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2021-01-18 靜賢說

南宋人陸九淵是心學的鼻祖,他說「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強調本心的主體意識。「鵝湖之會」中,他和理學家朱熹見了一面,彼此誰也沒說服誰,由於執政者最後選擇了朱熹的學說,而盛行了幾百年。陸九淵的心學由於沒有傳人,很長時間處在一個沉寂的狀態,直到三百年後,王陽明的出現,心學開始發揚光大。

格竹子,開悟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曾隱居於會稽陽明洞,陽明是他的號。最初時,他學的是朱熹的理學,理學主張「物物皆有理」,強調通過格物來明白事物的道理。王陽明有一次格竹子,希望通過觀察、思考「格」出竹子的道理來。結果格了好多天,還是沒想通,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

通過這件事,王陽明突然開悟了,他認為朱熹的學說存在問題,他說:「謬以三十年,於今吾始悔。」開始拋棄理學學習陸九淵的心學,隨著對心學的認知加深,他對陸九的學說更加推崇,他說:「聖人之學,心學也。」

心外無物

王陽明認為心是人的主宰,心就是理,並且「心外無物」。有一次和朋友登山,在半山腰上有一株樹的花開得正豔,一行人都圍上去賞花,其中一位朋友就說:「這一樹的花兒如此好看,與人的心無關,花開花落只是時節使然,怎麼說心外無物呢?」王陽明回答說:「當我們沒有看到這些花的時候,花和我們都是沉寂無聲的,當我們看到這些花時,花就已經在我們心中了,花的顏色也就開始明豔起來。」

這一幕有些像量子力學中「薛丁格的貓」——沒有看到花時,花有很多個結果,一旦看到了花,花就是花,只有一種結果了。他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心是宇宙的根本,外在所有事物的展現,都是由心的意念產生的。

知行合一

朱熹的理學強調先知後行,也就是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明白事理,知和行是先後順序。王陽明不這麼看,他提出「知行合一」觀,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當說到知的時候,就包含了行,當說到行的時候,也就有了知,知行一體。

他提出了著名的王學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為惡是格物。」他認為,心的本源處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意念一動之間,就產生了善惡,明白是非善惡就是致良知的過程。他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惡念就是心中之賊,如何破除呢,要在格物上下功夫,通過正心來達到至善的境界。

陸王心學注重本心,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強調獨立精神,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陸王心學被古今中外很多學者看作中國文化的真精神所在,在很多國家、尤其日本,具有龐大的認同群體。如今在國內也有不少研究的學者,企業界人士大多也都偏愛陽明心學。

