模式及特點所決定的,而非由該事物本身所決定。因而,可以說,我們有什麼樣的內心,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人與事物。

那麼,一個人原有的認知思維模式及特點,又是由什麼東西決定的呢?從大的方面來說,應當包括兩個原因:

第一,總的來說,思維模式是文化環境作用的總體結果。文化即以文化之。文化的作用包括兩種方式,即忽悠與強制。文化作用的結果,是導致了一群人思維特點具有相似性。

第二,具體地說,思維模式是個人成長經歷的特殊結果。個人的成長經歷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家庭環境經歷,二是外部環境經歷。這兩個方面的原因,是導致個體思維差異性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的存在並不是他自己,而是由文化環境及個體經歷所決定的存在方式。法國思想家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按小編的理解,這個枷鎖,就是指人所固的思維模式及特點,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心為形役」。

因而,一個人要獲得自由,首先必須觀見自己的內心,然後才能掙脫「心役」枷鎖的桎梏。雖然,陽明心學,作為一種方法論,能幫助人們做到不為心動,最終走出心役。然而,陽明心學,對大多數人來說,過於艱深晦澀,難以操作實踐。而當下有一種淺顯易懂的心學,即小編推崇的巨嬰論,它老小皆宜,且無派別之分,是一種無背景的方法論。

我們人類,是世間最聰明的動物,在其低水平認知的階段,曾經採用宗教與迷信的方式,以達到去除自身心役和心魔的目的。然而,宗教與迷信本身,又給我們帶來新的、更大的心役和心魔,戴上更沉重的心靈枷鎖。

