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僧人,修禪的功夫很深。於是有人就問他,「你學佛之後有什麼變化嗎?」
僧人回答,「也沒什麼變化,學佛之前我每天做砍柴、做飯、餵馬三件事,學佛之後我還是每天還是砍柴、做飯、餵馬。」
於是那人又問,「那你學不學佛有什麼區別啊?」
僧人回答道:「我學佛以前,砍柴的時候想著做飯,做飯的時候想著餵馬。學佛之後,我砍柴的時候就想著砍柴,做飯的時候就想著做飯,餵馬的時候就想著餵馬。」
王陽明曾說過:「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這句話的意思是,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沒有什麼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只因他這顆心忙慣了, 所以收攝不住。
孔子的弟子顏淵曾經詢問孔子,說他渡河的時候,看見船公的划船技巧十分巧妙,便問船公自己能不能學划船,船公說能,只要會遊泳,很容易就可以學會。顏淵不解,於是問孔子這是為什麼。
孔子回答顏淵說:「善於遊泳的人,不會害怕水,甚至可以無視水的存在。在他們眼裡,划船就像駕車一樣簡單,即便是沒有見過船,也很容易就學會。但不會遊泳的人,因為害怕落水淹死,心裡有顧慮,所以就很難學會划船。
其實這世上本來沒有那多煩惱與困難,心裡想得多了,於是事事都成了牽絆。想得太多,不但累,還容易鑽牛角尖,更容易在不斷的假設中,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王陽明說:「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修身養性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順其自然,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就是修行。
其實天底下的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壞,所謂「車到山前必有路」,不管你擔心或者不擔心,麻煩該出現的時候,就一定會出現,等事情到了眼前的時候,也自有解決的辦法。
禪宗慧能大師有這樣一首慧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生大部分的煩惱不過都是庸人自擾,就像王陽明在他的《傳習錄》中所提到的,「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吃飯,就好好吃飯,不去做其他顛倒妄想,睡覺,就好好睡覺,不去做其他顛倒妄想。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莊子曾經說過:「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受人敬重不狂喜,受人侮辱不暴怒。唯有將一切看淡,遇事冷靜理性,才能在這世間活得遊刃有餘。沒了精神上的負累,也更容易成功。
王陽明,作為古代心學的創始人,後世將其與孔子、孟子和朱熹並列,不僅禪、道、儒三家並修,而且將三者融合做到了極致。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更是一名縱橫沙場的儒將,他能在做學問的同時平叛定國,也正是因為他有一顆不被外物所擾的心。
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傳》,是王陽明的個人傳記。書中解開了有關王陽明生平和思想的諸多謎題,以便讓讀者全面了解王陽明傳奇一生,輕鬆讀懂王陽明的心學精髓。
這本《傳習錄》,收錄了王陽明平生的語錄和論學書信,集中反映了王陽明的心性之學,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這一版《傳習錄》,利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對書中原文進行了解釋,同時帶有相關點評,以便與讀者進一步理解。
這兩本書一起購買僅需要89元,卻是讀懂陽明心學,真正做到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的大智慧的不二選擇。
想要購買的朋友們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