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朝
一、於梨華的小說首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據馬來西亞朋友、華文女作家朵拉透露:旅美作家於梨華因感染新冠病毒,於2020年5月1日凌晨,在華府病逝,享年89歲。
於梨華是我們幾代人熟知的著名作家。原籍浙江寧波鎮海,1931年出生於上海,抗日戰爭時期隨家遷居福建 、湖南、四川等地。1949年赴臺灣,1949年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後轉歷史系。1953年畢業後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新聞系,1956年獲碩士學位。1965年起在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巴分校講授中國文學課程,1975年以來,她多次回國觀光考察,返美後,熱情演講祖國見聞,創作反映祖國新面貌的作品。1977年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
作為美國著名華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於梨華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人的生活。代表作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展示了無根的一代內心的迷惘和孤寂,成為當代留學生文學之濫觴。
她早年從臺灣到美國留學,從一位普通女傭起始,在極其艱難的心路歷程中,一步步打拼出屬於自己的創作世界。
作為愛國主義作家,她多次回國觀光考察,創作了一批反映祖國新貌的作品,曾獲得米高梅獎、中國臺灣嘉新文藝獎等獎項,其代表作有《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等。
於梨華作品之多、內容之深刻、影響力之大,為世人驚嘆!也因此,她被譽為留學生文學的「領頭雁」和「鼻祖」。 作為5、60年代最早赴美留學的那一代作家,於梨華的小說首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二、《又見棕櫚,又見棕櫚》,讓我們見到了什麼?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是梨華第3部長篇小說第6本單行本。小說1965年出版,1967年獲臺灣嘉新文藝獎。可以說,這部小說是於梨華長篇小說代表作·當代留學生文學經典開端。
作品主人公牟天磊是從大陸去臺灣的青年,大學畢業後,正趕上「出國熱」,看到別人出國,他也「拳頭裡捏著兩個希望:學成、業就」, 去了美國。在美國過著寂寞無寄的生活。他拿到了博士學位,卻在汽車保險公司籤寫保險單,後來又在一所不知名的學校,教小學程度的美國大學生學中文。一個人住著幾間寬敞的房間,洗衣機、電冰箱,一切物質文明並不缺少,但寂寞卻永遠是個甩不開的影子。他回到臺灣,為了娶妻成家,更想在臺灣和親人中間鬆散一下「整個身體和精神」,做一番自己覺得有用的事。
出國前,他對校門前的棕櫚樹許了願:「自己也要像它們的主幹一樣,挺直無畏,出人頭地」。回到臺灣,面對棕櫚樹,他默默地低下了頭。父母望子成龍的傳統心理和通信與他戀愛了幾年的意珊,都堅持讓他回到美國。意珊更把一同去美國作為跟他訂婚的條件。他所尊敬的邱尚峰教授邀請他在臺大執教,合辦文藝雜誌。他自己很願意,但是真的留下,就要失去意珊。在兩者不同要求的抉擇中,邱尚峰突然遇車禍慘死,故事結束在天磊去留如何的懸念中。
這部小說,讓一代代讀者多年之後,依然能夠感到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並有種無法釋懷的不可名狀之感。這或許不僅來源於美國,也來源於對在異國的生存狀態的思考,和對「沒有根」的迷茫。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國人——臺灣小說的放逐主題》中,稱旅美作家於梨華為「沒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應該說,於梨華一生都在用文字尋根,最終「又見棕櫚」,找到了留學生文學的根系。
(圖片來自網絡)