對此,大家有什麼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對於世界的感知
    王陽明的心學我們都知道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組建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在對心即理提出並思考的同時,王陽明還悟出了一個道理,心外無物。這句話即使到當代依然是我們每個人耳熟能詳的四字成語。關於這個心外無物有著怎樣的故事以及這四個字蘊含著怎樣的寓意,我們一起接著往下看。
  • 內心明澈,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要說明白這段話,就要先說陽明先生的思想。在陽明先生的心裡無論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自己心裡找到答案,這世上所有的事都根源於自己的內心。也就是陽明思想「心即理」,所謂理是什麼?理就是原則,規律,也是道家的道,儒家的至善。他認為萬物的維繫與存在,全是因為理的存在。
  • 王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何意,知行合一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王陽明的思想中,比較經典的理論就在於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了,「心外無理」主要是王陽明在反駁朱熹的物理能離開心的觀點,說白了,王陽明指明「心即理」,本心至善。而「心外無物」則是王陽明為了鞏固「心外無理」這個理論而進一步闡述「心」和「外物」的關係。
  • 論陽明格竹,知行合一,挖井和問答,各宗教格物的分別~心學感悟篇
    小編對陽明心學的研究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了,剛進入百度百家號時取的名稱就叫「思達米格物」一直沿用至今。我的座右銘就是下圖的「格物窮理」。心學的知與行也一直在踐行著,下面把心學的感悟分享給大家思達米「格物窮理」匾額感悟一,主流心學謬誤——陽明格竹錯解我長久熱心於心學,但是現在市售的所謂「心學」著作並不是我想要的心學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還有就是他最重要的也是最厲害的方法論即知行合一確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提出標誌著他對宇宙世界萬物的看法和感受與我們常人有著完全的不同。我們怎樣來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呢?這還要從他的弟子也是明朝中後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德洪對老師王陽明的評價中來領悟一點蛛絲馬跡。錢德洪在成書之緣中是這樣評價老師王陽明的。先生終生兢兢業業地追求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
  • 如何理解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
    我們知道陽明先生的心學體系由三個遞進理論支撐: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而想要入門「王學」,必須要懂得「心即理」這個基礎觀點。心即理等同於「心外無物」,為了給學生解釋「心外無物」的觀點,陽明先生舉了個著名的案例——巖中花樹,這個例子記載在《王文成公全書》裡。
  • 談談王陽明:關於「心外無物」
    王陽明講心外無物、講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萬物一體等,零零總總的,構成了陽明心學的全貌。他說話時,心思散漫而自由,是無可無不可的。所以他說出的話,也都活潑潑地互相攝入互相通達。從他說出來的話,任何一句,都足以切入陽明心學基本思想。但我要講,我會講「心外無物」。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對他的整個學問具有根本的構建作用。
  • 青島大學商學院Q29 精進成長班 | 「陽明心學與商業本質」
    青島智誠靈動戰略品牌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誠瑩老師滿懷熱情,生動地為我們講述了王陽明先生的生平經歷,特別是從「龍場悟道」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陽明心學的聖賢思想。在商業問題上,王老師從陽明心學角度,以心求道,回歸商業本質,探求商業進化,解密管理的底層邏輯。
  • 心學的三個要點: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外無物
    1知行合一知道並不能完成對世界的認識,知道的多,學問大,也不算牛。把知道的傳播開來,發揚光大後運用到現實的人和事中,這才真正算牛。知行合一是一以貫之的人生準則,是為人做事趨善避惡的良策。王陽明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知與行的分離所造成的惡果,看到了當時以及後來很多時代的人們都有可能走上只說不做的錯誤道路。知行合一是道德與誠信的基礎。只知不行,不如不知。只行不知,如同傻子。只有把知與行完全徹底地融合於生活實際,我們才能在人性自我剖析的道路上走得堅實穩重。
  • 【陽明心學01】
    偶然的機會,看到韓望喜博士的《陽明心學》系列,便想做一篇推文, 雖然我不了解王陽明, 卻聽說過「一生低首拜陽明」,感受得到陽明學說的光芒萬丈
  •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明明德,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窮理,格物致知
    心學也由此得以產生。以這樣一種視角,王陽明以為《大學》裡的哲學真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正表明了君子的「明德」。他說:「大人者,以天下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不僅如此,小人也會因為惻隱、憐憫之心而救入井之孺子。
  • 2018第六屆國際陽明文化節在修文啟幕 探討「心學」時代價值
    首席記者 佘振芳 攝華龍網10月25日16時15分訊(特派貴陽記者 佘振芳)今(25)日上午,主題為「良知之光·共建共享」的2018中國·貴陽(修文)第六屆國際陽明文化節在修文縣中國陽明文化園隆重開幕,來自中國、美國、韓國、俄羅斯等國的近200名專家學者出席,共同探討「陽明心學」,挖掘陽明思想的時代價值。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
  • 「陽明心學」為何在日本獨樹一幟,甚至反過來影響起源地的中國
    明正德三年(1508年),陽明先生王守仁在貴州龍場驛經歷龍場悟道後,正式創立心學,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學著名命題。 上圖_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別號陽明 日本的傑出人才無比熱愛王陽明及陽明學,並將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應用於日常生活
  • 心學聖地——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中國陽明文化園
    原創圖文七言絕句《中國陽明文化園》黔地陽明小洞天,龍場悟道聖賢篇。陋軒學植文成柏,合一知行道法綿。1508年被貶謫為龍場驛丞的兵部主事王陽明抵達龍場,並在此潛心研究《易經》,反思程朱理學,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首倡「知行合一」學說。晚年又闡發了「致良知」的學術宗旨,創立了「心學」體系。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出身於浙江餘姚「書香門第,詩禮人家」,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
  • 王陽明心學的「格物致知」非「格物窮理」,常被錯誤解讀
    王陽明,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傳奇的一生實現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成就,能被尊為中國的第二位聖人是實至名歸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很多歷史名人都學習、踐行他的學問。但是,學習陽明心學往往會陷入「唯物」與「唯心」思辯與爭論中,這不奇怪,年輕時的王陽明也困惑過,他按照朱熹的「格物窮理」的要求試圖求理於事物以失敗而告終,直到「龍場悟道」,才明白「心即理」,心外無理,求理於事物是錯的,那麼,陽明心學是「唯心」的嗎?也不是,應該說是「唯良知」、「唯天理」、「唯心體」的,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主觀」的「心」。
  • 王陽明:知行合一,遇事不怕事,正好事上練!
    王陽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學,他的思想其實來源於儒家的亞聖孟子的思想。孟子認為,人人有良知良能,這個良知良能就像是我們的四肢一樣,先天地存在我們的內心。有了「心即理,心外無物」,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發展。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有一個重要的口訣,叫做事上練。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再後來革命黨中的很多人,孫中山,汪精衛,宋教仁這些全部都受到過王陽明心學的影響,他們需要通過這種心學思想,來激勵當代青年,奮起反抗。另外,王陽明心學在日本也大放異彩,一個叫做中江藤樹的人,發現了王陽明心學的寶庫,並潛心學習,後來還以此理論招收了一大批弟子,其中一位叫做大鹽平八郎,他完全接受了王陽明心學,練心,知行合一,事上練的思想,主張人人平等,以此煽動群眾,在一次饑荒之中,他帶著農民起兵造反,不過他後來失敗了,他也被幕府追殺,最後自殺身亡。但是大鹽平八郎卻把武裝起義的大門一腳踹開了。
  • 南哲思享|李承貴:論席書對陽明心學的特殊貢獻
    縱觀席書與王陽明交往的歷史,席書對陽明心學的貢獻可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視王陽明被謫為「因言遭謫」的政治迫害,從而使陽明在政治上倍感溫暖;邀請陽明講學文明書院,為陽明心學在貴陽地區的生根創造了條件;支持陽明的學術主張,撰《鳴冤錄》,為陽明心學搖旗吶喊;欣賞陽明的德才,積極向朝廷舉薦,使王陽明在精神上深受鼓舞。
  • 「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遠不是字面上的理解,這樣太過膚淺了
    我們知道,王陽明是明朝最負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心即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概念,打破了程朱理學的桎梏,解放了明朝的思想,成就了明朝中後期「西學東漸」之風。其中,「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整個心學理論的關鍵所在,沒有它,別的都無從談起。很多人認為,知行合一的含義,就是說理論要能聯繫實際,方得長久。這樣想的確沒有誤解知行合一的含義,但是卻把知行合一的含義膚淺化了。
  • 陸王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盡在人心
    2,王陽明王守仁(1472年-1529年),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