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錄:修行道上的前進與後退關鍵在於自己的知見

2021-01-20 我要學佛網

 佛教正法中心美國洛杉磯寶塔寺舉辦的《南無淺釋邪惡見和錯誤知見》線上學習班,從2020年5月24日至8月30日總共有15周的共修,這段期間的學習,不論是自我知見上的糾正,或是同學們的受用分享,均令我獲益匪淺!雖然以前曾恭聞過法音、恭讀過幾遍《淺釋邪惡見和錯誤知見》,但都是聽過、讀過就過了,沒有十分重視,自己對128條邪惡、錯誤知見的條款內容只是粗淺的理解,甚至一知半解。經過這次的學習,才認識到這部知見鑑別法是「所有佛教徒必須要執行的一種了生脫死證成就聖果的鐵定法規」,實在非常慚愧。


在128條知見中,我學習感受最深刻的是邪惡知見「第四條:認脫離菩提心修行」以及「第十六條:認空諦說理離實修行持」。佛陀師父說法,無論用任何修行法,只要脫離了菩提心,任何修行就是邪惡的修行。學佛修行,切記不能忘失菩提心的修持,這非常的重要,否則儘管天天行善布施,最終還是落入有漏的人天福報,不能出離輪迴解脫諸苦。南無以及南無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菩提心是成道的根本。」菩提心即是以大悲之心幫助眾生走入如來正法之道,發願眾生與我等皆共脫離輪迴苦厄,成就菩薩成佛。僅這一條堅持菩提心修行,就可對比出現在社會上太多隻講空洞理論離實修行持的人,可能窮其一生都沒有邁入正宗佛教行持之門。


對於我來說,線上學習結束後,線下隨時要審查。這128條邪惡、錯誤知見是絕不可犯的,若有所犯(凡認同者皆屬所犯),修任何法不得受用,犯了不當下改悔,是不可能成就解脫的,而且也修不起福慧資糧。首先,自己要正確理解 128條邪惡見和錯誤知見,深研、鑑別以樹立正知正見,捫心自問是否已正確理解、明白法義了呢?不然,如何能自審對照檢查是否落入邪惡、錯誤知見呢?再者,依此128條知見來檢視上師,對其鑑別印證知見正或邪,對於已犯128條知見而不懺悔、不改正者,必須遠離不得盲從,否則受同沾黑業之罪。


《在修行橋的中界線上選擇》這一盤法音中,佛陀師父說法,在修行橋的中界線上,不前進就會後退,不後退就會前進,一當偏知偏見、心態不正而落入128條邪惡見和錯誤知見,是走不到菩提道上的,前進與後退全在於自己的心識、心態,關鍵在於自己的知見。不犯128條邪惡、錯誤知見,才是正知正見、依教奉行的佛教徒。


恭聞沒有被篡改過的佛陀法音、恭看佛陀說法所出版的書能使人開敷智慧、增長福報、進入菩提正道,感受到幸福喜樂。相反的,無論是地位、身份多高,或所謂的名師,只要他說的犯有邪惡、錯誤知見,就是有問題的,其不但不能引領人走向解脫,反而會帶給人墮落、沉淪、窮途潦倒,乃至於帶人到地獄或三惡道中。故需時時提高警覺鑑別印證,切勿跟隨以凡充聖的邪師、騙子,上當受騙夥同助長邪惡。


還記得不久前,一位教練同事曾在她的臉書分享了一句話:「有才無德之人,比無才無德之人更危險、更危害社會。」對此發文,我深感同意,也讓我聯想到有些所謂的法王、仁波且、法師,他們善於言辭、故弄玄虛,玩空說理論大肆宣傳迷惑弟子,而上當受騙的人都是不以128條知見辨別正與邪,沒有認真恭看南無辦公室發的公告文論,而造成自己知見偏差誤入歧途。


辦公室公告中多次強調、提醒大眾,不要被外表的地位、身份、傳承所迷惑,無論是什麼樣的聖德、法王、高僧、上師,都必須以128條知見對照、印證,凡落入三條錯誤知見、一條邪惡知見,應勸其懺悔徹底改正,若不改者,就是邪惡之師,行人應馬上離開他,否則同擔黑業。南無說:「我們應該發心為任何出了問題的人祈禱,希望他們徹底改過自新,免掉痛苦災難,重新做人,真正學佛修行,利益大眾。」佛陀師父的說法再次教導我們,修行最重要就是不能脫離菩提心!  


最後,期許自己能以身作則、自利利他,為身邊的人多增添一分幸福與祥和,希望一切行人能如法修行,樹立正知知見,福慧增益,早證菩提!


