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文學的「領頭雁」 於梨華,一生打拼,終見根系

2020-12-23 大唐說史

文/唐朝

一、於梨華的小說首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據馬來西亞朋友、華文女作家朵拉透露:旅美作家於梨華因感染新冠病毒,於2020年5月1日凌晨,在華府病逝,享年89歲。

於梨華是我們幾代人熟知的著名作家。原籍浙江寧波鎮海,1931年出生於上海,抗日戰爭時期隨家遷居福建 、湖南、四川等地。1949年赴臺灣,1949年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後轉歷史系。1953年畢業後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新聞系,1956年獲碩士學位。1965年起在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巴分校講授中國文學課程,1975年以來,她多次回國觀光考察,返美後,熱情演講祖國見聞,創作反映祖國新面貌的作品。1977年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

作為美國著名華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於梨華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人的生活。代表作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展示了無根的一代內心的迷惘和孤寂,成為當代留學生文學之濫觴。

她早年從臺灣到美國留學,從一位普通女傭起始,在極其艱難的心路歷程中,一步步打拼出屬於自己的創作世界。

作為愛國主義作家,她多次回國觀光考察,創作了一批反映祖國新貌的作品,曾獲得米高梅獎、中國臺灣嘉新文藝獎等獎項,其代表作有《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等。

於梨華作品之多、內容之深刻、影響力之大,為世人驚嘆!也因此,她被譽為留學生文學的「領頭雁」和「鼻祖」。 作為5、60年代最早赴美留學的那一代作家,於梨華的小說首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二、《又見棕櫚,又見棕櫚》,讓我們見到了什麼?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是梨華第3部長篇小說第6本單行本。小說1965年出版,1967年獲臺灣嘉新文藝獎。可以說,這部小說是於梨華長篇小說代表作·當代留學生文學經典開端。

作品主人公牟天磊是從大陸去臺灣的青年,大學畢業後,正趕上「出國熱」,看到別人出國,他也「拳頭裡捏著兩個希望:學成、業就」, 去了美國。在美國過著寂寞無寄的生活。他拿到了博士學位,卻在汽車保險公司籤寫保險單,後來又在一所不知名的學校,教小學程度的美國大學生學中文。一個人住著幾間寬敞的房間,洗衣機、電冰箱,一切物質文明並不缺少,但寂寞卻永遠是個甩不開的影子。他回到臺灣,為了娶妻成家,更想在臺灣和親人中間鬆散一下「整個身體和精神」,做一番自己覺得有用的事。

出國前,他對校門前的棕櫚樹許了願:「自己也要像它們的主幹一樣,挺直無畏,出人頭地」。回到臺灣,面對棕櫚樹,他默默地低下了頭。父母望子成龍的傳統心理和通信與他戀愛了幾年的意珊,都堅持讓他回到美國。意珊更把一同去美國作為跟他訂婚的條件。他所尊敬的邱尚峰教授邀請他在臺大執教,合辦文藝雜誌。他自己很願意,但是真的留下,就要失去意珊。在兩者不同要求的抉擇中,邱尚峰突然遇車禍慘死,故事結束在天磊去留如何的懸念中。

