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做一個真正能前進的人,亦能後退,才是人生最難的修行.

2021-03-05 陽明讀書

王陽明說:「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

當一個普通人在經歷挫折坎坷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無外乎就是「沮喪、憤怒、鬱悶……」

真正想控制好情緒,除了內心要堅強以外,對整個世界也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思想,開心地過好每一天。

王陽明心學教會我們要「此心不動」,不能被這一切所左右。鼓勵我們像君子一樣「無入而不自得」,但這也絕非是一個容易達到的精神境界。

要想做到「此心不動」,自身除了要有先天的強大定力以外,還得通過後天不斷地修煉來強化內心。

 01 

順其自然,凡事要聽從內心

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王陽明
作為研究心學的一代聖人,王陽明一直主張「致良知」,跟隨自然的發展規律,不斷調整心態,將天、地、人合一,從而達到順其自然的境界。王陽明伴著祥雲而生,從小衣食無憂,富貴榮華,但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在他十一歲時就立志將「讀書做聖賢」列為人生的頭等大事。為實現這個志向,他經受了很多磨難。先是科舉落第,後來仕途不順,因直言上書,要求皇帝懲治宦官,而遭人陷害,不僅廷杖四十,還將他貶為貴州驛丞。王陽明的遭遇令人痛心,但他卻從容淡定,在經歷種種之後,仍然能順其自然,不動心,足以見他的內心是多麼強大。從被貶龍場到龍場悟道,再到後來與「程朱裡學」的抗爭,他都順其自然,沒有違背自己的良知,遵循自然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終於使得陽明心學成為人人推崇的學術理論。正因為王陽明能夠聽從內心,凡是不強求,一切順其自然,才成為千古一代受人追捧的大聖人。

 02 

順其自然,像水那樣「隨方就圓」

知猶水也,人心之無不知,猶水之無不就下也;決而行之,無有不就下者。——王陽明我們的良知如同水一般,順勢而流,這便是在遵循自然規律,達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有一位神射手,天賦異稟,射箭技術一流,可謂是「百步穿楊」,一直以來被人們崇拜。他的名氣大到驚動了當朝皇帝,皇帝慕名而來,想要一睹神射手的風採,並且當眾承諾,若神射手真像大家所說的那樣可以百步穿楊,那就賞賜他黃金萬兩,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但如若不然,便是犯了欺君之罪,要被殺頭的!當時神射手心中滿是雜念,自信一度跌落谷底,總想著萬一射不中怎麼辦?到時候就真的要被殺頭了。
越想就越無法集中注意力,一面是榮華富貴的誘惑,一面是慘遭殺頭的恐嚇,因此這位神射手有史以來第一次失手了。故事中的神射手原本技藝驚人,受眾人認可,但之所以在皇帝面前失手,就是因為他無法拋開一切後果,讓自己的心順其自然,雜念佔據了意志,從而演變為如此結果。無論何時,人都應該學習水的特性,能夠「隨方就圓」,靜下心來,讓思想去靠近良知。從容平靜、淡泊名利,學會繞過障礙或者越過障礙,順其自然地面對就好!

有人說世界的好與壞,完全取決於你的內心。

若你的內心充滿陽光,那世界就是絢麗多姿的;

若你的內心布滿陰雲,那世界就是黑暗無比的。

內心有光,你就是自己的太陽,不僅照亮自己,還能溫暖他人!

人們常說:「心是你身上的一盞明燈,能夠替你照亮前行的路。」

確實如此。心裡有什麼,你看到的就會是什麼。

心中有光,前方就是康莊大道;心中無光,前方就是荊棘滿地。

心態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馬斯洛

我們一生追求的幸福並不是物質生活發生多大的變化,而是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有了很大轉變,能夠用積極樂觀地心態去面對一切,那麼健康、成功、幸福等等就都會隨之而來。

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心裡幸福了,所表現出來就是幸福的,你幸福與否,其核心關鍵就在於你的心。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意思是說這世間萬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它們是共生的,缺一不可。

人的大腦很神奇,當你處於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時,它便會控制你去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與此同時還要灌輸正面的信息給你,使得人類變得開心起來。



你的精神狀態如何,往往取決於你的心態。用不同的精神狀態去面對生活,那麼最終導致的現實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從前有一位老婆婆,她家中的兩個女兒,老大嫁的丈夫是一位賣傘的小商販,老二嫁的丈夫則是一位賣鞋的小商販。

