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錐•使命: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發布

2020-12-24 澎湃新聞

《管錐•使命: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發布

2020-12-15 2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管錐•使命: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第一輯)》許江 高世名 總策劃 尉曉榕 張捷 沈浩 總主編 劉海勇 副總主編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20年12月13日,由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承辦的「《管錐•使命: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書屋舉行。

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沈浩,原黨委副書記胡鍾華,朱穎人、王冬齡、吳珍之、尉曉榕、張捷、楊振宇、萬木春、沈樂平、花俊、劉海勇、盛天曄、張愛國、潘汶汛、周青等教授和嘉賓就「中國畫學與書學的傳習之道與文脈特質」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尉曉榕指出,「在一體化智識管控的學院教育中,訪談是對諮詢的社文形態管理,通俗地說,是帶一個你可能需要的人到你身邊,是針對你的困頓傳話給你,是把深深的話淺淺地說給你……訪談,特別是本院高齡名師訪談及其文本化整理,正是這些補償性嘗試中最具「家風」且意味深長的立項,可謂『利在當下,功在未來』。」

叢書由許江、高世名教授總策劃,尉曉榕、張捷、沈浩教授擔任總主編,劉海勇教授擔任副總主編,獲中國美術學院重高建項目資助,由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合作出版。叢書計劃共出版 4 卷,分 23 冊。第一輯出版《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花鳥卷 朱穎人》《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花鳥卷 章培筠》《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書法卷 王冬齡》《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人物卷 吳永良》四冊,分冊主編為盛天曄、張愛國、劉海勇教授。

《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花鳥卷 朱穎人》

《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花鳥卷 章培筠》

《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書法卷 王冬齡》

《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人物卷 吳永良》

叢書的副總主編劉海勇介紹,「兩年前,該項目最初以「薪火相傳」為主題,作為學校的第二課堂和重高建書畫傳習訪談項目進行推動,後來以編輯成冊的方式,一共有23位老先生在名單之上,以中國畫系、書法系離退休知名教授為主體,第一季出版了四本。叢書弘揚了中國學術精神與學術傳統,寄託人文情懷,建構哲匠思想為主講精神,以諸位先生的從學、從藝、從教之道為主講內容,以「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的專題講座及名家名師訪談等多種方式,基於中國美院中國畫學與書學的悠久文脈傳承和優秀教學傳統,匯聚老一輩的博雅才情、精深學養、豐厚品德,傳承了名師的教學成果與藝術成就。

叢書系統整理總結各次學術活動成果,內容包含了名師訪談、名師畫語錄、名師課徒稿、名師佳作等,整合了大量的學術信息與資源,積累了寶貴而豐富的文獻資料。配合本叢書的名師訪談專題片也將在中國美術學院網站播出。叢書的出版將對傳承與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文化自信」,開拓中國書畫教育新模式皆有深遠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對於社會美育的推廣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通過直播、組建讀者群和徵集現場專家提問等方式,進行線上學術交流互動,擴大活動的社會美育傳播力、滲透力和影響力。

朱穎人 香雪海

朱穎人 螳螂

朱穎人 一架秋風扁豆花

章培筠 鸚鵡桃花

章培筠 素裹

章培筠 虎頭蘭

王冬齡 莊子《逍遙遊》一稿

王冬齡 處處憐芳草

王冬齡 守白

吳永良 蔡元培像

吳永良 坦蕩人生——瞿秋白造像

吳永良 於無聲處聽驚雷 (指墨畫)

