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無物」:《傳習錄》的人生實踐狀態

2021-01-18 空山新語錄

《傳習錄》作為儒家經典,王陽明告訴我們,要想實現自己理想人生,需要通過「立志」達到心靈的安寧,使人生擁有精氣,然後再讓心靈完全自主生長,就能達到理想的人生目標。

王陽明的這些智慧,如何為我所用?

一、看花的故事《傳習錄》下卷《錢德洪錄》,講王陽明喜歡閒玩旅遊,學生們陪著老師一起玩,在會稽山南鎮這個地方,大家看到山中有一棵開滿鮮花的樹,於是學生藉機請教王陽明,學生說,老師您經常說「心外無物」的道理,可是,比如這棵如此美麗開滿鮮花的樹,它很漂亮,但是如果我們不是來旅遊,我們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它自己在山中花開花落,與我們的內心有什麼關係?怎麼可能在我們的心中呢?書中記載王陽明的回答是:「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字面上看,王陽明好像非常強詞奪理,說什麼,我們沒看見花樹的時候,就當做這樹不存在嗎,看見了,它不就跑到心裡來了嗎,當然心外無物,這個解釋,後來成為很多批判王陽明是「主觀唯心主義」的確鑿罪狀,其實王陽明很冤枉。

二、運氣《傳習錄》的主題,關心的是人生的價值如何進行建設,關心人生的意義如何實現,從實踐需求出發,這是王陽明立志重視的主題,王陽明這段話其實融合了王陽明思想的最核心智慧,特別體現他實用主義的追求,可謂是「一種生活狀態,兩個發展效應」的綜合人生狀態。1、王陽明的「看花大法」,強調現實,是「知行合一」的生活狀態。現實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呢?在王陽明看來,這個現實的人生,就是一睜眼,就看到類似電腦射擊遊戲cs一樣的主觀視角,我們看不見自己的臉,只看得見自己的鼻子尖,還有一雙手在聽自己的指揮而活動著,生活中的種種,都是種種和我自己相關聯的事件。我看到陽光,所以這光是明亮;我聽見風吟,所以這風是快樂;我聞見花香,所以這花是愉悅;我飲這甘泉,所以這泉水是甘甜。老天爺給我們的自我意識,與萬物關聯在一起,發生種種事件,有美好、也有痛苦。我們這種動物呢,正是因為內在的情懷和心弦被種種事件撥動,我們才行動,我們的行動伴隨著我的感知、我的認知;我的認知又伴隨著我的感知、我的行動,我活生生的生命行動狀態與自我意識的狀態是關聯在一起的,這是生命的、生活的基本狀態,這種狀態王陽明把它叫做「知行合一」。從性質上劃分,精神的認知與身體的行動,這是兩件事。但是,從動態的角度看生活,「知之真切篤實處,既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既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活生生的知與行,是混在一起動態相互作用的,是合一的。2、王陽明的看花大法,整體上挖掘出「心外無物」的實踐現實。「心靈之外沒有客觀事物」,如果把這話理解,在講「世界的真實構成」這當然是夠阿Q,但是從行動的立場上看,我們每個人這一輩子就像開車,我們自己坐在方向盤後,我們自己能做的就是轉動方向盤,踩剎車,踩油門,剩下車子怎麼跑,我自己只能去感覺,世界,在我們的車窗外呼嘯而過,車流,圍繞著我們的車或聚或散。對每個人而言,這是生活狀態的不變事實。基於這個事實而言,或許我自己死後,這個世界當然會繼續存在,但是,如果我自己真的死了,它存在還是不存在,對我自己而言又有什麼關係呢?反正我們現在活著,整個世界對我自己而言,全部世界、全部宇宙、全部人生、全部生活,都是圍繞著我自己轉動的。我們的心靈,才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世界中心。會稽山中這一樹的鮮花,它客觀還是主觀?那是再研究的問題,反正,它闖入我自己的眼帘,這滿樹的鮮花,才進入了我自己的生活。這種情況,王陽明把它叫做「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理」,這跟佛教五蘊三科的思維很像,也跟西方哲學生活世界關注的重點很像,這種狀態,是一切生活實踐的真實基礎,只有從這種狀態出發,行動才有真實的針對性,才能真正發展我們的生活。3、王陽明的看花大法,可以發揮「格物」與「致良知」兩個發展效應。面對「心外無物」以及「知行合一」的生命現狀,有的人,簡單地只關注自己,我現在爽不爽,基於此忙忙碌碌一生,其實,這是被情慾耽誤的一生。基於「心外無物」的生命狀態,想要讓真正的自己爽,當然要把生活事件全理順。萬事萬物順,自己心情才會順。所以,我們要面向關係的全部,要面向關係的整體。不能只管一頭。只有這樣子指導對外的行動,才能真正發展生活,才能真正把握生活,才有機會達成內心靈魂的完美,才有機會幸福。這個方法,切入手法是「立志」,內容是「格物」,可以理順生活、發展生活。這個過程,是心靈與現實的交融,種種體驗,直達靈魂,真實的美好自然滋養靈魂、完美靈魂,達成「致良知」的內在發展效果。總之,王陽明的看花大法,是「一種生活狀態,兩個發展效應」的綜合實踐智慧,能讓人生全面發展。