每當晴空萬裡的時候,老婆婆就滿面愁容,嘆氣道:「太陽這麼曬,買雨傘的人很少,大女兒該怎麼生活呀?」

可到了下雨天,她又擔心自己的二女兒:「雨這麼大,誰還去買鞋呢?我那二姑娘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因此不管晴天還是雨天,老婆婆就沒有開心過,總是憂心忡忡的。

直到有一次,一位大師碰見了老婆婆,聽了她的哭訴之後,勸慰她:「老人家您多慮了,這種事您應該開心才對。你看大晴天的時候二女兒的鞋子銷量很好,下雨天的時候大女兒的雨傘銷量也不差。」

老婆婆聽完之後覺得非常有道理,自那以後她便不再傷心了,反而還幫襯著女兒們賣鞋賣傘,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成為心學專家,這跟他的好心態密不可分。正所謂「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句話足以總結了王陽明的一生。他那顆充盈而又光明的心替他照亮了一生的路。

王陽明與友人出遊之時被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他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裡都是桃花源;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裡都是水雲間。

心裡的光,是一種智慧的修煉,一種本真的保持。

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菜根譚》

好的心態是一種大智慧。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既然無法改變遭遇,就要學著去改變心態。

內心有光之人,才是真正的智者。那種光是柔和的,足以控制自身的情緒。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生氣,不要抱怨,懂得一笑而過,更懂得奮力前行。

立地成聖的王陽明也是一路坎坷。先是參加會試,名落孫山;然後直言上書,卻又觸怒劉瑾,不僅被廷杖四十,還因此被貶到貴州龍場;到了龍場之後,生活條件艱苦,當地瘴毒嚴重,鄉民們還十分排擠他,儘管如此,王陽明依舊能夠笑對生活,悟道成聖。

就像天氣一樣,雨天只是暫時的,或許經歷風雨之後,還能看到絢麗的彩虹。所以面對風雨的洗禮時,不要抱怨,不要灰心,要積極樂觀,對生活充滿熱情,那樣才會遇見更美好的未來。

內心有光之人,一定很是溫暖。那種光是熾熱的,足以寬容他人的一切。寬容不是懦弱無能,而是一種成熟,一種豁達。儒家主張「忠恕」,你原諒別人也就是原諒自己。

明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奉命緝拿寧王,可就在他順利擒獲寧王之後,奸臣們紛紛嫉恨他。

宦官張忠、羽林軍左衛指揮使許泰率領的軍隊進駐到南昌一帶後,為了爭奪功勞,故意挑釁王陽明,對其百般辱罵,然而王陽明絲毫沒有任何動作。

在他看來:「忿怒之類的偏頗情緒,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只是不應當有而已。平常人在動怒時,控制不住感情,便會怒得過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體了。」

以寬容點引寬容,以溫暖傳遞溫暖。

內心有光之人,十分純真善良。那種光是乾淨的,足以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得失。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就是在告訴我們即使世事紛亂,本心也不能丟失。大的道德上絕不能逾越,小節上可以有些出入。

王陽明一向淡泊名利,他曾說:「在這世間,人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必定會追求名、利、財等等,這樣心裡才會踏實。但追求身外之物時,一定得遵循自己的良知。若因為這些而泯滅良知失去本心的話,必定會後患無窮。

內心有光之人,能容萬物,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纏於物。漫漫人生路,一邊溫暖自己,一邊照亮他人。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

一進一退,是人生最難的修行

王陽明曾說:「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

生活中,人總是在順境與逆境中周璇徘徊,大部分人在大悲大喜之後,不知何去何從,他們把握不好這個方寸。

順境時洋洋得意,驕傲自滿;逆境時則垂頭喪氣,自甘墮落!

一個人若是能做到在順境時不喜,逆境時不悲,很好地拿捏這二者之間的方寸,並且用積極樂觀地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那他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處理得恰到好處。

京城做官之時,王陽明與一位王純甫的友人相處得很好。

他們經常談天闊論,互相指正對方,共同進步。王陽明很真誠地對待友人,還會給他提一些中肯的建議。

但是在王陽明離開京城之後,他的這位友人卻散播謠言,詆毀王陽明,還有他提出的「陽明心學」。

這件事情被王陽明的弟子知道了,他很是氣憤,想要為老師打抱不平,於是便立即寫信告訴王陽明關於王純甫的所作所為。

但王陽明並沒有為此事動怒,反而他還安慰自己的弟子,切莫與王純甫斤斤計較,一味地計較只會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憤怒,長此以往就會陷入怨恨之中,到那時後果就比較嚴重了。