而今天,隨著人類認知科學的發展,元認知及巨嬰論等認知方法論的出現,能讓我們更加理性地認知自己的認知,看清自己、把握自己。這才是人類走向更高層次自由的必由之路。

相關閱讀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瀏覽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巨嬰國》簡縮版、完整版及完整音頻文件免費下載
    因而,為滿足網友們的閱讀興趣,小編搜集《巨嬰國》的相關資源,打包放於網上共大家免費下載。包括:1.《巨嬰國》PDF完整版;2.《巨嬰國》PDF簡縮版;3.《巨嬰國》完整版音頻文件。《不動心學:巨嬰國寶典》作者 | 糖櫻這裡,稱《巨嬰國》為禁書,純屬吸引眼球。因為,禁書並非法律概念,在法律上無禁書之說,在法律上只有非法出版物之說。而《巨嬰國》既非傳統意義上的禁書,也非法律意義上的非法出版物。《巨嬰國》只是被通知下架,僅此而已。
  • 七劍十三俠:描寫王陽明最好的古典武俠小說,精彩紛呈真好看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看古典名著的讀書人。今天我和大家聊聊《七劍十三俠》這本古典小說,聊聊這本小說裡面的王陽明形象。 毫無疑問,這是描寫王陽明最好的古典武俠小說,因為小說的主線就是平定寧王之亂朱宸濠。除了塑造王陽明這位神機妙算的天才,本書還寫了許多俠客形象,精彩紛呈真好看。 古代本來就有許多仙俠的傳說,連《史記》等正史上都有俠客的身影。而隨著《水滸傳》、《三俠五義》等小說的流行,俠義小說也就是古代武俠小說開始成為寵兒。
  • 王陽明為何不同意朱熹的說法?
    ——朱熹論《大學》依朱子之意,須先知至善之所在,然後乃可得其所當止,而必須通過格物致知的工夫,人才可以因道事事物物之理,即至善之所在。但王陽明不同意朱子的說法,認為朱子是求理於物外,為義外之論,而同於孟子所反對的告子之主張。他說:「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
  • 王陽明:忙時心不亂,閒時心不空
    王陽明的弟子曾問他:「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也忙,何也?」這位弟子對王陽明說,自己一忙起來就容易煩躁。有事時固然心煩意亂,沒事時也鬧得心緒不寧。弟子感到很苦惱,希望得到老師的指點。王陽明舉了個例子:「令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一些人被忙碌的生活所挾持,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安寧。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王陽明就先從竹子上入手,但對著竹子觀察了一個禮拜,最後一口鮮血嘔出,昏迷不醒。
  • 《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亮相2020上海書展
    人民網上海8月19日電 (記者 曹玲娟)8月18日,「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文化嘉賓,「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酈波教授攜新書《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亮相2020上海書展現場。
  • 王陽明的人生哲學:世間這2種人,希望你不佔其一
    王陽明對整個中國甚至亞洲地區的影響都是非常大,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哲學思想就是從「陽明心學」而來;曾國藩曾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更是直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王陽明的「心學」中提到很多對人生的思考和建議,其中就有一個說的是,世間有2種人最命苦,很難獲得幸福。
  • 論真正的街頭青年,我只服型男王陽明
    T恤雖沒有思想著作,但這個「ABC」的王陽明顏值奇高,出道以來便有「臺灣第一帥」稱號,演技純熟且「很會放電」。TRENDIANO  4月新品:「Street of Young」系列:套頭衛衣看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明白一個道理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雖然當時王陽明還沒有拈出「致良知」這一思想口號,這要等到49歲時才正式提出。然而根據陽明晚年的回憶,「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可見,龍場悟道已包含良知思想,只是在理論上建構起一套致良知學說,則尚需一些時日。
  • 和尚閉關三年不言,王陽明大罵一通,和尚哭道:明天回家找我媽
    修行前期,王陽明也曾萌生了隱遁山林,出家的念頭,但他一直忘記不了寵愛他的奶奶,和令他敬重的父親,後來突然醒悟,人的孝悌之情,從一出生就有了,怎麼能斷絕呢!開悟後的王陽明,性情大開,他認識到人慾和天理可以同時存在,聖人也可以有人慾,人慾也就是天理。此後不久,王陽明遷居杭州西湖,西湖好風景,而且高僧、老道也多,王陽明向來喜歡遊覽名山勝水,拜訪高僧老道。
  • 王陽明《傳習錄》形成過程研究
    隆慶六年,謝廷傑三刻全書,移出《示弟立志說》入文錄,增收《朱子晚年定論》,為《王文成公全書》前三卷,即今學術界使用最廣的通行本《傳習錄》。 通行本在後世被反覆刊刻,收錄王陽明精要語錄與核心書信,集中反映王陽明晚年思想。王陽明《傳習錄》定稿工作最終完成,錢德洪居功至偉,貢獻最大。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不能簡單的從唯心主義角度去看待
    王陽明論及人性善惡的「心性論」,可以追溯到孟子那裡,但是真正把「心」當成是宇宙本原,最早能找到南宋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之論,陸九淵這樣說的時候,還只是在特定的意義上,含糊著說。但是王陽明的「心學」明白確切地宣稱「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因此被很多人簡單的理解成了唯心主義哲學。
  • 90分鐘看完《知行合一王陽明》+韓國電視劇王陽明
    求學講論無非是涵養德行。不求學講論,只是因為涵養的志向不夠真切。感悟: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樣,但要更深一些——學不僅關係到才,更關係到涵養。所以人是不能不學的,如果學不下去,原因諸葛亮和王陽明也說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堅定,志向不牢固。
  •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二部:承載王陽明一生所學的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繼續做客老齊的讀書圈,之前我們講了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一部,也就是介紹他的生平故事,那一部書更多是敘述,講述他如何從一個不靠譜的青年,變成一代哲學大師,立下豐功偉業的,一直寫到了他從廣西平叛回來,病死在船上。那本書對於他的思想介紹並不多,而今天我們要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作者同樣是度陰山,這部書就主要介紹王陽明的哲學了。
  • 聖母和巨嬰,哪個更嚴重?
    這個基本特質放到巨嬰身上,也可以變成,巨嬰一方面渴望得到周到的照顧,同時又渴望被視為神。 這一點可以引申出一個方法論:如果你想哄一個巨嬰開心,那麼一個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對方當嬰兒照顧,當天神崇拜。 大名鼎鼎的咪蒙和她前夫的關係中,就是咪蒙在做一個巨嬰,而前夫永遠把咪蒙的需求置於一切人之上,永遠不會對她說一個不字。即便有孩子了,前夫也永遠把咪蒙視為更需要照顧的那個人,或者說,那個「孩子」。
  • 解讀丨「心能轉物」的王陽明
    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任龍場驛棧驛丞。路途中他遭到劉瑾派來的刺客追殺,但他佯裝跳水死亡逃過一劫。到龍場後,王陽明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 用王陽明心學、博弈論和心理學讀懂稻盛和夫的《心》
    《心》據說是稻盛和夫的封筆之作,在書中不長的篇幅中,他將生活和經營裡各種境遇中體悟出的參悟精華,揉進了他誠懇殷切的文字中。這一理念也和王陽明的「鏡子「學有異曲同工之妙。據熊逸著作的《王陽明:一切心法》所述,王陽明認為,我們的心天生就是一面明鏡,只是被靈慾念的塵土遮蔽了光明。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對的,也是很深刻的
    王陽明直承陸九淵的「心本」思想,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 王陽明告誡:為人處世做好「三不管」,往後餘生順風又順水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他曾提出人生掌握這3不管,就能在社會上順風順水。01 .不管人非笑從前有個小偷想去偷古鐘,但是古鐘太重了,不能直接搬走。於是小偷就想要把鐘敲碎了在一塊一塊搬走,於是他拿出錘子就開始敲,鍾發出了一升很大的噪音,小偷就怕被人知道,開始捂住自己的耳朵,認為聽不見,最後人們都被人當場抓住。
  • 相隔500年的兩個人,稻盛和夫與王陽明,卻在演繹同樣的經典
    稻盛和夫是企業家,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成功挽救日產航空破產,耗時極短,卻很少看見稻盛和夫有什麼管理大論,最能代表稻盛的是"心法",心法居然能夠教會人經營企業,不可思議。對此,他請教王陽明,王問道,"何謂孝道?",弟子答:"讓父母生活得開心",王又問道,"你這樣侍奉父母,父母開心麼?",弟子答:"父母認為我這樣沒前途,不開心",王又問道,"不開心,那你算是盡孝了麼?"。弟子不語。所以,王陽明講"去人慾,存天理",天理即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