來源 |浙江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管錐•使命: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發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管錐•使命: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發布 | 把深深的話淺淺地說...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承辦的「《管錐•使命: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書屋舉行。 叢書由許江、高世名教授總策劃,尉曉榕、張捷、沈浩教授擔任總主編,劉海勇教授擔任副總主編,獲中國美術學院重高建項目資助,由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合作出版。
  • 鐵甲傳習錄2020電子版強勢發布!
    在建黨99周年之際,「鐵甲依然在」向各位新轉朋友們隆重推出《鐵甲傳習錄2020》(電子版),以實際行動向黨的99歲生日獻禮
  • 王陽明《傳習錄》形成過程研究
    上冊四卷,書前有南大吉嘉靖三年冬十月十八日《刻傳習錄序》、徐愛《傳習錄序》、南逢吉按語。 《傳習錄上卷一》有徐愛《書》,語錄,末有薛侃正德十三年戊寅識語。《傳習錄上卷二》為陸澄錄,中有兩個半拍缺失,後人用重新抄補。《傳習錄上卷三》為薛侃錄語錄,今通行本蕭惠「問己私難克」一條,為兩條,可見其當時尚未整合為一條。
  • 第二屆「神聖長白」全國中國畫作品展開展
    第二屆「神聖長白」全國中國畫作品展開展 2020-12-23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外無物」:《傳習錄》的人生實踐狀態
    《傳習錄》作為儒家經典,王陽明告訴我們,要想實現自己理想人生,需要通過「立志」達到心靈的安寧,使人生擁有精氣,然後再讓心靈完全自主生長,就能達到理想的人生目標。王陽明的這些智慧,如何為我所用?一、看花的故事《傳習錄》下卷《錢德洪錄》,講王陽明喜歡閒玩旅遊,學生們陪著老師一起玩,在會稽山南鎮這個地方,大家看到山中有一棵開滿鮮花的樹,於是學生藉機請教王陽明,學生說,老師您經常說「心外無物」的道理,可是,比如這棵如此美麗開滿鮮花的樹,它很漂亮,但是如果我們不是來旅遊,我們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它自己在山中花開花落,與我們的內心有什麼關係?怎麼可能在我們的心中呢?
  • 荔枝傳習錄 | 《劉姥姥進大觀園》全網獻映!
    江蘇影視頻道匠心打造的百集國學微視頻《荔枝傳習錄》「紅樓夢系列」之《劉姥姥進大觀園》正式上線啦!△點擊觀看《荔枝傳習錄·劉姥姥進大觀園》網絡版本集《劉姥姥進大觀園》主要取材自《紅樓夢》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回,重點再現了劉姥姥二進榮國府,嬉遊大觀園的情景。為了更符合小演員們的認知和表演特點,我們創作團隊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適當改編。
  • 王陽明《傳習錄》十句經典名言,千年不滅一盞燈,人生至理!
    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知,求知。成,完成。求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求知的結果。2、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學了知識,而不實踐,這等於沒有學到知識一樣。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認識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認識的完成。4、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洪傑中國畫作品展開幕
    原創 綠色青浦 綠色青浦12月18日上午,丹青繪山川,水墨訴鄉情——洪傑中國畫作品展在朱家角人文藝術館開幕。
  • 《使命召喚手遊》槍械使命KV驚豔發布,喚醒你的戰鬥本能
    《使命召喚手遊》槍械使命KV驚豔發布,喚醒你的戰鬥本能 新聞 官方 ▪ 2020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我們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向來不成問題,可以說是基本常識。筆與墨不僅是中國畫的「雙翼」,是中國畫獨特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國畫的底線與靈魂。  在歷史上,中國畫大致經歷了先重用筆,後講用墨的歷史發展階段。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中國畫的六法,其中一法即為「骨法用筆」。「骨法」與「用筆」的結合,奠定了中國畫的基礎。
  • 中國畫名家——餘光清的都市抽象
    現為中國職業畫家協會副主席,文化部中國畫創作中心畫家,中國藝術創作院特聘畫家,現居北京。1996年參加九六全國中國畫大展獲「銀獎」2001年參加二十一世紀中國畫澳大利亞展獲「金獎」(雪梨)2002年參加紀念毛澤東《演講》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展覽獲「優秀獎」(最高獎)(北京)2004年參加首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精品展獲「銀獎」(山東)2005年參加第二屆國際美術雙年展美術特展(北京)2006年參加首屆中國畫寫意畫大展獲
  • 劉進安:中國畫的技法是一種性格
    ,第五屆、第六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策劃委員,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特聘教授。 中國畫技法的內涵與運用 文/劉進安 在中國畫的範疇裡,技法作為一項主要的品評指標被歷代畫家所重視,他們關於技法的思考、研習和實踐不僅完善中國畫技法體系,更在推動技法作為主要審美因素方面起到了定位的作用。
  • 江山如畫——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師從宋文治、孫其峰兩位大師學習中國畫。 出版有《郜宗遠中國畫作品選》、《郜宗遠畫集》等。其作品《瀑》入選「百年中國畫」大展,《瀑》、《峽江放舟》被中國美術館館藏,另有多幅作品被中國臺灣、日本、韓國等地的美術館收藏。
  • 看不懂中國畫?什麼是五墨六彩?「馬路邊」的中國畫常識請收藏
    #中國畫難欣賞、看不懂?只是人家手握「中國畫的基本常識」和「專業名詞」,以此讓你小佩服了一把,感覺自己成了中國畫的門外漢。不要著急,這份中國畫基本常識,請收好。準保你評價時更專業。當然,剛開始我們欣賞的時候好像是在「套名詞」,不要緊。
  • 畫雖一藝,其中有道,畫道體現中國畫規律,是中國畫技法內在依據
    不了解道家哲學就無法了解中國畫的本質和深刻內涵。[關 鍵 詞] 道 畫道 道家哲學 本質 造型 中國畫 寫意 趣味 筆法 兩極思維世界上一切文明都離不開思維,思維是一切文明之所以產生的根本原因。畫道體現著中國畫的本質規律,也是中國畫技法形式的內在依據。中國畫的哲學核心便是「道」。因此對「道」的領悟研究,直接關係到中國畫的理解認識和繼承發展。藝術家的思維是否能與「道」高度結合,是其藝術造詣能否達到極高藝術境界的關鍵。
  • 我讀《傳習錄》18-心外無物的心是哪個心
    -《傳習錄》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到山間遊玩。有朋友指著巖石間的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 【青龍文化】翰墨迎春——趙翠華中國畫作品欣賞
    翰 墨 迎 春——趙翠華中國畫作品欣賞「文藝是國民精神之光,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之光
  • 趙永夫︱稽古澄心——當代中國畫名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展覽前言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於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鑑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範,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
  • 中國畫的靜、慢、淡、雅
    中國畫就是讓人靜下來的藝術,它不表現戰爭,不表現血腥,不表現暴躁,也極少表現焦慮。它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這種藝術觀念源自老子思想,無所謂消極積極。今天人類的生存環境中,生態惡化,空氣汙染嚴重、社會壓力那麼大乃至有人會跳樓,中國畫不啻是一劑鎮靜劑,是慰貼人心的良藥。「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餘三格沒有原則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話,每個品種還分上中下呢,這需要是同時代的人才好比較。
  • 藝境—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淄博市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山東省青年美協主席團成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美國分會常務理事。山東畫院青年畫院特聘畫家。中國水墨畫院特聘畫家。《中國書畫》書畫院特聘畫家。淄博市「德藝雙馨」藝術家。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一等獎及全國美術展覽入選獲獎二十多次。全國第八屆,篆刻藝術展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