三、《傳習錄》的用法「心外無物」的看花大法,是《傳習錄》建議我們要保持的人生實踐狀態,以「關係式實體思維模式」的中華智慧來立志,磨礪我們保持類似《楞伽經》「現量」的心態,在當前的生活中,根據自己的所見,主動運用《管子》《史記》《韓非》中的辦法,按《陰符經》的大框架,發揮心靈動力中心自主作用,主動行動,知行合一;生活中如果闖入「一顆開滿鮮花的樹」,沒關係,根據新生活現狀,調整原有的知行合一,就是只要以「萬物一體」的原則知行合一,自然就能生活中「克己復禮」發展人生,自然就能心靈上樂而忘憂,大順大美。認同自己的生活與靈魂,掌握幸福。

相關焦點

  • 我讀《傳習錄》18-心外無物的心是哪個心
    -《傳習錄》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到山間遊玩。有朋友指著巖石間的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 王陽明為什麼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物」到底指什麼
    關於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之前我在《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裡面引用了他與友人遊南鎮問花的小故事。但引用過後,我基本就拋開心學大師的言論只談自己的思想體悟了。由於好幾位網友指出文章《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的膚淺,這篇文章我就專門來談談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希望這次能講深入點。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不是真的否定物質的客觀存在?
    《傳習錄》記載:王陽明與友人同遊會稽山。先生曰「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心外」第一次接觸王陽明是在高中的哲學課上。因為「心外無物」四個字,自己膚淺的認為王陽明因為沒有看到了千裡空山之中的花木,就認為此花木不存在,否定了客觀物質的存在。但千百年來,多少聖賢奉陽明心學為修身經典。如果真的如此膚淺?陽明心學又豈能歷久彌新,在歷史天空閃爍耀眼的光芒。近年來,靜心學習《傳習錄》,才發現自己曲解了王陽明「心外無物」。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並非否定自己未認知事物的客觀存在。
  • 心外無物就是主觀唯心主義嗎?
    留下的哲學公案也挺多,比如心外無物,就頗受後人的誤解。尤其是後人出於意識形態故意曲解「心外無物」之物為物質之物,給人一種荒誕的感覺。其實只要看過王陽明傳習錄,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之物並非物質之物而是腦中的意識、想法和意念等。這樣是不是覺得心外無物就沒有那麼荒誕了。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對的,也是很深刻的
    王陽明直承陸九淵的「心本」思想,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 你真的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嗎?
    喜歡王陽明的人都知道,王陽明曾說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在傳習錄中還有用了山間小花做佐證!可是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呢?為什麼提叔本華的書,是因為我覺得他的這本書在開頭的本分多少跟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多少有一些契合點。在論述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我們要論述另外一點,就是肉體是不是我?那麼肉體是不是我?
  • 王陽明《傳習錄》十句經典名言,千年不滅一盞燈,人生至理!
    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知,求知。成,完成。求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求知的結果。2、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學了知識,而不實踐,這等於沒有學到知識一樣。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認識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認識的完成。4、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談談王陽明:關於「心外無物」
    王陽明講心外無物、講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萬物一體等,零零總總的,構成了陽明心學的全貌。他說話時,心思散漫而自由,是無可無不可的。所以他說出的話,也都活潑潑地互相攝入互相通達。從他說出來的話,任何一句,都足以切入陽明心學基本思想。但我要講,我會講「心外無物」。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對他的整個學問具有根本的構建作用。
  •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明明德,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窮理,格物致知
    不過,就人而言,人之私慾往往會屏蔽人之天 性,使人墮落為小人,只有剔除私慾,即「明明德」,小人之心便可轉化為大人之心,實踐仁愛行動。以同樣的方式,「明明德」還能證明親近不同社會關係中的人們,即「親民」,乃是萬物一體的最好例證。他說:「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 在於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 如何理解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
