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人陸九淵是心學的鼻祖,他說「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強調本心的主體意識。「鵝湖之會」中,他和理學家朱熹見了一面,彼此誰也沒說服誰,由於執政者最後選擇了朱熹的學說,而盛行了幾百年。陸九淵的心學由於沒有傳人,很長時間處在一個沉寂的狀態,直到三百年後,王陽明的出現,心學開始發揚光大。
格竹子,開悟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曾隱居於會稽陽明洞,陽明是他的號。最初時,他學的是朱熹的理學,理學主張「物物皆有理」,強調通過格物來明白事物的道理。王陽明有一次格竹子,希望通過觀察、思考「格」出竹子的道理來。結果格了好多天,還是沒想通,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
通過這件事,王陽明突然開悟了,他認為朱熹的學說存在問題,他說:「謬以三十年,於今吾始悔。」開始拋棄理學學習陸九淵的心學,隨著對心學的認知加深,他對陸九的學說更加推崇,他說:「聖人之學,心學也。」
心外無物
王陽明認為心是人的主宰,心就是理,並且「心外無物」。有一次和朋友登山,在半山腰上有一株樹的花開得正豔,一行人都圍上去賞花,其中一位朋友就說:「這一樹的花兒如此好看,與人的心無關,花開花落只是時節使然,怎麼說心外無物呢?」王陽明回答說:「當我們沒有看到這些花的時候,花和我們都是沉寂無聲的,當我們看到這些花時,花就已經在我們心中了,花的顏色也就開始明豔起來。」
這一幕有些像量子力學中「薛丁格的貓」——沒有看到花時,花有很多個結果,一旦看到了花,花就是花,只有一種結果了。他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心是宇宙的根本,外在所有事物的展現,都是由心的意念產生的。
知行合一
朱熹的理學強調先知後行,也就是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明白事理,知和行是先後順序。王陽明不這麼看,他提出「知行合一」觀,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當說到知的時候,就包含了行,當說到行的時候,也就有了知,知行一體。
他提出了著名的王學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為惡是格物。」他認為,心的本源處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意念一動之間,就產生了善惡,明白是非善惡就是致良知的過程。他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惡念就是心中之賊,如何破除呢,要在格物上下功夫,通過正心來達到至善的境界。
陸王心學注重本心,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強調獨立精神,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陸王心學被古今中外很多學者看作中國文化的真精神所在,在很多國家、尤其日本,具有龐大的認同群體。如今在國內也有不少研究的學者,企業界人士大多也都偏愛陽明心學。
對此,大家有什麼觀點,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