這部小說,讓一代代讀者多年之後,依然能夠感到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並有種無法釋懷的不可名狀之感。這或許不僅來源於美國,也來源於對在異國的生存狀態的思考,和對「沒有根」的迷茫。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國人——臺灣小說的放逐主題》中,稱旅美作家於梨華為「沒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應該說,於梨華一生都在用文字尋根,最終「又見棕櫚」,找到了留學生文學的根系。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留學生文學鼻祖」於梨華去世,曾創作《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
    旅美華人小說家於梨華5月1日在美國馬裡蘭州逝世,享壽89歲。於梨華1931年11月28日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臺灣,1953年赴美國留學最終定居,晚年在馬裡蘭州的安養院生活。美國「華府作家協會」會長傅士玲說,「於梨華是留學生文學的鼻祖」,她以自己留學的經驗創作了很多小說,其中包括成名作《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她將留學生的經歷非常細膩的融入到小說裡,包括留學生的孤獨狀態,想交朋友的心理,求學和求職過程中會面對的歧視和明爭暗鬥等等,讓很多留學生都產生強烈共鳴」。
  • 「留學生文學鼻祖」於梨華在美國逝世,臺灣作家稱系感染新冠肺炎
    【文/觀察者網 陳聰】當地時間4月30日,著名的旅美華人小說家於梨華在華盛頓逝世,終年89歲,寧波市作協已經確認這一消息。臺灣小說家季季在悼念這位「留學生文學鼻祖」時透露,於梨華是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的,不過這一訊息暫未得到確認。
  • 著名旅美作家於梨華先生逝世
    她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子的生活,代表作有《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夢回青河》等,被譽為留學生文學的「領頭雁」。於梨華先生 2013年1月攝於史丹福大學附近寓所照片由任茹文提供她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子的生活,1967年問世的代表作《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被譽為「無根的一代」文學代表作。
  • 旅美作家、鎮海中學於梨華校友逝世!曾寄語「努力再努力」
    於梨華校友簡介20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之一,1931年生於上海,祖籍寧波鎮海。她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子的生活,被譽為留學生文學的「領頭雁」。代表作有《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夢回青河》(已被拍成電視劇)等。
  • 劉心武:於梨華的懸空書房
    1987年秋天第一次訪美,於梨華熱情邀請我去她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做次演講,我先去了三一學院和耶魯,在哈佛與李子云大姐會合,又一同去了麻省理工大學,本應從那裡一起結伴赴奧爾巴尼,卻因於梨華夫君忽然發病,李子云大姐便去了明尼蘇達大學,我便另去了康奈爾大學,後來又去西海岸,竟未能與她謀面
  • 旅美作家於梨華過世,終年89歲
    5月1日,旅美華人小說家於梨華在美國逝世,終年89歲。於梨華於梨華1931年11月28日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臺灣,1953年赴美國留學最終定居,晚年在馬裡蘭州的安養院生活。「於梨華是留學生文學的鼻祖」,美國「華府作家協會」會長傅士玲介紹,於梨華以自己留學的經驗創作了很多小說,其中包括1967年發表的成名作《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曾入選了「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她將留學生的經歷非常細膩的融入到小說裡,包括留學生的孤獨狀態,想交朋友的心理,求學和求職過程中會面對的歧視和明爭暗鬥等等,讓很多留學生都產生強烈共鳴。」傅士玲說。
  • 89歲於梨華逝世 曾把母校寧波二中和初戀寫入小說
    於梨華是20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之一,被譽為「現代留學生文學的鼻祖」和「無根一代海外華人代言者」。她出生於1931年11月,於1947年起在寧波二中高中就讀,1956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新聞系並獲碩士學位。  她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人的生活。
  • 於梨華:既見棕櫚,也夢青河
    本文作者與於梨華合影。 (邱閎 供圖) 邱 閎 時光走得急,2014年便恍若舊年。那年於先生八十三歲,從遙遠的美國飛回故鄉寧波,一是作為特邀嘉賓出席首屆「於梨華文學獎」頒獎儀式,二是故鄉已「多年未親近」,再到流逝的歲月中作一番小小逡巡。 久負盛名年事又高,活動主辦方自然重視,指定了我和寧波某高校的任教授作陪。
  • 猶記得那時於梨華問大家:最近整修的妝容,好不好看?