太計較的人容易心胸狹隘,與其陷入困境,倒不如反省自己,通過「進德、修業」來提升自己。

晚清大臣曾國藩就是通過這兩件事來不斷地提升自己,以至於他從「天下第一笨人」逆襲到「天下第一完人」。

他還勸戒子孫後代,一定得將「進德、修業」作為人生的大事,這便是曾氏家族人才輩出的重要原因。

同樣在面對逆境之時,不同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反應也是不同的。

有的人先不思考,心急火燎地去行動,本想儘快跳出逆境,殊不知這樣做適得其反,只會將自己的處境變得越來越糟。

而有的人則是「致良知」,以退為進,不會貿然採取行動,最終他能夠在逆境之中迅速成長,變得更加成熟。

如何衡量一個人是否強大,除了看他是否在「前進」時勇往直前,更要看他能否在「後退」時耐住寂寞!

能前進,亦能後退,這才是人生中最難的修行。

來源: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陽明學府整理                                     


(王陽明簡介)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諡文成。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王陽明一生坎坷,歷經磨難,但崇德尚義,文韜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創立的「心學」體系,在明以後思想界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也因此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流傳至今,堪稱學界巨擘、「百世之師」。清代名士王士禎稱讚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為「明第一流人物」。

想了解更

掃描下方二維碼

⊙版權聲明

◎本期整理編輯 ✎陽明學府

◎郵箱✎1587915858@qq.com

◎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 本文由陽明學府原創,轉載請註明

◎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陽明學府微信平臺整理髮布,

不代表陽明學府的觀點和立場。

覺得不錯,記得點讚和轉發哦↓↓


相關焦點

  • 人生最大的負累,莫過於想得太多,王陽明: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從前有一個僧人,修禪的功夫很深。於是有人就問他,「你學佛之後有什麼變化嗎?」僧人回答,「也沒什麼變化,學佛之前我每天做砍柴、做飯、餵馬三件事,學佛之後我還是每天還是砍柴、做飯、餵馬。」但不會遊泳的人,因為害怕落水淹死,心裡有顧慮,所以就很難學會划船。其實這世上本來沒有那多煩惱與困難,心裡想得多了,於是事事都成了牽絆。想得太多,不但累,還容易鑽牛角尖,更容易在不斷的假設中,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王陽明說:「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 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王陽明眾多學生中有一位名叫聶豹的,晚年時期曾經遭遇誹謗而被捕入獄,那時候他淡定從容,絲毫沒有恐慌,不得不令人佩服,這便是一個真正修過心學之人才能表現出來的素養。若是心學能夠在中國廣為流傳,那麼聶豹便不是特例,反而令人們習以為常。 王陽明曾說:「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
  • 人生修行:修心學王陽明,修身學曾國藩
    王陽明與曾國藩雖生在不同年代,但對於人生修行的理解如出一轍,都源於儒學體系並結合自身體悟予以延展深化,對當今社會的我們仍有很大借鑑意義。一、修心學王陽明王陽明的學術思想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個人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陽明「心學」體系。
  • 願你有前進一寸的勇氣,亦有後退一尺的從容
    願你有前進一寸的勇氣,亦有後退一尺的從容。如果生活一定要取悅一個人,我們最應該取悅的是自己,隨著心的方向走,看到別人的光芒,也知道自己的耀眼。不負青春,不負自己。不管現在走到生命的哪個時刻,只要你願意,生活就不會辜負你。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 人生如戲,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
    人生在世都不易,《六祖壇經》講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世間本無物, 庸人自擾之,也就是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萬事萬物都是人內心的投射,凡事都在人的心裡。  一個人內心足夠強大,無論外界發生什麼,都能從容應對。
  • 王陽明:真正有本事的人,落魄時這樣做,沒錢沒勢,照樣出人頭地
    在菜根譚裡曾經說過一句話非常引人深思: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意思就是,一個人連菜根都能咬得,那這人一定能做成任何事情。當初王陽明,被宦官劉瑾陷害,然後被貶,36歲那年,去到了龍場頓悟,可以說,人生已經到了谷底,但這也是王陽明的人生轉折點,在龍場,王陽明先是讓自己生存下來,然後每天修行,直到有一天,他終於悟出了王陽明心學,還從此成了聖人。
  • 王陽明: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能做到這3點,你達到了嗎
    大多數人是這樣的,至少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誰都會彷徨。連心學宗師王陽明都不例外,他一生太不如意:被貶、被誣、大獄、廷杖,而他卻能立地成聖人,成為五百年第一人。因為他留下了一句話,給所有迷茫的年輕人: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你的內心。
  • 王陽明:36歲面臨人生低谷時,我做了三件事,從此人生一路開掛
    王陽明:36歲面臨人生低谷時,我做了三件事,從此人生一路開掛談及王陽明,大家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是明代中期以後最有影響力的儒家學派。按王士禎來說:「王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 王陽明:真正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
