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負累,莫過於想得太多,王陽明: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2020-12-27 趙趙的期待

從前有一個僧人,修禪的功夫很深。於是有人就問他,「你學佛之後有什麼變化嗎?」

僧人回答,「也沒什麼變化,學佛之前我每天做砍柴、做飯、餵馬三件事,學佛之後我還是每天還是砍柴、做飯、餵馬。」

於是那人又問,「那你學不學佛有什麼區別啊?」

僧人回答道:「我學佛以前,砍柴的時候想著做飯,做飯的時候想著餵馬。學佛之後,我砍柴的時候就想著砍柴,做飯的時候就想著做飯,餵馬的時候就想著餵馬。」

王陽明曾說過:「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這句話的意思是,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沒有什麼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只因他這顆心忙慣了, 所以收攝不住。

孔子的弟子顏淵曾經詢問孔子,說他渡河的時候,看見船公的划船技巧十分巧妙,便問船公自己能不能學划船,船公說能,只要會遊泳,很容易就可以學會。顏淵不解,於是問孔子這是為什麼。

孔子回答顏淵說:「善於遊泳的人,不會害怕水,甚至可以無視水的存在。在他們眼裡,划船就像駕車一樣簡單,即便是沒有見過船,也很容易就學會。但不會遊泳的人,因為害怕落水淹死,心裡有顧慮,所以就很難學會划船。

其實這世上本來沒有那多煩惱與困難,心裡想得多了,於是事事都成了牽絆。想得太多,不但累,還容易鑽牛角尖,更容易在不斷的假設中,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王陽明說:「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修身養性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順其自然,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就是修行。

其實天底下的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壞,所謂「車到山前必有路」,不管你擔心或者不擔心,麻煩該出現的時候,就一定會出現,等事情到了眼前的時候,也自有解決的辦法。

禪宗慧能大師有這樣一首慧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生大部分的煩惱不過都是庸人自擾,就像王陽明在他的《傳習錄》中所提到的,「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吃飯,就好好吃飯,不去做其他顛倒妄想,睡覺,就好好睡覺,不去做其他顛倒妄想。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莊子曾經說過:「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受人敬重不狂喜,受人侮辱不暴怒。唯有將一切看淡,遇事冷靜理性,才能在這世間活得遊刃有餘。沒了精神上的負累,也更容易成功。

王陽明,作為古代心學的創始人,後世將其與孔子、孟子和朱熹並列,不僅禪、道、儒三家並修,而且將三者融合做到了極致。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更是一名縱橫沙場的儒將,他能在做學問的同時平叛定國,也正是因為他有一顆不被外物所擾的心。

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傳》,是王陽明的個人傳記。書中解開了有關王陽明生平和思想的諸多謎題,以便讓讀者全面了解王陽明傳奇一生,輕鬆讀懂王陽明的心學精髓。

這本《傳習錄》收錄了王陽明平生的語錄和論學書信,集中反映了王陽明的心性之學,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這一版《傳習錄》,利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對書中原文進行了解釋,同時帶有相關點評,以便與讀者進一步理解。

這兩本書一起購買僅需要89元,卻是讀懂陽明心學,真正做到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的大智慧的不二選擇。