    早年見面她就熱情鼓勵我叫她於姊。嬌小的她被譽為留學生文學的鼻祖,喜歡說笑稱祖師奶奶,還笑聲爽脆地問:要不要叫於阿姨?有了娘家的聲援,她勉力織夢,深感成為作家比什麼都重要,也完成了短篇小說集《歸》和1967年完成的傳頌久遠的《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 由芝加哥遷往紐約的生活頗令人炫目。1968年任教紐約州立大學前,她曾跟夏志清教授到阿拉瑪旅館與張愛玲相見,又約餐館吃湯包……於姊即邀張愛玲春末赴州大演講。但她還是說:在紐約惶惑迷亂,而找不到自己要什麼。
  • 於梨華作品集合,小編力薦《夢回青河》
    於梨華,華裔美國作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愛國主義者。原籍寧波鎮海。1931年生於上海。抗日戰爭時期隨家遷居福建 、湖南、四川等地。1949年赴臺灣,1949年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後轉歷史系。1953年畢業後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新聞系,1956年獲碩士學位。
  • 薦讀:於梨華和她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十五歲時,從朋友那兒借了《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因為借書要還,挑燈夜戰不停息,3天看完,所以印象特別深刻。記得於梨華,是因為她的姓有點特殊,加上以前網絡沒有這麼發達,我以為早就是作古,直到2020年5月,才知道伊一直生活在大洋彼岸,5月1日不幸在美逝,享壽89歲。
  • 石浦青年作家紫金陳斬獲第四屆於梨華青年文學獎大獎
    9月28日上午,第四屆於梨華青年文學獎評審會在《文學港》雜誌社會議室召開。石浦青年作家紫金陳斬獲第四屆於梨華青年文學獎大獎。   於梨華青年文學獎設立於2014年,是於梨華女士攜手鎮海同鄉及鎮中校友嚴國榮先生共同捐贈設立的文學專業性獎項,旨在表彰寧波大市內40周歲以下有藝術精神和較大文學創作成就或潛力的青年作家,每兩年舉辦一屆,每屆評出一名獲獎者
  • 寧陵縣華堡鎮楚堂村「鴿子王」成了致富「領頭雁」
    (原標題:「鴿子王」成了致富「領頭雁」) 2009年,楚維向放棄商丘市區的安逸生活,帶著妻子王翠娟回到寧陵縣華堡鎮楚堂村,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投資30萬元,從500對種鴿開始了創業之路。沒想到,10多年時間,他從一個小小的養殖戶發展成了豫東地區最大的集肉鴿良種繁育、種鴿推廣、乳鴿鴿蛋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養殖基地。聯繫材料、對接項目、開發新市場……今年的疫情絲毫沒有影響楚維向新鴿場的建設。
  • 評論:小留學生文學的「泡泡」
    據中華讀書報4月11日報導,如今的文壇,小留學生文學是惹人注目的一景,代表作有鬱秀的《太陽鳥》,還有許多稱不上文學的小留學生文字作品,如《哈佛女孩劉亦婷》、《常春藤不是夢》、《放飛美國》,同樣也吸引著少男少女的眼球。  幾年前,很是流行過一陣子留學生文學,《北京人在紐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都曾風行坊間。
  • 巴黎歌劇院首次對華直播|一周文創資訊
    1 第八屆寧波文學周正式揭幕 本土暢銷書作家紫金陳奪得大獎 第八屆寧波文學周正式揭幕,2020年《文學港》雜誌「儲吉旺文學獎」、第四屆「於梨華青年文學獎」、第三屆華語科幻文學徵文大賽等三大獎項相繼頒發。
  • 在華留學生面臨選擇
    美國《紐約時報》2月12日文章,原題:新冠病毒迫使在華外國學生做選擇:離開還是留下? 從家裡通過電子郵件和即時通信發往中國各地校園的文字很明確:馬上離開(暴發疫情的)中國。德克斯特·倫辛聽從了這種催促。這名博士生是近50萬在中國高校就讀的外國留學生之一,他們被迫做出去留決定。
  • 拜師學藝各顯神通 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三強誕生
    拜師學藝各顯神通 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三強誕生   2013年8月19日下午,第六屆「漢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迎來了十場決賽的最後一場也就是「4進3」比賽,四名選手中間將淘汰一名選手,其餘三名進入最後總決賽暨頒獎晚會的角逐
  • 心得錄:修行道上的前進與後退關鍵在於自己的知見
    僅這一條堅持菩提心修行,就可對比出現在社會上太多隻講空洞理論離實修行持的人,可能窮其一生都沒有邁入正宗佛教行持之門。對於我來說,線上學習結束後,線下隨時要審查。這128條邪惡、錯誤知見是絕不可犯的,若有所犯(凡認同者皆屬所犯),修任何法不得受用,犯了不當下改悔,是不可能成就解脫的,而且也修不起福慧資糧。
  • 89秒|填補國內工業空白 全國氮肥行業領頭雁華魯恆升向高端化轉型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2日訊 在山東華魯恆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調度中心,工作人員時刻監控著50萬噸乙二醇生產裝置的負荷情況,雖然項目投產僅一年時間,卻為企業貢獻了六分之一的利潤。據山東華魯恆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材料事業部副總經理崔海濤介紹,中國乙二醇需求量大部分是依賴進口,華魯恆升從原來中試5萬噸裝置到20萬噸的生產裝置再到現在的50萬噸生產裝置這種闊能,基本上填補了中國煤制乙二醇工業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