    但馬雲卻說:做錯了,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因為只有不斷地尋找出路,才可能在未來翻盤,不去做,那就只能一點點沉淪了。 王陽明說:「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你能悟透,好運自來
    這就直接導致一種現象——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然而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知行根本不能合一。為什麼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人們會把知行分成兩件事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外一回事。而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當你一念起處,就是知,直接按照這個心念有所表現,才能知行合一,而不是另外起一個行的心,那麼就會有妄念來幹擾你,讓你不能行動徹底。
  • 王陽明:天下最難的學問,抵不過一個「藏」字,進可發達退可保身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由此可見,成功的大忌就是驕傲,因為驕兵必敗!同理,自己得了好處,身上有優點,要懂得內斂掩藏幾分,因為顯擺不僅容易招致他人眼紅妒忌,而且也會使自己內心浮躁,繼而難以真正修煉自身品德。
  • 王陽明:亦實亦虛的和諧生活,出世與入世的成功人生
    只有王陽明,他所創立的「心學」,他所提倡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適用於每一個平凡的人,給人心裡點亮一盞明燈,帶來煥然一新的力量,去穿越茫茫人生。王陽明的人生波瀾起伏,幾經困頓,貧苦,但他守仁守心,整個人通透明晰,做事務實,做人務虛,入世造就業績,出世超脫凡塵。出與入,都有著極其高遠開闊的格局和世界。在虛虛實實之間,造就獨特,非凡的人生傳奇。
  • 王陽明:真正自在的人,一生3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最近幾年,身患抑鬱症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令人惋惜驚嘆的悲劇也時有發生,這一現象在魚龍混雜的娛樂圈尤為明顯。身體的疼痛往往可以忍受,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卻會擊潰你最後的心理防線。為什麼你每天晚上失眠痛苦?為什麼你過得不快樂呢?其根源就在於你的心。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也是一場修心。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別等到50歲才知道
    真正聰明成熟的人,只會活在當下,不會讓太多的昨天佔據自己的今天。活得乾淨灑脫,才是愛自己最好的方式。不問結果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就像你曾經做的數學題一樣,只要把每一步做好,自然會有一個好結果。不問人心俗話說得好,人心隔肚皮,王陽明就曾在心學中提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品讀王陽明的五條做人法則:如何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這個道理或許人人都懂,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儒家聖人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一切生活問題,都源於「做人」。為什麼明白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為了解答這個困惑,我翻開了文化學者暨南大學費勇教授的新書《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
  • 心得錄:修行道上的前進與後退關鍵在於自己的知見
    經過這次的學習,才認識到這部知見鑑別法是「所有佛教徒必須要執行的一種了生脫死證成就聖果的鐵定法規」,實在非常慚愧。在128條知見中,我學習感受最深刻的是邪惡知見「第四條:認脫離菩提心修行」以及「第十六條:認空諦說理離實修行持」。佛陀師父說法,無論用任何修行法,只要脫離了菩提心,任何修行就是邪惡的修行。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在臨終終極,在向世人表達什麼?
    引言:公元1528年,已經病入膏肓的王陽明,從廣州出發,幾經輾轉到達江西南安附近的青龍鋪。在南安任職的弟子周積前來探望,見王陽明病危趕緊找大夫搶救,但遺憾的是沒能挽救王陽明的生命。王陽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左右去世,臨終之際王陽明留給周積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許多人都覺得,這是王陽明說自己修心功夫已經到了高級境界,沒什麼可說的了。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說,越是不說,越能涵養福報
    但是生活中並不是一切人可以「巧舌如簧」的與人交談,反而更多人都是不善言辭的,與人交流經常形成冷場的為難局面,還有一種人更過火,由於「太過能說」,常常讓身邊覺得不耐煩。這兩種人在生活中都不招人待見,不會說話的人,很難混出一番容貌來。王陽明:與人交談時,少說3件事,福氣一天比一天多。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成為了日本人的偶像,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告誡,其中一個就是對於年過50的人!
  • 王陽明:36歲時,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我做對了這2件事
    人生不會一直平平順順,總會遇到一些坎坷,而那些成功的人同樣也是如此,走過無數個漆黑的夜晚,最後才走向人生巔峰。也就在這段時期,他明白了2件事,自己的人生才慢慢轉變。放下身段,找事去做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這時我們更應該想辦法去解決,放平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