  
    感恩南無!

感恩南無十方諸佛菩薩!

感恩學習班上所有的師兄師姐的共勉與分享!

  

佛弟子 高孝蓉
  2020年9月24日

相關焦點

  • 人生到了不能前進,也不能後退的地步,你們會怎麼選擇?
    人生到了不能前進,也無法後退的地步,準確的說,已陷入絕境。已經到了非常時期,這非常考驗你的智慧,怎麼辦?是踟躕不前,還是束手待斃?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講一個故事吧,單田芳大師講的《隋唐演義》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唐太宗李世民和軍師徐茂公,率領30萬大軍徵討西突厥,不幸中了埋伏,一場激烈的廝殺之後,剩下的十來萬人,被困在木陽城,這是一座孤城。裡無糧草,外無救兵。
  • 邱縣時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丨扭扭車的前進(後退)原理的研究
    1,研究動機有天,看見老師的兩歲大兒子在玩扭扭車 扭扭車結構簡單無須電力馬達即可前進,後退原地轉彎是很普通的玩具後來發現兩歲大的幼兒用小小的力量可以搭載65kg的老師,不斷扭來扭去做[之J字型的前進真是太神奇了!使我們想了解扭扭車的前進(後退)原理(Fig.01).
  • 及時認清形勢,善於後退,才能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後退,也是一種前進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布袋和尚以禪者的高度從農夫稻田插秧中悟出的箇中道理。通常我們總認為,人生只有向前走才是最輝煌的,殊不知「退步原來是向前」卻向我們揭示了人生的另一種禪意。
  • 髮際線後退是好事兒!證明你在前進啊~
    1@柚子 問:請海陽用三句話分別評價一下這三季的《舌尖上的中國》答:第一季:講美食順便講個故事。第二季:講故事順便找個食物。第三季:講廚具順便找點故事和食物。2@風一樣的妹紙 問:和男朋友談了2年了,期間吵架不斷,我同事在晚上默默流淚,這段感情還要繼續嗎?
  • 願你有前進一寸的勇氣,亦有後退一尺的從容
    願你有前進一寸的勇氣,亦有後退一尺的從容。如果生活一定要取悅一個人,我們最應該取悅的是自己,隨著心的方向走,看到別人的光芒,也知道自己的耀眼。不負青春,不負自己。不管現在走到生命的哪個時刻,只要你願意,生活就不會辜負你。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 「留學生文學鼻祖」於梨華去世,曾創作《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
    旅美華人小說家於梨華5月1日在美國馬裡蘭州逝世,享壽89歲。於梨華1931年11月28日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臺灣,1953年赴美國留學最終定居,晚年在馬裡蘭州的安養院生活。美國「華府作家協會」會長傅士玲說,「於梨華是留學生文學的鼻祖」,她以自己留學的經驗創作了很多小說,其中包括成名作《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她將留學生的經歷非常細膩的融入到小說裡,包括留學生的孤獨狀態,想交朋友的心理,求學和求職過程中會面對的歧視和明爭暗鬥等等,讓很多留學生都產生強烈共鳴」。
  • 王陽明:做一個真正能前進的人,亦能後退,才是人生最難的修行.
    王陽明的遭遇令人痛心,但他卻從容淡定,在經歷種種之後,仍然能順其自然,不動心,足以見他的內心是多麼強大。從被貶龍場到龍場悟道,再到後來與「程朱裡學」的抗爭,他都順其自然,沒有違背自己的良知,遵循自然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終於使得陽明心學成為人人推崇的學術理論。正因為王陽明能夠聽從內心,凡是不強求,一切順其自然,才成為千古一代受人追捧的大聖人。
  •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
    見自己,就是要自知,要懂得自省。大道至簡,最重要的是本心,認清自己需要安靜,需要回歸本心,於是「見自己」就成了一個人存在的基礎。看不見自己的人,只能在生活的高山下負重而行。見自己,就能夠接納自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弊病和長處。見自己,不因優點而驕傲,不因缺點而自卑,既不虛榮自滿、自我陶醉,也不認為自己無能無用而自我貶低。每個人都有他自身的稟賦,發揮出來了,就能「見自己」。見自己之後,才能真正地做自己。
  • 留學生文學的「領頭雁」 於梨華,一生打拼,終見根系
    作為美國著名華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於梨華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人的生活。代表作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展示了無根的一代內心的迷惘和孤寂,成為當代留學生文學之濫觴。她早年從臺灣到美國留學,從一位普通女傭起始,在極其艱難的心路歷程中,一步步打拼出屬於自己的創作世界。
  • 《特攝GAGAGA》忠於自己