    心即理等同於「心外無物」,為了給學生解釋「心外無物」的觀點,陽明先生舉了個著名的案例——巖中花樹,這個例子記載在《王文成公全書》裡。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心即理,心外無物
    我們提倡心即理,更是強調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強大,要求人們能正確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世界,面對人生,改造世界,改變人生,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講「心即理」我們不能不講另一個陽明心學的重要概念:「心外無物」。講到心外無物我們更不能迴避陽明心學被定義為唯心主義搬上教科書的最典型的事例,那讓我們把歷史還原下吧:一日,王陽明與朋友一起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亦何相關?」
  • 心學的三個要點: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外無物
    知行合一是一以貫之的人生準則,是為人做事趨善避惡的良策。王陽明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知與行的分離所造成的惡果,看到了當時以及後來很多時代的人們都有可能走上只說不做的錯誤道路。知行合一是道德與誠信的基礎。只知不行,不如不知。只行不知,如同傻子。只有把知與行完全徹底地融合於生活實際,我們才能在人性自我剖析的道路上走得堅實穩重。
  • 《傳習錄》10句最經典的內容,幫您打開「心學」大門,感悟大智慧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更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今天,小編為您精心挑選出《傳習錄》10句最經典的內容,幫您打開「心學」大門。朋友指著巖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管錐•使命: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發布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承辦的「《管錐•使命: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書屋舉行。第一輯出版《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花鳥卷 朱穎人》《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花鳥卷 章培筠》《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書法卷 王冬齡》《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人物卷 吳永良》四冊,分冊主編為盛天曄、張愛國、劉海勇教授。
  • 心外無物:人生是自己選擇出來的,你相信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
    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需要明白,你的人生都是自己選擇出來的。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最重要是你需要通過持續的反思與復盤看到自己人生是如何選擇出來的。這種選擇背後的信念是什麼,如果給到你重新選擇的一次機會,你會如何選擇?當你通過這樣持續追問的時候,某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就會找到自我成長的空間,看到命運的軌跡與自我選擇背後的深刻信念。
  • 陽明心學&量子力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含義,人類對物質的認識
    它是告訴我們人生短暫一死永滅,所以人活著就是要及時行樂,還是告訴我們在變幻無常的世俗生活背後還隱藏著某些神聖和永恆的事物,所以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尋找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它是教會我們敬畏天地、敬畏生命、關愛他人、心存良知,還是教會我們敬畏權力、膜拜金錢、冷漠自私、利益至上?它是讓我們活得一天比一天充實、自在、喜悅、安寧,還是讓我們始終活在一個空虛、焦慮、痛苦、不安的狀態之中?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對於世界的感知
    王陽明的心學我們都知道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組建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在對心即理提出並思考的同時,王陽明還悟出了一個道理,心外無物。這句話即使到當代依然是我們每個人耳熟能詳的四字成語。關於這個心外無物有著怎樣的故事以及這四個字蘊含著怎樣的寓意,我們一起接著往下看。
  • 人生最大的負累,莫過於想得太多,王陽明: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人生大部分的煩惱不過都是庸人自擾,就像王陽明在他的《傳習錄》中所提到的,「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吃飯,就好好吃飯,不去做其他顛倒妄想,睡覺,就好好睡覺,不去做其他顛倒妄想。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 王陽明《傳習錄》形成過程研究
    上冊四卷,書前有南大吉嘉靖三年冬十月十八日《刻傳習錄序》、徐愛《傳習錄序》、南逢吉按語。 《傳習錄上卷一》有徐愛《書》,語錄,末有薛侃正德十三年戊寅識語。《傳習錄上卷二》為陸澄錄,中有兩個半拍缺失,後人用重新抄補。《傳習錄上卷三》為薛侃錄語錄,今通行本蕭惠「問己私難克」一條,為兩條,可見其當時尚未整合為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