想要購買的朋友們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人生修行:修心學王陽明,修身學曾國藩
    王陽明與曾國藩雖生在不同年代,但對於人生修行的理解如出一轍,都源於儒學體系並結合自身體悟予以延展深化,對當今社會的我們仍有很大借鑑意義。一、修心學王陽明王陽明的學術思想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個人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陽明「心學」體系。
  • 王陽明:把別人對你的誹謗,當作修行
    遇到這種情況,生氣是正常的狀態,但是如何能解決生氣的問題,讓自己的生氣適度,不會對人生產生壞的影響,這是一門學問。王陽明的學生問王陽明:「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王陽明的學生說的這個事情發生在孔子身上,在魯國。
  • 王陽明: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做人太老實,看不透人性
    王陽明: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做人太老實,看不透人性你是個老實人嗎?這兒我說的老實,不是說智力為零,更並不是憨厚,而是在你遇到給你使絆子的壞人後,你是老實人嗎?王陽明曾說過,願你有菩薩心腸,更有金剛手段。
  • 人生如戲,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
    人生在世都不易,《六祖壇經》講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世間本無物, 庸人自擾之,也就是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萬事萬物都是人內心的投射,凡事都在人的心裡。  一個人內心足夠強大,無論外界發生什麼,都能從容應對。
  • 90分鐘看完《知行合一王陽明》+韓國電視劇王陽明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尤其,是下面這20種直接關係現實生活的真切智慧。感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2、與朋友相處,懂得謙讓很重要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 王陽明:人到五十還是一事無成,不是敗於懶,而是亡於它
    王陽明:人到五十還是一事無成,不是敗於懶,而是亡於它心中雜念太多,難以取捨。你的內心之中,雜念太多。就像釣魚的小貓,魚雖然好吃,但是周圍的蝴蝶也很好玩,鄰家的小花狗也很可愛。雖然魚竿是插在岸邊了,魚餌是穿在魚鉤上了,線是放到水裡了。
  • 王陽明:最難得的勇氣,是思想的勇氣。
    在王陽明看來,穩定的情緒不是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原句: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大意: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 王陽明:一個人情緒不好,是差點智慧的表現(寫到你心坎的智慧)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智慧不夠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們常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註定要經歷沉沉浮浮,體會人生百態,才能領悟生命的真諦。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 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
    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01、不要在意得失王陽明曾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也就是只要你心存良知,別做一些違背天理的事情,人生自然是差不到哪裡去!05、不要在生氣時做決定人在憤怒的時候,整個人是不理智的,這時候,熱血上湧很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
    這種能力是能夠通過自身的智慧和修行去獲得的。王陽明正是通過自身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樂的心境,才使得他能在毒瘴之地生存下來,並且他修身治學,德業兼進,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活在當下才能快樂王陽明曾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 人生就是一次修行
    工作是一種修行,吃飯,做飯,旅行同樣也都是是一種修行,這都是我們修心的最基本的形態,借用一句禪語,這裡應該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吃飯,看似小事,卻能夠吃出人生態度,有人說,習字是一種境界,習字修煉的就是人生,吃飯也一樣,為了生計的吃飯,那是填飽肚皮。而吃出美好,吃出幸福,除了美食,還需要心情和環境,懂得分享更是一種境界,據說善於創造美食的手,也有一顆樂於讓別人分享成果的心,這就是態度,何嘗不是修心?
  • 人生不順時,牢記王陽明這2句話,註定好運連連,很快會苦盡甘來
    人生不順時,牢記王陽明這2句話,註定好運連連,很快會苦盡甘來,福氣不請自來。第1句話:「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禪家詩作《永嘉真覺禪師證道歌》中說:「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目疲。
  • 王陽明的這5句話,堪稱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估計早就被鬱悶死了,但是王陽明卻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情緒,在龍場的時候,跟他去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
  • 王陽明:「人生不可貪多,一切自有定數」,強求來的也守不住
    王陽明:「人生不可貪多,一切自有定數」,強求來的也守不住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捋了捋鬍子說:「人的命,自有天做主,該的你就是你的,不該你的得到的,也切莫貪多,一定都是有定數的,否則強求也是守不住的。」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成為了日本人的偶像,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告誡,其中一個就是對於年過50的人!
  • 王陽明:做一個真正能前進的人,亦能後退,才是人生最難的修行.
    心中有光,前方就是康莊大道;心中無光,前方就是荊棘滿地。心態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儒家主張「忠恕」,你原諒別人也就是原諒自己。明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奉命緝拿寧王,可就在他順利擒獲寧王之後,奸臣們紛紛嫉恨他。宦官張忠、羽林軍左衛指揮使許泰率領的軍隊進駐到南昌一帶後,為了爭奪功勞,故意挑釁王陽明,對其百般辱罵,然而王陽明絲毫沒有任何動作。在他看來:「忿怒之類的偏頗情緒,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只是不應當有而已。
  • 王陽明智慧: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大的成熟
    王陽明智慧: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大的成熟 當壞情緒湧上心頭時,人就會不受控制,變成一個衝動的「魔鬼」,傷人又傷己。很多人也理直氣壯地認為:「我就是天生脾氣差,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能怎麼辦呢?」而在王陽明看來,情緒穩定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可以通過智慧和修行來獲得的能力。
  • 王陽明:「人生不易,牢記五忌,與君共勉,順遂無憂。」(深度)
    王陽明說:人至中年,別犯五忌做事有度,才得自在。歷經世事,千帆過盡,方能明白「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想必「一代聖賢」王陽明是有發言權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誡世人:人生五忌,不要犯。1.忌猶豫不定成大事者,通常貴在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