    但我們依然會喜歡上「忠於自己」這樣的道理,因為我們不想拋棄喜歡的事物,喜歡的心情,即使隔了多久,還是難忘懷。 只是這樣看似簡單的道理也複雜、困難。所謂忠於自己,那是不是就可以無節制的放縱自己,到底什麼才是自己,人性中的惡也算是自己,那我們也要對此忠誠嗎? 其次,如果忠於自己卻傷害到他人,我們也要堅持嗎,也要忽視身邊人的感受嗎?
  • 薦讀:於梨華和她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十五歲時,從朋友那兒借了《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因為借書要還,挑燈夜戰不停息,3天看完,所以印象特別深刻。記得於梨華,是因為她的姓有點特殊,加上以前網絡沒有這麼發達,我以為早就是作古,直到2020年5月,才知道伊一直生活在大洋彼岸,5月1日不幸在美逝,享壽89歲。
  • 再說知見
    在此,我就借用一則歷史上的「心靈雞湯」和回憶一些生活中的「出家心態」來再次噁心一下自己:在人類歷史上,越南的李朝曾經出現過八位皇帝,其中就有四位皇帝選擇了出家為僧修行。在人間生活之中,事實存在著的這些差距,就是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個人知見、心靈狀態和人生境界。在宗教理論之中的天堂地獄設置和佛教六道輪迴描述,也是隨著不同的個人知見、心靈狀態和人生境界而造作出現形成和持續變化展開。
  • 於梨華:既見棕櫚,也夢青河
    任教授作為女學者,文氣沛然、學養豐足,又與於先生頗多交集,作陪自然極好;至於我,估計因了人到中年,不至於太禮儀失當吧,關鍵是,在一耄耋老人邊上有個男勞力總是多一份安心。 不過和於先生一起「遊走」,心理上倒是無甚障礙,主要是一見如故,無有少長之別。「別把我當老太太!」
  • 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為何甘願犧牲自己,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說到樊於期這個人,相信大家都不太熟悉。通過熱播劇《大秦賦》才知道他是秦朝時期呂不韋身邊的一個護衛,也是一員猛將,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對主人忠心耿耿。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公元前233年,秦國將領樊於期,因事觸怒秦王政,孤身逃亡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因「叛逃罪」被秦誅滅了父母宗族。後來,他參與了刺殺秦王的計劃,甘願犧牲自己的人頭,也要幫荊軻完成刺殺計劃,但結果卻失敗了,等於說樊於期也就白白犧牲掉了。那麼,樊於期又為何會選擇無私的幫助荊軻,還是將自己寶貴的人頭捐獻出來呢?其實小編覺得,這裡面一定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深層秘密。
  • 屹立於國際鴿壇上的東方雄獅
    年輕一輩的鴿友們,對於臺灣鴿壇的一頁發展史恐是所知不多,而對於當前臺灣鴿壇上的『公會』與『私會』的分際更是混淆不清,此無他
  • 《大秦賦》,樊於期因為何事被誅殺全族,與秦王結下深仇大恨?
    一、《大秦賦》中樊於期逃亡燕國的原因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本是呂不韋門客,後擔任秦王身邊保駕的郎中令,他按照呂不韋的指示,把李斯一步步推薦給秦王。又按李斯計謀,引誘嬴政弟弟成蛟叛變。在嬴政前去雍城加冠時,被委以重任,留守鹹陽保護公子扶蘇和冬兒。  秦王政把自己最珍愛的青梅竹馬和最疼愛的尚在襁褓中的長子都託付給了樊於期,可見對其信賴之深。
  • 樊於期,荊軻刺秦王的犧牲品,他完全沒得選
    但事實上,此次秦國之行還有第三個人,他就是樊於期。只是他在出發前就已經做出了犧牲,或者說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而他的人頭依然是刺秦的主要工具之一。遺憾的是在秦王殿上,他卻親眼看到了荊軻刺秦的失敗與無可奈何。樊於期是荊軻刺秦王行動中一個絕對關鍵的人物,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刺殺行動,但其作用不可忽視。
  • 樊於期為報仇而自殺
    《史記》之《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上說:「過了一段時間,秦將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亡到燕國。」《資治通鑑》上說:「不久,秦將樊於期得罪秦王,逃亡到燕。」看來,這兩部書上的說法是一致的。不管怎麼說,反正是樊於期從秦國逃亡到了燕國。受到了燕太子丹的熱情款待。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樊於期不僅受到了熱情款待,而且還被任命為大將軍。
  • 可以寫在課本上的寶藏句子,一見難忘
    珍藏的寶藏短句,一見難忘。 1.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 —— 高曉松《寫給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